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质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2题文言文问题翻译: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

翻译: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如果是才质驽钝,自然是无法勉强,可是你有能力去不去做,这又能怪谁呢?《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 文言文翻译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

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

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 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聘魏, 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 梁武许之。

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 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众降于 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 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

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 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 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 诋公卿,非毁朝廷。

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 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禄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泌欲求为将。是时泌兄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板泌为东宫领直, 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京城陷,退保东阳,景使兵追之, 乃自会稽东岭出湓城,依于鄱阳嗣王萧范。

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僣位,以泌为侍中,奉使于 齐。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泌自齐从梁永嘉王萧庄达琳所。

及庄僣立,以泌为 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泌与琳辅庄至于栅口,琳军败,众皆奔散,唯泌独乘 轻舟送庄达于北境,属庄于御史中丞刘仲威,令共入齐,然后拜辞而归,诣阙请罪, 文帝深义之。

寻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谘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辅,以泌为 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临终戒其子蔓华曰:“吾于朝廷 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辄受赠谥。”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 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刘仲威,南阳涅阳人也。祖虬,齐世以国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迟,荆州治中 从事史。仲威少有志气,颇涉文史。

梁丞圣中为中书侍郎。萧庄伪署御史中丞,随 庄入齐,终于邺中。

仲威从弟广德,亦好学,负才任气。父之亨,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广德承圣中以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后,依于王琳。

琳平,文 帝以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领其旧兵。寻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马, 历乐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 东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时年四十三,赠左卫将军。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散骑常侍。山 才少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起家王国常侍,迁外兵参军。 寻以父疾,东归侍养。

承圣元年,王僧辩授山才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僧辩,山才 奔会稽依张彪。

彪败,乃归高祖。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乃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擒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监江州事, 仍镇豫章。

文育与侯安都于沌口败绩,余孝顷自新林来寇豫章,山才收合馀众,依 于周迪。擒余孝顷、李孝钦等,遣山才自都阳之乐安岭东道送于京师。

除中书侍郎。 复由乐安岭绥抚南川诸郡。

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文育为熊昙朗 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于宫亭湖,由是山 才获反,除贞威将军、新安太守。为王琳未平,留镇富阳,以捍东道。

入为员外散 骑常侍,迁宣惠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 侯安都讨留异,山才率王府之众从焉。

异平,除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入为镇 东始兴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

未拜,改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满 岁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为军司。

迪平,复职。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会稽,指授方略。

还朝,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寻 授散骑常侍,迁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康元年卒,时年五十八。赠右卫 将军,谥曰简子。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

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遭 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累迁中舍。

3 帮我把周郑交质这篇文言文翻译一下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洄酌》,昭忠信也。”

翻译: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有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洄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4 文言文翻译:《庞葱与太子质》

原文: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

5 文言文张丑为质的翻译,thank you!

张丑为质于燕

原文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①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有人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译文齐臣张丑去燕国作人质,燕王要杀张丑,张丑准备逃出燕国, 边防人员抓住了张丑。张丑说:“燕王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得到这颗宝珠。可现在我已经把这颗宝珠丢失了,燕王却不相信,你如果把我送交燕王,我就说是你夺了我的宝珠,吞到肚子里去了。燕王一定要杀你,剖开你的肚子和肠子。一个贪得无餍的国君,只能用私利才可以说服他。我反正是要死的,你的肠子也会一寸一寸地被切断。”边防人员害怕,就把张丑释放了。

郑庄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败,重立了宋庄公。这件事在诸侯国中间可是有很大的反响的,许多诸侯国都把郑庄公看作是诸侯国的首领,周桓王在大家的眼里就更没有地位了。

周桓王当然很气愤,怎么可以这样。他正式将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五年不去朝见周桓王。于是,虽然实力不足,但桓王还是召集了蔡、卫、陈等几个国家去讨伐郑国。

周天子以为这样,郑庄公就会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在那时,天子名义上还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

郑庄公自然不会如他所愿,而战争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在周朝军队已经失败的情况下,周桓王还是很勇敢,亲自指挥军队断后,更惨的是郑军中有位猛士,叫“祝聃”。

他在追赶的过程中向周桓王射出了一箭,这一箭射在了周桓王的肩上,虽然没有危急生命,但已让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最低,仅仅只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而周桓王在实际较量后,也不得不承认诸侯国的强大和自己的无可奈何。

从此,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个个强大的诸侯国王开始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争霸”的较量。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是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作为周王室的执政官,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但却两次被周王夺了权。

鲁隐公3年,因为周平王不再信任郑庄公,因而周郑互换了人质。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却单方面撕毁合约,想移政于虢公。

于是郑庄公一气之下派人割了温地之麦,收了成周之禾,一度与周王结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同年,宋庄公威胁祭足改立郑公子突为君。结果郑昭公流亡栎邑,公子突即位,是为郑厉公。

2、周桓王

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射王中肩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宋代·苏轼《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宋代 :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古文观止 , 隐逸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著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赏析

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

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异”。“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与“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隐然”,既状其膝陇。又透出并非是绝对“合”与“环”的徽意。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作者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为止,主要写一个“亭”字。

第二段主要写鹤。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写得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写一个“乐”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著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

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教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先秦·左丘明《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先秦 : 左丘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古文观止 , 历史故事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宋代·苏轼《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宋代 :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古文观止 , 隐逸生活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唐代·韩愈《原毁》

原毁

唐代 :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古文观止 , 叙事寓理

周郑交质。周郑交质是指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

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太子作为人质的事情自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平王东迁以来。周王权威早已实际崩溃。但周王及诸侯都没有将此事捅破。周郑交质作为一个可供观测或曰方便标记的事件点而成为周王权威崩溃的标志是表明东周“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文名,周郑交质。时间,前720年。主要国家,周国。郑国。主要人物,郑庄公。周平王。

背景。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

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连姬姓的宗室诸侯也不再忠心辅佐。天子和诸侯的信用。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成为笑谈。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王纲已堕。而后。周王室与执政大臣郑伯发生信任危机。郑国是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为郑国国君时。也承袭了父亲在朝廷的卿士职位。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

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派遣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又于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周郑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周郑互相怀恨。关系急遽恶化。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

经过。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就不来朝。

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质。周郑二国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

后续。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事件发生不久后。

周平王逝世。周平王的儿子狐准备回到东周继位。但因一路哀伤过度。回朝后即病死。故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郑庄公的儿子忽自然也离开东周回到郑国。周桓王即位后。有感周郑交质有损东周颜面。为了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周。郑交恶。两国边境争执不断。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

影响。在周郑交质后。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

后来更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国射中肩膀。这系列事件使周天子颜面荡然无存。诸侯视天子为无物。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在周郑交质后。郑国的势力以及在诸侯方面的威信越发增强。郑国充份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后来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它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可以说在周郑交质后。郑国国力一度到达巅峰。

评价。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

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为周。郑后来交恶埋下祸根。左丘明: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

《泂酌》。昭忠信也。任昉:何其不能折契锺庾。而襜帷交质。人之无情。一何至此!郑望之:然不知周郑交质。其后卒至交恶。果为失计。质亦何恤冯梦龙: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畀(bì):给与。

祭(zhài)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郑国大夫。帅:率领。

成周:周地名,指周首都一带。禾:粮食作物。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从此周郑就互相怀疑猜疑了。

1 卖油翁里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杓”通“勺” 徐以杓酌油沥之。)

2、一词多义

①之

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②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③以

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

扩展资料:

卖油翁该文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作品由始至终没有一句夸赞卖油翁的话,但卖油翁那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已随着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展现出来。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该文写作的特点。这篇文章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写陈尧咨稍有成绩就自夸自傲起来,就反衬了卖油翁谦虚朴实的美德。写陈尧咨气势逼人,就映衬了卖油翁从容不迫的态度。由于有陈尧咨射箭这一段作有力的铺垫和衬托,就把主体部分充分地凸现出来了。

写陈尧咨射箭作者用“十中八九”简括地加以叙述,而对于卖油翁沥油,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较详细地写出来。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总之,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一百三十五个字的短文叙述疏密相问,又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又委婉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又引人深思,富有启发意义。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卖油翁

2 卖油翁里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句意:只是手熟罢了。)(“杓”通“勺” 徐以杓酌油沥之。)

2、一词多义 ①之 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指葫芦。)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②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③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

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

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

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

扩展资料:

卖油翁该文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作品由始至终没有一句夸赞卖油翁的话,但卖油翁那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已随着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展现出来。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该文写作的特点。

这篇文章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写陈尧咨稍有成绩就自夸自傲起来,就反衬了卖油翁谦虚朴实的美德。

写陈尧咨气势逼人,就映衬了卖油翁从容不迫的态度。由于有陈尧咨射箭这一段作有力的铺垫和衬托,就把主体部分充分地凸现出来了。

写陈尧咨射箭作者用“十中八九”简括地加以叙述,而对于卖油翁沥油,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较详细地写出来。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总之,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一百三十五个字的短文叙述疏密相问,又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又委婉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又引人深思,富有启发意义。

参考资料:

——卖油翁。

3 卖油翁中的特殊句式,要全部

1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2一词多义①之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指葫芦)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②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③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④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⑤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的连词)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转折连词)康肃笑而遗之(而:修饰连词)3古今异义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尔安敢轻吾射(尔。

4 文言文《卖油翁》字词古今义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当:在(处于)……的时候

当世:在当时。

双:匹敌。

亦:也

以:凭借。

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

去:离开。

其:他,指代陈尧咨。

发:射出。

矢(shǐ):箭。

中:射中。

但:只,不过。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手熟尔:手法娴熟罢了。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以:凭借、依靠。

酌(zhuò):斟酒,这里指倒油。

知:了解。知道,懂得。

之:指熟能生巧的道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安放。

于:在。

以:用

覆:覆盖。

徐:缓缓地,慢慢地

杓(sháo):舀东西的器具,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下滴。

自:由;从。

入:进入,注入

因:于是。

唯: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送走。

湿;沾湿。

通假字

“汝”和“尔” :你

“唯”和“但”:只,不过。(“但”为古今异义;今:有表转折意思;古:只,不过)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解牛斫轮:指的是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5 《诸子喻山水》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各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2 而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词结构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

6 卖油翁里面的古今异义、一词多用、词性活用、通假字、多音字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之

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②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③以

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④射

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⑤而

释担而立(而:表顺接的连词。)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转折连词。)

康肃笑而遗之(而:修饰连词。)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5古汉语句式

①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②省略句

自钱孔入 (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句意:油从钱孔滴入。)

7 周郑交质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都有哪些

原文: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⑤ 王崩⑥,周人将畀虢公政⑦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⑩,质无益也明恕而行 ,要之以礼 ,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苟有明信 ,涧溪沼24沚23之毛 ,苹蘩蕴藻之菜 ,筐筥錡釜之器 ,潢污行潦之水 ,可荐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21,《雅》有《行苇》、《泂酌》22,昭25忠信也”文言现象:1、中:同“衷”,内心2、“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王子狐于郑为质,郑公子忽于周为质”3、“要之以礼”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要之”4、“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可于鬼神荐,可于王公羞”5、“行之以礼”是状语后置理由同36、“又焉用质?”焉是疑问词,相当于“怎么”“如何”7、羞:意同“荐”,都是进献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