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艾叶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艾叶简介,第1张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1:57:20 共3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出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长于三国魏,成名于魏晋,病故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岁。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为蓝本,广泛吸收秦汉时期针灸学实践经验,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对魏晋以前的针灸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将有关脏腑、经络、体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根据针灸学需要,专门化、系统化起来,成为条理性很强的专科知识。笔者以为,皇甫谧在针灸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存了针灸古文献资料。《针灸甲乙经》最早最完整地收藏和整理了自黄帝始至魏晋以前针灸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保留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本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云:“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有其精要。”

弘扬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内经》是中医基础与针灸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始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皇甫谧将《内经》原经文篇、序重新编排,使事类相从,便于查寻。由于《素问》、《针经》以经文所论,理论说得多,临床实用者少,皇甫谧将《内经》中有关解剖、生理、病理、体质、脏腑、经络、诊断、治疗等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整体性指导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说。皇甫谧发展了《内经》的腧穴学,由《内经》确定腧穴160个,发展到官定348个。在《内经》循经布穴的原则上,创立了划线布穴法,实现了腧穴和经络在理论上的有机统一,扭转了临床取穴不统一、不准确的局面,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而具有实用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针灸甲乙经》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卷,介绍了针灸的临床应用,从诊断方法到治疗原则,到特殊穴位的应用及具体病症的辩证配穴施治,使针灸学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集西晋以前腧穴学之大成。皇甫谧把人体的腧穴,按头、面、项、肩、胸、背、腹、四肢等体表部位,划分为排列穴位的35条线路,例如: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这是正中线;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这是第一傍行线。这样寻找腧穴,便利而准确,且皇甫谧所记载的每一腧穴,都注明了属于那条经脉,如:“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是针灸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后世孙思邈《千金方》以及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等均沿用此法排列穴位。记载经穴别名70多个。穴位的别名,晋以前文献记载很少,但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却记载有70多个,既对腧穴理论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又对理解穴位的位置与作用提供了方便。同时补充完善了《内经》的未备内容。不少穴位,《内经》仅有其名,未说明取法和部位,《针灸甲乙经》对其作了补充,如风府,“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取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取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记载交会穴80多个,既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又为考订提供依据,还方便临床选穴治疗,拓展了选穴思路。如大椎为三阳经之会,不但能治督脉“脊强反折”等病变,而且能治疗所有三阳经病变;中级、关元为足三阴经任脉之会,既能治疗任脉疾患,又能治疗足三阴经病变。提出“脉气所发”穴100多个。如兑端(督脉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大迎(足阳明)为足太阳脉气所发。增补完善了五输穴的体系和内容。关于五输穴,虽《难经》对《内经》所述有所补充,但仍欠完整,《针灸甲乙经》进一步增补了手少阴经五输穴,使之得以完整。

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针灸甲乙经》以前,有关针刺深度的记载很少,《灵枢·经水》篇仅有某经针入几分的原则叙述,而《针灸甲乙经》则一一作了具体说明。如一般头面部诸穴3分,肢末、背部、胸胁处3-4分,肩部5-7分,腹部8-10分。这样区分不同情况的针刺深度,既保证了针刺的安全,又给后世学者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规定了200多穴的留针时间。书中论述,一般每穴平均留针时间9-7呼;少商诸井穴只留1呼,最多者为环跳、公孙,为20呼(约1分钟)。规定了艾灸的壮数。《针灸甲乙经》规定一般为每穴3-4壮;其中头部、颈部、肩背等处多为3壮;胸、腋、腹部多为5壮;最少者为1壮,如井穴;最多者灸9壮,如大椎;个别甚至灸到50壮,如环跳。与现代临床肌肉丰厚处多灸的原则基本一致。指出了误刺误灸的不良后果。《针灸甲乙经》载有误针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有13个,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29个。最早应用化脓灸。《针灸甲乙经》卷三云:“欲令灸发者,灸履鞴熨之,三日即发。”对后世各家强调“用灸必发灸疮”的主张影响很大,如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汇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一)归纳了不同疾病的选穴经验。重点是从卷七到卷十二的48篇中列出了内外妇儿各种病症的配穴方法。(二)记载了500多个处方。其处方的内容是晋以前其他古籍中从未记载过的,特点有:单方多,即一病一穴或一症一穴,如“骨痹烦满,商丘主之”,“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较少称取某某经脉,多指明具体穴位,如治疟,《内经》谓间日疟不渴刺足太阳;而《针灸甲乙经》则指出:“疟,不渴,间日疟,飞扬主之。”;处方内容较少提到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如“身肿皮痛不可近衣,*泺瘈疭,久则不仁,屋翳主之。”虽有“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等记载,但为数甚少;处方近取穴多,远取穴少。如《手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一篇,对龋齿齿痛,先提到目窗、正营、浮白、完骨、颧髎、兑端、耳门、龈交等近齿部穴位,然后述及合谷、三间等远端穴位;论述了2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内科病症、外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五官科病症等。

使针灸学传播到国外,在对外医学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南北朝开始,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医学就传到了国外,《针灸甲乙经》即是其中之一。公元七世纪初,日本仿唐医事制度,制定医药职令,规定的医生通用教科书中就有《针灸甲乙经》,之后朝鲜也仿效之。《针灸甲乙经》也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至140个国家和地区。

针灸书籍《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灵枢经》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图中有两个中医书籍的截图,注意看的右下有或者左上角,图中的这两个地方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全部针灸书籍,而且都是电子版的,是你学习针灸非常不错的参考

其它针灸书籍目录: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

中国微针疗法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

针刺治疗功血病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

针挑疗法

针术临床实践

针法灸法图解(

针灸七字经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

针灸三绝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

针灸与按摩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学

针灸临床治疗学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灸临床选要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

针灸临床问答

针灸临证精要

针灸五输穴应用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中国手针疗法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中国足针疗法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学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

中国针灸奇术

中国针灸学术真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防病

针灸健身术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

古籍中的艾叶简介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艾叶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