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钟山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第1张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唐人常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王安石似乎特别喜欢这一命题方式,诗集中以“即事”为题的,便有二十余首;另有在其前加上地名、时间,或时间并地名而为题的,又有二十来首。《钟山即事》,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明白晓畅,首二句写眼前所见钟山的春景,由两幅图象构成:一是涧水静悄悄地绕着竹林流淌,没有一点声音;一是竹林西边的花花草草在春光中欣欣向荣。后两句写诗人面对这春景的两层主观感受:一层是说他要在茅檐下面,终日与这钟山相对而坐,尽情观赏春景;另一层是他在万籁俱寂中,体会到山中的真正的“幽”。流水“无声”,花草无语,山鸟“不鸣”,诗人独坐,这一切都突出了一个“幽”字,即使诗最后不点出“幽”字来,也足以显示出钟山春景清幽的特色。诗人写钟山春景的“幽”,最终目的在表现自己陶醉于大自然的恬淡闲适之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 “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于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这首诗是诗人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金陵的元丰年间写的,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如此眷恋这钟山的春景,要“茅檐相对坐终日”了。

梁王籍(文海)《入若耶溪》诗中有以动衬静的名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人是颇为喜爱的。据《冷斋夜话》卷五载,他曾说: “前辈诗‘风静花犹落’,静中见动意;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这首诗的末句,显然是反王籍诗句原意而用之的。对此,不少人持否定态度,或说这一改“直是死句矣”,或嘲为“点金成铁”,只有李璧在《笺注》中为之开脱,说是“盖不欲沿袭之耳”;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则为之鼓吹,说: “‘鸟鸣山更幽’以分外语翻新,本不失为佳句。‘一鸟不鸣山更幽’则又以本分语为翻新之调。诗家之妙境,其不可穷如此。”实事求是地说,李、蔡的话是偏袒之词,这里反前人之意而用之是失败的。因为一鸟不鸣的绝对的静,不一定会引出“幽”的意趣,有时还可能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不快,倒是得鸟鸣的衬托,才容易产生“幽”的美感。而且诗人改后的这一句,颇有语病。如果鸟鸣则山不幽,那么鸟不鸣便山自幽,怎么还需一个“更”字呢 “更”字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在改后的这一句里,显然是没有着落的、多余的。假如诗人读诗少,没有前人的诗句横梗于胸,直书心中的感受、情绪,以他的才华,是不难写出佳句来的;假如诗人没有标新立异的习性,径直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也不会有此一失。诗人学富、求新,本是其长处,但在这一特定的情况下却起了反作用;不过这是那些浅薄平庸之辈不会有的失误。另外,虽然这末句不值得称道,但就整体来看,仍不失为情景交融,清新隽永的的佳作。

南朝人诗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荆公尝集句云: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说者谓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此说亦巧矣。至荆公绝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却觉无味。盖鸟鸣则山不幽,鸟不鸣则山自幽矣,何必言更幽乎此所以不如南朝之诗为工也。(曾季貍《艇斋诗话》)

王文海云: “鸟鸣山更幽”,至王介甫则曰: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皆反其意而用之,盖不欲沿袭之耳。(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引《苕溪渔隐丛话》)

又有可笑者,“鸟鸣山更幽”,本是反不鸣山幽之意,王介甫何缘复取其本意而反之且“一鸟不鸣山更幽”,有何趣味宋人可笑,大概如此。(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这是地理描写,只为后面的主题铺垫的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钟山就是南京。南京城内有钟山

诗的意思是镇江与瓜州只一水相隔,南京城也不过只隔了几重山岭。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有着“金陵毓秀”的称誉。

钟山为江南茅山余脉,横亘于南京中华门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钟阜龙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建此山顶上。

玄武湖在钟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称后湖。湖光山色,景色佳丽。现建有玄武湖公园,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占37平方公里,绕湖一周长约10公里,湖中有岛,称为洲,有桥相连。湖水碧波荡漾,岛上绿树葱茏,周围青山如黛,美景如画,亦是金陵风光旅游“宝地”。附近还有古台城遗址、鸡鸣寺、北极阁等古迹名胜。

详细地址: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

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中 “大江”和“钟山”分别指的就是南京古城所依托北面的“长江”和“玄武区紫金山(现在就是钟山风景区)”。

“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反其意而为之,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一、《海经》中这条视为昼、瞑为夜、而且又能呼风唤雨的神龙委实引人注目,研究《山海经》无法视而不见,我曾想在博士后研究报告中专辟一节《烛龙考》,但终因资料不足而作罢。 早期文献中,关于烛龙的资料,除了《海经》之外,大概就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了。《淮南子》所载,显系本自《海经》。此外,纬书中也有片言只语,《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也。 烛龙之说,最早显然是出自《海经》,而诸书所言烛龙之上下文皆关乎天文学,因此,烛龙之本义,只能从天文学中求之。 前人对烛龙的解释,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以烛龙为日,此古人之说;其二,以烛龙为北极光,此今人之说。北极光之说,显然是胡扯,北极光只有在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古代中原之人安从知晓,莫非我们的祖先也曾像金大侠笔下的张无忌一样乘着冰山到过“穷发之北”吗? 但太阳说也靠不住,因为《天问》说“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烛龙明明是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我认为,烛龙的原型应是古天文学中的苍龙之宿,龙星是古人纪时令、趣农时所共瞻,因其逶迤于天际,故以“龙”命之。《海经》称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此或反映了苍龙之宿谐日出、没的现象;称烛龙“风雨是谒”则反映了古人以龙星作为物候标志的习俗;称其色“赤”,正是龙星的颜色,因龙星色赤,故古人又称之为大火。 不过,以烛龙为龙星,有一点却不好解释,就是苍龙之宿在古天文坐标体系中是安排在东方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海经》古图何以把它画在西北隅?对此,在下百思不得其解,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这一说法尚存疑虑,因此也不敢造次写入研究报告中。 二、关于十时制计时法与纬度的关系,也许是我的文章中叙述的不明白,一致吴兄疑惑。这里我是引用的别人研究成果(阎林山等在《论我国的百刻计时制》,载《科技史文集(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其意思并不是说只有在北纬37度左右才能使用十时制,而是说,由古代典籍中关于十时制的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出这一时值使用的纬度。因为在一年中,昼、夜长度之比是变动不居的,冬至昼短至、夜长至,夏至昼长至、夜短至,而地球上的不同纬度在同一个日期的昼夜长度之比又是不同的,比如说,夏至之日,赤道上的昼、夜长度是相同的,而北极上则只有白昼、没有黑夜(极昼),因此,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十时制计时法冬至(或夏至)之日的昼、夜长度之比,就能推算出施行这一时值的纬度,上引文就是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中国十时制计时法是北纬37度左右观测的结果。 三、在下研究《山海经》的初衷,其实也和吴兄一样,不过是为了搞清楚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并没有“用里面的记载为神话中的人物排世次”的意思,不过,搞清了《山海经》的本来面目,说不定真能够为神话英雄排坐次提供一些可靠的史料依据,则又另当别论。 四、至于《山海经》研究的参考书,在下喜欢的,吴兄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把自己研究报告后面的参考书目和台湾几位学者的博士、硕士论文后面所附的参考书目贴在下面,请吴兄自己捡择吧。不过,说老实话,鄙意以为海内外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著,说到点子上的真不多,我最佩服清人陈逢衡的《山海经汇说》和吕子方先生的《读山海经札记》,但这两本书却似乎都默默无闻,这种学术史上的“失踪者”现象,深堪玩味。

烛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山神,身长千里,通体赤红,居住于章尾山,烛龙有一子名为“鼓”,被处死于钟山之东。

现代人在洪荒流小说中杜撰了烛龙创世的说法,更有甚者还无端的将烛龙吹嘘成了盘古的身体部位。实际上烛龙作为四大神龙之一,地位最高也仅仅是等同太阳,见于元初《说郛》“烛龙即日之名”,在这一等同太阳的说法里烛龙还是《山海经》里噎鸣、石夷、鹓等神人的下属,烛龙睁眼闭眼变换昼夜都是身不由己,听命于噎鸣等神,远不及青龙、应龙于古籍创世五亿天地、一怒而灭世。

扩展资料

除却烛龙等同太阳的说法外,烛龙还有执炬、衔烛、衔火精,分别照亮幽都、无日之国的版本。在这些版本里烛龙的能力全部来自于炬、烛、火精,所照明范围也仅限幽都或无日之国,同时烛龙又成了无名神人、应龙的从属,就连烛龙赖以逞威的“炬”也都源于无名神人所赐。据汉代王逸于《楚辞章句》中考证无日之国即“幽都”,唐代王勃也曾称“烛龙避尧日于幽都”。

烛龙除了躲避尧日,还有见星则惧的记载。《景星赋》载“癸丑之秋,有星丽天……烛龙不敢张炬”。

说起《山海经》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非常熟悉了,在《山海经》中有记录了很多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明以及神兽,即使你没有看过这本书,对于这些神明神兽的名字和事迹,有很多也是非常耳熟的。那么在《山海经》中记录的这么多神明神兽中,最厉害的是谁呢那么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龙,又叫烛九阴,《山海经》中说他是钟山之神,人脸蛇身,皮肤赤红, 身长千里, 睁开眼就是白昼, 闭上眼就是黑夜。

还说他吸一口气世界就变成冬天,呼气变成夏天,这就厉害了,仅仅是细微的睁眼闭眼、吸气呼气,就能影响世界的自然变化,要是动作再大点,世界还不得毁灭啊这个烛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首先烛龙虽然名字中有个龙字,但肯定不是龙,哪有人面蛇身的龙龙应该只是对他外形的一个形容,很多神都有龙蛇形的特点。

再有肯定也不是山神,哪有这么大能量的山神钟山之神,应该只是发现他的地点,周围没有比他厉害的,自然就是这附近的神。

关于烛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古今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因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说烛龙是火神,烛,很明显就是火的意思,龙即是神的意思,烛龙就是掌管火的龙,就是火神,而且烛龙和祝融谐音。

祝融我们都知道,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无疑,祝融和烛龙可能是一个神的两种叫法,表面上来看,这种说法还是有点道理,不过仔细想想,祝融和烛龙根本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神嘛,关于他们的描述也各有不同,除了名字谐音,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烛龙是开辟之神,也就是盘古,因为在《 广博物志》等描述盘古的古籍中,盘古的特点和烛龙颇为相似。

比如说盘古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这与烛龙的描述很像,都是一举一动引起自然变化,这一对比,也很有道理,因为在《山海经》中记录了很多我们熟知的神话人物,唯独没有关于盘古的直接记载。

对于盘古事迹的具体记载,最早也是汉代以后才出现,当然可能更早,只是后来遗失了,如果烛龙就是盘古,那无疑算是对中华神话历史的一种补全。

但是盘古最重要的一点,开天辟地之事,《山海经》中多处关于烛龙的记载中,都并没有提及,所以虽然烛龙和盘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们的关系。

最靠谱的猜测,我认为烛龙是一种天文景观,在《山海经》中被称为神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人类,有的是动物,还有的是自然现象。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很朴素的,对于不能理解或者敬畏的东西,都会称之为神,所以说,神并不一定就是具体存在的生物,像烛龙这种身长千里的存在,肯定不是地上的生物,甚至一般的自然现象,也很难达到这么大范围,那么最可能就是在天上了。

在天上的话,也很符合烛龙睁目为日、闭目为夜的描述,那么烛龙很可能就是,上古先民对某种星象变化的描述,比如古人把银河系看做是一条河,那么把某种星象看成是一条龙,也是很合理的,烛龙的描述就非常符合这种。

神话在本质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另类的历史记录,对于神话背后的历史真相,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发掘的。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种神兽,如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腓、诸犍、混沌、庆忌等。

想必很多人是只闻其名,也不知其情不知其形,更不知其真实情况。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钟山神(zhong shan shen)

自女儿山至贾超山共十六座山,方圆三千五百里。其山神都是马身龙首神。又名中山神。(《中次久经》解读

獓狠(犬因)(ao yin)

三危山食人巨兽,样子有些像牛,长着四只角,它的毛发很长,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狰(zheng)

章峨山,千里无草木植被,多碧岩。此山中有一畏兽,五尾一角,吼叫声如雷劈石,以老虎豹子为食物。

蛊雕(gu diao)

是一种似鸟非鸟,似豹非豹的食人畏兽,独角,叫起来像婴儿的啼哭。

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 

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 

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庄子》、《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举父(ju fu)

崇吾山的畏兽,善于投掷,虎豹畏之。

狸力(li li)

柜山上的畏兽,样子像猪,四肢却长出了爪子,带有锯齿。见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测狸力善于挖土。

九尾狐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史书中记载,九尾狐成就了“大禹”与“涂山氏”的佳缘,成为了中国古书中出现的最早的“婚姻中介”,传说中人吃了她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气,抗拒蛊毒。九尾狐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三次,后来成为祥瑞和子孙繁荣的象征。

精卫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龙)

烛龙睁开眼,天下便是白昼;烛龙闭上眼,天下便是黑夜;烛龙吹一口气,天下便是冬季;烛龙呼一口气,天下便是夏天。烛龙从来不吃、不喝,也没有气息。一旦他吐一口气,天下便刮风。他的身形似蛇,身长达千里,面孔似人,周身都是红色的。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穷奇》

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梼杌》 táo wù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

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混沌

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话生物,根据《左传》记载,四凶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饕餮》tāo tiè

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有云,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这个好像就是那个让他管我叫爹的神兽。

上古异兽之神兽:《白泽》

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麒麟

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了长颈鹿后,又用来代指长颈鹿(在日本依然如此)。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传说中的矖白矖(xǐ)

(这个绝对不是繁体字!!然后,他和电视剧《灵珠》里的白矖(仙乐)相差甚远啊。。电视剧又骗人!!)

然后,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非常孤独,于是用泥造人,同时也造了和自己同为蛇神的宠物。一为白矖为雌;一为腾蛇,为雄。女娲补天因所采五色石不够用,于是以身补天,白矖和腾蛇亦追随以身补天。(相貌差不多就上图那样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