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带常见的一种野果子
乌饭子
异名乌饭果、米饭果、纯阳子(《滇南本草》),冷饭果、乌鸦果、沙汤果(《云南中草药》)。
乌饭子,是一种美味的野果,除了食用外还能入药。属常绿灌木,多分布于福建、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台湾等地。畲家人常于每年三月初三采集其叶,榨汁浸糯米,蒸成乌饭食用,以助阳补阴,明目壮肾,乌饭树名也由此而得。
乌饭树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为常绿植物树种,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萌发力强,喜光耐旱、耐瘠薄,树高1m~3m,多分枝,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时带有点状微毛,老叶脱落。花柱长6mm,浆果球,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mm,萼齿宿存,内含白色种子数颗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筷子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一时期是宋至今,其基本特征是箸文化的广泛普及,箸料广泛,工艺的高度发展,图文饰的充分发挥,25——30厘米长和上方圆箸体的基本定格等。其间,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是“筷”称谓的出现和普及。“筷”称谓的普及过程与一筷为助食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普泛使用的过程是同步的。
物理功能 对各种食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夹、拔、挑、分、搅、拌、刺、剥、剃、切、拆、撕、捞、眷、托、放、压、穿、运。事实上,它是大脑智力指挥下的手技能的延长和升华。
生理功能 筷子的使用,会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30多处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牵动的神经组织多达万条左右。因此,长期以筷子助食对手的灵活性训练和智力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尤其是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更具重要性。
二、规范的执筷方法
规范的执筷姿势的取位处,以成人为例.一般应是拇指捏按点在上距筷头(顶)约占筷长三分之一(或略少于三分之一)处为宜。
正确的执筷姿势应是五指协调并用,颇类毛笔握管姿势的变异。不同的是,握管与执筷的拇指方向相反,执筷时中指兼有上撑下按的更为复杂灵巧的变化。
五指的分工合作,若分解开来说,则是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主要负责上支筷,拇指、中指、无名指主要负责下支筷,小指通过支撑无名指以协调其他四指的工作。
闽南一带常见的一种野果子
本文2023-10-05 16:41: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