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跟老中医学习中医的前途困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关于跟老中医学习中医的前途困惑,第1张

和老中医学习三年走的是中医师带徒获取行医资格的路。但有前提,需要老中医有带徒资格,需要签约公证并到卫生部门备案,三年后需要通过考试,再经过一年实习才能申请医师资格考试。具体内容可以看《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52号令)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他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之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经学的繁荣本质上是为顺应封建统治,在汉武帝时期发展尤为辉煌,因为从儒士的地位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推崇。公孙弘是个狱吏出身的儒生,汉武帝为了提倡儒学,公元前124年,让他擢升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前,丞相皆为列侯贵族,公孙弘出身贫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学因此成为最时行的学术。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任用或升迁,儒学独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经学有古今之分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其中,「文景」时期从部分老年秦博士、儒生等处收集来的经学书籍,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经学的流变与经学大家

经学的流变是儒士对于儒家经典不断解释注疏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也经历不断发展流变的过程。儒家经典起源于孔子编著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儒家经典的最早成果,也是经学研究最早的范本。西汉初年《乐》失传,儒家经典留存《诗》、《书》、《礼》、《易》、《春秋》,因此被称为「西汉五经」。到了东汉年间,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汉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富庶的时代,也为经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唐朝开始,儒家经典中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形成「唐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儒家经典在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由此形成「开成十二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被称为「宋十三经」。

经学发展的高峰以及奠定经学最终构架的是「四书五经」,这一构架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学大家对经学发展有影响

一项学问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的思考和推动,经学的发展正式得到大儒董仲舒的推动才走上正确的发展轨迹。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汉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其特点是,一方面,思想上还拘泥于残余的领主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地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统一到儒学里面来。

董仲舒生于汉景帝、汉武帝时候,西汉政治上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成熟了。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董仲舒根据他的哲学观点,提出许多影响甚大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部分被汉武帝采纳并得到实行。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首先是「大一统」。董仲舒认为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应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这事实上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迎合和封建统治者对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

其次是「更化」。汉初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因此有「汉承秦制」之谓,郡县制优秀。但是秦行法家政治,刑罚惨刻,因此董仲舒主张更化,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

再次是「推阴阳灾异」。在落后社会里,占卜术常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的阴阳五行化。自从董仲舒开出这一条道路,《公羊》家以外各家的经师,都认为这是一条最合时的道路,把大量迷信成分加入到经学里,藉以取得朝廷的信任。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今文经学的基本特点。

此外还有「断狱」。儒家谈德治,向来与法家刑名之学对立。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大狱,儒法两家合流了。他的判词集合成《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

两汉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的传承牵系著中国学术的大脉,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

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典籍地位确立与经学关系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2000多年来封建主义的主导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主要通过对儒家典籍的推崇和注疏来体现的。从孔子编订六经,到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一直到宋代确立的四书五经,经学不断发展变迁,虽然在数量上变化,但主体内容仍然是儒家典籍。

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讲:「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六经所以载道,『辨治乱与兴衰之轨辙。医经所以昌明学术,莫不由是焉……』」

经学传承模式影响中医典籍传承

经学强调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株守家法、烙守师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的价值取向。董仲舒《春秋繁露》虽然自成一说,但并没有突破儒家确立的价值理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对儒家理念的一脉相承。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对中医进行注疏,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标志著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

《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伤寒明理论》是对《伤寒论》的注解之作;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理论,或者自成流派,但是核心离不开《黄帝内经》等典籍。

春秋战国,中医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

经学推动中医学理论范式的作用

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宣扬的价值理念在中医学中同样能寻找到明显的印记。董仲舒对儒学的新解释一方面是为顺应封建专制统治,倡导「君权神授」,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汉武帝的推崇;另一方面,新儒学对各家思想的融合,即包括对道家思想的融合,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天道观的表现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

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决不可死搬、硬搬、照搬。任何东西都得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决不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简单讲:一、内经,伤寒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和二千年以上的 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其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人体和疾病的需求。二、脉经,脉学两本书,28种脉象,没有分清男女,阳阴,乾坤,天地,气血,男女脉象根本不同。所以,应祛其精粕,取其精华,活学活用,灵活运用才行。

中医理论的运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用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哲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辩证施治,采用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西医是用 科技 手段来诊断治疗,两者不同不能并论。不能对经典和古籍怀有完全的怀疑,应当用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经典古籍都是古圣先贤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积累的客观资料。不是古人编造的。为什么要怀疑呢?但学中医可不容易,中医是相当细致的。如果心在名利上,还是不要学了。有个老中医说仁心仁术。明白了吗?

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要从无字处看出字来才算是会读书会看书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个悟性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商,死记硬背只可用来考证,那个证对临床治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摆设试看医大毕业生考上证以后有几个能成为中医高手的?相反的是高手大部分都是民间没证的。

当然不是。原因有三。

一中医作为中国医学最古老的医术,其既尊重自然又贴合人性,所以才能绵延几千年价值不变。这其中的精髓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和悟到的。

二几千年前的人类,原始的环境、纯净的人性、简单的生活、天然的食材、本能的求生方式、纯粹的思维逻辑,简练的交流表达,都与当今的繁华繁杂、科学 科技 粘不上边儿。那叫“纯”人类“纯”人生。所患疾病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没有现代“文明”的“自然”病。

所以那时候医家们留下的古籍经典,才是最能体现人体本能和自然法则合二为一的瑰宝。

我们可以理解不透、可以有所质疑、可以闲赋一些,但不要摒弃、不要怀疑,因为谁也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当时简陋的文字里面深藏了怎样的智慧。

三、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饮食结构变了、劳作方式变了、医疗条件变了……这是好事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变了。相反本人认为是我们伤害五脏六腑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了。

我认为我们人类有必要反思一下、返古一下,简单一下、简朴一下,安静一下、静思一下,多读读古籍经典,多悟悟个中精粹。

西医主要是快刀斩乱麻,要么医好,要么医死。而中医中药治人虽疗效慢些,但付作用比西医小,有的慢性病,用西医治很难断根,中医标本兼治,一旦治好,很可能终身不会复发,所以中医结合是最佳的方案。

这是不对m,

怀疑中医经典,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与理论依据,让事实证实千百年来存在的错误例证,你能做到吗“经典”也会高兴和欣慰的,说明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阿。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怀疑,你的怀疑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问题实际在中医药传承的数千年当中,无数比你聪明睿智得多的人进行了无数次尝试,而这些人的尝试最终都以对中医药经典的拜服告终,你是否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前人的智慧以及可以颠覆数千年无数代人在更加不计其数的身上成功的验证?西医人从清朝甚至更早就不停的在怀疑和试图对中医药证伪,而每一次都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每天研究中医药,试图找到可以山寨中医药的办法,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天花知道吧?西方从肘后备急方里山寨去了人痘最终成了牛痘,相差一千多年,你能说西方颠覆或者超过了中医药吗?再看白血病的西医疗法骨髓移植,又何尝不是从中医精生髓髓造血的末端理论山寨去的呢?验证中医的经典,试图山寨出自己的一条路,而西方至今仍是失败的,排异反应始终解决不了,而中医治白血病都是根治,不用担心排异,你认为你拥有什么样过人的才智和能力去质疑中医药经典?靠西方那样愚蠢的质疑?看看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西方有哪怕一个国家有答案吗?中医药领先全世界数千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你觉得你质疑的结果会如何?

某学校中医7年制本科的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从课程设置来说,还是要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古籍,但也不是一直看古文,现代医学也有不少课程。仅供参考!

关于跟老中医学习中医的前途困惑

和老中医学习三年走的是中医师带徒获取行医资格的路。但有前提,需要老中医有带徒资格,需要签约公证并到卫生部门备案,三年后需要通过考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