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々"怎么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读 音:ノマ(noma)

    々,是一个汉字替代符号。实际上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古文字中常用“=”来表示对上一字的重复。

  说明

  “々”是一个汉字替代符号。々实际上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说文》解释同,合会也。《正字通》道书同字。《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还有一种说法是就是从两横变来的。作为反复记号,々的读音是读被反复的字的读音,在日本,最初中国过去是用两短横表示叠字。

  这种写法源自殷商甲骨文,周朝金文上也有

  西元前900年的西周史颂鼎上刻有「子=孙=」用来表达「子子孙孙」的含义。

  日语资料上讲的是,两短横一直在汉字文化圈内作为叠字而使用,叫做「重文号」。

  台湾有使用〃作为叠字符。正式文书是不用叠字符的。

  史颂鼎拓片上的叠字子子孙孙(左下角)

  汉字历来有简写的习惯。在非正式书写时遇到叠词,便一般把后一个字改为“々”。

  如:香香甜甜的蜜糖,在一般书写时,写作“香々甜々的蜜糖”。

  但 “々”一般习惯用于行书写法,即多在速记时使用,并不正式,即不适用于楷体。

  相关谜语:稀奇稀奇真稀奇,没有哥哥哪有你;一日哥哥不在了,看谁能认得出你。

  注:此符号在网络上亦做为分隔符。

  即可现“々”,“ヽ”,“ヾ”,“ゝ”,“ゞ”等字符

  々可以使用智能ABC的"v1"打出来;

  亦可以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在符号库里找到,具体步骤是:菜单→表情&符号→特殊符号→中文字符→々。

  也可以在搜狗拼音中使用v1把这个“々”打出来。

  或者 按住Alt+41385即可。

  少数汉字中仍保留了“重文符”,如:枣。或在简化中使用了“重文符”,如:谗谗搀。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许慎生于约公元54年,卒于约公元149年,故居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汉时称万岁里,当时属于汝南郡召陵县,所以,《后汉书·儒林传》上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也”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

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

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

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

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

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

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

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

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

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

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

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

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

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

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

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

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

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

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

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4人之

中,尤以段玉裁、朱骏声最为突出

《说文》问世以后,也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

文》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

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

《说文》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

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

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4人之中,尤以段玉裁、朱骏声最为突出。

《说文》问世以后,也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后来演变,亦称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十八般兵器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为项羽和吕布。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和般武艺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战马匮乏,骑兵力量薄弱,这一直是宋朝军事的一个软肋。北宋立国之初,适合养马的西北地区已不在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北方的马匹也曾遭到契丹的大规模劫掠。北宋政府虽也效法汉唐国家养马的做法,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宋真宗时期全国拥有马匹20多万匹,是北宋的最高水平,不但与汉武帝时的40万匹相差甚远,更远不及唐朝创造世界历史纪录的706万匹。

有鉴于此,宋太祖从政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大力研发兵器,尤其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武器。于是到了宋代,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时,宋朝的都城汴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兵器作坊,它们负责生产刀枪弓弩等兵器,工匠多达1万人,产量最高时,这些作坊一年可以生产出3万多件兵器。

宋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几乎动用了全部的血本。

对付灵活机动的骑兵,最好的武器依然是拒敌于百米之外的弓弩。这些远射武器在宋朝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两宋时期的弩无论在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弩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是秦代以来最高的:弩兵比例占军队总人数的6成,弓弩手合计已达8成。

宋神宗时期(1067——1085)问世的可以单兵操作的“神臂弩”,是北宋最知名的良弩,其有效射程可达367米。同时期欧洲最好的单兵十字弩,射程不超过140米,英法百年战争中锋芒毕露的英国长弓的有效射程也仅在228米左右,最接近神臂弩的是蒙古人使用的复合反曲弓,有效射程在320米左右。

中国冷兵器的巅峰时期到来了。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尤其是步兵兵器,在宋代完全成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