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草书
这有一文:
如何欣赏草书
一、在轻重缓急的笔法中欣赏和谐美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创造的,中国毛笔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写出千变万化的、富于质感的点线,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书法世界,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是互相对应、和谐统一的笔法,构成草书的基础美。
草书将相互对立、各不相同的用笔方法揉合在一起,以充分地表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是草书美的基础。其中,提按是最基本的笔法,按是笔毫下压,力注毫端,给人以沉着稳重之感。提则将笔上提,笔轻轻摩擦于纸,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提”与“按”在运笔中交互使用,方能形成妙趣。草书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取其浑劲,侧锋取其妙美,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耀精神。这种笔锋的结合运用,形成了矛盾的统一。草书用笔圆转,内含筋骨,折笔要方圆交替自然,忌臃肿。转折笔法以圆笔为主,显飞动流杨,通过暗按、驻留等手法,掺以方意,使转折抑扬顿挫,方圆兼备,可以使作品变化无穷。
二是开朗流畅、疾徐交替的运笔,形成草书的动态美。
行笔流畅自然是草书的最基本要求,行笔的速度决定线条的节奏感。草书的疾是指笔势较速如脱缰骏马,气势宏大,但要求疾而不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2)。草书的徐是将迅疾的行笔之势舒缓下来,在运笔中体会行笔细致微妙的动作,运用疏密横斜之态,体现草书在动态中的美感。笔力凝重时入木三分不滞痴,笔力轻细处贵能不轻忽飘浮。该虚处且虚,该实处则实。实处大巧若拙,朴厚而含蓄,虚处若即若离,妙趣横生。还应能擒能纵,能放能收。铺展时,线条圆健浑厚,敛束时,如柳条银丝,柔中有刚。
二、在对立统一的结体中欣赏平衡美
草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居动以治静”(3)。而草书“居动以治静”的因素很多,结体便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草书的结体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是在不平衡中看到美。
草书的美“不贵平正安稳”,而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寻求美。所谓动态平衡,就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形成动态的整体,如对称、呼应等。结体时,不求四平八稳,只求开合均衡。主笔表现力的方向,副笔表现个中小趣。表现力时追求刚健,表现趣时,追求韵味,在不平衡中追求美的感受。
二是在动态变化中体验美。
动感是草书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4)草书讲动势,动之至极为险,草书的奇险,为结体之最高境界。它要求结字俯仰得宜,左右相揖,顾盼有情,均衡有度。同时,设险又能破险,才能“化险为夷”。所谓“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正是独具匠心的险与平的辩证统一,是草书中动感的表现形式。
三是在疏密开合中感受美。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白手法,是谋篇布局的最高境界。这一手法,不仅可以造成字势的千姿百态,又可以构成章法上虚实相生的美妙节奏。它采用夸张的方式,在疏处有萧散开放之感,如入宽广辽阔的草原,具有抒情豪爽之意,密处严谨紧凑,令人有端庄严肃之感,让人处事严谨。总之,密而不翳,疏而不凋,疏密适宜,才能是草书更加美。
三、在计白当黑的章法中欣赏整体美
计白当黑是章法的基本要求,它运用草书的点线、结字、行气等等完美统一的要求,给人以整体感受,或端庄肃穆,或纵横恣肆,或清逸俊雅,或茂密豪雄。草书的不同格调、不同风格,正是通过章法的多样性体现出来,给人以丰富多样的美的感受。
一是空间布局的呼应美。
草书的章法须要有通篇的考虑,积字成行,积行成篇,追求字与字、行与行的错落变化,相互烘托映衬,犹如音乐之和声,复杂而又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形成相互顾盼、前后呼应的格局,这是草书美的特色之一。
一方面,要求变、求异、求动,在字与字、行与行上,要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前后呼应,左右映带。另一方面,参差多变又必须统一于通幅的贯气,即笔笔相生,字字相生,气脉相通,前呼后应。总之,要参差而均衡,变化而统一,对比而调和,承上而启下,,左顾而右盼,曲中见直,达到笔笔有神、字字有韵、行行有气、布局奇稳、墨趣横生的效果。
二是墨分五色的层次美。
“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是调动黑与白一同来创造美,墨分五色,是调动墨色的不同层次来完成书法美的创造。特别在草书中,墨色运用得好,会为整幅作品增添许多妙趣。“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5)墨有浓艳丰腴、淡逸清虚之别,干湿浓淡,笔墨交辉,变化多端,则更增添草书的节奏感,使其更富于墨趣。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出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6)欣赏草书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同样的作品,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欣赏草书中,也有一些共性的基本规律可以遵循,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去追求,让更多的人在草书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草书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墨香飘溢的艺术之旅,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草书书法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使得它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草书书法的魅力吧。
一、草书书法的起源和特点
草书书法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草书书法以其潇洒豪放的笔画和独特的构图方式,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美感。与楷书、行书相比,草书书法更加自由、奔放,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二、草书书法的基本构造和技法
草书书法的基本构造主要包括笔画的形态、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草书书法的笔画多以独特的弯曲和横竖交错的方式呈现,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视觉效果。草书书法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的整体性和连写的连贯性上。草书书法的布局方式多以交错、重叠和错落有致的方式呈现,使整篇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三、草书书法的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准备好毛笔、墨汁和宣纸等书法工具和材料。
2选择字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选择一种草书字体作为创作的基础。
3练习基本笔画:先从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练习开始,逐渐掌握草书的基本笔画技法。
4学习字形结构:学习草书字形的结构特点,包括字形的整体性和连写的连贯性。
5创作草书作品: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和字形结构后,可以开始创作自己的草书作品了。
四、草书书法的欣赏
草书书法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墨香飘溢的艺术之旅,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美感。在草书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的流露。草书书法的笔触潇洒豪放,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同时又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草书书法的字形结构独特,字与字之间相互交错、重叠,形成了一幅幅独特的艺术画面。草书书法作品中的墨香扑鼻,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使人陶醉其中。
草书 是我国 书法字体 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有非常高的文字艺术价值,对我国的字体发展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草书作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下面是我整理的著名的草书书法作品。
著名的草书 书法作品欣赏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 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著名的草书书法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 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
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具体做法是: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例如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
早期,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而片假名则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汉字约有二千字左右,片假名大多用来表示外来语,其余的多用平假名。现代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有46个,排列成“五十音图”(字母表)。
1公元6世纪前,日本透过朝鲜诸国一直吸收来自於亚洲大陆的文化。公元6世纪,通过圣德太子「推古改制」和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等改革,学习中国,提高皇权,强化政府官僚制度。中国的文字也介绍到了日本,这也是有时候日本比中国还中国的原因。
2随著地方庄园势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央政府的内乱,武士阶层逐渐上升到权力的中心。1192年,武士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开始了幕府在日本600多年的统治。这段时期一般分为:镰仓幕府、南北朝时代、室町幕府、战国时代、江户幕府。这段时间的锁国政策,让日本和中国的接触减少,而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是日本政府不要的,被驱出走的。因为和中国的接触减少,在这段长时间内,日本不再象过去那样什么都是学中国的,日本产生了自己的文化,日本的文字也有了发展。所以,锁
国政策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3到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和西班牙的商人和传教士到达日本。17世纪初,日本开始施行锁国政策,除了在长崎与荷兰和中国商人依然保持贸易外,与外国断绝一切关系。这个孤立政策持续了近200年,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Commodore Perry)率领舰队,驶抵江户附近的浦贺,才重新敲开了日本的国门。和清朝一样,亚洲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国家,都是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都是被“打”开的,也因为西方的侵入,日本文字中开始出现了大量外来语。日本文字,中国文字,西方的文字,三者加在一起,这就是日本今天的文字全部。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虽然现代比较语言学者,以
日本与从音韵、语法及语汇三者看起来,系属巫拉尔、阿尔泰(Ural-Altai)语系统,质言之,它本来是和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及朝鲜语视同依系统的。但事实上,日本的语言问题,现在尚未获得完全解决。日儒新渡户盗造曾云 :「在语言学上看来,日本语是伶仃的孤儿,和它的左右前后各方面的言语没有什麼关系的。」事实上,日本人自有历史开始,为了要增加语言的丰富,曾取用了许多中国的字音 ,此外如朝鲜及西欧的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语言亦对於日本的语言多少做过些贡献。
日本在汉字未传入之前本无文字,此一观点早为公元九世纪时的一部份日本学者所主张。虽然也有人主张「固有文字存在说」-即所谓「神代文字说」,如德川时代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从国粹主义立场著有「神字日文传」一书,力陈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惟事实上,这是留传於对马阿比留家者,为朝鲜谚文的窜改,是故所谓固有文字说不足凭信,而日本古代,现在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宁惟是,多数日本学者咸主张日本之有文字胥在汉人渡日之后。关於汉字何时传入日本,当在正史记载汉字之传入日之前。史籍之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者,当为应神天皇之世(约当公元三世纪末叶,即二四八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迨至八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日本学者有谓吉备真备作片假名,弘法大师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凭信,充其量或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中国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
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虽然自公元九世纪初叶以还,因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的确立,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但汉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为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早在公元1866年则有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其人发表所谓「废止汉字意见书」,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其后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时,富有急进的教育家高唱禁 用汉文,废止汉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有主张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如盟军总司令部(CHQ )所聘请的教育使节团亦曾建议日本政府限制汉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时间以学习其他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八百五十字。甚至於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汉字在「二百三十年后消灭论」,凡此种种皆为崇洋心理作祟的结果。
自前岛密逾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今年将近130 年,百馀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於 850字的教育汉字无法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另补充:首先日本的平假名共五十个都是以汉字的部首或者以汉字的草书和其它字体构成的,片假名有的以罗马文字演化而来。日本语与汉语很大的差别,他们书写都是以五十音图拼写的拼音文字,多以汉字作为单词写在句子中,所以汉字也可作为专有名词。从语言上讲日本词是拼音文字,汉字则不同,完全是以汉字字字拼写而成的词、句。汉字属阿尔泰语系,日本词则不属于。汉词属复综语,日本语可能是属粘着语
草书 创作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对于草书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龙飞凤舞的印象上,所以正确认识草书的创作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毛笔草书书法字,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草书书法字欣赏毛笔草书书法字1
毛笔草书书法字2
毛笔草书书法字3
毛笔草书书法字4
毛笔草书书法字5
草书的演变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草书的代表人物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 爱好 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如何欣赏草书
本文2023-10-05 15:36: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