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建制沿革
夏,为《禹贡》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冢山疏导漾水(西汉水)。
商,仍为雍州地。
西周,礼县为西垂(亦称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号曰秦嬴。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子成为大骆适嗣,居西犬丘(今礼县永兴乡一带)。
东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后周平王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垂宫(今礼县永兴乡一带)。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秦,礼县属陇西郡之西县。
两汉,其地分属西县、武都县。
礼县出土的先秦文物三国,仍为武都、西县辖地。
西晋,西县改始昌,属天水郡。
东晋,礼县大部分地属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汉阳);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
唐朝,时其地分属长道、大潭二县。
宋仍之。
元朝,代设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初隶王相府,后属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巩昌府。
清朝,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兰州布政司,礼县仍为所属。
中华民国,初属渭川道所辖。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礼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礼县解放。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1949年8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 ,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
礼县县门1955年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8月,西和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人民委员会设在礼县城。
1962年礼县、西和两县分置。
1985年7月礼县划归武都,原武都专区改名陇南行署。
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仍为所属。
区划详情截止2014年8月,礼县辖10个镇、19个乡,568个行政村。
行政广场镇: 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红河镇、宽川镇、祁山镇、永兴镇、永坪镇、中坝镇。
(注: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永坪乡、红河乡、中坝乡2014年8月撤乡设镇)
乡: 马河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白关乡。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全县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距省会兰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陇南市府驻地武都2505公里。
地质礼县位于中秦岭华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皱带(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带)。由陕西山阳--礼县断裂带及陕西凤县--礼县王坝左家--宕昌断裂带控制。地层区划属秦岭地层分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第四系及燕山期运动的花岗岩,其中以泥盆系地层出露面积最大。
礼县境内主要断层为:礼县--罗坝--锁龙断裂带;礼县--洮坪魏子坝断裂带;朱家坝(王坝)--秦家湾(铨水)断裂带;成河--廖家寺--林边断层;石堡--龙王山-茨坝断裂带。境内主要褶皱为石家河坝复式向斜。北翼由舒家坝组地层构成次级马坞背斜,南翼由西汉水组构成次级张风坡背斜。境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川花岗岩体、碌碡坝花岗岩体。岩脉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岩脉、辉绿岩脉、黄斑岩脉等。
地形地貌礼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
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东南部为重切断土石中山区。西北、西南部为中切断石质中山及亚高山区。川坝河谷平原区,分布在西汉水及其支流的流域里,为新构造运 动以来的洪水冲积河谷平原。
气候礼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候节特征明显,冬长夏短,春秋适中。年均气温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礼县矿种较多,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能源矿产和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零散,规模相对较小。截止2010年,礼县已发现金、银、铜、铁、铅锌、铀、花岗岩、大理石等20余种。主要分布在罗坝、洮坪、湫山、石桥等20多个乡镇。
土地资源截止2010年,礼县有土地资源62835万亩,其中耕地19963万亩、园地622万亩、林地19821万亩、牧草地1118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62万亩、交通用地376万亩、水域85万亩、未利用地9975万亩。农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属于农林牧结构的土地利用现状。
人口民族 人口截止2010年,礼县总人口52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万人,农业人口4817万人。
民族礼县以汉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满、蒙4个少数民族。
区域政治 姓名 职务 工作分工 孙根林 县长主持县 全面工作。主管监察、审计、机构编制工作
王安全 常务副县长 负责县 日常工作 杨传峰 副县长 负责青岛市崂山区东西扶贫协作帮扶礼县工作,协助分管科技、招商引资工作 张谦明 副县长 负责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医药卫生、人口与计画生育等方面工作 刘粉梅 副县长 负责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环境保护、民族宗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金融、招商引资、市场监管、非公经济、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统计工作 毕王平 副县长 负责农村经济、农村综合改革、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林业建设、扶贫开发、移民安置、新农村建设、农资管理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民政、信访工作 徐彤 副县长 负责工业经济、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矿山管理、电力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公安、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邢喜平 副县长 负责协助分管农业农村、扶贫和卫生计生工作 张晓龙 副县长 负责国家质检总局帮扶礼县工作,协助分管扶贫、农牧、质监工作 经济概况 综述2011年,礼县完成生产总值19781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18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83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6794亿元,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63%、114%、137%。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9813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0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2020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50%。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414:2620:3966。
礼县2013年,礼县生产总值完成249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比2012年增长38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4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8元,比2012年增长146%,
第一产业2011年,礼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07987亿元,较2010年增长787%;实现农业增加值69184万元,较2010年增长63%。
2011年,礼县粮食总产量为1421361吨,较2010年的1344773吨,增产76588吨,增长569%。分作物看,小麦总产量为682275吨,比2010年增长138%。玉米总产量为237941吨,比2010年增长1545%。洋芋总产量为430204吨,同比2010年增长927%,其余各项作物均较2010年有所增长。
2011年,礼县苹果产量达5658052吨,比2010年增长074%;花椒产量达2031吨,比2010年增长48%;核桃产量达3639吨,比2010年增长635%,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11年,礼县全县累计输出劳务工1343万人,比2010年增长476%。实现劳务收入1434亿元,比2010年增长277%。2011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25元,人均增加326元,比2010年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完成911元、1183元,比2010年增长143%、414%。
第二产业2011年,礼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3779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92%。完成增加值29591万元,完成年计画的1173%。销售产值完成63561 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3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售电量11955万千瓦时,同比2010年增长113%。黄金完成931公斤,同比2010年下降35%。
第三产业2011年,礼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0万元,完成年计画的1031%,同比2010年增长23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0700万元,同比增长2614%;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300万元,同比增长189%。
2011年,礼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48502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352亿元,同期2010年增长26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完成12102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2%。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截止2011年,礼县有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赤土山园林管理所、祁山武候祠管理所、文物保护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礼县秦剧团礼县先秦既三国研究会、礼县私、公立书画院各1个,基层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市场滩点40处。有各类专 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社会保障2013全年,礼县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新扩面1549人,落实各类社保专项资金505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12年提高15%和28%,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600元,新增城镇就业4565人。
医疗卫生2007年,礼县共有医疗机构40个,病床368张,医务人员83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21807人。2013年,礼县建成3所乡镇卫生院和26个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71%,一卡通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 礼县体育场2013年,礼县实施重点管理项目196项,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十天高速、洛礼公路、礼武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2条、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8项、便民桥5座,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2013年礼县全面完成4个小城镇建设总规、市政设施专项规划、风貌特色专项规划和10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全县29乡镇总规全覆盖。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185%。
科教事业2013年,礼县实施教育建设项目31项,完成科技培训11万人次。
礼县一中截至2008年,礼县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已达4868人(其中女2066人),本科学历693人(第一学历189人),大专学历2249人(第一学历1179人),中师及其他学历1926人。专任教师共4628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21%,国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国小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具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467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229人,初级职称2808人,其他未评审职务人员共 612人。
旅游景点 礼县旅游景点 简介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古籍资料10000余册,展馆内主要展示了秦早期文化的文物及礼县历史、民俗文化及翰墨遗珍书画,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西垂陵园 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 祁山武侯祠祁山是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此"六出祁山"。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
祁山武侯祠 三国古战场--铁笼山铁笼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大战司马昭。
铁笼山 秦皇湖秦皇湖位于礼县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红河乡双石沟,是利用红河水库发展起来度假、避暑、水上娱乐为主的风景区,由红河湖、天台山、方口寺景区组成。秦皇湖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陇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赵世延家庙碑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佑3年(1316)秋建。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
翠峰位于礼县县城东南15里处,"翠峰松涛"为礼县古八景之一。其山势峻秀、植被良好,殿宇庙阁凌空筑就。
翠峰寺 大河边草原位于礼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上坪乡境内,草原面积达20万亩。
历史文化 文化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
2002年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风俗乞巧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
乞巧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
庙会
庙会为民间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即确定一个日子,附近乡民持香秉烛集聚祭祀神灵,这个日子为"正会"。正会前后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戏,曰"神戏"。但随着人民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旧有的意义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民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
其他风俗: 拜师、寄保、找拜大、抓岁、说春、山歌等。
美食礼县热面皮: 礼县热面皮,是将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盐、辣椒、醋等调味料搅拌,再配以时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鲜香、麻辣,面皮筋道。
礼县"猪油饼": 礼县猪油饼是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该饼酥脆、不油腻,食用方便。是当地人的早餐。
特产礼县大黄: 礼县大黄是中药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其他特产: 花椒、核桃、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
全国的小伙伴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甘肃省礼县的小朋友,我叫XXX。就读于XXX学校,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礼县。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国家——秦国。但是大家知道吗?礼县才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呢。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县名可追溯于地名“李店”。该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二级支流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面积429992平方公里,人口5210万人(2010年),辖10镇19乡,568个行政村。礼县以汉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满、蒙4个少数民族。
驰名全国的特产有礼县大黄、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礼县大黄、当归是中药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当归“。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小吃有
礼县“猪油饼”、礼县热面皮、羊肚菜等,礼县“猪油饼”是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该饼酥脆、不油腻,食用方便。是当地人的早餐。礼县热面皮:礼县热面皮,是将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盐、辣椒、醋等调味料搅拌,再配以时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鲜香、麻辣,面皮筋道。
再来说一下我们礼县的名胜景点吧!礼县有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三国古战场——铁笼山、大河边草原。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古籍资料10000余册,展馆内主要展示了秦早期文化的文物及礼县历史、民俗文化及翰墨遗珍书画,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地位。祁山武侯祠是因祁山是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此“六出祁山”。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铁笼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大战司马昭。另外,礼县还有大河边草原,位于礼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上坪乡境内,草原面积达20万亩。是休闲旅游,领略塞外边关的好去处。
欢迎全国的小伙伴们来我们礼县做客,一起畅游小吃美景,领略塞外人文。
谢谢大家。
名字XXX
年月日
考古学家在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这些古籍中曾记载着一些私人书信、医书等等。但是这些考古学家却并没有把这个书籍中的内容向外公布,因为上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并且不少学者也对这种信息有争议。
要知道在罗布泊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城。楼兰古城在公元前630年的时候就突然之间消失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非常神秘的古城。在上个世纪探险家发现了他的遗址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此之前,中国的考古学家也专门感到了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个人书信,也有医书等等。虽然当时发现的这些古籍与平常所见到的竹简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却要比其他的竹简多得多。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考古学家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永康三的字样。要知道现如今这些学者一直对这个有非常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名号根本就是不存在,是别人虚构的。还有人认为其实这个名号是当时君主篡改的。至于当时这个名号是否真实存在,现如今也没有学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因为这部古书中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其他古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所以专家也没有把握判断古书记载的真实性。由于没有一个有利的证据进行佐证,并且上面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的深奥,所以专家根本就不敢把其中的内容向外界宣布出来。当然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常多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加深入的研究楼兰历史。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在“四大发明”之前,我国古籍中已经有用磁石制作工具来判定方向的记载,这种工具名叫“司南”。专家一般认为,司南是诞生于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器,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指南针。
一、古籍中的磁山据《古矿录》记载,这种用磁石来指示方向的用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河北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山一带)。《鬼谷子》中又有“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的记载,鬼谷子本人、文中所说的取玉的“郑人”、以及其他古籍中记载出产磁石的磁山,恰好都位于当时的邯郸文化圈内。
也就是说,鬼谷子极有可能见闻了当时这种用磁石指示方向的技术,然后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二、“司南”的复原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司南形状,来自我国科技史学家王振铎考证并复原的指南工具。王先生的复原依据,则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以及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的记载。
将磁石的南极磨成勺子的柄,放在金属制成的光滑底盘上,盘上标出表示方向的纹路。这个磁勺子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子柄就会指向正南方。
三、指南车是安装了司南的车吗?除了司南之外,指南车是另一种存在于古籍记载中、拥有指示方向功能的工具。传说黄帝和周公都曾经制造和使用指南车。
但根据后世对汉代指南车的研究,证实这种车上的人像之所以能够永远指向南方,依赖的是机械结构,而并不是磁石的物理性质。王先生同样也依据记载复原出了指南车的模型,至今仍在博物馆中展出。
到了北宋年间,水浮磁针和指南鱼已经能够较为便捷地运用在生活之中,元代更是诞生了专门搭配这两者使用的指南针瓷碗——瓷碗中烧制了类似坐标系的线条,将磁针或者指南鱼放在水面上,观察其方向,再借助瓷碗中的辅助线,即可算出当前所朝的方向。
硝石既有天然的,又能从土硝中提炼,人们早在2000多年前已利用硝石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说:汉初名医淳于意曾用硝石治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中记有“大黄消石汤”方,治黄疸病。在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药。人们还认识到硝石的性质极活泼,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作用,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因此,硝石成为金丹家常使用的物质,对它的认识也随实验而加深。梁代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清楚地介绍了当时鉴别硝石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咸士处皆有之。”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记载的提纯硝石的技术:“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即将粗硝石经过水溶、煎汁、再结晶,得到针状晶体。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因而对它的鉴别、加工提纯的掌握都是很重要的。
礼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本文2023-10-05 12:54: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