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行发现1300年前藏文创始人故居,没有他就没西藏文明
很多朋友都向往西藏,但是路途遥远,又怕高反。西藏这两个字,却成了一种信仰。很多人对于西藏,都怀着一种敬意和神秘感。
“或许是为了壮丽秀美的山峰,或许是执着于西藏纯粹的信仰,或许是想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或许只是想寻找一片纯粹的宁静”。
尽管每个人的理由不同,但西藏这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对于人们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我也是在去过许多次西藏以后,从壮丽的风景、执着的信仰,开始去慢慢深入了解一些 历史 。
你知道吗?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法王殿中,在干布的坐像旁,除了他的两位著名的妃子外,还塑有两位重臣的像,其中一人,叫做吞弥·桑布扎。
何许人能有这样的荣耀?跟着我的镜头,一起去认识下吞弥·桑布扎。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西藏尼木县。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尼木,这是隶属于拉萨市的一个县,距拉萨市147公里,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
漫步在尼木县吞巴乡吞巴村,这里景色较美,古树参天,虽然冬天有些萧瑟,但是能想象出春暖花开时,为什么很多拉萨的朋友会到尼木过林卡。
吞巴村的小河边,堆满了晒干的牛粪,居然还有造型,像是全麦面包似的。牛粪并不臭,这可是藏族同胞眼里的宝贝。
尼木有三绝:尼木藏香、雪拉藏纸、普松木刻雕版。
在吞巴乡,有很多制作尼木藏香的手工作坊,这都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制作方式,千余年延续。
这里,还诞生了吞弥·桑布扎,藏族 社会 早期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藏文创造者,藏香发明者。
吞弥·桑布扎,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为后人所景仰。
尼木有个吞弥桑布扎故居,很少有游客到达。这一个二层楼的小屋,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干布时代。
至今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不易。
门口的墙上,有很多不规则的石块,写着大大的彩色藏文。中文意思是:南无阿弥陀佛。
进入吞弥·桑布扎故居,有一个不大的内院。
想象着屋子的主人,可曾站在这门口,看着这围墙、天空和群山,想着尼木藏香的配料呢?
故居的一楼光线昏暗,有马厩、杂物间、仆人间等组成。
随着一个旧旧的木楼梯上到二楼,豁然开朗,有着四方的天空。
角落的墙上,有二面彩色壁画,颜色依旧鲜艳。
二楼的其中一间,便是吞弥·桑布扎曾经起居的地方。
他十五岁时奉藏王干布之命,惜别拉萨前往天竺求学,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学。历经七年努力学习梵文、语法、诗学、佛经。
公元641年平安回到拉萨,后来回到了这里。
背对着窗户,有一尊吞弥·桑布扎的塑像,身上挂满了白色的哈达,面前的桌子上,有他发明的藏文字。
文字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文化传统能否长久延续的保证,文字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看到藏民族的过去。
有了文字,才使藏文化根系发达而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 历史 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
上面这黑乎乎的屋子,是吞弥·桑布扎的厨房,因为没有通风系统,房顶被熏成这样。
从吞弥桑布扎故居走出来,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若干年后。有些人被遗忘了,而有些人却被铭记。
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传统方法刻板。刻板是用细密坚硬的上等桦木制作的,刻板制成后,灵巧的工匠便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雕刻的文字图案,点画清晰,刀深光洁,功力深厚,堪称藏族文化一绝。经板的制作工序是十分繁杂的,主要 经过三道工序:一是把秋天刚落叶的红桦木伐来劈成一块块的板块,用桦木屑烧火熏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天,取出洗净,经水煮后,捞出烘干刨平,制成毛板。二是在加工好的板子上一刀一刀,一个字一个字一丝不苟的雕刻。为了提高雕刻质量,主管规定工匠们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板面。当一个板面刻完后,必须进行严格校对,如发现雕错,要及时进行修补。三是把雕刻好的经板在煮化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晾干后,用“苏巴”草根熬成的水洗刷干净再晾干,此时,雕板加工才始告完毕。 印刷书籍的纸张是特制的,是用一种藏语叫“阿补扎补” 的草根皮制成的,其特点是纸质韧性强,有毒性,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书籍的印刷也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书籍也要用白桦墨印刷。木刻印版的板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这些板子,久藏不朽,久印不损,光洁耀目。印版的规格均根据佛教刻经量度而确定,长印版每块长110多厘米,宽70多厘米,厚约3厘米;中等印版每块长60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40多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尤其是雕刻卷首佛像和佛画时,必须严格遵循《丹珠尔工巧明》的准则。藏文书籍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卷本和梵夹本的形式,均采取横书右行,书面成长方条状,横行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翻页和诵读。十九世纪前的藏文书籍,一般均采用黑墨印刷,并没有彩色插图等文样之类的装饰,个别也使用朱砂印刷。其中,贵重的经典、卷首页各以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图,然后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为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和吉祥八宝等彩色图案。在雕刻中莲花运用最为广泛,佛教把莲花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并有吉祥、神圣之寓意。此外,有些贵重的佛教经典用深黄的锦丝锻包裹数层,上下夹以檀香木板,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带捆扎,当作神品供奉。在携带经典书籍时,普遍取势胸前,托抱或肩托手扶以示恭敬。
古籍校勘发现的问题记录方法为:
1、文本标注:通过添加标识符或者码洋方式,将校勘问题直接标注在古籍文本中。
2、校勘表:将校勘问题整理成表格,列出古籍的相关信息。
3、校勘笔记:在校勘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记录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便于自己日后的研究或者其他人进行参考。
4、数字化数据库:如果研究人员有条件,可以将校勘记录整理成数字化数据库,方便进行搜索和查询。
湖北男子查古籍找到古墓群后进行盗墓,其实类似的盗墓案件还有许多,山西省最高院就发布了三起典型的盗墓案例,分别破坏了古文化遗址,盗掘汉代古墓以及疯狂挖掘古墓葬。
湖北的这名男子可以说是十分厉害的,49岁的他整日游手好闲,于是在网上购买了金属探测仪来勘测地下的金属物质,谁知道某一天他竟然发现金属探测仪显示某个地方存在疑似古墓,于是他回去之后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并且四处进行打听。最终锁定了周边三处古墓群,但是他知道如果光天化日之下直接进行挖掘的话,肯定会被警方抓获的,于是他以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打掩护,勾结挖掘机司机以及包工头一起挖掘古墓,最终成立了一个七人小队对古墓进行盗窃,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被公安机关给抓捕归案,类似的盗墓案件还有许多。
湖北男子查阅古书定位古墓群进行盗窃,以种植农作物打掩护但最终还是被抓获,类似的案件还有许多,赵某某就因为破坏古文化遗址被抓捕。
时间回到2020年9月4号,赵某某带领着五人小队在小白乡的某个遗址进行盗墓。接到群众举报之后关机关,先后将这五人全部抓获,涉案的地点其实是政府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白燕遗址,按照法律这四个人以盗掘古文化遗址罪被判处了四年的游戏徒刑,并且一共处罚金1万块钱。关于盗墓的类似案件还有李某盗掘汉代古墓以及吕某疯狂挖掘古墓群。
其实盗墓的性质都差不多,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他们的共同目标就只有一个,将古墓当中的文物**出来进行转卖换取钱财,**古墓不仅破坏了国家文化遗址,还对里边的文物造成了破坏,在法律上面是严厉惩戒的。盗墓是违法犯罪行为,当我们发现有人盗墓,一定要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因为保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
考古学家在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这些古籍中曾记载着一些私人书信、医书等等。但是这些考古学家却并没有把这个书籍中的内容向外公布,因为上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并且不少学者也对这种信息有争议。
要知道在罗布泊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城。楼兰古城在公元前630年的时候就突然之间消失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非常神秘的古城。在上个世纪探险家发现了他的遗址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此之前,中国的考古学家也专门感到了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个人书信,也有医书等等。虽然当时发现的这些古籍与平常所见到的竹简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却要比其他的竹简多得多。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考古学家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永康三的字样。要知道现如今这些学者一直对这个有非常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名号根本就是不存在,是别人虚构的。还有人认为其实这个名号是当时君主篡改的。至于当时这个名号是否真实存在,现如今也没有学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因为这部古书中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其他古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所以专家也没有把握判断古书记载的真实性。由于没有一个有利的证据进行佐证,并且上面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的深奥,所以专家根本就不敢把其中的内容向外界宣布出来。当然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常多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加深入的研究楼兰历史。
分享到:
收藏推荐 在藏语书面语中,称为连词的暑工驾R q£等,作为虚词中的并列连词使用时,其语法意义完全一样。通常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或两个动词结构,在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时,所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分恫一般都是并列关系。而在连接两个动词结构时,由于动词的时态变化,其语法意义则不象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那么单纯了,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成份,有的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份间仍是并列关系,但大多数蚵次序财不能颠倒,位置不能互换,随着前面动词时态的不同而连词窀c等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了。 它们在连接动词结构时,既能连接两个词或词组,也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在句群中连续使用时,还可连接有多层结构关系的多重复句。它们既可单独使用,单独产生某秫语法意义,也可与其它关系词语相呼应,共同产生某种语法意义。所以,它们具有多种结构能力。它们在藏文典籍中的使用范围和语法意义,与现代藏语书面语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就其使用率来说,连接动词结构的远远超过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的。
我国藏文古籍《丹多娃》和《康多娃》也讲到了史前的飞行装置,书中把飞行装置称为“天上的珍珠”。在《萨玛朗加那——苏德拉德哈拉》一文中,用了整章的篇幅来描写尾后喷出火和水银的飞船。
蒂冈博物馆阿里伯托杜利发现了公元前1600年图特摩斯三世时代的一卷古文残篇,它记载了这样一段神奇传说:有一个火球从天而降,气味十分难闻,图特摩斯和他的士兵们一直望着这个景象,直至火球向南方飞去,从视野中消失为止。
飞船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西藏旅行发现1300年前藏文创始人故居,没有他就没西藏文明
本文2023-10-05 12:11: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