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举例八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举例八个,第1张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2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唱词包括哲人箴言、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表现手段,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 藏戏: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藏族的传统戏曲,以唱为主,结合了说、诵、舞、表、白、科等艺术形式,代表剧目有《文成公主》、《曲松》等。

4 彝族传统叙事诗《阿诗玛》:被称为“东方叙事诗”,讲述了阿诗玛不屈不挠的反抗封建势力的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苗族古歌:苗族长篇叙事诗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讲述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蒙古族马头琴:蒙古族传统拉弦乐器,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动听,代表曲目有《万马奔腾》等。

7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傣族人民对清净、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8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象征着彝族人民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展示。

以上仅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保护。

匈奴不是大禹后裔,匈奴王族是大禹后裔。不只是司马迁这么说,匈奴人自己就这么说。司马迁绝不是为了什么大一统才提出都是炎黄子孙之类的话的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匈奴还在汉朝也有匈奴人对于匈奴的民族源流怎么可能不去问匈奴人?蒙古和满族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未看过这方面记载。

仅仅以统治者的血缘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不是很荒谬吗?匈奴人又何曾有什么兴致来跟汉朝计较血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就兴“远人来服”,后世才有宗藩关系之朝贡。按司马迁记载,在黄帝之前,已有数代天下之主。但即便有某某出自戎狄,又如何?若非这片大江东去的中土之地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大熔炉,我们又怎么可能会被西方视作一个早熟的文明。

匈的古读音与夏应该相似,匈人就是夏人的一部分。匈奴是汉代之后对北奔之夏遗民的一种蔑称,所以匈人就是夏人。太史公和班固记录的过段历史的出处是源自匈奴人自己,毕竟他们那个时代与匈奴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往来是非常频繁的。

夏桀的一个儿子和众妾有多强大的生育能力,能繁衍出众多的匈奴部族吗?匈奴的主体决非夏的遗民。自古以来,凡是与中原华夏发生过冲突的西、北部的众多游牧部落,都是没有文字、没有姓氏、没有各自族史记载的,但他们都曾经自称自己是五帝的后人,仅为一时的附会来作为入主中原的借口而已。

甲骨文记载,成汤是河南商丘人,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因夏桀暴戾,而成汤反其道而行,施仁政轻徭役,使得百姓归附,这段记载证明不管是成汤还是归附他的百姓都是夏人,而成汤推翻夏桀后逃亡的只是夏桀的妻妾子女,并不包括其他人,这些人在逃亡中能否活下来都是很大的问题,就算他们活下来也不可能跑到西伯利亚去,逃跑的方向必定是陕甘一带,匈奴、山戎、鲜卑说法都是汉朝时对那些不服皇朝统治的边境上的势力的贬称,真正的匈奴是西伯利亚的白种人。

从现代的中国版图范围内看,从黄帝、炎帝、蚩尤开始,及在尧舜禹时代,就分布着千万个群居部落,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这些部落之间存在怎样的血缘关系呢?谁也说不清。如果搞清楚了,那人类的起源也就弄明白了。但有一点,从生物遗传学看,只要是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生物特征(比如人类的黄肤黑发黑睛),那就肯定存在着遗传近亲。这些部落,跟现在的生物群体一样,为了生存空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也是在不停的攻防争斗。生存环境好(比如气候、食物等)的群体,其自然衍生就快,群体力量发展就快,就能慢慢侵占周边部落,至于谁是谁的遗民,谁也搞不清。

匈奴成长发展在阴山、狼山、夏人尚黑、匈奴尚黑、司马迁见过匈奴如果是外族肯定有所描述、北匈奴征伐欧卅、罗马帝国使者、介绍上帝之鞭、阿提拉、普利斯库斯说、`黑黑的脸、头不象头、目如小孔、肩膀很宽、没有须、身材矮小、典型的东北亚人种、太史公不会有误。

在原始社会有很多族群,南方族群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北方族群形成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的族群逐渐合并形成了部落,再合并形成了国家,即夏商周等,而游牧文明的族群则形成了部落,然后是部落联盟,即匈奴,而非国家。其实都是中国人,只不过文明形成的过程改变了,匈奴之后的鲜卑,乌桓,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其实都是匈奴的后裔或分支,只不过是风俗习惯或名字改变了而已。

比如鲜卑就是一部分战败的匈奴人跑到了今天东北地区的鲜卑山地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明,而他们的名字鲜卑是汉人给他起的,因为当时他们没有文字,前人死亡之后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当他们逐渐强大后汉人根据他们的活动地区给他们命名,蒙古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当然在他们的发展中会不断地跟来自西方或更北或中亚的人通婚融合等。其实现在己经没有血统纯正的汉人了,几乎所有的汉人都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几千年的战争,双方的战俘,通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他们对汉文明的羡慕崇拜而自己主动融入等形成了独有的中华文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认同而不分血统或国家。

夏如果存在,疆域只是河南大部加上山西南部一部分,诸夏当时是指构成夏的部落。夏只是个部落邦联,组织结构松散。历史是进步的,尧舜时代的部落共主,到夏的松散邦联,再到商前期不稳定时的兄终弟及,到中后期政权稳定后的父死子继,再到周前期东六师西五师的强大中央军队。你看!这是一个正常的历史承继。所以夏不是个强大的中央王朝,从史书上看,被内部部落首领夺权也不是个例,这是个正常的王朝吗?所以就是有夏,他也不会太强大。通过史学家与人口学家推论,当时中国所有的人口数量,大家一致决定治黄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

大禹治水,治理的只可能是汾河或洛河中的一条,这在当时也是举国之力了!虽然不向你想象中的神话般,可也是非常非常厉害了!后人可能也觉治全国洪水也有点扯,就神话了,什么龙呀神呀的出场了!要不后代人口上来了,治个黄河也是三天两头被冲垮,也太无能了不是!所以看书不能只看你想看的地方,也得结合现状不是! 以前看到过一个老教授写过的文章,他认为夏先祖从中亚迁移过来的,被商打败后,一部分又从山西北上沿河套陇西又迁移了回去。他从考古挖掘,坟里人种分析,以及史书对所迁移部落名称的各种转变分析,龟兹及大夏以及大月氏就是夏迁移回去的一路建立的政权。

匈奴和汉族是有语言障碍的,一个是阿尔泰语系,一个是汉藏语系。当然同属黄种人,血缘上是有亲近关系的,不过分化的比较早。藏族,羌族是与汉族有非常亲近的血统关系的,比匈奴(蒙古)要近。

司马迁史记说匈奴夏朝后裔,肯定是司马迁查阅无数古籍,因为匈奴很多贵族在汉朝为官生活。而且匈奴外貌长相与当时的汉人差别不大都是黄种人。司马迁记录匈奴是夏朝后裔是属实的。现在没有太多古籍查阅是因为经过两千多年古籍都已经毁坏殆尽,清朝编撰四库全书就毁坏古籍百万册。

汉朝有匈奴王子及其他匈奴人,如与汉人容貌大异,无论巜史记》《汉书》还是其它著述一定会有描述,上溯到战国时与匈奴有交战的秦丶赵丶燕等列国都对匈奴人不作异样描述,可见匈奴人的相貌和华夏族无异。司马迁对匈奴人来源的记述是正确的。

黄帝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跟后来的蒙古帝国差不多,黄帝的血缘谱系,可以参照蒙古帝国,四大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但汗国内的绝大部分臣民,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匈奴即便是夏后氏之苗裔,可能是统治者是直系后代,绝大多数的追随者并不是夏后氏的直系后代。

黄帝族群于5000年左右从关中向北进入陕北,在4500—4300年间南下统一天下,并在石峁建都城。夏启以大禹治水发展的中原、淮河势力与陕北及陶寺五帝宗亲势力争权造成联盟分裂,这时候黄帝脉系在陕北的一些支系就与中原开始脱离,商代夏后又有一些支系脱离中原游弋于北方草原。

应该是以前夏朝的遗民,难道那些匈奴在那个冰天雪地地方从天上掉下来的,毕竟匈奴离中原很近,人们看到历史应该以客观和尊重历史的心态来正视历史,而不是以一种感情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否定窜改历史,这就是理性,就像俄罗斯应该接受蒙古人是俄罗斯的祖先一样,既然是祖先就不应该有羞耻感,呵呵,咱们汉人本来就被成吉思汗统治过,所以内蒙古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如果在这里有人还有牢骚,说蒙古人统治过我们,那现在内蒙古在中国的版图上存在就有问题。

夏后,是夏朝君王。氏,可当族属讲。首先搞清荑帝,自古有龙生九子之说,其实是黄帝作为盟主拥有九个联邦,每邦各有图腾,群推黄帝为君父。这从突厥人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或父汗中能窥见一斑。黄帝陵数千年来被不同族别的中华民众祭拜,来由如前。只有白彦虎声言欲毁黄陵,遭到举国诛讨。不必过分纠结基因学。

文字没有普及时,人们口口相传的事情往往是真实的,现在证明了的不少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的事情,在古籍中都能对应上,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没有接触过古籍,他人,更不认识古汉语文字,所以司马迁听说的口口相传的事情真实性几乎是百分之百,毕竟司马迁距远古比我们近两千多年。

刘三姐、鹿回头、阿诗玛,这三大少数民族神话爱情故事具体内容是

刘三姐是唐朝时候的人,她是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 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三姐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历害,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大败而返。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莫怀仁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仁怀,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是建国以后对刘三姐传说最先整理出来的一篇。

刘三姐的传说又一说是刘三姐聪明美丽、勤劳、善歌而远近闻名。她与同村卖柴的歌手李小牛相爱。财主莫怀仁以触犯礼教之名,把他俩捆绑丢下河里。李被淹死,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怀仁请来三个歌手与三姐赛歌,大败而归。莫恼羞成怒,叫打手把三姐捆绑装进猪笼,沉入河底。三姐死后,人们在其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三姐跳出来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另一条鲤鱼变成了“鱼峰山”。

实现民族古籍数据化的保护和传承。根据查询贵州少数民族官网得知,整合各部门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的资源和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搜索信息库,为社会上热爱民族古籍抢救保护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民族古籍研究专家学者和民族古籍爱好者查找完善的参考研究资料,实现民族古籍数据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①创世神话。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天地开辟神话有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 ,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 、典尼 、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 ,彝族神话 《 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 ,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 ,大致有以下5种 :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 。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 、月。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源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开天辟地》中讲森林和珍禽异兽是由翁戛神的头发和身上的虱子所变的。《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

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阿俄暑补神到人间创造生物 ,把3种树栽在地上,从此有了树;把花鹿放在森林,从此有了动物。还有一些神话认为神、人、动植物是互生的。

④洪水神话。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述及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鲧 、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里避开洪水,而后结为夫妻,婚后繁衍出不同的种族。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 ,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随后结为夫妻。最后,兄妹捏黄泥人 ,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神话中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 、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征引较详。中原和北方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洪水神话,不断发现。它们有的和开辟创世神话相融合,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佛教化倾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⑤女娲神话。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伟大女神形象。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造人。传说女娲揉团**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繁忙便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 ,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 (见后汉应劭 《风俗通义》)。另一个是补天。补天之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天;斩断鳖足树立在大地的四周,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这与后来中国西南民族所吹的芦笙相似。女娲也可以说是音乐的女神。也有传说说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风俗通义》),让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后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⑥伏羲神话。关于中国文化创造的神话。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 。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贺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⑦帝俊神话。中国古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的神话。甲骨文称为高祖�。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后来才升为天帝的。他的形状在甲骨文中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 ,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 俊的神 话 ,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的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个月亮。还有个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个头3条身子的先祖。帝俊时常从天而降,和一些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 。尧的时候 ,10日并出,帝俊曾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的帝俊神话的片断 。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 ,帝俊又化身为传说中人间的两个帝王,一个是帝喾辛氏,另一个是帝舜,他们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说在流传。

⑧羿神话。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 左传 》、《 天问 》),或称仁羿(《山海经》)。有关羿的神话说,尧做国君时,天空中出现10个太阳,把禾苗晒焦,百姓陷入饥饿之中,各种恶禽猛兽乘机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羿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艰难困苦。羿下到凡间,首先把10个太阳射落9个,然后他又诛除猰貐 、凿齿 、九婴、大风、修蛇等凶残的禽兽。最后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他将野猪肉蒸熟后奉献给天帝,满以为会受到嘉奖 ,哪知道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9个太阳儿子 ,很不满意羿的作为。此外,还有羿射河伯,羿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等片断的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淮南子》还记载了民间奉祀羿做消灾除害的宗布神。

⑨嫦娥神话。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 ,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但《归藏》记叙粗略,只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往月宫做了月精,似乎还未和羿相联系。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渐被遗忘。有些学者认为嫦娥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举例八个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