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上品”系列 | 茯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神农本草经》“上品”系列 | 茯苓,第1张

茯苓是什么

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菌的干燥菌核,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它的黑褐色的外皮称茯苓皮,用于利水消肿;内部淡红色者称赤茯苓,用于清热利湿,内部白色者称为白茯苓,用于健脾渗湿。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和茯苓完全不同,土茯苓属于清热解毒类药物,应区别对待。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为:味甘,平。主胸肋逆气,忧恚(hui),惊邪,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简言之,茯苓主治胸肋间气逆上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安神的功效。

功效与作用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提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那么,在其他的古籍中,又是怎样记载茯苓的功效和作用的呢?

一,养心安神。《本草经疏》记载:茯苓可“开胸腑,调脏气,……补心益脾……”中医常用茯苓调理心神不安、心悸、抑郁、失眠、多梦等症。

二,健脾补气。《本草衍义》记载:茯苓“益心脾不可阙也。”《用药心法》记载:茯苓“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中医认为,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等症,有标本兼顾的功效。所以茯苓常用做健脾,补气虚的辅佐药。

三,调理痰湿。《世补斋医术》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润。”茯苓可以有效排解体内的湿气,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等症状,具有显著作用。

四,补中健胃。《本草正》记载:茯苓能“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所以茯苓是调理胃肠疾病的一味良药。

五,利尿。《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所以中医常用茯苓来调理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并且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又不伤身体。

六,促进造血。茯苓含有丰富的茯苓多糖、维生素、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功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养生吃法

茯苓山药薏米粥

原料:茯苓、山药、薏米各20克,红枣5枚,大米适量。

做法:将茯苓、山药研成粉末;红枣洗净,去核;薏米、大米淘净;大米、薏米入锅加水煮至半熟,放入山药粉、茯苓粉、红枣煮熟即可。

功效:此品具有健脾化湿、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茯苓饼

原料: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250-500克。

做法:先将白茯苓研细粉,再将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搅匀,加水调成糊状,用平底锅,以微火摊成薄煎饼。

功效:此品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尤适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气虚体弱、纳少、便溏者亦可食用。

茯苓膏

原料:茯苓(净,去皮)、松脂24斤,松子仁12斤,柏子仁12斤。

做法:上药皆依法炼之。松、柏仁不炼,捣筛,白蜜2斗4升,纳铜器中汤上,微火煎1日1夕,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火煎7日7夜止,为丸如小枣大。

功效:此品可轻身明目,发白更黑,齿落重生,延年益寿。

(摘录自《千金》卷二十七)处方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导读《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也许你根据以往的经验会认为它不过是一部药典而已,但是翻看这本书时,你会发现它与女性的美容养颜绝对有不解之缘。它就是一部女性容颜养护的宝典。

仙子1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这里指的是白术的根茎,味苦,性温。它对皮肤致病真菌如雾状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古籍《药性论》称:“主面光悦,驻颜。”用白术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抹脸上,可治斑点和黑斑。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斑点“极致”。

组成:生白术150克,土槿皮75克

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治疗皮肤癣症

用法:上药为末,用醋调,涂患处

仙子2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安白芷或川白芷及杭白芷的根。其味香、辛,性温。历代被视为美容佳品。可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皮肤朽迈,往除面部色斑瘢痕,治疗皮肤疱痍疥癣等。《本经》说它“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无论是《千金面脂方》,或是《玉容散》,白芷是制作面脂的主药。可以,又可美体。

美肤方剂:

组成:白芷(单味)不拘多少

功能:祛风润肤,治疗面部色斑,增白

用法:研为细末用猪油调匀,洗脸后涂于面部

美白仙子3白芨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地下地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粘液质等成分,味苦、甘,性平且涩而粘滑。外用可润滑肌肤,除面上疮。《药性论》曰:“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曰:“洗面黑、。”它主要是润肤白面、往灭瘢,而且能医手足皲裂等,是古代美容的常用药。

美肤方剂:

组成:雄黄、白芨各10克,醋适量

功能:止痛消疮,治疗发生在胡须部位的疖肿

用法:将上两味药研为细末,用醋调后敷于患处

说明:本方止痛消疮作用明显,用于久治不愈,或毒盛红肿热痛者

美白仙子4白苏

形如紫苏,为人工栽培。它含有挥发油和不饱和脂肪酸。常用鲜白苏叶涂搽腋下可治肿瘤及腋臭。

美白仙子5白蔹

为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叶子多而细,取其根茎。味辛、甘,性凉。《药性论》曰:“可治面上疮疱。”还可治疗鼻症,而且美白肌肤。

美肤方剂

组成:白蔹、白石脂、杏仁各25克

功能:清热祛风,治疗面部斑点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鸡蛋清调匀后敷脸上,40分钟后洗掉

美白仙子6白附子

味辛、甘,性势。《本草蒙鉴》曰: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捣碎成细粉,以酒拌和,用来敷面,能治粉刺和斑点。白附子还能香身灭瘢疮。

美肤方剂

组成:轻粉5克、白芷5克、白附子5克、防风5克

功能:祛风清热,治疗粉刺痤疮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蜂蜜调匀后敷于痤疮患处,效果极佳。

美白仙子7白蒺藜

又名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味苦、辛,性温。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以及含有多种丰富的过氧化物分解酶,有明显抗朽迈作用,可明目轻身,往除面上瘢痕,治疗白癜风。《本草纲目》曰:“洗面黑,,洗瘢疮。”

美肤方剂

组成:防风50克、石膏100克、荆子50克、栀子仁50克、枸杞子50克、白蒺藜50克、甘草25克

功能:祛风清热,开塞通窍,治疗面部因毛孔忽然闭塞而产生的汗囊肿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饭后用温水送服10克,逐日2次

美白仙子8白果仁

为银杏的成熟种子。可抑制一些皮肤真菌。外用可治头面手足碍容性皮肤病,并可延缓衰老,防止皮肤粗糙。

美肤方剂:

组成:白果往壳8~12粒,薏苡仁100克

功效:清热消肿,治疗扁平疣

用法:上两味加水熬粥,食时用白糖调匀

说明:白果为治疗面部痤疮、酒糟鼻的药,亦可用于抗肿瘤。

美白仙子9白茯苓

味甘、淡,性平。《本草品汇精要》曰:“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白茯苓既能往黑白面,又牢牙乌发,延年益寿。

美肤方剂

组成:柏子仁、冬瓜仁炒、冬葵子炒、白茯苓往皮各150克

功效:清热利湿,治疗痤疮

用法:10克,以米酒送服,逐日3次

美白仙子10白牵牛

味苦、辛,性冷。如将白牵牛研细,鸡蛋清调和,夜敷旦洗,可治面上斑点。或将白牵牛浸酒三夜,先用姜汁擦面,后用此药涂面,治面部粉刺。

美肤方剂

组成:白丁香、白僵蚕、白牵牛、白蒺藜、白芨各112克、白芷75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9克,另外皂角、绿豆少许

功效:美白润肤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调做面膜。

美白仙子11白丁香

味辛,性温。白丁香为雄麻雀屎。用它浸蜜来治面疮和粉刺,能莹肌如玉。

美肤方剂

组成:白丁香25克、羊蹄根100克、白附子100克,白蔹40克、白芨35克、皂角500克

功效:活血、清热,治疗黄褐斑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水调做面膜

美白仙子12白僵蚕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外用其药,味咸、辛,性平。可治面上黑及碍容性疾病——口眼歪斜等症。《本草纲目》称:“蜜和擦面,灭黑黯好颜色,或加白牵牛,白僵蚕末,水和掺之。”

美肤方剂

组成:白僵蚕、石膏各等分

功效:祛风泽肤,治疗斑点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蜂蜜调匀做面膜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消饮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消饮散 消饮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o yǐn sǎn

2 处方

人参 天花粉 茯苓各9克 枳壳 厚朴各3克 山楂20粒 麦冬60克 甘草3克

3 功能主治

益气生津,化滞消饮。治酒食过度,脾生虚热,致生消渴,饮水甚多,食倍而溺数者。

4 消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辨证录》卷六

古籍中的消饮散 《辨证录》:[卷之六]消渴门(五则)

平脾中之虚热,则腹中清凉,何消渴之有哉。此症用消饮散亦佳。人参天花粉茯苓(各三钱)枳壳浓朴(各一钱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莎草、香附子

气膀胱冷气(李杲)。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肿腹胀,香港脚,止心腹肢体头目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

(附论)夫消渴饮水过度者。由肾虚心热。三焦不和。上热下冷故也。凡人好食热酒炙肉。或服乳石壅滞之药。

《杂病广要》:[脏腑类]惊悸

,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若一

《广瘟疫论》:[卷之三里证]烦躁

《神农本草经》“上品”系列 | 茯苓

茯苓是什么 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菌的干燥菌核,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