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孔子学说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焚书坑儒 孔子学说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第1张

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

坑儒的儒不是儒生,而是坑蒙拐骗的方士,先有个徐福带人跑了,接着侯生,卢生之类公然说你秦始皇平行不够所以得不到长生药,人就没了的。这种人不抓到坑杀了那坑谁?

非要有其他见杀的,就问问这些人到底在支持什么,是不是开历史倒车废郡县,重新分封?井田都没了,你分封个球哦。你敢说你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焚书并不是完全毁灭其他学说典籍,而是烧了外面的,秦宫里藏了至少一本。这个叫做文化垄断。(结果反倒是后面刘邦来了,继续封存,项羽来了,一泄愤就整个宫殿全烧了。所以你该问项羽那时毁了多少典籍的最后藏本。)这里必须说明,切勿站在今人观点去思考文化垄断对彼时是好是坏。

最后是你说的孔子学说,也就是《论语》怎么活下来的。

论语流传范围很广,到秦的时候至少有三派,齐本,鲁本和古本。

其中焚书是烧了所有古本,但有一本据说被藏在了曲阜孔庙墙壁里。

而《汉书艺文志》则详细介绍了齐本和鲁本到底是谁传的。这里我就不去摘录了。

到了汉末,有个叫郑玄的就把三个传本合为一,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了。

孔子得帝魁,原书三千多篇,被孔子删的剩了一百二十篇,百篇的尚书流传于世,另外的三千篇,你永远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说孔子造成文化断层也不为过,虽未承前,但是他启后了,断了原文化,创造儒文化,不符合他价值关的文化,都被抹杀了。

一、孔子把他当时所能见到的夏书、商书、周书,——涉及从唐尧一直到秦缪公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缪公到孔子有一百年)——进行了篡选而得到百篇,是为《书经》,汉代以后称《尚书》。孔子对这些官方文告的系统编纂和整理,被人们叫做“孔子删书”。

孔子删书的原则是:内容重复的仅取其一,其他的不取;他觉得不必流传后世的也不取;

而那些未被选入的,其后是作为《逸周书》留存传世,《逸周书》亦有百篇之数,在秦始皇以前并没有任何散佚,时至今日也还能读到其多半,只不过《尚书》被孔子作为“教材”而传播得更广。

二、孔子的删定《诗经》。孔子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五百余年间的诗——包括官方的、贵族的和民间的,共三千余篇,筛选、精编成了《诗经》。

其中包含了三百零五篇诗,分作风、雅、颂三大部分。《诗经》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诵,秦始皇下令“焚书”以后,尚有很多人能背诵出来,到汉朝建立,治《诗》者有齐、鲁、毛、韩四家。我们现代人读《诗经》,应该以一个叫《毛诗诂训传》的版本为主。

如果说这部《毛传》里的“诗序”距离孔子原话还有点距离,那么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入藏的楚简里有一篇《诗传》,则乃孔子向弟子讲《诗》的原话。

三、关于“礼经”。现在我们说的“礼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

《周礼》、《仪礼》是周公所作(后世有增减)。《周礼》讲周代的官职制度,其文体是骈体。《仪礼》讲起居跪拜之礼,文体是散体。《礼记》是汉代人所辑,但主要是战国时文存,是一些关于礼的阐述。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对残存篇什悉心整理以传弟子。他在向弟子传授残存的《周礼》、《仪礼》时,多有阐述,战国、汉代儒者或记之,或自己再阐述,以成《礼记》。

四、《乐经》成书的情况,要从《诗经》说起了。孔子编定了《诗经》以后,他把其中的所有诗篇,都加以重新配乐,“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所谓《乐经》,大略应该就是这些乐谱为主体吧,另外应该还有《韶》、《武》、《雅》、《颂》之谱。总之《乐经》的编定和成书,大约也是出自孔子之手。此书作为六经之一,当然很珍贵,可惜远在“秦火”之前,就散佚了。

五、孔子晚年对《周易》很感兴趣,经常翻阅,以至于“韦编三绝”。《易》一类的书,在孔子之前原本远不止我们今人所见的传本《周易》那么多,比如有《连山》、《归藏》,都是,到了孔子赞《易》,乃专取文王所演的,而成《周易》之书,并且孔子还为上、下经文作了注解说明性质的“十翼”,即“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等。孔子生前于《易》有不尽之意,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六、关于孔子的修《春秋》。孔子“适周问礼”期间,也曾观览周史之书(列国史记都须上呈周室,所以孔子所见,囊括列国之史书也),与他们讨论史记旧闻,这也就为他日后修《春秋》奠定了基础。(当时与孔子同往周室的,有鲁国史官左丘明,他也翻阅那些丰富的史记内容,也参与关于史事原委的讨论。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六经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之为《诗》。因其为毛公所传,又称为《毛传》,是奴隶时代的歌谣。《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

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对《诗经》进行整理,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因此后世称之为“诗三百”。根据各种史料看,《诗经》3000篇里包括很多黄帝时代的歌谣,比如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吾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诗歌,都被孔子删去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些删去?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马车到各国去游说,历时14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郁郁寡合回到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年老,但他不甘心失败,开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为后世创立一个准则。《诗经》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删改标准有以下几点:一,去掉重复的,就像我们头条发文的“消重”机制一样,这样去掉了一部分;

二,取材可施教于礼仪的,那些不符合礼仪的去掉;三,取材可实行于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庙堂弦歌之音,民间过于粗鄙的去掉;六,内容不纯正的去掉,比如“郑声*,放郑声”;因此,孔子整理后的《诗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焚书坑儒 孔子学说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坑儒的儒不是儒生,而是坑蒙拐骗的方士,先有个徐福带人跑了,接着侯生,卢生之类公然说你秦始皇平行不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