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如神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用兵如神的介绍,第1张

用兵如神,汉语成语。拼音:yòng bīng rú shén释义:用兵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例子:用兵如神在东汉时期,刘备派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带兵进攻益州。诸葛亮深知益州守将张任胆略过人,不能轻敌。于是亲自带兵前去诱敌,张任见诸葛亮带一支队伍不整的军队来袭,心想他用兵如神只不过是传言,于是中计成为诸葛亮的瓮中之鳖。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1、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3、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4、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我才不信呢!”

 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高兴的神色。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人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没几日,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7、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被人誉为“兵仙”的韩信,用兵如神,为何最后却不得善终?韩信功高震主,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各国或合或斗,或敌或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在帝王争霸的 "大戏 "中,人性的自私在战争中充分呈现,帝王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拉开了开国元勋被屠杀的序幕。汉代韩信之死,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皇帝和大臣不能求大同而存小异,造成了猜忌。可以说,韩信之死在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

在抗秦战争中,韩信起初投靠了项梁,但在项梁战败后,他又投靠了项羽。因为项羽不接受韩信的计划,他一气之下去找刘邦。然而,心高气傲的韩信违反军纪却要被砍头时,夏侯婴及时将他救出,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仍未得到重用,当韩信叹息不成功而离去时,深知人才的萧何 "月下追韩信",劝回韩信。在古代,就是要忠于一个人,绝不侍奉两个主人。刘邦会不会介意韩信的反复呢?

综上,韩信惨死于妇女之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他没有称帝野心,缺乏远见,其只看到刘邦暂时的仁义,而没有长远而深刻的看清刘邦这个人,他不想做皇帝,这让他在政治上的进取心很小,并直接阻碍了他最终夺取天下,而因自身的功劳巨大,这便极其容易引起刘邦的猜忌。

俗话说:君怀疑臣,则臣必死!就是韩信功高震主,当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他时刻担心着能力出众的韩信,因时时不放心韩信,这便让韩信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果然,之后刘邦罢免了韩信的王位而将其贬为侯,并将他软禁在京城之中,最后,韩信太不了解他的对手吕后和萧何,他很轻视妇人吕后的实力,其假传圣旨鼓动罪犯和奴隶去灭掉吕后等人,但因其政治权术远在吕后之下,而且身处皇宫内势单力薄。

诸葛亮是尽人皆知的一位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如虎添翼。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假如没有诸葛亮,恐怕刘备建立不了蜀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出神入化。

近代文学大家鲁迅评价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总的来看,诸葛亮真真正正的达到了用兵如神的境地,同时诸葛亮在谋划事业方面非常厉害。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会是什么样呢?正史中的诸葛亮与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顾茅庐是人们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住所邀请他,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其实三顾茅庐的事迹可能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只能是历史谜团了。

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只是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当时的诸葛亮年纪不大,刘备不重视他,后来听诸葛亮谈论一些事情,才慢慢的信任他。史书记载为“以上客礼之”,其次在司马彪的《九州春秋》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诸葛亮还有一个厉害的事,就是给刘备写的《隆中对》。这个东西是诸葛亮一人写的,但是却是当时很多人的智慧。至少可以证明周瑜、庞统这些人都有这个共识。把众人的想法全部按在诸葛亮头上,确实有些欠妥了。

在小说中,对诸葛亮用兵如神有了很重的描写,可是仔细阅读正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每一次刘备征战,都不会带诸葛亮。要知道刘备识人看人的本事是非常厉害的,为何不带诸葛亮辅佐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诸葛亮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正有作为的战役就是北伐。众所周知,诸葛亮发动北伐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蜀汉的生产力。当时的蜀汉,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力、人口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吴国和魏国差。总的来说,北伐是迫不得已。

多次北伐未果的诸葛亮最终病逝在了五丈原,作为当时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的死无疑让蜀汉走向了下坡路。当时只有诸葛亮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蜀汉,可是蜀后主刘禅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料。后人们对诸葛亮北伐众说纷纭。

《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北伐评价为“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厉害,诸葛亮厉害的是内政。并不是否认诸葛亮的能力,只是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过誉了。

诸葛亮的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于蜀国内政、蜀国当地少数民族的的管理是有目共睹的,他只是在军事上差一些。

战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是军事家,锻造了中国古代一支强悍的重装步兵部队,帮助君主称霸一时;他是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国家富国强兵;同时他是悲剧的,功勋赫赫的他最后落得万箭穿心,五马分尸。

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他出身富豪家庭,却志在仕途,他早年散尽家财想要做官,却始终未能如愿,后来落得个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因此而遭到同乡的嘲笑。

吴起性格暴躁,他竟然杀了十几个嘲笑他的人,然后逃亡他乡。

吴起最初学习儒学,但是却因为违背了守丧孝道而被逐出师门,吴起于是转而学习兵法。

吴起学成以后,打算出仕鲁国,当时鲁国和齐国是仇敌,而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而不愿用他,吴起为了求取功名,直接将自己的妻子杀死,由此获得鲁国聘用。

虽然吴起帮助鲁国战胜齐国,但却遭到猜忌,他再次流亡,前往了魏国。

在魏国,吴起打造了一支传奇军队,这支军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一支重装部队部队,战国时代战乱频繁,各个强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保持了相当数量的常备军,这就是为打造职业军队创造了条件。

根据史书记载,武器挑选魏武卒的时候十分严格,他要求每个士兵能够承受三重重甲,开千斤之弩,携带兵器和干粮,完全负重下半天能急行军一百多里。

吴起在魏国全军挑选战士,仅得精锐数万,编练成军。

这支军队在当时堪称天下无敌。

吴起曾以五万军队击败五十万秦军,威震天下,后又击败齐军斩杀三万。

吴起作魏将二十年,大小四十余战从未败绩,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打的秦军不敢出函谷关,龟缩在关中寸步难进。

后来吴起离开魏国前往楚国,楚悼王将其任命为“令尹”(约等于国务院总理外交国防部长),负责进行变法。

吴起在楚国实施变法五年,使得楚国富国强兵,一举扭转了楚国落后愚昧的境况,使得楚国成为了新兴的南方强国。

但是,吴起的变法严重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因而遭到清算。

楚国贵族发动兵变,射杀了吴起,据说吴起死时被万箭穿心,死的十分惨烈。而楚国贵族还不解气,竟然又将吴起的尸体五马分尸。

一代名将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吴起此人为了仕途散尽家财,杀妻求将,被逐出师门,但却凭借过人的才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只不过,所有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为楚国富强立下大功的吴起最终却落得死无全尸,身败名裂。

这一点和商鞅倒是颇为相似。

用兵如神的介绍

用兵如神,汉语成语。拼音:yòng bīng rú shén释义:用兵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例子:用兵如神在东汉时期,刘备派诸葛亮留守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