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定级标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定级标准,第1张

附件1:

WH/T20-2006

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古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2版本

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221写本

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222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抄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224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226刻本

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1初刻本

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2重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3翻刻本

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2264影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2265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6递修本

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2267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68蓝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2271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2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3聚珍版印本

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

2274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8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281套色印本

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

2282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2283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

2284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285饾版印本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

2286拱花印本

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

2287饾版拱花印本

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

229钤印本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2210磁版印本

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1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2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13影印本

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31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4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5批校题跋本

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

2216过录本

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

2217孤本

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

2218善本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

2219普本

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23三性原则

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

24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

25等次上靠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

26等次下调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

3定级标准

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

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11一级古籍甲等

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2一级古籍乙等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3一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21二级古籍甲等

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2二级古籍乙等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3二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31三级古籍甲等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2三级古籍乙等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3三级古籍丙等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古时候的书籍现在拿起来读又是一种不同的意境,那么对于这种意境只有真正的在真书里面才可以体会,那么你知道有哪些鉴别古书的方法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真假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真假的鉴别方法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区分:宋刻本——北宋本和南宋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递修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

 以刻印地点区分:浙本、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阳本、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

 以刻印单位区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京本、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藩本、局本、扬州诗局本、书院本、公使库本、汲古阁本、陈宅书籍铺本、建安余氏本。

 以装订形式区分:卷子本、经折装本、旋风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等。

 以制版工艺区分: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钤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饾版、拱花。

 以写本种类区分:写本、稿本、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铅活字本。

 以字体、行款区分:大字本、小字本、软体字本、硬体字本、X行本。

 以纸张区分:麻纸本、树皮纸本、竹纸本、公文纸背本等。

 以颜色区分: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

 以板式区分:巾箱本、两节版本、三节版本、百衲本、配本、黑口本。

 以刻印质量区分:邋遢本、大花脸本、书帕本、写刻本、精刻本。

 以内容区分:单刻本、合刻本、抽印本、丛书本、增订本、删本、节本、足本、残本、校本、注本、批点本、真本、伪本、序跋本、插图本、过录本、X卷本。

 以用途分:进呈本、底本、样本。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俗本、孤本、秘本、善本、焦尾本、XX藏本。

古书的修复保养方法

 霉菌

 收到发霉的书籍,就要第一时间放它到干爽的地方,用吸尘机吸走发霉孢子,情况稳定后,再用工具刮走霉菌的主要部分。而残留的霉渍,可先用热水清洗,再用双氧水处理。

 干裂

 先给它一点雾气,让它变软,再用纤维纸托底,避免裂缝伸延。而修复好的书籍,可存放在较为稳定的环境里,减少受光线的影响,作长久保存。建议书籍最好存放在相对湿度达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之间、空气流通、温度低于二十五度、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但亦鼓励用者定期将书籍取出翻阅,以便检查它们是否一切正常。

 有虫

 旧书假如保护不周就轻易生虫受损,假如书籍生了虫子,就把书用塑料袋包好,然后放进电冰箱冷冻12个小时左釉冬蛀虫就会被冻死。

 水浸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熟悉版本,从而能举一反三。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南宋刻字多用柳体,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体。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印纸。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装帧。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序跋、版记、避讳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题跋。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行款字数。伪本的鉴定,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耳记篇名。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供藏友参考

《中国古籍总目》作为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其编纂特点如下:  一、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著录为约二十万种。历来称誉中国古籍“浩如姻海”、“汗牛充栋”,但“海”和“栋”究竟有多大?八万种、十万种、十五万种,众说纷纭。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代流传的典籍,渐次由私人收藏转为公共收藏。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干家,可以说参与“总目”编纂工作的同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今天可以给出约二十万种的统计数字,这是这次编纂工作的最大贡献。  二、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着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来,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设“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设“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五、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大量古籍编目专家,为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造就了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而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不断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信息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在编纂过程中,又为古籍编目队伍培养了后继人材,其中所积累的经验,有深远的意义。  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古籍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拾遗补缺,多所匡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新成果,由此提高了《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质量,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