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叶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黄皮叶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22 黄皮叶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黄皮叶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皮叶 1 拼音

huáng pí yè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22 黄皮叶的别名

油皮、油梅

23 来源

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叶、果及种子入药。全年采根、叶;果熟时摘下,晒干;收集种子(核),晒干。

24 性味

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

25 功能主治

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

26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黄皮叶

31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32 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33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ampee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

黄皮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幼枝、花轴、叶轴、叶柄及嫩叶下面脉上均有集生成簇的丛状短毛及长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长48mm;小叶片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256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不对称,边浅波状或具浅钝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枝扩展,多花;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长不超过5mm,开放时反展;雄蕊10,长短互间;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浆果球形、扁圆形,长123cm,淡**至暗**,密被毛。种子绿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 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多皱缩,破碎,黄绿色至深绿色,完整者呈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密布细小半透明油点及疏柔毛,长413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两侧不对称,叶全缘或浅波状至浅圆齿状,略反卷,叶脉于叶面凹下,于背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长24mm,质脆。气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扁方形或长方形,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多数气孔及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海绵组织合多数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主脉纸管束周韧式,中柱鞘纤维束淡**。断续排列成环状。叶肉组织中有大型分泌细胞(直径40200μm)散在。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棱角稍钝,直径1535μm;亦有少数草酸钙方晶;②非腺毛指状至长圆锥形,直径3050μm,长7024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少数为环式,副卫细胞46个;④中柱鞘纤维壁较厚,直径3040μm,周围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簇晶;⑤木纤维外壁呈波状,胞腔稍大,直径4070μm;⑥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直径60100μm。

38 化学成份

黄皮叶含新黄皮内酸胺(neoclausenamide),异新黄皮内酰胺(isoneoclausenamide),黄皮内酰胺(clausenamide),环黄皮内酰胺(cyclocaausenamide),一种新的内酰胺及ε戊内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黄皮内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黄皮内酰胺(ξclausenamide),香豆精类化合物印黄皮内酯(indicolactone),八角黄皮内酯(anisolactone),2”,3”环氧八角黄皮内酯(2”,3”epoxyanisolactone)。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黄皮萜醇(lansiol)即3β羟基23,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25二烯[3βhydroxy23,24,24trimethyllanosta9(11),25diene],黄皮酰亚胺(lansimide)等。

39 性味

辛;苦;平

310 归经

肺经

311 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312 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313 附方

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痰湿喘咳: 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疟疾: 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解秽恶,消风肿, 治疥癞,去热散毒; 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⑤通小便: 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314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 解秽除垢,退黄肿。

2《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3《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桑叶方

èfāng《普济方》卷三九八:方名:桑叶方组成:黄皮桑叶2升。主治:小儿脱肛。用法用量:上用水煎,带

慢肝六味饮

参15g,茯苓15g,白术12g,川萆薢10g,黄皮树叶15g,甘草5g。功能主治:健脾补气,扶土抑

神仙万应膏

,椿皮3钱,槐枝3钱,柳枝3钱,竹枝3钱,野紫苏叶3钱,天南星3钱,续断3钱,荆芥3钱,黄耆3钱,

敛疮口散

内补十宣散,不计服数。外用四围散帖,中间留小孔,不得以药涂尽。赤肿,加黄皮。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四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皮叶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都气丸

痹气弱。右肢不舒。黄皮片姜黄煨姜于术当归身海桐皮桂木南枣劳伤挟暑。归身半曲扁豆叶木瓜茯苓炙甘草疟止

《证类本草》:[卷第三十]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证类本草》宋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有名未用]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千金翼方》唐·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治火丹神效方

大黄皮硝(各五钱)研末。取柏枝叶打汁,调搽即退。《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恒山汤

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块根·《中医大辞典》·田七田七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本草纲目》记载的三七的别名。别名山漆、参三七、田七。来源及产地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块根。主产云南、广西。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止血,散瘀,定痛。1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产后血瘀腹痛,胃痛、胁痛,冠心病心绞痛。研末服,每次15~3g,每日二至三次。2治跌打瘀肿疼痛,外伤出血。研末内服并外敷。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运用熟三七粉(三七打碎,用食油炸至棕**,研粉)能补血和血,用治失血、贫血。每次3~5g,每日二至三次。三七叶:功同三七而力弱。三七花:泡茶饮,有清热、平肝、降压作用。治头晕,目眩,耳鸣。化学成分根含多种人参皂苷、三七皂苷(Notoginsenoside)和绞股兰苷(Gypenoside)ⅩⅦ。还含田七氨酸、人参炔三醇、三七多糖A、槲皮素。药理作用三七提取液能增加动物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心肌耗氧量亦有所减少。三七皂苷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对狗有降压、利尿作用。三七总皂苷可抗心律失常;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扩张血管,增加脑血管流量。三七总苷可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保护脑肝组织,它是神经元钙通道阻滞剂。三七还可促进记忆,延缓衰老。三七总皂苷对机体血糖水平能起有益的调节作用;三七总皂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防治作用。同时,三七中的田七氨酸有止血作用。伞形科植物峨参的根·《中医大辞典》·田七田七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即《峨眉山药用植物》记载的峨参的别名。别名田七、土田七、金山田七。来源及产地伞形科植物峨参Anthriscussylvestris(L)Hoffm的根。主产四川。性味归经甘、辛、微苦,微温。入脾、胃、肺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祛瘀生新。主治脾虚腹胀,四

详见百科词条:田七 [ 最后修订于2015/12/23 17:05:42 共91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地菍 21 地菍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地菍的药理作用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 31 拼音名 32 地菍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地菍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地菍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性状 410 化学成份 411 性味 412 归经 413 功能主治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415 注意 416 各家论述 417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菍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菍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菍 1 拼音

dì niè

2 《中医大辞典》·地菍

地菍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1]。

21 地菍的别名

地茄、地稔、地石榴[1]。

22 来源及产地

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的全草[1]。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1]。

23 性味

甘、微涩,凉[1]。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1]。

1煎剂喷喉、滴鼻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

2治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脓疡,尿路感染[1]。

3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1]。煎服:9~15g(鲜品30~60g)[1]。

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1]。鲜品捣敷[1]。

25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74%[1]。根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1]。

26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 31 拼音名

Dì Rěn

32 地菍的别名

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33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采根或全草,洗净晒干。

34 性味

甘、涩,平。

3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寞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干根或全草1~2两。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地菍 41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42 拼音名

Dì Rěn

43 英文名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Herb, Herb of Twelvestamen Melastoma,Twelve stamen Melastoma

44 地菍的别名

山地菍、地茄、铺地锦、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金头石榴、地石榴、铺地菍、红地茄、落地菍、地菍藤、矮脚补翁、杜茄、土地榆、小号埔淡、铺地粘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46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4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生长适且温度为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79月果实分批成熟,选择第一、二批饱满的果实,搓去果皮,洗净,将种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810颗种子,覆土2cm,浇水。

田间管理 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定苗,每留45株,定苗后至封行前,每年追肥4次,春、夏、秋季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堆肥。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49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410 化学成份

本品叶含鞣质740%[1]。

411 性味

味甘;涩;性凉

412 归经

归心;肝;脾;肺经

413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415 注意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416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2《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3《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后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4《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417 摘录

药 材 名蔓荆子英 文 名Simpleleaf Shrub Chastetree Fruit拉 丁 名Fructus Vitics Simplicifoliae①Vitex rotundifolia L② Vitex trifolia L名称考证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药用部位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或枝叶(蔓荆子叶)亦供药用。性味归经苦辛,凉。 ①《本经》: “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 “苦,辛。”

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 “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 “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功效分类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功效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病,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用药忌宜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 “胃虚入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 “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用药配伍配连翘:解表疏风;配菊花:入肝经,明目。配川芎:活血祛风;配人参:清肝明目。炮制方法炒蔓荆子: 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略喷清水,放凉。《雷公炮炙论》: “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资源分布①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②蔓荆(《本经》)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 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 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定: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并有腺毛及非腺毛。中果皮宽厚,占果皮大部,外侧2~3列细胞有色素,其余细胞壁稍厚,木化;维管束细小。内果皮为数列石细胞,壁厚,孔沟明显。果实粉末:深灰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纺锤形或长方形,直径9~65μm,长至171μm,壁厚5~22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较细密,胞腔狭小,大工业多含1~数个细小草酸钙方晶。

②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19~70μm,壁稍厚,有呈连珠状,木化,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③外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长方形,被角质层,外缘细齿状;表面观类多角形,具细密角质条纹,可见毛茸或圆形毛茸脱落痕。

④非腺毛1~5细胞,平直,少数弯曲或倒状,完整者长36~191μm,直径9~23μm,壁稍厚,有疣状突起,以顶端细胞较密,足部稍皱缩。

⑤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36~63μm,柄极短,单细胞。另有少数小腺毛,头部1~4细胞;柄1~3细胞。⑥种皮表皮网纹细胞外平周壁具网状增厚,微木化,纹孔条状,排列较整齐。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经集注》①《唐本草》:“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 ②《蜀本草》:“《图经》云: 蔓荆,蔓生水滨,苗叶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雕。” ③《本草图经》: “蔓荆, 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阴、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生枝,初春因旧枝而生。 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浅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实,斑黑如梧子许大而轻虚,八月、九月采。一说作蔓生,故名蔓荆,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④《纲目》: “蔓荆,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⑤《广雅疏证》: “蔓荆,倘是蔓生,则《本草》当入草部,今乃列之木部上品,阴非蔓生之物,《本草》木部有蜀椒,又有蔓椒,岂得谓椒蔓生哉。《唐注》以蔓生者为蔓荆,尤为乖谬也。”化学成分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莰烯 (Camphene)和蒎烯(Pinene),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 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荆。素(Casticin)。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Vitricin)。果实含挥发油约016%,油中主成分为茨烯和蒎烯。此外,尚含黄荆素(5,3’-dihydroxy-3,6,7,4’- tetramethoa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脂肪油约61%。种子含艾黄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ayflavone,artemetin) 和黄荆素。相关选方①治头风: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上嚼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原生形态①单叶蔓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有香气。幼枝4方形,密生细柔毛,者枝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叶柄长5~18毫米;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点,侧脉约8对。 圆锥花序顶生,长2~12厘米;花萼钟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间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大部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围。花期7月。果期9月。生长海滨、沙滩、湖畔等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

②蔓荆(《本经》),又名:白背木耳(《岭南采药录》),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形态与单叶蔓荆相似,所异者叶通常为3小叶的复叶,在同一枝条的上部或下部有时为单叶;小叶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中间小叶通常比侧生的长约1/3,叶柄长1~3厘米,密被细绒毛。聚伞花序多数,相对排列成顶生圆锥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生长于平原草地、河滩和荒地上。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参考出处《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图经》,《本草图经》,《广雅疏证》,《本草》,《唐注》功效分类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黄皮叶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 拼音名 22 黄皮叶的别名 23 来源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