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日本什么时候侵略中国 最早的
14世纪初。
最早是在14世纪初,因为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开始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因为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所以当时称他们为倭寇。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扩展资料:
明朝建立后,尚有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明朝建国后,东南沿海一带凭借着地理位置和原有的基础,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正德年间,私人海外贸易开始得到发展。到嘉靖时期,私人海外贸易形成大规模,达到非常繁荣的程度。
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形成了许多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但面对严峻的东南海疆形势,明开始实行长期的海禁政策,明初朱元璋即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 ”,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倭寇
日本的确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但是他们并不是不重视考古,而是他们并不敢考古。由于日本很多的文化都是和中国很像的,甚至日本可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人跑到那个地方去后产生的后代,因此日本害怕一旦考古考古出来证明他们其实是中国人,这样的话那就很神奇了。
日本人是非常喜欢篡改历史的,他们总是将历史书编成自己愿意看到的那样。因为日本改了很多的历史,导致他们不敢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历史,因此也不敢考古了。日本说他们曾经有一个王朝存在了两三千年,还指出了王朝所留下来的那些物品,但是他们又不敢去考古,因为他们内心也知道他们那个王朝是编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多的遗迹做支撑。
而且日本的历史基本上都是靠着中国来编写的,日本在编写历史的时候经常派人来中国进行讨教。正是因为有当时中国的帮助,所以日本人才能够写出像样的历史,但是在这些历史之中免不了有着中国的影子,但是日本就不希望考古的时候发现这些古籍,所以他们一气之下就不考古了。
在之前的时候日本是非常崇拜中国的,很多的东西都是仿效中国去学习的,因此在日本可以发现有很多中国的那些瓷器,或者是中国的书籍。因此日本在考古的时候很难发掘出真正具有日本当地文化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东西。所以因为以上这几个原因,日本人虽然重视文化传承,但是他们却不敢去考古。
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如何做到“为天下人所用”?
南方周末
原创
2021-6-2 00:09 ·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陈力和何梦超讨论古籍数字化方法。 (达摩院供图/图)
流散海外八十多年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宋百家诗存》重现大众视野。
在扫描影像中,这本中国古籍上的水浸、虫噬、霉变历历可见,每一处都是历史的风霜。1790年左右,《宋百家诗存》随《四库全书》入藏杭州文澜阁,清咸丰年间在太平军入杭后散失,1861年左右被嘉业堂收藏。抗战时期,部分嘉业堂藏书流落到了上海,可能被日本人收购,并于1949年辗转到了美国,如今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籍善本,截至2021年5月18日,其中二十万页被扫描影像、读取文字,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祖国。
这是海外古籍回归项目“汉典重光”的成果之一。这批数字化古籍善本中既有宋元本,也有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稿本、抄本,其中一些是以前很少有人见过的珍贵藏本,比如清文澜阁本《宋百家诗存》。
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体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数字化回归。
此前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大多是展示扫描后的古籍,读者只能在这些平台阅读,无法就书中内容进行检索分析。此次汉典重光的数字化团队不仅将古籍扫描,还将扫描下来的识别转化成了电子文字。搜索某一字词,可以跳转到字词所在书本的具体章节段落。
这些古籍资源将向公众免费开放。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平台将被捐赠给权威公共机构长期运营。
“让蒙尘的古籍重焕新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力是汉典重光项目的古籍专家。陈力的父亲是教历史的,1977年,陈力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与历史、中文、图书馆相关,最后被省内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从此“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对古籍积累下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汉典重光项目之前,陈力已经参与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他曾经在国家图书馆工作18年,其中一半的时间分管古籍,经手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回归项目。2009年,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专门从美国飞到中国商量相关事宜,目录都筛选完成了,也做完了一部分书的扫描,但项目最终因为资金、技术等没能达到预期而搁浅。
这次未竟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汉典重光项目的起源。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高晓
清朝德宗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件大事。这一年,左宗棠完全收复了南疆;同时,民间爆发了一场大疫,各地鼠疫、灾荒丛生,百姓民不聊生。但是除了这些事外,在民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不过,在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便如《鹖冠子·天则》所说的那样:“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这一年,在中国福建,有一个正在打鱼的渔民在大海中居然找到一条“蛟龙”。关于龙的历史记录,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可谓俯首皆是。而且在中国古代,龙的地位很高,一般作为天子的象征,民间也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祥瑞。
▲龙的概念画像
01
而中国古籍中,有关于蛟龙的最早记载就是《说文》中的“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但是,在科技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考古学家发现,龙其实并不是前人所描述的那样。
众所周知,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并且现在的普遍认知是,黄帝统一了炎帝和蚩尤部落后,为了在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中树立威信,使得各部落和平相处,就结合了一些动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想象,制造出了“龙图腾”。这个图腾,就是用来象征华夏民族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部落。
▲龙图腾
02
因为历史上一般公认,黄帝的生卒年大概在公元前2717年到公元前2599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龙图腾和龙文化出现的时间,起码是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时候。但是,很多现代的考古专家们却在研究中发现,濮阳龙虎和红山玉龙都是超过6000年的古代文物,这就推翻了之前的结论,其实龙文化根本就不是起源于4500多年前,而是在6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换而言之,既然龙图腾这一说法,已经不足以作为依据。那些有关龙的各种上古文物,在研究龙的起源这个课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条福建渔民发现的蛟龙,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但这条龙的存在是否是确凿无疑的呢?
▲关于龙的上古遗迹
事实上,这条龙似乎是确凿存在的,至少我们的邻居——日本是这么认为的。为何会这么说呢?当年我国那位渔民发现龙的时候,这一年正好是日本明治十一年,这个时间是日本正开始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并逐渐开启他们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的时间。
03
国门开放之后,有很多日本商人跑到中国淘金。其中,有一个来淘金的日本人,听到了我国渔民打捞到真龙的消息,大为惊奇,于是立即去联系了这个渔民。但是等他找到这个渔民的时候,发现这条“蛟龙”奄奄一息,周围还不时散发出腐臭的味道。
▲上世纪日本商人
但是,日本商人还是在心里打着算盘,虽然看到蛟龙不行了,但是他们却从中看到了背后更大的商机。于是就出钱,以高价买下这条奄奄一息的“蛟龙”。不过,可惜的是,蛟龙还没到达日本的国土就死在了他们的商船上,回到日本后,他们就把龙制成标本放在瑞龙寺。
这条被中国渔民找到的“蛟龙”,就这样流失他国了。至今为止,“蛟龙”标本仍然被放在瑞龙寺。其实,对于这条龙的真假,大多数史学家都保持质疑态度。
▲瑞龙寺真龙标本
其一,各国的考古专家们都想去日本鉴定一下这条龙,但是日本专家却说“龙标本是真龙,但禁止一切的鉴定”,然而这个说法却很难让人信服。其二,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并没有打捞到真龙的相关记载。虽然当时清王朝已经式微,但是封建迷信却更加根深蒂固。倘若民间发现真龙,恐怕第一时间就被送到官府领赏钱了。
结语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这条真龙标本应该只是日本人的编造,并非是真是生物。不过没有证据,也没有发言权。只要没有真正检验到那条真龙标本,也不能直接拍板它一定是伪造作品。
在古代日本什么时候侵略中国 最早的
本文2023-10-05 15:57: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