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主要使用的字体?以及各个朝代所用的古本书籍中的字体,谢谢,急!!!
辨识、鉴定中国古籍以确定其刻印或抄写的年代、版本源流以及其价值的工作。它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字体刀法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行款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 “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文献资料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版刻的记载。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有些著述,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
古籍版本的真伪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1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2珍本: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都称为珍本。
3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以称为善本。
4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如清高宗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强命各省督抚,查抄所谓“违碍”统治之书,均令解京销毁。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
5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
6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依据之原本。
7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
8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9通行本:民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
10足本:即全本。
11节本:对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故有“洁本”之称。如洁本《水浒》四十八回本。
12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粹而成本着。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13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他版本配成全本者。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
1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意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影印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15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
16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的本子。
17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
18邋遢本:宋刊九行本《七史》,版经三朝,累次修补印刷,所以版印模糊不清,时称邋遢本。
19赝本: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
20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
21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杀身之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22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稀。
23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24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25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26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私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
3. 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5. 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6.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
7. 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8. 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
10. 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
11. 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
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
13.字栏:用 字组成的栏线
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
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
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
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
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
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
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
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
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
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
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
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
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
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
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其作用:保护图书,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38.衬纸:修补图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39.金镶玉:修补图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由于原书旧页如金之黄,新村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40.书帙: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
41.书套: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
43.六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
44.木匣:书函的一种,指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45.夹板: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46.高广: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47.书品:两个意思,1 指书籍大小;2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
48.序:征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49.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
53.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56.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 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57.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58.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黑色方块
59.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关键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60.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62.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
63.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在流传中钤上的印章
64.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65.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书
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明刻本:明朝刻的书
清刻本:清朝刻的书
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名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多次修补印成的书
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据原书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点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阳本:即平阳刻本,平阳又叫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书中心
朝鲜本:即古代朝鲜用汉字刻印的书 因朝鲜古称高丽,故又称高丽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汉字刻的书,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汉字刻印的书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
以刻印单位分:
官刻本: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所刻的书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的书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简称
监本:国子监刻本
兴文蜀本:元代兴文署所刻的书
经厂本:明代经厂所刻的书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刻印的书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
扬州诗局本:清康熙间扬州诗局所刻的书
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
公使库本:宋代各地公使库所刻的书
汲古阁本:汲古阁所刻的书 汲古阁主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叫毛刻本
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书
以装订形式分:
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
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活字本: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套印本:将书中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
钤印本:将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而成的书
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
饾版:这是一种彩画的印刷方q法:把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颜色,逐块加印在一起。据说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像花卉禽兽珍宝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饾饤。饾版,大抵色彩斑驳陆离,同饾饤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
以写本种类分:
写本:成书时以写本形式流传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用墨栏格纸所抄写的书
朱丝栏本: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
旧抄本: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清乾隆皇帝以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
铜活字本:用铜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铅活字本:用铅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以字体、行款区分;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一般来说,大字本的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小字体:字体较小的本子。一般来说,小字本的行款大于半页10行、行20字
软体字本:用软体字(即楷体)所刻的书
硬体字本:用硬体字刻成的书 又叫宋体、匠体,是刻书工匠经常使用的字体
×行本:半页×行的本子
以纸张区分:详见第十二章第十节
以颜色区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区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两节版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半是民间通俗读物
三节版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百衲本:拼凑不同书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书
配本:集合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种完整的书
黑口本: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质量区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
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
以内容区分:
单刻本:只含一种书的刻本
合刻本:两种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种(套)书的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书
丛书本:汇刻多种著作而成的书
增订本:增订原本内容而成的新书
删本:删节原本内容而成的书
足本:卷数完整的本子
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经过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带有注解的本子
批点本:带有眉批、圈点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内容无误的原本
伪本:通过各种手段作伪而成的书
序跋本:带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对同书异本比较的时候,常称××序跋本,以示区别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过录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区分:
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
底本:作伪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
样本:以待审查、校订、观赏的本子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本子
××藏本:×× 藏书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录:著录版本的目录
67.别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书异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广为流传的本子
70.净本:据草稿写定的本子
71.版牍:用木板写成的书
72.简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书:文字写在缣帛上
74.檄:汉代皇帝发布的征召、声讨的文书。
75.杀青:就是把竹简烘干,以防虫蛀和腐烂。
76.赘简:在编连时简策开头常常另加两枚无字的简,以保护正文和撰写篇名、篇数。
77.经生:经生又叫书手、楷书、佣书、赁书、书工等。它是一种专以抄书谋生的社会职业。
78.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
79.公使库:是专供公使厨传(饮食住行的总称)的机构,公使库不仅要为公使出差提供饮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担起所有的费用。
80.经厂:经常是司礼监(掌管宫内仪礼、刑名、内外章奏、书籍名画等)内负责刻印书籍的专门机构。
81.南监:又称南雍,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由于明成祖迁都之后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子监,所以命长出现了南北两监并存的局面。另北监即为北京国子监。
82.藩府刻书: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作为藩王,用来协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监督地方官吏。藩府刻书就是藩王在地方刻书,是明代官刻的一种。
83.书帕本:书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个类别,属官刻。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书帕本的制作分两种情况:一是官吏朝觐入都,地方官为了巴结上司,慷国家之慨,用公费刊书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觐入都,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刻一书,于是就把官刻旧版拿来稍加删改,以旧充新。总体上说,书帕本就是为了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刻书本子。
84.毛晋:毛晋,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多室名中以汲古阁和绿君亭为著名。
85.武英殿刻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该年与清廷内务府设立武英殿造办处,在制作内廷所需文具、文艺品的同时兼事刻书。
86.官书局: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两代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砖瓦,供营建宫殿、王公邸舍之用。从明代开始,琉璃厂即有书市出现,书市至清而大盛。除了书市贸易之外,不少书坊还从事刻书活动。
88.编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编制体例。
89.藏版:收藏书版。
90.室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书坊主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了现实高雅,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坊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写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写,而由他人写
94.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
95.篇序(或类序):针对某篇而言,范围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所写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98.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对于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种种规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或用符号“”表示
101.缺笔法: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102.书名作伪:即用挖改书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伪:用挖改著者姓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4.卷数作伪:即以残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伪:即增删序言欺人
106.年号作伪:改刻年号以欺售
107.牌记作伪:即增删牌子欺人
108.藏书印作伪:即伪造名家藏书印欺人
109.题跋作伪:伪造名家题跋欺人
110.纸张作伪:把新纸伪作旧纸欺人
本文2023-08-04 11:39: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