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都是写汉字的 那古代日本的汉字读音是怎么读的呢。
刚去日本网站上查阅了一下资料
1,日本古代有汉字,是中国经过朝鲜再传入日本的。
2,这些经朝鲜传入汉字的发音跟古代中文不一样,具体我会在后面讲
古代日本大部分的汉字有三种读音
第一种是当时的日语读音(注:和现代日语发音是不一样的哦)
第二种是吴音(是古代咱们中国南方的读音然后经过朝鲜传入日本的发音)
第三种是唐音/宋音(这是没有经过朝鲜而直接传入日本的发音)
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知道第一种读音就可以了,不要求会写,因为老百姓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
对于文化人来说,要熟知第一种和第三种读音,第一种是必须会写的(这是废话),第三种没有强行要求。
对于高层贵族来说,这三种都要会,特别是第二种,虽然很难也没有几个人能掌握,但是贵族公卿们不会的话非常丢面子。
怎么样?懂了吗?
日语1945个汉字读音表,具体如下(节选):
因为日语比较多,发音也多,所以以下例举部分,第一行为平假名,第2行为片假名,再下面的是发音,あ、い、う、え、お;ア、イ、ウ、エ、オ;a、i、u、e、o;a、yi、wu、ei、o;啊、衣、乌、诶、哦。
扩展资料:
1、日语起源
日语的起源一直争论不断,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把日语划为阿尔泰语系,此说法已经普遍遭到否定,默·赫尔伯特和大野晋认为日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西田龙雄认为日语属于汉藏语系,白桂思认为日语属于日本-高句丽语系(即扶余语系);
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认为日本语言和琉球语言可以组成日本语系。有一种假设认为南岛语系、壮侗语族和日本语系可以组成南岛-台语门,即认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2、发展
日本古代不使用文字,285年,百济近肖古王时期的博士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孝经》等带往日本,是为日本接触汉字之始。三国时代以后,汉字、汉文化正式大量传入日本之始。
唐代时日本人发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间的假名,官文为文言文,因此现代日本语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以昭和31年的《例解国语辞典》为例,在日本语的语汇中,和语占366%、汉语占536%,昭和39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90种杂志用语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和语占367%、汉语占475%、西洋语占近10%的结论。
3、五十音图
日语五十音图,又称五十音,是将日语的假名(平假名、片假名)以元音、子音为分类依据所排列出来的一个图表。
日语的每个假名代表一个音节(拗音除外),所以属于音节字母。日语的假名共有七十一个,包括清音、浊音、半浊音和拨音。其中基本元音有5个,辅音41个,不可拼4个。表示四十五个清音音节的假名,按照发音规律,可排列成表,这个假名表称为五十音图(五十音図,ごじゅうおんず)。
表的纵向(竖行)称为“段”,每段十个假名,共有五段。横向称为“行”,每行五个假名,共有十行。
汉字。
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
这是随着考古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逐步被发现和发掘的。近年来,在日本福冈县板付的考古遗址中,又发现了碳化米粒遗存,经碳十四测定,与在朝鲜半岛釜山金海地区发现的碳化米为同一类型。
说明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日本人民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无独有偶,恰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和铁制生产工具以及丝织品等,而且开始有了文字。所有这些,都与此前的日本绳纹文化没有任何传承关系。
日本学界、考古界公认:弥生文化源于中国北方沿海文化。这也是日本文字为什么和汉字酷似的根本缘由。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徐福对中日文化的交流可谓贡献重大。
扩展资料: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前者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后者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明治期间曾出现过罗马字拼写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日本文字
-日本文化
日语是怎么从汉语演变的?
汉字东传日本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的成立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 ,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 774 个,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自古就开始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中日两国语言不同 ,但却共同使用汉字。一直到今天,汉字在日语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语仍然难以舍弃汉字。汉字在日本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汉字是怎样整理简化的。笔者拟对此略作分析、 探讨。
一、 日本汉字的由来
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 ,并被日本接受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 ,可以从中日两国的出土文物和文献等方面来考证。
王莽时期所造的一种叫 %26ldquo;货泉%26rdquo; 的货币 ,在日本丝岛出土。 %26ldquo;货泉%26rdquo; 两字 ,可能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公元 1784 年在日本九州出土了%26ldquo; 委奴国王%26rdquo;印。
其中的 %26ldquo;倭%26rdquo; 作 %26ldquo;委%26rdquo;,有可能是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第一个简体字。这些材料证明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后 1 世纪 ,汉字已经传到日本。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是十分零散的。他们还没有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 ,还没系统地接触汉字。
在文献上有关汉字传入日本的记录要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万侣编写的 《古事记》 。
自汉字和中国典籍大量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入日本 ,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 ,表现出对汉字极大的热情。日本上层社会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 ,一部分人掌握汉字 ,会写文章 ,还会写汉诗。汉字逐步在日本传播开来。
二、 汉字在日本的演变
汉字的日本文字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
(一) 音读、 训读的产生
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因此汉字不可能一传入日本就能立即融入日语中。日语汉字按汉语的发音读出来 ,叫音读 ,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 ,模仿我国古代对该汉字的发音方法而形成的。
由于日本分阶段从不同的地方引进汉字 ,且汉字的发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因此 ,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 ,主要分为吴音、 汉音、 唐音、 惯用音等几种。所谓训读 ,就是借用中国汉字的字义 ,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
(二)万叶假名的产生
万叶假名又叫做真假名 ,产生于奈良初期(8 世纪初) ,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 《万叶集》中而得名。
所谓真假名的 %26ldquo;真%26rdquo; 指的是汉字 ,而假名则是对汉字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表意的记号 ,而是拼音的记号。万叶假名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 ,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日本重要文学作品 《古事记》 、 《万叶集》 等都是以万叶假名的形式记录的。
(三)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万叶假名大量使用时 ,为书写方便 ,出现了略草体和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
片假名的产生有一种说法:遣唐使吉备真备长期在长安学习汉语,精通汉文 ,回国后就取汉字的偏旁简化成片假名。另一种说法是片假名来源于僧侣。平安初期正是汉文学及佛教经典传入的鼎盛时期。
由于那时讲解佛经盛行 ,听讲的僧侣要在很短时间内,在经书的狭小字里行间记录下来 ,加上注释和读音,用万叶假名很不方便 ,于是尽可能用简单的字书写,只写汉字的偏旁 ,仅用汉字的部分笔画代替全字。
平假名又叫草假名、 女手、 女假字 ,但并非女人专用。它也是从万叶假名分化出来的一种假名形式。
平安初期 ,男子都以学习汉字和汉文为主 ,女子则学习赠答歌和讯息文等。日本妇女在书写情书、日记、 诗歌时,一般采用草体假名 ,用行书和草书体 ,使假名的书写方式越来越简略化 ,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潇洒的平假名。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成的 ,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体统一 ,读音统一 ,而且拼写简易 ,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
(四) 汉字假名混写的形成
片假名与平假名出现以后 ,日语的标记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 ,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 ,汉字假名混写已经成为日本常用的文字形式。
三、 日本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一)日本汉字的整理
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古代的日本 ,读书识字的多属贵族阶级、 僧侣和武士。明治维新前后 ,日本人为了赶上西方 ,学习西方的文化。
许多学者研究了西方的文字后 ,觉得日本文字有很多缺点: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除了硬记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不能用字典自学等。日本人认识到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有不少激进的主张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罗马字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假名完全代替。但汉字在日本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 ,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废弃汉字等于切断历史 ,使日本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隔绝。
日文的同音字太多 ,同样的读音 ,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每种写法在表达思想上都有细微差别 ,它们是汉字文化的精华 ,用假名是表现不出来的。
最终决定限制汉字 ,压缩汉字数量。1919 年日本提出了 《汉字整理案》 ,字数为 2600 个。1946 年日本 公布了 《当用汉字表》 ,字数为 1850 个。1949 年公布了 《当用汉字字体表》,将 800 个左右的当用汉字的字形作了整理 ,同时对异体字作了处理。1977年公布了 《新汉字表试行草案》,字数为 1900 个。经试用和研究后 ,1981 年 10 月 ,日本 正式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明确规定在法令、 公文、 报纸、 杂志等一般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汉字字数为 1945 个。
(二)日本汉字的简化
1946年日本公布的 《当用汉字表》 中的 1850 个汉字就有 131 个简体字。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774 个 ,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1981 年 《常用汉字表》 中简体字就达 800 多个。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 ,其方法和中国的大同小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简省偏旁。将繁体字的部分结构或笔画省去 ,以求简便。 (编辑:pulp)
摘 要: 日语的暧昧表达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很难把某些场合的日语对译成合适的汉语。 正确地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的重要任务。 文章主要从日语语法结构的角度对其暧昧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又从日本文化角度对日本人的暧昧性的心理进行了论证。
一、 引言
日本人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日语的暧昧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也常常被人误解。
正确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能够更好地同日本人进行语言交流,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文对日语中的暧昧表达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语暧昧表达产生的文化根源。
二、 现实语言生活中常见的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
1随声附和的应用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谈话过程中常插些 「はい」 「そうですね」 「なるほど」等词语,这些话实际上不是表达的是或者不是,而是一种暧昧的表达,一种应酬场面的随声附和。尤其是 「そうですね」 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是一个专门用来附和赞成对方的短语,相当于汉语的%26ldquo;不错,是这样啊%26rdquo;。
在日常生活和应酬活动中,它成了日本人说话的积癖。
电视采访中出现最多的就是 「そうですね」 这个词,比如节目主持人问%26ldquo;对于友情问题你怎么看%26rdquo; ,被采访的人就会这样回答 「そうですね、友情といえば%26hellip;」 对于友情究竟怎么看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表态,就先来一句 「そうですね」 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句多余的废话,对于日本人却必不可少。日本人的对话过程中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在听完对方的话之后总是先说一句 「 そうですね」 然后才进入正题。
这种随声附和,一般情况下都表明自己在洗耳恭听,同时也表示出自己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使会话圆满进行。这种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是日本人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 增添和谐气氛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是%26ldquo;和%26rdquo;的思想理念造成的一种自发性的合作意识。
2委婉的拒绝的表达方式%26ldquo;和%26rdquo;的精神还体现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日本人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也很少说不,而多用一些间接性的拒绝表达方式。例如:
A 「あした、买い物にいかない」 (明天去买东西吗?)
B 「あしたはちょっと%26hellip;」 (明天么%26hellip; )用 「ちょっと 」表示犹豫、不太好办、又不便说出口。对方多不再勉强。日本人轻易不对别人说%26ldquo;不%26rdquo;。日本人认为对直接拒绝,否定他人的请求是对别人人格的否定,这样做是会损害人际关系的。
3暧昧模糊的词语的使用
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常使用暧昧模糊,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如 「なかなか」 「そろそろ」 「なんだか」 「まあまあ」 等等,这些暧昧模糊的词语对初学日语的外国人来说,说话人的真实用意不明确,不好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例如:
A「 中国语はお上手ですね 」 (你的汉语真好啊)
B 「まあまあ」 (一般般)在这个会话中, 「まあまあ」 既表现了说话人谦虚的一面,同时和 「まだまだ」 相比还表现出对自己一定程度的满意,初学者一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4省略语的运用
日本人说话常常含糊其辞,很多话只说一半,甚至有时候连前半句都没有讲清楚,却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日本的文学作品及日常会话中的省略现象比比皆是。
在日常会话中,很少听到日本人说%26ldquo;你%26rdquo;%26ldquo;我%26rdquo;如何如何,也不太用%26ldquo;你%26rdquo;%26ldquo;他%26rdquo;这样的人称代词。除了主语省略之外,双方已知的资讯也经常被省略。
如外面打来电话,姓田中的日本人拿起电话来说
「 こちらは田中ですけれども%26hellip;」 (我是田中%26hellip;)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了 「けれども」 不仅使句子委婉,而且有了一定的言外之意%26ldquo;你有什么事呀%26rdquo;等,被省去的部分靠对方去体会。
5避免断定的句末表达方式
日语的暧昧表达往往除了采用不明确的词语和非直率的表达方式,在句尾表达上也往往含糊不清,或半吞半咽,致使整个语言表达暧昧模糊。
例如,在句尾加上 「であろう」 (大概%26hellip;) 「ようだ」 (好象%26hellip;) 「かもしれません」 (可能) 等表达方式使句子变得温和婉转,达到避免武断,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
「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明天可能会下雨)「 あの人は学生でしょう 」 (那个人是学生吧)
三、 日语暧昧表达的文化背景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口语中的暧昧语言正是在日本的一些特殊文化条件下产生发展的,这些特殊的文化条件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日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是哪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了这种暧昧文化呢
1自然条件的关系
日本人这种暧昧的语言习惯,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同时日本也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主要以稻作物为主,相互间协同劳动极其重要,因此,长期以来在集团生活中日本人形成了共同协作的关系。日本人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间都不轻易外露感情和想法。
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细腻的感觉,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编辑:pulp)
( ) 。更换偏旁。有些繁体字的偏旁 ,特别是形声字的声符。例如:尺(睾) 、 ( ) 、 ( ) 、 釈(释) 。
草书楷化。将草书的连绵笔画断开 ,改成点横竖撇等楷书笔形 ,整齐规划。例如: 楼 ( ) 、 寿(寿) 。
简存轮廓。将繁体字笔画加以减省 ,只保留原字轮廓 ,或保留原字特征。例如: ( ) 、 尽(尽) 、 鶏(鸡) 。
同音代替。在不引起意义混淆的前提下 ,用笔画少或常用的字代替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 皈( ) 、 叉(差) 。
采用古体。古代繁简并用 ,互相通借 ,将笔画简单的选作正体字。例如:処(处) 、 与(与) 、 乱(乱) 。符号代替。将繁体字的复杂部件改为简单的符号 ,以化繁为简。例如: 仏(佛) 、(齿) 。
采用连笔。许多汉字的笔画 ,分笔连笔分不清 ,为简化 ,统一采用连笔组合。例如: 増 (增) 、 墨(墨)
希望能帮到你~~
哪些日语是怎么从汉语里演变过去的日语中所用的汉字就是从汉语里演变过去的,因为日本的文字本身就是过去由中国引进汉字后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结构的。
汉语是日语演变过来的吗?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日本文字是由汉语演变而来的,在古代的时候是因为汉字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把汉字演变成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了现代日语的基本,而日语中的日本汉字有很多是根据汉字的拆分组合才形成的。所以汉语才是日语的基础!
希望您满意。
日语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有日本就有日语!
文字不是从形象演变的。可是,英语是怎么个演变来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英语是属于字母文字。起源不同的。
文字不是从形象演变的吗?那英语是怎么演变的?一点也不像!
有趣的问题,自己搜寻会了解更多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早期时候日耳曼人四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大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后来,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简称:“七国时代”)
英语拼写很多情况下与读音不相吻合——多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发同一个音,同一个字母组合可以发多个音。如字母A可以发多达八个音;TH组合发三个音如其中Thailand、Thyme、Thames等单词发不规则的/t/音;ough字母组合共有九种发音方式,这九种发音的代表单词是:[①though(虽然)②thought(思维、想法、思想、思潮)③enough,rough(足够,粗糙的;使不平)④thorough(彻底的,完全的,十足的)⑤cough(咳嗽)⑥through(穿过,通过,从 …开始至终)⑦ hiough(打嗝)⑧plough(耕作,皱眉)⑨lough(湖)]如有一个句子:Though the rough cough and hiough plough me through,I ought to cross the lough在这个句子中同一个字母组合ough,有八种不同的发音。这八个音分别是分别是:①[o ]②[Λf]③[f]④[甂崀⑤[)]⑥[u:]⑦[Λp]⑧)[au](9)[)k]
汉语是怎样从古至今演变过来的1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信步",在门外快走叫“跑”,在大路上疾走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2汉语语法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序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读音”的变化。其中古代汉语句子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不同之处是“倒装”句和“省略”句
汉字是怎么演变的汉字字型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型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附: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
3、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型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4、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5、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型。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型。是汉代的标准字型。
6、草书:
1)广义:各种字型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型上形成的特定字型。
7、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型。
8、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型。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型。
韩语是怎么演变来的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韩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韩语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韩语的特点为声母谐调,文法和词汇上跟日语有着很少的关连,属乌拉阿尔泰语族。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公元后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的掘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文被新罗语文统一了。公元后十世纪,一个新的皇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十四世纪后期,新建立的朝鲜朝把首到迁到「汉城」,因为汉城跟开城接近的关系,语言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才流行。从那时候开始,韩语是用汉字来书写的。那时候一篇文章里有些汉字表意,有些只表音而不表意,也可能整篇都是用中文写成的。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最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但基于汉字是用来记录汉文而不是韩语,一般百姓又根本不懂得使用汉字和汉文,所以纪录韩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自从训民正音字母发明后,不能记录韩语的问题给解决了。但汉字一直都为学术界和政治界所采用,汉字为主的现象到了二十世纪才渐改变。
日语中出现的汉语是怎么翻译的日文中出现的是 “汉字(かんじ)”,不可叫“汉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字”组成的单词,是日语的一部分,也就是日语。这不是“汉语”,“汉语”是中文的意思。
你问汉语是什么翻译的?不太能理解你问的意思。
日语里有中文字是因为日语来源于汉字。
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 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 变成假名。
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假名逐渐简化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日语基本信息
一、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
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韩两国,因此被汉语采用,如电话、干部、***、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英语、航空母舰等等。
二、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
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
[広]ひろい[仏]ぶつ是日本简体字,读音同繁体字一样。
翻译时,[広]写作[广],[仏]写作[佛]。
[働]はたらく[辻]つじ[畑]はたけ[鰯]いわし是日本造汉字,通常读右边字的发音。
[辻]和[畑]出现在人名中时,通常读作[shi]和[tian]。
[椛]もみじ[躾]しつけ[峠]とうげ[匁]もんめ是日本造汉字,通常译成中文单词使用。
古汉语传入日本对日语的形成过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现代日语中有着大量的日语汉字被使用,日语汉字在其读音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中,我们能够发现日语语言文化形成及发展的一些特性,对于我们对日语的语言文化以及日本文化风俗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加强。
一、日语汉字在读音方面的特点分析:
在日语汉字中大部分汉字都兼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也有少数的汉字只有其中一种读音,下面我们就从日语汉字音读与训读的使用角度分析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
1音读与训读
日语汉字的音读指源自汉字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根据传入时间与发音特点的不同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日语汉字的训读是指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
2单个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
音读与训读是单个日语汉字读音特点的主要表现,从日语汉字音读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汉字的音读与古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吴音、汉音、唐音三种发音方式中,吴音传入最早,吴音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描述佛教、古代事物、官职名称和数字的用语。如日语单词行仪(ぎょうぎ)中的行字读音(ぎょう)就取自吴音。汉音是现行日语汉字音读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在日语汉字音读的使用中占较大比例。日语音读中汉音的主要特点是去鼻音化与浊音清化的特点,如日语汉字中马(バ)、泥(デイ)的读音,以及定(吴音:ヂャウ→汉音:テイ)的读音变化。唐音是最晚传入日本的音读发音方式,在使用范围方面也较前两者更小,多用于描述禅宗及部分事物、器具名称的用语,如日语汉字明(ミン)清(シン)的读音。一些日语汉字同时兼有三种发音方式,如“明”字的吴音是“みょう”(词语:明日),汉音是“めい”(词语:明治),唐音是“みん”(词语:明朝)。吴音、汉音、唐音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我们研究日语的读音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结合古汉语读音加强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汉字的记忆。
日语的训读也分为正训与熟字训两种类型,其中正训可以根据日语汉字的本义一一与汉字对应,如日语汉字働く(はたらく)、帰る(かえる)。除此外意义相同的日语汉字大多训读相同,如日语中的吉、好、良、佳等表示“好”的含义的日语汉字训读都为(よい)。日语训读中熟字训,一般是指不能从意义上分离出单个汉字的读音的日语词汇训读,如日语中的今日(きょう)明日(あした)等表示时间的单词,一人(ひとり)二人(ふたり)等表示数字的单词,以及土产(みやげ)浴衣(ゆかた)等词汇的训读。
日语汉字中大部分都同时拥有音读与训读两中读音方式,且往往读法很多,如日语汉字中的“人”有“じん、にん、ひと、り”等多种读音。而也有部分汉字只有音读而没有训读,如陻(いん)、琉(りゅう、る)等,另外还有极少数的汉字只有训读而无音读,这些汉字多为汉字传入日本后经由改造或自创的日语汉字,如辻(つじ)、畑(はたけ)等。
3词汇中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
部分可以单独成词的日语汉字在读音特点上与单个汉字的读音特点基本相同,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日语单词的读音。在部分日语词汇中组成的汉字都采用音读或都采用训读,如汉字(かんじ)、诞生日(たんじょうび)只用音读,花见(はなみ)只用训读,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日语词汇是音读与训读结合使用。音训结合的日语词汇,主要包括前音后训与前训后音两种形式,如前音后训:客间(きゃくま),前训后音:山火事(やまかじ)。
日语复合词在读音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东京大学(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是全音读;付き合う(つきあう)是全训读;兴味深い(きょうみぶかい)是前音后训;桜前线(さくらぜんせん)是前训后音。
二、日语汉字读音特点反映出的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1日语汉字的读音异同与汉字的含义与用法有很大关联。日语汉字中表达的含义与使用条件场合等因素对日语汉字的读音有一定的影响,如日语词汇“红叶”,在使用中就会根据具体指代对象分为“こうよう”与“もみじ”两种,前者主要指秋季变红的落叶或树叶全部变红,而后者则多指枫叶。此外,日语汉字读音的不同也与日本社会文化内涵有着很深的联系。
2日语语言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既吸收融合汉语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具有内外结合的特点。日语的训读词汇中体现出日本本土文化与汉语元素的有效结合与创造,利用汉语的语言元素为基础,通过融合与创造完善自身文化的词汇,同时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在语言的应用上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
3语言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日语汉字的读音特点体现出中日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日语词汇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外来词汇,如“カード”来自于英语card的音译,“アイデア”来自于英语idea的音译,同时还有一些行业的专用词汇,以及新造词汇不断地丰富着日语的语言文化,在其语言文化中呈现出多元化灵活性的特征。
总结:
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中要加强对日语语言文化特征的了解,语言文化特征是民族与社会文化发展形势的体现,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化掌握,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日本,进一步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也将有助于推进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日本古代都是写汉字的 那古代日本的汉字读音是怎么读的呢。
本文2023-10-05 14:53: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