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江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第1张

江南,如果用字面意思解释为长江以南的地方,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说的。也有人提起江南认为就是江浙沪这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说江南就认为是很富裕的地区。现在,我们普遍用其特指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

但是,在历史上,对于“江南”这一领域的确定经历了很长时间。

说起“江南”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江”这个字,因为“江”决定了江南位置的划分。据记载,在上古时期,有关于江的记载,只是这个江大多所指的是齐鲁豫北地区的湖泊。

如果仅仅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表示江南领域的话,那么所说的江南区域与现在所指的区域差异极大,根据《说文解字》可知“江”所指的湖泊河流极多,但是大部分所指的是长江所经流的区域,那时候并没有“长江”这一词的出现。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根据史书记载,东周春秋时期江南所指的区域主要是东周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由此可见这对江南的划分还是十分广泛,并不能确定江南的具体位置在哪,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其是根据长江的部分支流划分,这也为以后对江南地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对于江南的划分逐渐明确。秦代江南主要是指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汉朝主要是指今天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后来所说的江南主体就是两汉时期划分的洞庭湖南北直流,赣江流域地区。

东汉末年中国处于战乱时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特别是在中原地带战争极为严重,所以中原人,为了寻求安定生活,向南转移,中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转移,这一时期出现了江东这一名词,江东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江南地区,这时候将现今所说的江苏省也包括其中。

到了隋朝,江南与扬州同义,同时江南表示江汉南部,江淮北部地区,这时的江南描绘比较模糊,但是也可以看出此时江南所表示的地区比较富裕。

在唐朝,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划分,这得益于“长江”的出现,由唐诗里出现长江可以看出人们对长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是指江西省,江苏和浙江则属于两浙路。这一时期,仍旧因为战乱,中国的经济重心再次发生转移,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此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发生转移。

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所以我们提起江南地区总会想起南方富裕的地方。

元明时期对南京划分大致沿袭了宋代,清朝对江苏和江西的划分与现在基本一致。

现在所说的江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六个省和一个市的长江以南地区,与气象分布相同。

狭义指上海、苏南、浙北、皖南和江西东部,地理在长江以南。所以天气预报所说的是广义,我们平时所说的江南是狭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的名言在北魏郦道元的身上再次得到体验,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翻阅了大量地理、水文著作,订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并以优美的笔调写成了著名的水文地理著作一《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优美的描述,短短百余字,把长江三峡的水光山色、四季晴晦写的绘声绘色,可与长幅巨轴媲美。其作者即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出生年月,史书无明文记载,据近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官至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自幼就热爱大自然,少年时期随父赴任,旅居山东,曾遍游^水、巨洋水(今猕河)之间。祖国秀丽雄奇的山河,深深地吸引着少年的郦道元。成年以后,他继承父爵,开始了仕宦生涯。时值北魏孝文帝亲政,锐意中魏晋南北朝时代兴的时期。

作为皇帝的侍从,在孝文帝出巡时,他得以随行。第一次自平城至洛阳、邺城、后返平城;第二次南巡朔州、北巡阴山,直抵五原城。一路之上,他纵览历史遗迹,访问当地老人,眼界大开。尤其山西境内的汾水、文水、晋水等水道,因为靠近平城,是往来必经之路,因此,郦道元了解的特别详细。在蒲地渡河时,他回溯尤门之险,写道孟门,即尤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膜、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游历见闻,不仅使郦道元丰富了地理知识,更激发了他研究山水地理科学的兴趣。

公务之余,鄄道元仍潜心向学。凡宦游之处,对见到的河流山川,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积累了丰富了经验和素材。为以后著述《水经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元为什么要写《水经注》呢?据他自己说:天地之间,水在人们生活中地位异常重要。他东亲自考察地理和阅读古籍时,对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作品,总感觉非常简略,没能把水道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理现象不断发展变化。远古时代的情况非常渺茫,而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名称多不相同,记述也不一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发展对水的需要,也要求有新的著作加以说明。所以,他感觉有必要根据地理变迁的考察,古籍的考证,把古来的经常变#着的地理面貌尽量准确、详细地记载下来,使后人有所了解。为此,他立志从事地理学的研究。他以《水经》为纲,写成了《水经注》这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共记水道1252条,比《水经》增加近十倍。全书共40卷,今存约30万字,比《水经》增加近20倍。书中不仅记述了河道的发源和流向,还记载了河道经流地区的山岳、丘陵、陂泽,以及重要的关塞亭障、古城遗址、土地物产及河道变迁等。对古书记载有分歧的地方,详加考订,《水经注》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再创造的一部科学著作。他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如关于汝河源头的记述各书不同,郦道元任鲁阳郡守时,亲自带人进行探,终于在岩障深高,山岫邃密,石经崎岖人迹罕至的大盂山蒙柏谷找到了汝河的源头。

《水经注》是一部水文地理著作。郦道元深入地考察了大江、大河的水系演变过程,通过对河谷地貌的分析,对水系分水和河流改道、湖泊形成等问题,提出了与以往说法完全不同的新观点,对鉴别水系和探讨水体形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对水系干、支流分合的记叙尤为详尽,关于源头、流向、支流以及伏流现象、直流现象等的描述,其方向、位置等概念极为清楚,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水经注》十分注重对水文现象的著录。他对水位的记载,有具体的时间和高度;对含沙量的记载,注意了与流域内土壤、地质条件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含沙量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书中对讯期、水源补给方式和江水倒流等现象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3这些见解富于创见性,不仅为后世的水文研究和水利开发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而且他那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给后世的水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而且还记录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资料和其它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经济地理资料,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

郦道元的《水经注》非常注意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全书共引用书籍多达437种,北魏以前的有关地志,网罗殆尽。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汉、魏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多数现已亡佚,幸赖《水经注》得以保存。

《水经注》中有许多经济地理方面的材料,如在巨洋水注中,写到熏冶泉时,指出: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在胶水注中,写胶水北流经一土山注入海时说:海南土山以北,悉盐聘相承,修煮不辍。在沽水注中,写到沽水流经狐奴县时有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这些对古代冶铁、煮盐、农业等的记载,是经济地理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当时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对水利工程特别重视。他在《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河道沟渠的分布情况,而且尽可能详细描述了战国以后农田水利的兴废情况。如在鲍水注中,就记述了魏晋时戾陵堰的兴建原因、工程细节、灌溉面积及收获情况等。另外,《水经注》中保留了大量民谣、谚语、方言、传说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

清代学者王先谦曾指出《水经注》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凡郡县、乡关、聚邑,皆以水道确定其方位。既明白易懂又准确无误。如《水经注》的易水篇在记载燕下都武阳时说:易水又东经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这段记载与今天燕下都遗址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所以,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评价《水经注》说: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确是至论。

郦道元一生治学严谨,但由于《水经注》叙述范围很广,他不可能都身历其境,尤其是时值南北分裂,江南地区的地理著作较少,所以许多记述,特别是有关江汉以南水道的记载错误较多。但这无损于全书的价值。《水经注》仍不失为一部珍贵的历史地理著作。

由于郦道元做官威猛,不避权贵,得罪了汝南王元悦。于是元悦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做关右大使,巡行谋叛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以便借刀杀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赴任途中,被萧宝夤派人杀害。但他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他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却永为后人景仰。

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几乎都用“蛮”字来概称南方的远古居民,《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的记载,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

“蛮”字古时的写法,并不从虫,也并无褒贬之义。后来加入“虫”部,则是寓有南人事奉龙蛇类为图腾之意。南蛮的势力范围很广,部属繁多。长江流域直至越南北部都是南蛮各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潮汕地区也不例外。

据南宋郑樵《通志》所载,除防风氏,夏、商的诸侯,没有一个是在江南的。周朝势力较为南展,但也只达到长江流域。而且,楚、吴、越等诸侯国也只不过给周天子一个宗主权,其属下人民仍都是南蛮人。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秦汉时期,我国南方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生产落后,多采用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技术。

火耕水耨,简单来说就是烧去杂草,灌水种稻。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叙述西汉前期长江流域农业生产落后状况时说道: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平淮书》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诏令道:“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

过了七八百年,《隋书·地理志》记载江南水田耕作方式时,仍然说是“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与渔猎为业”。

从上述记载来看,从汉至隋,言及江南耕作方式的《盐铁论·通有篇》、《汉书·武帝纪》、《汉书·地理志》以及诸多的六朝诗文中,都用“火耕水耨”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南方水田耕作。

水田图形

1、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又号吴越、江东、江左。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绍兴、宁波、无锡、徽州等,历史上长期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以及经济中心,数次庇佑中华文明正朔。江南作为地理概念与关中和河洛呼应,对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在先秦时期,史书中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一、江南文化特点:

1、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

2、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社会普遍崇尚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

二、地形特点:

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扩展资料:

代表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气候条件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江南

江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江南,如果用字面意思解释为长江以南的地方,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说的。也有人提起江南认为就是江浙沪这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说江南就认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