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况,第1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 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 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 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 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 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a、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b、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c、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 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 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 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 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的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1、这里地势开阔,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建筑群比比皆是。人民礼堂描龙画凤,富丽堂皇;百货大楼线条明快,朴实大方;市体育馆金碧辉煌,庄严典雅;校场口布置精巧,别有情趣。

2、我家对面的王府饭店就像玉皇大帝的灵霄殿,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3、远处一座座高楼,挺直地耸入蔚蓝的天空中使人联想到山水画时瘦骨嶙峋的奇峰,联想到拔地而起、动人心魄的石林。

4、高大的建筑物巍然耸立,长方体、圆柱、三角形、参差错落,远近有致,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描绘出多种几何图案的剪影。

5、商业街的房子,建造得颇具特色。庙宇般小巧玲珑的平房,砖木结构的楼房,飞檐挑角,镂花窗棂,别具匠心。店面呈圆、方、菱、扇等形状,古色古香。就连小小的招牌也十分讲究,设置合理,落落大方。

6、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明,一幢幢高楼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也都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

7、千姿百态的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远处是刚竣工的五十三层的国际商场大厦,大厦披红挂绿,巍然屹立。

8、首都机场候机大厅好像水晶宫,灯火辉煌,宽敞明亮。

9、看,公园的一角有多美。园中的百花在争芳斗艳,那杜鹃花、牡丹花、月季花放出一股股扑鼻的浓香。百花前面是一个湖,淡蓝色的湖水清澈见底,好象是一面镜子,又好象柔软的蓝绸缎。湖的中心有一个荷花型的喷泉,栩栩如生的假荷花上,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从远处看像真的一样。湖边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假山,千姿百态。假山前面有一个漂亮的亭子,亭子里坐满了人,他们有的在谈话,有的在休息。亭子对面有一个走廊,走廊后面有许多松树、柏树、杨树、梧桐树,这些柔软的枝条随风摆动,仿佛在朝人们含笑点头。

10、电信大楼坐落在市区最繁华的黄金地段解放中街,是目前我市最高的一座大楼,它足足有二十一层。我们来到大楼前,望着高耸入云的大楼,不禁脱口而出:“呀,好高哇!”

11、天福大酒店象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挺立在市中心,最奇特的要算楼顶上旋转式餐厅了。只要坐在餐厅里,一小时内旋转一周,全福州的风光便可尽收眼底。

12、站在高楼上遥遥远眺,只见远处的建筑物鳞次栉比,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辆穿梭,行人往来不断。

13、登览万春亭环顾远眺,只见南面故宫的金色琉璃瓦顶,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西面的白塔似一只白玉瓶,北面的亚运新村高楼林立……

14、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古城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15、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攀钢一片灯火辉煌,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好看,还要富有吸引力。红的,绿的,蓝的,黄的,聚成一片,就像一簇簇放射着灿烂光华的鲜花。灯光一闪一闪的,更像建设者们智慧的眼睛。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城市:东京城、临安城以及元代大都。

东京城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东京(今开封)有三重城,每城都有墙、河环绕。外城墙周长19公里,是在后周建设起来的。内城就是唐代汴州的外城,周长9公里。内城的主要建筑有宫殿、衙署、寺观、王公府第、店坊等。宫城位于内城中央而稍偏西北,是皇帝宫室所在,又称大内。每面各有一门,城四角有角楼。西南中央门为丹凤门,门外是街,门内是皇帝的宫殿,前面是大庆殿,为皇帝大朝的地方。其后是紫宸宫,为常朝的地方。西侧是文德殿、垂拱殿,为日朝与宴饮之所(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再往北是皇帝的寝宫与内苑。内城东北角是大型园林——皮岳,外城西郊是金明池,为皇帝游乐的御苑。

艮岳是人工造的峰峦岩洞,池岛虹桥,楼台亭榭,曲径游廊。《水浒传》中所写“花石纲”就是用来建造艮岳的。所选材料考究,从太湖等地运到东京。金明池,周墙九里。据宋代画卷《金明池夺标图》可知,池四周有临水殿阁、船坞、码头等。池中央有岛,岛上有殿阁、亭子和回廊,岸岛之间有桥相连,池水面积甚大,可赛龙舟。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东京内城有8厢121坊,仙城外有9厢14坊。繁华的街道酒楼甚多,且多为二三层。防火设施有望火楼。绿化继承了唐代的传统,街道栽果树、御沟植荷花。城内有汴、蔡、五丈、金水四河,河上桥梁很多,汴河上有13座桥,蔡汀上有11座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天汉桥和虹桥。东京城是宋代最大的城市,人口已达120万,也是10—12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临安城

临安城,中国南宋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浙江杭州市城区,是宋代的四大海港之一。金灭北宋后,宋高宗于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所。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临安为行都。临安城人口最多时达124万,超过了东京。临安有两重城,成长方形,东西狭,南北长。宫城的殿堂没有东京的雄伟壮观,城中的布局与建筑也没有东京的宏大气魄。它是属于总体布局和设计细巧繁缛的风格。纤细的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商业繁茂。城北城南两码头是最繁华的地区。钱塘江边六和塔兼作引航灯塔,海运与外贸十分繁盛。

一般房屋宅第的建筑由简到繁,规模渐大。从正方形平面发展为长方形,又从长方形发展为“凸”字形,又从“凸”字行发展为“二”字形和“王”字形。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临街酒楼二三层者已不罕见。临水房屋是临安的建筑特色之一,不仅宅第临湖临水,而且货栈也临河临水,便于运输。各种形式的房屋错落有致,起伏变化,成为临安的又一建筑特色。

因南宋希图恢复北方祖先基业,现在的临安城基本上保持原样。1983年临安城的考古,先后发掘乌龟山下的南宋官窑遗址,勘测宫城的位置、范围。在宫城内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两处及大面积的池塘遗迹,还在望江桥到新宫桥之间发现了推测是“德寿宫”的遗迹。临安城在钱塘江和西湖之间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长方形。宫城在城南端,位于凤凰山东麓,周长九里,城墙夯筑,是在原临安府子城基础上增筑而成的。临安城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两旁店铺林立,是全城最繁华的街道。在街的东面有两条运河。城内有四条横街,横街间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后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这种纵街横巷,前街后河的街道系统,十分适合于南方。

元代大都

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它曾是辽的南京,金的中都,但主要建筑由元代完成。大都的设计与规划者是刘秉忠和西域人也黑迭儿。自至元四年(1267)开始,历时20余年才完成。大都的水系由郭守敬设计和规划,将东面的运河——通惠河与大都相连,又将西山的泉水、城北的湖泊引入通惠河,既解决了大都的用水,又便于漕运。大都的排水系统全用砖砌,主干道与分支道布局合理,很有科学性。皇城包括三组宫殿、太夜池和御苑。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南端,又称大内。宫城内的殿堂,以大明殿和延春阁为主,组成两个群体,分为前后两组,每组有都独立的院落,中间用穿廊连为“工”字形。前为朝会之地,先为居住之所,殿后建有香阁。这是继承了宋金的建筑布局和风格。

宫城之西是太液池,池西部南侧是太后居住的御苑,北部是太子居住的兴圣宫。宫城之北是御苑。

皇城东西两侧是太庙和社稷坛,这是按《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布局设计的。

宫殿的建筑材料使用了宋代惯用的紫檀、楠木、琉璃等。装饰用方柱,以红色绘金龙。墙上挂毡毯、毛皮等,保持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同时,壁画、雕刻、建筑形式留有喇嘛教建筑的风格。宫城内的盖顶殿呈瓢形,维吾尔殿和棕毛殿等建筑都是过去所没有的,为大都增加了新风采。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汉长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汉长安城中就有作为居住区单位的里;唐长安的里坊有坊墙坊门,严格管制。宋以后的城市虽有里坊名称,但已无坊墙坊门。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不少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还在城中因势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和私人所独占,但对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宋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新形象

1随着农业好人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到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3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

4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5宋元时代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院很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影响着传统,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

6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也逐渐衰落。

7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等,所以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三、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

2

3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元朝而言。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以省制为中心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创了以“省”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先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5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转移过程。

6-----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城市布局变为不规则形态。

四、重要都城建设

(1)北宋东京(开封)的历史沿革

1

2丙耳在此筑城,作为屯粮储栗之地。“开拓封疆”。

3,为政治中心,商业都会。

4五代除后唐外,均在开封建都。

5

6

7后元、明、清等朝代开封均为地方性省会。

(2)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往往综合权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因素。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

1开封古城历史悠久,经历代统治尤其是北周的营建已具规模,奠定了都城的基础。

2漕运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命脉,而开封水运方便,自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开封成为北方漕运枢纽。在定都之前,开封已成为全国经济、交通中心。

3开封是赵匡胤的发祥地,有他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4自唐末、五代以后,曾兴盛一时的北方两大都城长安和洛阳受到毁灭性破坏,日渐衰落,定都的经济基础不佳。

因此,定都开封,是权衡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后,顺应全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结果。

(3)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内容

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开封而颁发的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布的一件杰出的关于此事建设的重要文献。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也就是改建、扩建要解决的问题。

改建与扩建原因:1商业发展→人口紧密,用地不足

成果: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成(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拓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

意义:此次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城市制度的约束,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的需要,和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差异。

4北宋东京的城市规划布局

1有三套方城:皇城(宫城、大内、紫禁城)、○

里城、罗城(外城、新城)三套护城河。都是

逐渐扩建的,反映了当时的防御要求。

2最内的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周世宗○

在五代梁修筑的建昌宫基础上扩建,布置宫城,

共4门,东西南北各1门。

3第二重为里城,唐李勉重修,共10门,南○

北各3门,东西各2门,城门都有瓮城,外有

宽阔城壕。里城内设置瓮城,里城主要布置衙

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4最外一层的罗城(外城),为周世宗修建,○

共20各门,其中13各城门(北面4个、东、西、南各

3个),7各水门(北面1个,东、西、南各2个)。

各城门都有瓮城。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