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指什么人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1]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艺术、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1]。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玉林、 防城港 ,台湾新竹、苗栗 、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2][3][4][5][6]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7][8][9][10][11][12]客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当地土著畲族被同化的过程,并形成客家文化。[13][14]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15]。
中文名称
客家文化
文化特色
麒麟舞、客家凉帽、龙岗舞龙
本质
儒家文化
分布
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
音乐
龙岗皆歌、永湖皆歌、盐田山歌
深圳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文物名称
级别
时代
地 理 位 置
公布时间
备 注
01 大鹏所城 国家 明 龙岗区大鹏镇 2001 625 含城门、赖恩爵府、刘起龙府及民居
02 中英街界碑 省级 清 盐田区沙头角镇 1989629 1#--8#界碑
03 南头古城垣 省级 明 南山区 南头 2002717 含城门、育婴堂、东莞会馆、信国文公祠、内伶仃洋解放纪念碑、及传统民居
04 东纵司令部旧址 省级 民国 龙岗区葵涌镇土洋村 2002717 含烈士纪念亭、烈士纪念碑、东纵北撤纪念亭
05 黄默堂墓 省级 南宋 福田区莲花山公园 2002717 南宋古墓葬,墓塔合一原葬墓。
06 元勋旧址 省级 明 罗湖区笋岗村 2002717 何姓广府式围屋
07 鹤湖新居 省级 清 龙岗区龙岗罗瑞合村 2002717 罗姓客家围屋
08 大万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区坪山镇大万村 2002717 曾姓客家围屋(清乾隆年)
09 龙田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坑梓镇田段心村 2002717 黄姓客家围屋(清道光年)
10 茂盛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区横岗镇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围屋(清咸丰年)
11 曾氏大宗祠 省级 清 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 2002717 广府祠堂,五间四塾四进深。
12 永新桥 市级 清 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 198496 单跨石拱桥
13 文塔 市级 清 宝安区福永镇岭下村 198496 六面六级,单筒砖塔。
14 文昌阁 市级 清 宝安区西乡镇固戍村 198496 四面三层,砖石结构。
15 黄氏宗祠 市级 清 宝安区西乡镇上合村 19987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重修。
16 绮云书室 市级 清 宝安区西乡镇乐群村 1998715 郑氏家族私塾
17 陈郁故居 市级 清 南山区桃园村 198496 2000年重修
18 赤湾左炮台 市级 清 南山区蛇口赤湾 1983530 2000年修葺
19 赤湾天后宫 市级 当代 南山区蛇口赤湾 1988727 1994年在原基址上重建
20 宋少帝陵 市级 清 南山区蛇口赤湾 1983530 南宋末帝,现墓葬清光绪年重修。
21 赤湾烟墩 市级 清 南山区蛇口赤湾 1988727 南头古城附属军事设施
22 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 市级 当代 福田区烈士陵园内 1988727 由深圳市民政局管理
23 黄思铭公世祠 市级 清 福田区下沙村 1998715 含陈杨侯古庙(1992年重修)
24 省港 接待站旧址 市级 当代 罗湖区东门老街 1988727 1999年东门老街改造时搬迁重建
25 东江抗日游击指挥部旧址
市级 当代 罗湖区东门老街 1983530 2002年老街改造时按民国原貌重建
26 沙栏吓村天后宫 市级 清 盐田区沙头角中英街 1988727 2002年修葺
27 吴氏宗祠 市级 清 盐田区沙头角中英街 1988727 1996年重修
28 大梅沙古遗址 市级 史前 盐田区大梅沙海滩 1983530 古遗址,现状保护,局部曾发掘。
29 东纵“前进报社”旧址 市级 现代 龙岗区坪山镇石灰陂 198496 在曾生故居和东纵纪念馆旁
30 文武帝宫 市级 清 龙岗区坪山镇坪山墟 1998715 东纵成立大会在文武帝宫门前广场举行
31 东纵军政干校旧址 市级 现代 龙岗区大鹏镇东山寺 198496 寺前清代石牌坊今尚存,其余建筑在基址重建
32 大坑烟墩 市级 明 龙岗区大鹏镇大亚湾 198496 大鹏古城附属军事设施,历代均有修葺
33 赖恩爵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34 赖太母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35 刘起龙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36 汪刘二公祠 市级 清 南山区关口村 1988727 今存后殿及基址
37 振威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即赖恩爵府,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38 刘起龙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39 育婴堂
市级 清 南山区南头古城内 198496 天主教堂,应并入南头古城内。
40 东莞会馆
市级 清 南山区南头古城内 198496 应并入南头古城内
41 信国文公祠
市级 清 南山区南头古城内 198496 文天祥祠,应并入南头古城内。
42 解放内伶仃洋纪念碑
市级 当代 南山区中山公园内 198496 1950年建,应并入南头古城内。
说明 1 共计4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0处。
2 振威将军府和刘起龙将军府并入大鹏古城,育婴堂、东莞会馆、信国文公祠和解放内伶仃洋纪念碑等并入南头古城,则为36处(42个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2003年11月18日
区划 序号 文 物 名 称 级别 时代 地 理 位 置 公布时间 备 注
福 田 区 01 上沙怀德黄公祠、天后宫 区级 明、清 福田区上沙村 20011016 始建于明,清代和当代均曾重修。
02 上梅林龙母宫、 梅庄黄公祠 区级 明、清 福田区上梅林村 20011016 始建于明。
龙母宫于清代重建,是我市目前所发现仅存的民俗建筑类型。
梅庄黄公祠于当代重建。
03 下梅林郑氏宗祠 区级 清 福田区下梅林村 20011016 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
04 新洲简氏宗祠 区级 清 福田区新洲村 20011016 三间两进两天井,砖木结构。
05 石厦杨侯宫 区级 清 福田区石厦村 20011016 祀奉杨六郎。
当代大修。
06 石厦碉楼及宗祠 区级 清、 民国 福田区石厦村 20011016 含潘氏宗祠(1990年、赵氏宗祠
07 潘英吾夫妇墓 区级 明 福田区石厦村 20011016 位于现深圳市农科中心院后。
08 龙秋古井 区级 明、清 福田区水围村 2003414 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葺。
09 庄琼英夫妇合葬墓 区级 清 福田区莲花山公园 2003414 清光绪六年(1880)原葬墓
宝安 区 10 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1928年) 区级 现代 松岗镇燕川村 1999329 位于素白陈公祠(清代建筑)内。
1928年2月23日, 宝安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祠内举行。
11 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 区级 现代 松岗镇燕川村 1999329 分别位于陈氏大宗祠和泽培公祠(均为清代建筑)内。
1944年7月,东宝行政督导处在此成立。
12 燕川古建群 区级 清 松岗镇燕川村 1999329 含五座陈氏家族分支祠堂、乡贤祠、祥溪禅院和四十余栋传统民居建筑。
13 宋陈朝举墓 区级 宋-清 沙井镇衙边村 1999329 南宋人物,墓葬曾先后于清代和当代重修。
宝 安 区 14 营救文化名人旧址 区级 抗战 龙华镇白石龙村 2003113 旧址为建于清末的白石龙村天主堂
15 东方村文氏大宗祠 区级 明-清 松岗镇东方村 2003113 含公明镇马山头村华宝鸡场的文应麟墓在内
16 沙井龙津石塔 区级 南宋 沙井镇沙井村桥东 2003113 四角单层石塔,宋嘉定庚辰年(1220)建
17 沙井智熙家塾 区级 清末 沙井镇壆岗村 2003113 三间两进、家塾家祠合一式建筑,1908年建
18 沙井曾耀添宅 区级 民国 沙井镇上星村 2003113 中西合壁式华侨建筑
19 沙井江氏大宗祠 区级 清 沙井镇步涌村 2003113 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葺。
2002年重修。
龙 岗 区 20 钟氏宅第 区级 清 大鹏镇王桐山村 2001 67
21 茂盛世居 区级 清 横岗镇茂盛村 200167 2002年7月17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 龙田世居 区级 清 坑梓镇田段心村 200167 2002年7月17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 新乔世居 区级 清 坑梓镇田新乔村 200167 黄姓客家围。
24 洪围 区级 清 坑梓镇田西坑村 200167 黄姓客家围,是我市现存最早的客家围屋。
25 念妇贤医院旧址 区级 民国 平湖镇平湖墟 200167 有黎元洪大总统题匾
26 记劬劳学校旧址 区级 民国 平湖镇平湖墟 200167 有黎元洪大总统题匾
27 兰著学校旧址 区级 民国 龙岗镇回龙埔村 200167 我市现存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28 乐育神学院旧址 区级 清 布吉镇李朗村 200167 我市现存最早的天主教建筑之一。
龙岗区 29 观祥古寺旧址 区级 清 布吉镇沙湾村 200167 佛教建筑
30 曾生故居 区级 清 坪山镇石灰陂 200167 客家围屋,现角楼已不存
31 清标彤管牌坊 区级 清 大鹏镇水贝村 200167 四柱三间石构冲天牌坊
说 明 1我市已经公布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1处,其中福田区9处,宝安区10处,龙岗区12处。
2龙岗区的茂盛世居和龙田世居已于2002年7月17日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3资料来源:
a)福田区人民 《关于公布福田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福府[2001]62号);
b)福田区人民 《关于公布福田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福府[2003]34号);
c)宝安区人民 《关于公布宝安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深宝府[1999]24号);
d)龙岗区人民 《关于公布福田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深龙府[2001]30号);
e)宝安区人民 《关于公布宝安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深宝府[2003]80号);
深圳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2003年11月18日
序号 文 物 名 称 级别 时代 地 理 位 置 公布时间 备 注
01 沙四龙津石塔(转区保) 镇级 南宋 沙井镇沙四村 2000613 四角单层石塔,建于宋嘉定庚辰(1220)年,是我市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
02 沙四围头井 镇级 清 沙井镇沙四村 2000613 圆腹砖井壁,六角形花岗岩井栏。
03 衙边云林仙井 镇级 明 沙井镇衙边村 2000613 方口圆腹条石井壁,是明云林墟市时期遗物。
04 衙边云溪井 镇级 明 沙井镇衙边村 2000613 圆口圆腹砖井壁
05 沙四观音天后庙 镇级 清 沙井镇沙四村 2000613 一间两进,砖木结构。
道光九年重修。
06 沙井洪圣古庙遗址 镇级 明 沙井镇沙井大街 2000613 南海神庙,现存高台基址和部分石作构件。
07 壆岗北帝庙 镇级 清 沙井镇壆岗村 2000613 三间三进,砖木结构,祀奉北帝神。
08 壆岗智熙家塾(转区保) 镇级 清 沙井镇壆岗村 2000613 三间两进,砖木结构,当地华侨所建。
09 壆岗陈氏大宗祠 镇级 清 沙井镇壆岗村 2000613 三间三进。
砖木结构。
10 黄埔洪田围 镇级 明-清 沙井镇黄埔洪田新村 2000613 三横三纵式广府围,有碉楼。
11 新二古村落 镇级 清 沙井镇新二村 2000 613 保留从清代到民国的各种类型建筑
12 步涌江氏大宗祠(转区保) 镇级 清 沙井镇步涌村 2000 6 13 三间三进,砖木结构,蚝壳外墙。
13 万丰潘氏大宗祠 镇级 清 沙井镇万丰村 2000613 历代皆有维修
序号 文 物 名 称 级别 时代 地 理 位 置 公布时间 备 注
14 万丰钟岗公祖祠 镇级 清 沙井镇万丰村 2000613 祀奉明代理学家、音乐家潘钟岗
15 沙四升平围围墙 镇级 清 沙井镇沙四村 2000613 墙体用蚝灰、黄泥、糯米汁版筑。
16 万丰福镇围围墙 镇级 清 沙井镇万丰村 2000613 含围门上的箭楼
17 壆岗碉楼 镇级 清末 民初 沙井镇壆岗村 2000613 高三层,混凝土结构。
18 上星曾耀添宅(转区保) 镇级 民国 初年 沙井镇上星龙头旧村 2000613 中西合璧式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19 南宋陈梦龙墓 镇级 清 沙井镇新桥村 2000613 相传陈梦龙是南宋理宗的驸马。
墓葬位于新桥白沙高速公路入口处。
20 洪田七烈士墓 镇级 抗日战争时期 沙井镇黄埔洪田村 2000613 东纵烈士,1944年在此地牺牲。
21 凤岩古庙(凤凰村) 镇级 元 福永镇凤凰山 2001215 始建于元,1983年重建。
含6处公布的文物(均为摩崖题刻)。
22 杨侯宫(桥头村) 镇级 清 福永镇桥头村 2001215 祀奉杨六郎。
1986年重修。
23 凤凰村明、清古建筑群60座 镇级 明-清 福永镇凤凰村 2001215 现存明清古建筑60余座,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含公布的20处文物点(古建筑、壁画、古井3口)。
24 塘尾村邓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塘尾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994年重建。
25 福永村陈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福永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清同治年重修。
26 福永村梁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福永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清道光年重修。
27 福永村庄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福永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清道光年重修。
28 桥头村林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桥头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清同治年重修。
29 桥头村陈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桥头村 2001215 始建于明,清光绪17年(1891)重修。
30 怀德村潘氏宗祠 镇级 元 福永镇怀德村 2001215 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重修,1994年重建。
含祠内已公布的文物点清乾隆“潘氏宗祠重修碑”。
31 怀德村谦吾公家塾 镇级 清 福永镇怀德村 2001215 始建于清初。
光绪年重修。
32 怀德村梅桃松三公祠 镇级 明 福永镇怀德村 2001215 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清嘉庆年重修。
33 白石厦村文氏宗祠 镇级 明 福永镇白石厦村 2001215 始建于明代,1994年重建。
34 白石厦村石琚公祠 镇级 清 福永镇白石厦村 2001215 清顺治年建,同治年间重修。
35 桥头植利碉楼 镇级 民国 福永镇桥头村 2001215 中西合壁式砖石结构,高三层,二开间。
36 明代立新水库旁 潘氏五、六、七世祖墓 镇级 明 福永镇立新水库边 2001215 共三座。
明代始建,光绪32(1906)年重修。
37 元代万丰村后山 邓氏四世祖墓 镇级 元 沙井万丰村后山北坡 2001215 元代始建,清乾隆年间重修。
38 兴围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镇级 当代 福永镇兴围村 20012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
39 桥头尖岭山革命烈士墓群 镇级 民国 福永镇桥头村尖岭山 2001215 东江游击队11名烈士墓,1947年葬。
40 明代凤凰岩文狄介公墓 镇级 明 凤凰岩古庙下侧山腰 2001215 文璧七世孙。
墓葬于民国13年重修。
41 沙头广居 镇级 民国 沙头村沙头二路6号 2003109 中西合壁式华侨建筑
42 蟾生新楼 镇级 民国 沙井镇壆岗村 2003109 含蟾生新楼、蟾生旧楼及附近民居
43 新桥当铺 镇级 清代 沙井镇永新桥东侧 2003109 碉楼式建筑,高六层,土木结构
44 南洞古村落 镇级 清代 沙井镇黄埔村南洞 2003109 广府式村落,现存民居二十余座。
45 大钟山遗址 镇级 汉-清 沙井镇万丰村大钟山 2003109 古代墓葬群遗址,曾出土晋代榫卯砖。
46 曾汝贵墓 镇级 清 沙井新桥象山大龙岗 2003109 墓主终于明嘉靖27年(1548),清雍正四年(1723)重修。
含并列的曾福山、曾翠松两座墓葬。
47 德辉陈公祠 镇级 清 沙井镇衙边村 2003109 三间两进,砖木结构。
48 辛养陈氏大宗祠 镇级 清 沙井镇辛养村 2003109 三间四进,砖木结构。
49 沙井陈氏宗祠 镇级 清 沙井镇沙四村 2003109 三间四进,砖木结构。
50 宗汉公家塾 镇级 清 沙井镇步涌村 2003109 三间两进,砖木结构,江姓祠堂。
51 宣玉钟公祠 镇级 清 沙井镇沙头村 2003109 三间两进,砖木结构。
52 冼氏宗祠 镇级 清 沙井镇黄埔村 2003109 三间两进,砖木结构。
说 明 1 以上共计镇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沙井镇28处;福永镇20处(共51个点)。
1993年1月1日正式建立的深圳市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接深圳经济特区,西连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8万人(2001年5月29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其中本区户籍人口2008万人,229281家庭户,辖平湖、布吉、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镇。
除平湖镇是客家人与广府人杂居的地区外,其余9个镇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大鹏所城:“鹏城”的叫法就源於此
大鹏所城位於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雄踞於大鹏湾北岸。
当记者一行走进大鹏所城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充满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深圳又名“鹏城”,就是源於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所城。
“所城”是明代最基层的军事单位。
当时在深圳建有两个所城,一个是南头的“东莞守御千户所”,一个就是现在的大鹏所城,叫“大鹏守御千户所”。
大鹏所城是深圳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占地11万平方米,东、西、南3个城门保存较好。
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正街等,还保存有参将府、守备署、火药局、左堂署、城隍庙等遗址和将军第、司马第、赵公祠、侯王庙、天后宫等古建筑。
记者沿著青石板路穿行於古街窄巷之中,两旁明清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或小门小窗小院,青瓦盖顶,或大门大厅大堂,雕梁画栋,向世人展示著当日这座军事要塞的繁荣。
在明清两代,这里是岭南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在抗击倭寇和英葡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中起过重要作用。
这里也是将军辈出的地方。
清代著名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和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就曾经生活在这里。
他们的“将军第”依然完好地保留在古城之内。
在导游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始建於道光二年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家——“振威将军第”。
道光十九年,赖将军率领中国水师官兵在香港九龙附近海面击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取得了鸦片战争的首场胜利,这就是著名的“九龙海战”。
赖将军的这座清代府第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三座三进三间结构,以恢弘的气势见证了赖家三代五将显赫的战功与声名。
虽然大鹏所城对深圳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屈指可数的几个游人显出古城目前的尴尬境遇。
站在南门之上,原本守海镇边的军事要塞却连一丝海的影子也望不见,满眼只是城门外不足几米的地方建起的一栋栋民居。
城内还住有数千外来居民,随处可见的杂物、晾晒的衣裤让古香古色之中多了种种不和谐。
这不能不让人为这座古城的现状和将来担忧。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鹏所城已经列入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整体规划是以古城城址为中心,南到大鹏湾海岸线的1037公顷的范围,包括城址以南的滨海区、以东的山体自然景观协调区、以西的居住建筑控制区和旅游服务区。
目前大鹏所城正向世界银行申请2000万元贷款进行保护开发,现在已经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
整套规划方案大约需要投资3亿左右,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龙岗区自然环境优越,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属低山丘陵滨海区,区内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海拔867米。
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C,月均最高气温366°C,最低气温14°C,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年平均降雨140天,无霜期为33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气候润燥分明。
龙岗区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133公里,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崖、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发育齐全,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风光最优美的地段,素有“深圳明珠”与“东方小夏威夷”之称。
龙岗交通发达,区内有贯通东西走向的深惠公路、惠盐高速公路、盐坝高速公路等三条,区内村镇公路网已经建成,村村通汽车。
龙岗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以来,客家人为龙岗的经济和文化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一个区域地方历史文化的底蕴。有着“石头的史书”的美称。在中国建筑的客家建筑艺术是富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之一。 深圳文化 是典型的移民文化,其客家民居建筑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深圳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深圳客家的大部分移民主要是由于清初“迁海复界”而从赣、闽、粤等地成批迁入的,这次迁徙被称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长期的迁徙与拓展,促进了深圳客家先民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圳客家民居就是这部移民创业史的缩影。
深圳的客家民居坐落在龙岗、宝安、罗湖等区,而又主要集中在龙岗区。龙岗区目前发现的100余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这里的客家民居被称为“客家围”,以区分于“广府围”和介乎客家、广府之间的“三合院”。
“鹤湖新居”以及清代崛起众多气势恢宏的客家民居,正是深圳客家先民勤劳开拓、创基立业的生动写照。深圳的客家围楼,其渊源于中原传统礼制府第式院落民居和庄园式坞堡的基本形制,是闽西客家土楼以及粤东兴梅地区客家围龙屋与“四点金”(带四角雕楼的围龙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吸收了岭南广府民居的优点。
深圳客家民居更多是类似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方形围屋。它保留了兴梅地区客家民居的月池、禾坪、堂屋、横屋的传统,但却丢掉了后面半月形斜坡式的化胎,或将化胎变为长方形平面式的天街(如龙田世居),并进一步将其住房由单间改为“斗廊式”套间。
在以往的客家民居中,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大家族的利益,只片面地强调建造一个可以容纳整个家族“聚族于斯”的居所,而无顾小家庭的私密性需要。深圳客家围屋的设计无疑是为追求个体私密性而对广府民居的一种兼收并蓄。这种“封闭中的开放”,正是既重宗法礼仪又敢于在外创业的深圳客家先民的大胆创造,实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进步。
在许多地区的客家祠堂中,都是只供奉祖先,不容其它神祗插足其中的。但深圳客家民居的祖堂所在地,既设祖宗神位,也在神座下供奉土地神,在厅堂侧供奉观音像,可见其已将原来占绝对优势的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并重,显示出深圳客家先民兼容并包的胸怀,这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深圳因属近海地区,海风含有碱性,为防潮湿与风化,这里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与构筑方式除保持中原土构方式之外,还采用三合土与砖结合和利用蚝灰的就地取材等方式,内部主体建筑则为砖木结构施以彩绘,其变异的部分体现了其濒海民居的特点。
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深圳客家民居建筑中体现了大量移民族群的建筑文化特征。对深圳客家民居进行研究,可以涉及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风水学、民俗学等各种学科,尤其对客家移民文化史的研究,亦是一笔有待发掘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深圳客家有自己的特色,这跟它独特的迁徙历史、社区形成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开始的“迁海复界”,是客家史上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地区在“迁海”运动中,沿海地区为直接受害区,北部山区是间接受害区。“迁海”的二十余年间,这两种地区都遭到空前严重破坏。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始全面“复界”,原居民迁回的极少,初时响应“招垦”的也不多。从方志和族谱资料看,到康熙三十年后,迁来的人口才慢慢增多。西部主要是增城、东莞方向来的粤语系人,东部则多是从闽粤赣山区出来的客家人。这样,就形成了深圳民系人口和地域文化独特的分布格局:西部广府人,东部客家人。在深圳这个新开发区,作为移民,无论东部西部,都表现出很强的进取精神,都有不错的业绩。
“复界”之机,给了客家人在广东沿海驻足发展的机会。深圳的客家,是“迁海复界”造成的疆域最清楚、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成功的新客家地区,因而成为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的一个“典型”,也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向外播迁发展的一个“典型”。
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地区,是康熙三十年即1690年前后的事。经过两三代人六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到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始,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堡相继建成。这些大型围堡,标志着深圳客家不仅已经落地生根,经济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到嘉庆初年(1800),以龙岗为中心的深圳客家地区,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百余年。
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出来的客家人,在当时大背景、新环境的影响下,文化观念都普遍地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异和进步(如“重农不抑商”)。而深圳客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更鲜明、更突出,这就是:坚持耕读,重视商业,移风易俗,积极进取。
耕读文化,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支柱。来到深圳的客家人,保持并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以坑梓江夏堂黄氏为例。在康熙初年到达坪山的黄朝轩,在康熙三十年打发长子居中公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到坑梓发展。当时地多人少,也请不到足够的人工,春插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急得阿婆站在河边伤心地哭泣,原本无名的小河,便因此得名“阿婆叫坜”(客家话:叫,哭;坜,小溪)。
重视文教是客家的好传统。坑梓黄氏更有特出表现:在“光绪维新”的影响下,他们最先接受兴办新学的思想,1906年兴建了新式学校光祖学堂。学堂从广州、惠州请来懂教育的校长教师,不数年便成为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一所名校,为本区文教普及与提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6年,又在光祖学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光祖中学”。
深圳龙岗客家在大力发展本地农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商业经济。罗氏龙岗开山祖瑞凤公在鹤湖村落户之后,便在当时较为发达的东莞开商铺做生意,赚了大钱,才有了资本,兴建占地两万一千平方米的大型围堡“鹤湖新居”。后来,罗氏进一步发展,远至广州、潮州、汕头都有他们的土地、商铺。
从整个龙岗、整个深圳客家来看,这种既重文教、又鼓励经商的文化,对于历来“重农抑商”的客家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突破。这也正是深圳客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色,是深圳客家对传统客家文化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贡献。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客家能够顺利地接受开放改革的新思想,快步跟上时代潮流,并且如鱼得水、大展身手,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全国客家地区中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并非仅赖于“地利”。人的因素、人的文化因素还是第一位的。
传统客家既敬祖,又奉神,其多神信仰,闹得多数客地“神佛满天飞”。深圳客家也有敬祖奉神的一面,然较之传统客家,是淡泊多了;奉神较之敬祖,又淡泊多了,而且,许多祭拜活动主角是妇女,男人不拜。在坑梓地面上,只在金沙村附近找到了一座据说曾经香火鼎盛的“潭公庙”,但三十年代就拆了;在新乔世居的左侧一个胡同里见到两个并排的小庙,一边供奉着观世音,一边供奉着哪吒太子,也是1949年前坍塌,后修复。这种淡泊神明的心态,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深圳本土的原住居民中,客家人占了62%左右,而龙岗区、盐田区、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大鹏新区则是深圳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客家人进入深圳,最早的在明代,大部分是康熙三十年后陆续进入的,从嘉应州和惠州府来的最多。移民大潮持续到嘉庆年间,最晚的是光绪年间。嘉应州与惠州在深圳的东北方,所以客家移民进入后以龙岗为其集中的居住区。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是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的一个典型。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地区是康熙三十年(1690年)前后的事。经过两三代人六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到1750年左右,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的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堡相继建成,标志着深圳客家不仅已经落地生根,经济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此后,以龙岗为中心的深圳客家地区,进入了一个持续了百余年的辉煌时期。
客家人在来深垦殖的三百年间,有过一个相当长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时期。他们既能适应新环境,又能抓住好机遇;既坚持以农为本,又不失时机地发展了本地工商业;既能维护传统,又能带动新风尚。龙岗客家的发展史,是深圳本土客家人勤劳勇敢、自耕自足、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缩影。
客家是指什么人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
本文2023-10-05 15:36: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