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中华古籍全文检索系统是否支持全文检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国学宝典中华古籍全文检索系统是否支持全文检索,第1张

支持全文检索。《国学宝典-中华古籍全文检索系统》收录古籍全,按经、史、子、集分类,带有全文标点,支持标题检索、全文检索,分类检索,专书检索;有简繁两种版本,对教学、科研、国学以及文史兴趣阅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简称《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

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罍、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簋、鬲、及盘、匜、钟磐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所绘图形较精,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像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

书中每能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之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至今。对铭文考释、考证虽多有疏陋之处,但亦有允当者,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书中所著录的铜器,靖康之乱时为金人辇载北上,但其中十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中。

此书流传版本很多,以明嘉靖七年(1528)蒋旸翻刻元至大重修本为佳,通行较广的则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黄晟的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

 人生必读哪些古书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必读古书,希望您喜欢!

 最值得阅读的10本古书

 《三字经》

 《三字经》,顾名思义,三个字就是一句话,虽然概括性很强,但却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如此短小、浅显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是孩子启蒙时候最好的书。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背诵《三字经》,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其智力。

 《弟子规》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本书会提醒和启发人们现代人有时候会忽略的一些接人待物的细节。

 《论语》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中庸》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不辞两极,勾势恰作。不死不肆,不邪不正。强为之名,强为之形,是妄自揣测也。世人为劝向善,多取正意,然而道若为物,状摩恍惚。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水浒传里血腥东西太多了,对小孩子影响不好。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里阴谋太多,人老了历经沧桑不愿意再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多看看会有启发的。

 《山海经》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开阔眼界,这是对世界的另一种思考。

 《周易》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庄子》

 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在喧闹的世界里,庄子创造了一片净土。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有时也称作序言、题记、弁言、前言等等;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等,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就属此类。

 序有作者的自序和旁人的序两种,跋亦相同。旁人的序一般多出自师友或名家,这种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如“赵序”、“钱序”等等,写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

 古代的书序不在书前,而是在书后。如《史记》一百三十卷,其最末一卷为《太史公自序》;再如《汉书》一百卷,其最末的《叙传》,即作者班固的自序。汉王符著《潜夫论》三十六卷,末卷《叙录》,即其自序,也在全书之末。直到齐梁之间,刘勰著《文心雕龙》,仍遵循古例,全书最末一篇为《序志》,正是刘勰的自序。

 在简册时代,书籍大都以单篇流行,就是说,那时的书籍,大都是以一篇为一个装订单位,取阅不受原著篇目先后次第的限制,故书序在前抑或在后,对人们阅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书籍进入册页装订以后,无论是包背装还是线装,篇目的先后次第在装订时已经固定,而这种装订,又决定了不可能单独抽出一篇来阅读,故读书应当先读的序言置于全书之末,从阅读角度说,就已显得不便,于是人们逐渐改变古例,把一书的序移在了全书之前。如杨雄的《法言》,其“序旧在卷后,司马公集注,始置之篇首”(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库全书总目》说,司马光注释《法言》时,尚存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的注本,并说:《法言》“旧本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传》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云新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旨,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其说殊谬。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治学谨严的司马光默认了宋咸的做法,没有把宋咸错误地置于书前的《法言》序移到书后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时书序已普遍在书前的事实,故司马光尊重了现实。至于李清照、文天祥等特冠以“后序”二字,就更说明,至迟到南宋,序已不再置于书后了。

 对于古籍来说,除书稿完成时有自序、旁人写的他序之外,往往还有整理者、刊刻者的序。刊刻者的序极似今日的《出版说明》,这对了解其书的特点及其版本源流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清阮元《刻<山海经笺疏>序》,其中说:郭景纯(按:即晋人郭璞)注,于训诂、地理未甚精澈,然晋人之言,已为近古。吴氏《广注》(按:即清人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征引虽博,而失之芜杂。毕氏(按:指清人毕沅)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而订正文字尚多疏略。今郝氏(按:即本书作者郝懿行)究心是经,加以笺疏……博而不滥,粲然毕著,斐然成章,余览而嘉之,为之刊版以传……嘉庆十四年夏四月扬州阮元序。

 这段序文历述《山海经》的各个注本、校本,评其优劣,要言不繁,一箭中的,甚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序文的写作年月,对考察古籍的流传及刊刻情况尤其宝贵。

 至于跋,明人吴师曾《文体明辨》说:“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简末,而总谓之题跋。”序一般是对全书的总体说明,跋一般只是有感而发。跋的内容亦较灵活,或抒情,或考订,或议论,长短不拘。跋的作用与序大体相似。

1、《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3、《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4、《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5、《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

-论语 

-道德经 

-梦溪笔谈

-黄帝内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