《白蛇传》中白素贞盗仙草盗的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白蛇传》中白素贞盗仙草盗的是?,第1张

灵芝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其中故事包括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以及篷船借伞等著名情节。

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白蛇传》是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及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之列,并且有很多影视作品和动画片是以此作为原型所拍摄的。

相关影视

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鞠婧_版的《新白娘子传奇》、杨紫版《天乩之白蛇传说》、刘涛版《白蛇传》等

人物简介

白素贞,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精。传说为黎山老母弟子,为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的主人公。白素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炼得道,法术高强。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赛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而高贵于一身。天性善良菩萨心肠,用岐黄医术悬壶济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无量。

灵芝

灵芝是灵芝科、灵芝属真菌。灵芝子实体大多为一年生,少数为多年生,有柄,小柄侧生。灵芝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其中绝大部分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是灵芝真菌资源分布广泛的地方,生于栎、壳斗科等多种阔叶树和松棵松属等木桩旁或根际地上,亦长在铁杉等针叶树上。灵芝属真菌大多生长在有散射阳光、树木较稀疏的地方或者空旷地带。

灵芝种类

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灵芝,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

三月初三,是一个神秘而重要的日子。在仙界,这一天被视为神仙们的生日庆典。每年的这个时候,仙界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各种神秘的仪式和仙术将会展现出来。那么,三月初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第一步:寻找线索

要了解三月初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首先我们需要寻找线索。在仙界的历史记载中,有关神仙生日的信息并不多,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查阅仙界的古籍和典籍,寻找与生日庆典相关的记载。这些古籍中记载着许多神仙的事迹和传说,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线索。

其次,我们可以与仙界的一些长者和智者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长者和智者对仙界的历史和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可能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第二步:破解谜题

通过寻找线索,我们可能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三月初三的神仙生日的信息。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破解这个谜题。

我们可以将已知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推理,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也许在这些规律和联系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仙界的一些仪器和工具,进行神秘的卜卦和算命。这些神奇的仪器和工具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指引。

第三步:探索仙界

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可以亲自前往仙界,进行实地探索。仙界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充满了仙气和魔力。

在仙界中,我们可以寻找那些与生日庆典有关的地方和人物。也许在这些地方和人物中,我们能够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仙界的一些仪式和活动。仙界的仪式和活动常常伴随着神秘的仙术和法术,也许在这些仪式和活动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线索。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后,群籍中记有类似《桃花源记》中事者不乏其文,现将所见姑录于此以备览:

①武溪石穴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元嘉初,武溪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入。蛮人入穴,见其傍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麻蔚然,行人翱翱,无复彷佛。”

康按:南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亦有此记,文同《异苑》,见《初学记》卷八引。康又按:武溪,当即 “五溪” 之讹,“武”“五”音同。又按:五溪:古时对沅水中上游五大支流的总称,这五大支流主要分布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故怀化古时除称鹤城外,还称五溪。五溪具体指那五溪,自古有争议,一般认为指满溪丶雄溪丶潕溪丶酉溪丶辰溪。

②鹿山鹿穴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八《郎州•武陵县》下引南朝•齐•黄闵《武陵记》:“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蛮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才可容人,蛮人入石穴,见有梯在其旁,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蔼然,行人翱翱,不以戎境。此蛮乃批树记之,其后寻之,莫知处所。”

康按:此记亦见《太平御览》卷五四引,文同。又按:此与《异苑》中所记武溪蛮人射鹿入石穴乃同一事而另记,见前 “武溪石穴” 条下引文。而此言 “武陵溪”,《异苑》则言 “武溪”。“武溪” 或即 “武陵溪” 之脱字所致欤?或 “五溪” 之讹欤?不详孰是!武陵溪乃武陵山区中之溪的泛指,具体溪名无有确指,渊明所记亦然。

〖鹿苑〗唐•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此即用“鹿山鹿穴”之事。下“桃源鹿”用事亦然。

〖桃源鹿〗宋•郭汝臣《失题》诗:“龙抛玉涧归金阙,鹿认桃源入洞天。”

③桃李源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武陵源在吴中,山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穴,洞中有乳水。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乱,食桃李之食者皆得仙。”

康按:吴中:古时对今江苏丶浙江广大地区的总称。

④小成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三《彭州•九陇县》:“白鹿山在县北五十里,《周地图记》云:‘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鹿群,引弓将射之。有一麛所驰险绝,进入山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博,邑屋边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曰:小成都。后更往寻之,不知所在’。”

康按:此条所记,亦见《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又按:九陇县,在今四川彭县西北今成都市西北不远处。清•蒲松龄《毕刺史效樊堂落成》诗:“嘉树成林竹数株,风烟绝胜小成都。” 诗中所用 “小成都” 即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照海穴的定位 10 照海穴的取法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照海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85 治疗咽喉肿痛 186 治疗梅核气 187 治疗梅尼埃病 188 治疗不孕症 189 治疗失眠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1811 治疗癃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照海 1 拼音

zhào hǎi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àohǎ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2]。属足少阴肾经[1]。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1][3]。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4 照海的别名

阴蹻[2],漏阴(《备急千金要方》),阴阳跷四穴[4]。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

6 穴名解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

照,明也,指光明照射。海,意为广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洼之处。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虽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水泉虽迂,终归于海。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肾为水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即所谓雷龙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龙之火,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遗微小也,故名照海。[4]

7 特异性

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8 所属部位

足部[5]

9 照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3]。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2]。

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照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1]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照海穴的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位,两足跖心对合,当之凹陷处取穴,上与踝尖相直;或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缘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照海穴[7]。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1]。

照海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功效。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为阴跷脉所发之处,根据“癫痫夜发者,灸阴跷脉”,取本穴可治疗癫痫病[9]。

足少阴肾经脉络于心,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两脏均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取照海穴可治疗神志病[9]。

肾主生殖,司二便,肝肾同源,故照海穴主治妇科病[9]。

足少阴肾经人肺中,循喉咙,故取照海穴能治疗五官病[9]。

照海穴在内踝正下方,故取之也可治疗内踝关节的局部病[9]。

肾经经脉联络心脏,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是治疗癫痫夜发的重要腧穴之一[9]。

照海穴系阴跷脉之气生,八脉交会穴之一。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便秘,痫证,不寐,咽喉干痛,气喘。[4]

玩此前 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错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尤长于目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4]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1]。

照海穴主治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8]。

照海穴主治失眠,嗜睡,痫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6]。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2]。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2]。

直刺05~08寸[6][1],局部有酸麻感[6],可扩散至整个踝部[6]。

直刺05~1寸[8]。

注意:照海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后侧,以免刺破胫后动、静脉[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照海穴的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6]。

照海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照海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6]。

照海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6]。

照海配三阴交、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6]。

16 特效 :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疝,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少腹热,咽干,照海主之。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妇人阴挺出,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痹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刺照海。

《针灸聚英》: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针灸资生经》:照海、水泉、曲骨,治妇人阴挺出。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如给健康人饮水1500 mL后,针刺照海可促进肾脏的泌尿功能,空腹饮水后3h内,平均排尿量,对照组1480 mL,而针刺组为1780 mL,较对照组增加19%。针刺肾炎患者的照海、列缺、太溪,可使肾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多,尿蛋白减少,血压也下降。[6]

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1]。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1]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1]。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点按照海、肾俞可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6]。

185 治疗咽喉肿痛

患者220例,取一侧照海,实证用泻法,留针40 min;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间隔1d。每次照海进针后,行针至咽部有蚁行感或疼痛减轻时停针。结果:痊愈195例,占538%,显效3例。[6]

186 治疗梅核气

患者65例,用15寸毫针直刺照海,当有沉胀感时,右手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捻转,同时将针缓缓向上提,使针感传导过膝,极少数患者可传至咽喉。结果:治愈54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4例,无效2例。[6]

187 治疗梅尼埃病

患者230例,照海向内踝下直刺05~1寸,至内踝出现放射样疼痛或酸麻胀重感为止,取单侧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侧交替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07例,占90%,好转19例,占83%,无效4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6]

188 治疗不孕症

针刺照海治疗子宫位置异常的不孕症12例,主穴取照海。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经行有血块、色黑者加三阴交。照海针刺0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受孕5例,6个疗程后受孕4例,9个疗程后受孕1例,无效2例。[6]

189 治疗失眠

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1811 治疗癃闭

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穴别名·五会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311 五会的别名 312 出处 313 特异性 314 穴名解 315 所属部位 316 人迎穴的定位 317 取法 318 穴位解剖 3181 层次解剖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3110 主治病症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31112 灸法 3112 配伍 3113 文献摘要 3114 研究进展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321 百会穴的别名 322 出处 323 穴名解 324 特异性 325 所属部位 326 百会穴的定位 327 百会穴的取法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281 层次解剖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32112 灸法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3213 文献摘要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2142 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21411 降低cGMP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21414 矫正胎位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41 五会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证 43 刺灸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会 1 拼音

wǔ huì

2 概述

五会: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1]

3 经穴别名·五会

五会为经穴别名[1]。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穴位 人迎 汉语拼音 Renying 罗马拼音 Jenying 美国英译名 Weled by Man 各

号 中国 ST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E9 富耶氏 德国 M9 英国 S9 美国 St9

人迎为经穴名(Renyíng ST9)[2]。别名天五会、五会[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

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311 五会的别名

天五会(《针灸甲乙经》),五会(《铜人针灸经》)。

31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

313 特异性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314 穴名解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

315 所属部位

颈[4]

316 人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人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5][6]。

人迎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3]。

人迎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

人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人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人迎穴的位置(肌肉)

317 取法

仰卧去枕,侧头取之[2]。

正坐仰靠位,当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后取穴[7]。

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318 穴位解剖

人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动脉三角。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神经以外,还有颈前浅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针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喉结水平,穿皮肤、皮下组织深进颈动脉三角。该三角内,有颈深筋膜形成的颈动脉鞘,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襻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或鞘内。

3181 层次解剖

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一颈固有筋膜深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一咽缩肌[2]。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6]。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和颈前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舌下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鞘内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干),鞘后有颈交感干经过[6]。

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3]。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人迎有利咽散结,理气降逆的作用。

人迎有疏调气血、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等作用[2]。

人迎、寸口、趺阳3大动脉,在中医脉诊中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人得天地之气而成,水谷之气而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迎位高可以迎受天气,经穴属胃可以迎受地气。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既可迎受其气,使“气凝为人”。[8]

3110 主治病症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6]。

人迎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2]。

人迎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以及高血压等[3]。

人迎穴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胸闷气喘[7]。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6][7],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散[7]。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2]。

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颈动脉[3]。

注意:人迎穴不宜深刺或强 ,或留针时间过长,以免发生反射性休克[2]。

31112 灸法

禁灸[2]。

不宜灸[6]。

3112 配伍

临床常以人迎配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2]。

人迎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7]。

人迎配天突、膻中,治喘逆[7]。

人迎配内关、太渊,治心悸[7]。

人迎配天突、合谷、中封、内庭,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人迎配太冲、曲池,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

31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针灸甲乙经》:阳逆霍乱,刺人迎。胸满呼吸喝,穷诎窘不得息,刺入人迎,入四分,不幸杀人。

《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

《针灸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3114 研究进展

降压作用:

针刺人迎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血压或实验性高血压(如夹闭麻醉家兔一侧颈动脉,使血压反向性增高)都有明显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明显[7]。

指压或针刺人迎穴,均能使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减慢,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2]。

治疗急慢性咽喉炎:

于人迎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0%以上[7]。

治疗中风恢复期吞咽困难:

选取双侧人迎,配合双侧颊车、廉泉,人迎直刺1寸,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0 d,总有效率达9047%[7]。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五会指百会穴[1]。是将“三阳五会”误分二名[9]。出《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0][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0]。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0]。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21 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23 穴名解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8]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8]

324 特异性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0]。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13]。

325 所属部位

头顶[14]

326 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5]。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12]。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0]。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27 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0]。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0]。正坐取之[10]。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1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6]。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6]。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12]。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0]。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13]。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13]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13]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8]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8]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12]。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6]。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15]。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0]。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2][10]。

平刺05~08寸[15][16],局部酸胀[15],可扩散至头顶部[15][15]。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0]。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15]。

32112 灸法

可灸[10][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2]。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0]。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0]。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0]。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15]。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15]。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15]。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15]。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15]。

3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15]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0]。

32142 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15]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15]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15]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15]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15]。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0]。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321411 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8]。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8]

321414 矫正胎位

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8]。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五会为经外奇穴名[1]。出《江苏中医》。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主治高血压[1]。

41 五会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五会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

4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五会主治高血压[1]。

43 刺灸法

《白蛇传》中白素贞盗仙草盗的是?

灵芝《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