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出身的宦官王振,都有过哪样的事迹和成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儒生出身的宦官王振,都有过哪样的事迹和成就?,第1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要讲的是明朝一位有文化的“高级宦官”,连皇帝也尊称他一声“王老师”,此人就是明英宗年间的大太监王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听着就都有些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还真的能够改变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虽然排在第五位,可是前四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读书才是真真实实,能够让你感受知识的力量,让你在机会降临在头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宦官这个角色,我们在很多史书或者是影视剧小说都见得很多,但是有文化的宦官,可不多见吧?大多数人印象里,宦官就皇宫内打打杂、干干活的人,至于有文化的宦官,那不是瞎扯嘛,有知识、有文化的,谁会净身入宫当宦官,这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吗?不瞒你们说,还真的有“脑袋被门挤的”,他就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的一号人物,王振。

王振

这家伙和历史上那些专权的宦官不一样,别人都是从小净身入宫,一步一步走上了帝国权力的鼎峰。可王振却是“半路出家”,不对,是“半路”净身。没入宫前,他的身份可是儒生,儒生是什么,算是刚刚进入到明朝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不过要想再进一步,那就千难万难了。或许读书还没读到家,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没捞到,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他,觉得朝廷对他不公,我这么有水平的人,为什么不让我考中,这就跟当年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第,不过黄巢一气之下造了大唐的反,王振可不是黄巢,手无缚鸡之力,一不小心干了违法的事,就被充军了。一个戴罪之身的人,那就更难出头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就在你感到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一个机会就很快摆在你面前。王振再充完军之后,偶然得知当今皇帝朱棣准备在民间招收一些儒生入宫教授宫女知识,他不就是实打实的儒生吗?不过问题来了,要想入宫得满足一个条件,你得是净身之人,否则免谈。

犹豫的王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男人,还是选择获得权势,而且进了宫,也不代表真的能爬上去。经历过种种挫折的王振,觉得得不到权势比是一个纯爷们更痛苦,即使这个机会很渺茫,但也再不想过原先的日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

入了宫的,而且还是读了几本圣贤书的王振,他很清楚,宦官在历史上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特别是在当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就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可是那是以前,在入宫当了十几年的宦官后,真正的机会来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为了让宫中宦官也饱读圣贤之书,他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学校,叫内书堂。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给其配备翰林院的官员,教这些宦官学习知识。

虽然曾经屡试不第,但终究是读过几年圣贤书的,虽然不及那些翰林院的那些翰林学士,但比较那些宦官学生,那就是矮子里拔将军,其学识还是有的。这么突出的“宦官”,很快让朱瞻基注意到了,怎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么有文化的宦官,翻开履历后,哦,原来还是儒生出身,不错,不错。这样,你就别打杂了,干脆到东宫伺候太子读书,职位嘛,东宫局郎。伺候太子,那可是未来的皇帝能在太子身边当宦官,日后一定飞黄腾达。就这样,一个“王先生”的身份,就成了太子朱祁镇,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人生当中第一位启蒙老师。

明英宗朱祁镇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后,就驾崩了,还不满十岁的朱祁镇就这样登基了。因为皇帝还没成年,朝政暂时还有朱祁镇祖母张太皇太后掌舵,三杨(杨荣、杨浦、杨士奇)辅政。此时的王振虽然说因为朱祁镇的关系,成了司礼监掌印,但太皇太后和三杨仍健在,他还算是循规蹈矩,不敢作次,有时候还跟配合内阁的工作,多次敦促朱祁镇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些表面工作让那些文官都赞叹不已。

“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可笑这些人都被他所蒙蔽。在太皇太后已薨,三杨也先后去位。属于“王先生”的春天到了。

在朱祁镇小的时候,王振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待在东宫,身边只有王振一个“王先生”说说话,久而久之,两人除了君臣关系以外,也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里面。只要王振想做什么,朱祁镇都一律支持。

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和依赖,他除了在司礼监这一亩三分地上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掌控中央,还把手伸到了锦衣卫和京营的兵权。为了为明朝权力系统树立威信,他利用一切机会打压朝臣。凡是和他有过节的官员,要么就是撤职,要么就是发配充军。他要告诉那些大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依附我王振,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们一口汤喝,但是和我作对的,那就等着瞧!

只手遮天的王振,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虽然有些人不得不因为他权势而依附于他,但终究他还是宦官,除了亲信以外,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在暗地里骂他,我想王振哪一天失势倒台了,第一个攻击他的,就是那些依附于他的人。而且王振也不见得就一直能只手遮天,因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朱祁镇的。只要英宗朱祁镇不再宠信他,对他有了疑心,只需一张小小的纸条就可以让王振全盘皆输。权势再大的王振也跳不出朱祁镇的五指山。

如日中天的王振觉得还不够,要想真正掌握大明军权,登上权力的鼎峰,光靠安插几名亲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他率领大明军队打一场胜仗,如此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为此,他撺掇朱祁镇,率领百余名文武百官,还有五十多万大明军队浩浩荡荡地北征瓦剌。可是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胜的,一不留神,五十万大明军队就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还连累大明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这样的惨败使剩下的残兵败将十分气愤,为了发泄情绪,他们把矛头指向了王振。要不是你撺掇皇帝北征,我们也不会有此惨败,皇上也不会被俘!一怒之下,朱祁镇的胡伟将军樊忠就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之上。

土木堡之变

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就这样死在了战场。要不是他,土木堡之变也不会发生。后来英宗复辟,念及以前“王先生”对他的好,还给他公祭,专门把智华寺用来祭祀他,并且厚葬之。不得不说王振还是有些良心,至少对朱祁镇是真心的,否则也不至于让朱祁镇这么思念他。

“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源自于明朝名臣于谦,其他官僚赴京时为了讨好王振都会身带金银或特产,而他却始终只带“清风”,故而人们纷纷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于谦在永乐年间考取功名并借此进入官场,为官期间一直保持清廉与正直。明宣宗登基后的第二年其叔叔朱高煦意图谋反,结果被镇压。待朱高煦投降之后随军出征的于谦受命细数他的罪行,最后朱高煦被骂得体无完肤,直呼罪该万死。

明宣宗因此龙心大悦,于是便将于谦提拔为江西巡按,此后又委派他巡抚晋豫等地。因为他为官公正清廉,所以在朝堂以及民间的风评极好。但是待英宗登基之后,宦官王振在太后以及“三杨”相继离世之后开始频繁干涉朝政,而英宗对此却放之任之,为此朝权逐渐落入王振手中。手握重权的王振明目张胆地在朝中收受贿赂,而众朝臣为了仕途也是积极给予配合。

性情耿直的于谦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即便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有同僚劝他准备一些金银或者特产作为礼品送给王振,但是于谦却从不准备。不仅如此,于谦还曾与同僚开玩笑说自己的袖子里就只装了清风。于谦的特立独行很快便引起了王振的不满,于是不久之后便因诬陷而被捕入狱,还因此险些被处死。当时还是民间百姓联名上书为于谦求情,王振唯恐犯了众怒而心不甘情不愿地将于谦释放。

因为于谦的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开始使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那些为官廉洁之人。后来于谦在英宗被掳去瓦剌之际也是全力保卫京师,还带头提议将监国的郕王拥立为新帝,明朝的朝堂以及社会局势也得以迅速从君王被俘的动荡中恢复过来。

他们擅权揽政,卖官鬻爵,中饱私囊,为大明朝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王振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权之先河,其中既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有体制机制弊端,和王振个人也脱不开干系。

王振出生年月不详,河北蔚县人,年轻时的王振是一个本分上进,刻苦读书的有志青年,他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 历史 上的王安石、寇准、司马光一样,在大明政坛上施展抱负,封侯拜相。

可作为一介布衣,他只能通过科举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可是王振的资质实在平平,考了多少次最后都是名落孙山,落得个落地秀才的境遇。

看来科举这条路是行不通了,按常理,他只能回乡做个私塾先生,可王振偏偏是个犟种,他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只想闯出一番天地,于是他另辟蹊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明朝除了读书科举,进入文官政府实现飞黄腾达外,还可以进宫当太监,也能实现自己的富贵理想。

因为明朝时期的太监待遇优厚,而且宦官有自身的一套官僚晋升体系十二监,其中的司礼监、御马监都是位高权重,油水大的衙门,干好了不亚于朝廷文官。

只是有一样比较烦人,那就是欲成太监,必先自宫!所以很少有男性为了当官愿意牺牲自己“命根子”的,只有一些家庭贫困、走投无路的才会以这种方式进宫。

可王振是个例外,王振是属于一切向权看的类型,所以王振决定赌一把。

他甚至都没等正规阉割程序,心一狠手一快,自己把自己阉了,然后顺利的入宫,光荣的成为一名太监。

那一年是明成祖朱棣末年,他进宫没多久朱棣就驾崩了,仅仅十个月后,皇位没坐热乎且担任监国二十余年的明仁宗朱高炽也因病离世。

1425年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而王振因为善于伺察人意、察言观色,再加上略通文墨,受到了朱瞻基的赏识,不久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这为以后王振专权埋下伏笔,再加上王振所处的时代也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王振后来的擅权离不开当时的宦官制度,是明朝极具特色的皇权专制为其提供宦官乱政的温床。

起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并在宫门外立一铁牌, 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字样。

因此,明初对宦官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然而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情况发生改变。

朱棣在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成功夺下江山的过程中,朱棣收买了大量朱允炆身边的宦官,为其通风报信,递送情报,宦官在其中曾起到不小的作用。

因而朱棣继位后开始对宦官提拔任用,宦官的地位也逐渐有所提高,比如朱棣成立特务机构东厂,就由宦官担任提督,专理诏狱,监视文武百官。

另外大航海家郑和也是一名宦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并接受重任七下西洋。

到宣宗朱瞻基年间,宫中正式设置宦官学校“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通古晓今,拟旨援笔立就。

由此打破朱元璋立下的宦官不得识字的规矩,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责伺候皇帝左右的司礼监太监参与到朝政中来。

朱瞻基执政后期逐渐懈怠,沉溺于斗蟋蟀,于是便让司礼监太监替他批复奏章,日久成例,称为“批红”,司礼监中权力最高的宦官是掌印太监,其次是秉笔太监。

王振就是在宦官势力上升阶段被选到太子身边,王振深知自己身边的孩子就是将来的大明皇帝,因此竭尽全力讨好太子。

而且认真教太子读书写字,十分负责,两人形影不离,关系十分密切,朱祁镇甚至直接称他为“先生”或王伴伴。

1435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作为皇帝最喜爱和信任的宦官,王振很快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在当时票拟和批红制度已经成熟,内阁“票拟”后呈送宫廷,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将皇帝的意见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最终由掌印太监审定,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司礼监实际上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而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再加上英宗年幼,深居简出,与外廷大臣接触少。

这为王振的日后擅权开辟道路,但这一“理想”在当下却很难实现,因为有两个最大障碍拦在他面前。

朱祁镇虽成为皇帝,但因为年龄太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于是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

说到“三杨”大有来头,在朱祁镇继位前,三人均历仕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朝元老,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在任辅臣十年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

他们每个人都历经宦海沉浮几十年,尤其是首席内阁大臣杨士奇从靖难之役到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为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到朱祁镇时期已成为文官集团之首。

而张太皇太后就更加强大了,她是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在她是太后的时候,就帮助朱高炽处理政务,朝堂之事了然于胸。

成为太后以后,军国大事多听从她的裁决,虽然张太后参与朝政,但为人正直,从不许家人亲属参政,朱瞻基继位后张氏升为太皇太后。

在“三杨”和朝廷大臣的恳求下垂帘听政,成为朱祁镇初期权势最大的人物,所以王振虽已成为掌印太监,但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只能选择隐忍。

在“三杨”面前笑脸相迎,鞠躬哈腰,时时刻刻表现出谦卑恭敬的样子,虽然朱瞻基留下的顾命大臣班底强大,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年龄结构偏老。

杨士奇已经70岁,杨荣、杨溥也早已过花甲之年,所以王振完全可以耐心等待。

但王振的野心早已被老道的张太皇太后看破,一天,张氏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众老臣。

在勉励诸大臣辅佐皇帝后,又派人把王振叫来,王振跪下后,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

身旁的女官们立刻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颤抖。张氏的举动惊吓了英宗和几位大臣,他们全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才饶了他,但警告他:

此后,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所以在张氏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而王振对此毫无办法,只好在干预朝政的道路上停一下脚步,采取以屈求伸的办法,等待时机,并改变策略。

先不去干那些直接干预朝政的事,而是进一步讨好英宗,并在暗地里广交朝臣,大量培植私党,羽翼渐丰。

最明显的是1441年王振进宫参加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竣工宴会,他刚刚到门外时,宫中百官即向他朝拜,表示欢迎,这充分说明王振虽然受到张太后和三杨的限制,但他势力已逐步强大起来。

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失去了对其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三杨中的杨荣在1440年病死。

在王振的钻营下,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王振随着张氏的去世,其势力越来越大,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以至朝臣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王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向杨士奇下手,寻找其把柄,偏偏杨士奇的儿子很不争气,其子杨稷为人傲横,施暴杀人。

1442年在王振授意下,各位御史相继弹劾并罗织罪状给杨士奇,年近八十的杨士奇已无力争斗,心灰意冷下只能以老疾告辞,两年后忧郁而终。

打掉了杨士奇,剩下的老迈的杨溥无论是资历威望还是心计均不如杨荣和杨士奇,根本不足为虑。

这样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在扫除阻拦自己掌权的所有障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

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至此曾经的穷秀才王振终于实现了自己位极人臣,大红大紫的梦想。

掌权后的王振贪婪的本性逐渐暴露,利用手中权力,一面结党营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须拍马、谄媚逢迎之徒;一面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和对自己不恭敬之人。

同时他还遍受贿赂,大肆贪污,在王振死后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的二十余株,其它珍玩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的程度。

1449年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征讨瓦剌,但在土木堡惨败,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本人也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锥捶死,可谓恶有恶报。

但明朝的专制体系注定宦官乱政还会持续下去,大明在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彼此消耗中走向衰败。

王振对瓦刺的政策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表现:第一,王振专权后面对北部边唾屯田废弛,卫所兵大量逃逸的状况,无动于。衷,对瓦刺南下袭扰,掳掠过塞,不采取任何防备措施,从而使得北部边防防御越来越空虚,瓦刺得寸进尺,步步进逼,势力迅速向南拓展。当瓦刺大举南下时,明朝边防守军一触即溃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王振为了粉饰太平,求得边境无事,竭力满足瓦刺贵族的贪欲,企图以大量的赏赐来换得瓦刺停止南下袭掠。据历史记载,王振为了粉饰太平,送给瓦刺部大量资产,除此而外,凡是有所要求,也是要什么给什么。企图以这种方式换取边境安宁。在王振的纵容下,瓦刺每次到明朝“朝贡”的使臣由最初SO余人剧增至2000余人,而且在关内大量收买弓箭,偷运出塞。王振的党羽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每年制造箭银数十瓮,以王振名义送给瓦刺,给王振换取良马。这是一种通敌资敌的行为,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王振郭敬之类的这种行为,才使得明军在随后的战事中惨败。

第三,对待北方民族的政策,不是联络弱小,孤立强敌,而是纵容瓦刺逐一击败按政兀良哈,胁迫他们共同南下袭掠,免。除了瓦刺的后顾之忧,可以倾其全力南下与大明王朝一决雄雌。瓦刺在西面进攻哈密等四二时,明军不出一兵一卒;瓦刺在东北攻击兀良哈时,明朝不仅坐视不救,甚至在正统十年(1445年)杀了兀良哈的朝贡使臣,于了一件化友为敌的蠢事。

王振(?-1449年)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宦官,山西蔚州(现今河北蔚县)人。生平 早年 王振最初入宫时是位负责在内书堂教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宦官。王振本是读书人,但因屡试不成,最终“净身”入宫教授小太监读书识字。王振与其他宫中的头脑木讷的宦官和需要处处回避问题的教师不同,王振是个读书人,通文墨晓古今,自然受到欢迎。他知道在宫中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付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靠山。后来他成功寻找到他的大靠山: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就是之后的明英宗。由于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师,他知道很多对朱祁镇来说闻所未闻、见未所见的事物。两人很快就亲近起来,这位太子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钱财和名誉,而是无限的权势以及地位。 掌握大权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来愈高,当时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后八个月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由于明朝的中央集权,皇帝的大权于一身,但由于政务繁复,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务自自然然落到宦官的手中。王振掌管了司礼监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宠信,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的方式,欺上瞒下、控制朝廷了。后来,王振为一试自己的权力,便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修了一座将台。又召集来守卫京师的各卫武官,校试射骑,又请英宗阅兵,但实际上是要收取兵权。有一个叫纪广的人,是王振的亲信,王振利用这机会把纪广报了个武官第一,请英宗下旨,升他为督都佥事。但由于英宗左右有张太皇太后、张辅、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为,只好等待机会。到了正统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碍物—张太后逝世,“三杨”只余下年时已高的杨溥。此时,王振便开始胡作非为,先命人摘下朱元璋挂在宫门口不准宦官干政的铁牌。后来又在皇城大兴地土、排除异己。最过份的是他与同党制造大量钢铁箭镞卖给瓦剌,以换取良马。土木堡之变 为了粉饰太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讨好瓦剌,对于瓦剌来朝贡的使者,必会待遇优厚、有求必应。瓦剌看出明政府的软弱便不断增加贡使(按规定,瓦剌的贡使不得多于五十),瓦剌贡使稍有不满使在边境上制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到了正统十四年的春,瓦剌带来了二千贡使,更报称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满足瓦剌的要求,于是对边境攻击,边境的守军根本不是瓦剌的对手,连续几次的惨败传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时间找王“先生”商议。后来,王振提以皇帝亲征以振军心,但实质上,王振一来是不想自己的家乡受到战火的蹂躏(因战事就发生于王振家乡附近),二来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亲征途中,明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已传到王振的周围,王振自然没把消息告诉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乡度人马踩坏,又绕了一段路,明军死伤惨重。亲征的第十四日,瓦剌军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议和。王振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谁知瓦剌军从四面八方冲出来,明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英宗已知大势已去,连忙下马,不久后度瓦剌军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吓得魂飞魄散,还想逃跑。最后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王振之死一说是被剑砍死,二说是被打死。明英宗复辟后,赐王振祭葬,立祠“旌忠”。希望帮到你咯~

从正统到天顺,整个英宗一朝,是明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王振的专权,无疑是主要的原因。正是他的为所欲为和瞎指挥,使明朝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濒临崩溃。在国内矿工和农民连年起义和境外其他民族的武力侵犯双重压力下,明朝的统治危机终于显现。

  一、魏忠贤(明朝,1568—1627年)原本一流氓恶棍,虽目不识丁却深谙拍马权术。入宫不久得老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打得火热。与皇帝万历的亲密接触更是让他地位权势与日惧增,万历48年,年逾半百的魏忠贤开始飞黄腾达。朱由校即位后便恩将仇报谋害恩人王安,仅如此还不足以让他高居恶心太监之首。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才是魏忠贤无以伦比的罪恶。身为阉党,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直到另一皇帝朱由检把他收拾。

二、自阉走向富贵路——明-王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 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 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三、太监宰相第一人——秦-赵高

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春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四、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

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

专供灵帝*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五、阉海权宦厚黑高手——唐-李辅国

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六、恃功骄横终伏诛——清-安德海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挑拔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他疯狂敛财,骄横处世最后落个伏诛济南,身首异处的下场。

七、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自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八、曾经权倾朝野de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这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女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九、监军误国流毒四海——宋-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太监

明朝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太监,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儒生出身的宦官王振,都有过哪样的事迹和成就?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要讲的是明朝一位有文化的“高级宦官”,连皇帝也尊称他一声“王老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