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不全是秦始皇修建的,没有统一规划,为何仍能做到统一标准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长城不全是秦始皇修建的,没有统一规划,为何仍能做到统一标准呢?,第1张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天敌和隐患。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发展不平衡,北方游牧民族每遇天灾人祸为了生存,就会时常南下掳掠中原地区。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则开始修筑长城抵御入侵。秦始皇虽横扫六国,但遇到北方强大游牧民族还是选择修长城来抵御!随后的汉朝,晋朝,北魏,隋朝都曾修建长城抵御外族的入侵。到了明朝,更是从洪武至万历,先后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城。

明代长城图

原来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明言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王朝修筑长城防止入侵便得以延续。但仔细盘点,历史上却有3个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修长城,分别是:唐朝,元朝和清朝。

清朝疆域图

元、清很好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正是从关外南下入主中原的,长城外广大的北方草原,正是他们的发祥地,统一中原后,后方根本没有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势力,修建长城难道是想挡住自己回家的路?元朝疆域辽阔,长城又在国内腹地,根本没有修长城的必要。清不修的原因在于同蒙古结盟,并成功的将蒙古分化瓦解。随着清朝国力强大,北方的少数民族都已经被收伏。此时长城已经处于版图的大后方了,修长城已没有必要!

长城

这么说来,唐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修建长城的汉人正统政权了!如今唐代没有修建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就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唐太宗

后来“太宗贞观二年九月己未,突厥寇边,或请修古长城。上曰:朕方扫清沙漠,安用劳民。”唐太宗派代国公李靖进军东突厥,唐军大破突厥十万铁骑,俘虏东突厥可汗颉利。东突厥灭亡后,漠北蒙古高原第一次纳入中国版图,大唐帝国的疆域向北直到贝加尔湖以北,可以和后世的元朝相媲美。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唐朝又与回纥联合起来灭掉后突厥,回纥汗国建立后,继续对大唐称臣。唐朝两百九十年国祚里,唐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作战中一直处于上风。当时大唐国力强盛,外交成功,外藩称臣,所以朝廷对劳民伤财地去做修长城的事情很不感兴趣!

画人在万里长城步骤如下:

1、用铅笔勾勒人物:在纸上轻轻勾勒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包括身体、头部、四肢等主要部分。

2、细化人物细节:根据勾勒出的轮廓,逐渐细化人物的特征,如面部表情、发型、衣物等。可以使用铅笔进行阴影处理,增加立体感。

3、画长城背景:在人物周围画出长城的轮廓,可以参考照片或图纸上的长城图案。使用绘画颜料或彩色铅笔进行上色,突出长城的纹理和细节。

4、完善细节:根据需要,继续完善人物和长城的细节。可以增加背景元素,如云雾、山脉等,以增强整体效果。

长城建造花了多少年

1花了282年才完成2另说法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在本国周围修筑了保卫性的城墙,这些城墙很长,叫做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部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将原来燕国、赵国、秦国北境的长城连结起来,筑起了10000多华里的长城,所以称为“万里长城”,为了区分以后各朝修筑的长城,历史上把它叫做“秦长城”。

那么,秦长城是什么时间开始修建的?

共用了多少年修成的?(公元前217年开始修筑,共花费9年的时间。)(前217年)(出示秦长城图)下面我们看第二道思考题:秦长城的起止点、长度和作用?(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秦长城的作用让学生画在书上。)(: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10000)

小结:秦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由于工程紧迫、条件艰苦,许多劳动人民因苦役而惨死在长城脚下。民间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当时情况的一个写照。下面就请同学们听录音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附后)。

秦朝以后,汉、唐、明、清等各个朝代,都不断修建长城,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汉朝和明朝。下面我们再分别了解一下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简要情况。(板书:汉长城 明长城)

汉朝的长城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最长)全长达两万多里,(:20000)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线的万里古道上犹然可见。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到神宗万历皇帝止,前后用230多年的时间修整长城,是长城修建史上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出示明长城图)下面我们看一下明长城的起止点、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全长12000多华里。)(:西起嘉峪关 东到鸭绿江口 12000)

综上,始建于公元前217年,至今2000多年

长城建造了多少年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

秦赵燕长城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 长城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物,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历史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机动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南长城

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1.楚国长城

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

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3.中山国长城 南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

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

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编辑本段

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 长城上最好的关城:嘉峪关“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 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长城建了多少年

长城建设持续了2000多年。

中国长城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各自的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由于时代久远,残存于世的已为数不多,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还有秦长城。

西汉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北魏、北齐也多次修长城。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635年

长城建了多少年要是现在建造要多久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000多年但。长城的总长度为8842351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就算是现在,用最先进的设备保守估计仍需8年以上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 、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 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建长城建了多少年

实际上在秦朝以前就有长城了。但是秦始皇把这些长城修补连接起来了。才成为万里长城

花了282年才完成

长城建多少年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明长城,是嘉靖皇帝时大修的,而长城始建时间应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齐长城,燕长城等,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这些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就成了秦长城,也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形。

秦汉长城主要是用黄土混合稻草夯制而成的,到明代时才统一使用砖块砌筑长城。

长城建行了多少年

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是用青砖砌成的墙和城楼。

  长城简介: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

目前的长城长度标准还是以6300公里为官方对外数字,具体的可能要今年末或明年,得看他们的测量进度

京华时报2006年1月12日讯,中国长城学会宣布,“明长城航空遥感综合调查项目”方案制定完毕并通过专家论证,该项目将通过航空遥感技术准确地测量出明长城的长度,确定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追踪已淹没的长城位置。目前该项目正等待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据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张骥介绍,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山海关,但其长度、分布和现状等情况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以前受测量方法、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无法准确测量长城长度。

2亿巨资测量长城准确长度

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测高科考活动后,今年准备测量明代万里长城的精确长度和准确走向。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张骥透露,测量明长城长度之后,双方还准备联手将明长城原貌制作成三维立体图像,放在互联网上,供网民观看。

��

��尴尬

��长城有多长至今不知道

��我国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都修筑过长城,其中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建规模最大、工程最坚固的长城。

��张骥介绍,目前中国长城学会对外介绍明长城长度为大约6300公里,这是根据明代文献资料的记载统计出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方政府也曾进行长城测绘,但是由于区域划分不明确,比如某两个相邻的省市把一段长城都算做自己行政区域内,结果导致统计出长城长度为7000多公里,整整比明代文献记载多出1000多公里。从那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长城长度测量活动,所以后来人们还是以明代文献记载为准。

��忧患

��长城保护形势严峻

��“目前风沙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有些长城段正处在消亡之中。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工作,我们将眼看着长城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

��张骥说:“河北秦皇岛境内的长城,从山海关老龙头起至青龙县小马坪杏树岭止,是整个明长城中军事防御设施最完善、建筑等级最高的地段。秦皇岛境内的长城整体建筑依山就势、跨河入海、跌宕起伏,似巨龙盘旋,气势宏大,是长城建筑艺术中的精华。但是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和保护队伍,加之自然衰毁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目前这段长城只有三分之一得到修复或保存完好,三分之一残缺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

��

��测绘

��飞机遥感实测长城

��这次测量需要通过航空遥感、国家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收集到长城的详细数据,最终得出长城的准确长度。

��张骥说,首先在飞机上装机载遥感器,沿着长城的走向,对地面物体进行拍照,把长城全部拍摄成遥感照片。由于有部分长城已经损毁,照片上无法表现,研发人员就分析疑似长城遗址的土壤,鉴定该地点土质年代,判断是否有人工作的痕迹,来确定长城的位置。人工挖掘过的土层,如长城的基础在遥感器拍摄的红外照片中会显示比较浅的颜色。

��

��准确还原长城全貌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专家已经得出了长城的大致走向,一旦拍摄到了长城,研发人员便可将经过处理的数码长城,放到电子地图上,并结合长城的经纬度和走向,重现长城在山川河流间飞舞的雄姿。“这就需要国家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拍摄到的长城与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才能准确还原长城全貌。”张骥介绍说。

��GPS定位地理坐标

��最后一个技术就是GPS的应用,GPS可以很清楚地定位出长城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三大高科技的结合使用,还可以记录下这一点长城沿线的环境、土地、经济、矿产资源。对今后长城及周边的开发有很大帮助。“我们曾经计划过的长城保护里程碑活动也可以借此机会实施。”据张骥介绍,长城保护里程碑活动是想把长城划分成若干段,请社会热心人士出资认领保护。请人认领前,需要让人了解到这段长城的现状和价值,如果可以制成“网上长城”,这个计划就有实施的可能了。

��

��资金

��航拍将耗资2亿元

��张骥同时也表示,整套系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就航空遥感技术来说,由于它要在长城两侧不断飞行,光这一技术预估的成本在2亿元人民币。目前这套策划方案已经通过,筹集到资金就会在明长城上实施。整个测量活动将耗时半年左右。“至于秦长城,由于年代久远,破坏严重,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确定它在哪里,还剩多少。”

��

��展示

��互联网上再现万里长城雄姿

��张骥介绍说,当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们表示希望可以联手测量长城长度时,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可以借助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专业、精良的测绘队伍得以实现。

��测绘完成后,中国长城学会和国家测绘局还将在互联网上,用三维图像再现长城的原貌。打开网站,一个不停旋转的地球展现在宇宙中,选定万里长城的位置,点击鼠标,地球便逐渐靠近,慢慢的,一条白线出现在中国版图的北部,横穿整个中国疆界,再近一点,才看到原来这就是万里长城。

��你可以把视角调整到游客的角度,用上一两天的时间,把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走”一遍,同时了解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文故事,也可以看到两边的矿产资源和经济状况。目前,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中国长城学会,将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就测量一事的可行性,已经开过两次专家论证会,原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及多位长城研究专家表示应该先做一小段模型来看看效果。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做好了一段长城的演示资料,但是还十分不成熟,还要等到给专家进行演示后,再进行修改。他也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是哪一段长城。

画万里长城如下:

材料准备:白纸、黑色水彩笔、金**水彩笔、浅绿色水彩笔、深绿色水彩笔。

操作步骤:

1、用黑色水彩笔在白纸上画三条两端带短竖线的直线,将长城的位置定好。用黑色水彩笔将长城的基本轮廓画好,完成基本构图。

2、用黑色水彩笔在长城的四周画上灌木丛,用黑色水彩笔画出长城的阴影细节之处,使画面更精细。

3、用金**水彩笔为长城上色,再用深绿色和浅绿色的水彩笔将灌木涂上颜色。用金**水彩笔在长城的左上方画上一轮金色的圆月,一幅生动的月下长城图就完成啦!

问题一:长城建了多少年 共用了多少年修成的?(公元前217年开始修筑,共花费9年的时间。)(前217年)(出示秦长城图)下面我们看第二道思考题:秦长城的起止点、长度和作用?(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秦长城的作用让学生画在书上。)(: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10000)

小结:秦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由于工程紧迫、条件艰苦,许多劳动人民因苦役而惨死在长城脚下。民间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当时情况的一个写照。下面就请同学们听录音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附后)。

秦朝以后,汉、唐、明、清等各个朝代,都不断修建长城,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汉朝和明朝。下面我们再分别了解一下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简要情况。(板书:汉长城 明长城)

汉朝的长城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最长)全长达两万多里,(:20000)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线的万里古道上犹然可见。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到神宗万历皇帝止,前后用230多年的时间修整长城,是长城修建史上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出示明长城图)下面我们看一下明长城的起止点、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全长12000多华里。)(:西起嘉峪关 东到鸭绿江口 12000)

综上,始建于公元前217年,至今2000多年

问题二:万里长城一共修了多少年 秦始皇长城是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后,在秦、赵、燕诸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筑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秦代长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汉代长城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北朝及隋代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隋文帝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隋炀帝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金代长城

金朝为防御蒙古,开始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代长城

到了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问题三:明朝修建的万里长城至今有多少年了。 明太祖时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明成祖时候,修筑了宣化一带的长城。辽东长城分别修筑于永乐、正统、成化年间。永乐时筑北镇至开原辽河流域长城;正统七年(1442),筑山海关至北镇辽西长城;成化十五年(1479),筑开原至鸭绿江辽东边墙,这段边墙长880多公里。15世纪后半期,鞑靼占有河套以后,明 又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修筑了东起清水营(陕西府谷)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长885公里的长城。15世纪70年代,明朝军民又修筑了花马池以西到黄河的长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16世纪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内的内外两条长城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劳动人民前后花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陆续修筑起来的。沿太行山南下的内三关长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修筑了兰州一带的长城。从1369年算,有640年了。

问题四: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大约2228年左右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里,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里,即10万华里以上。万里长城,何止1万里!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大量敌台与烽火台,有效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力和军事通讯能力。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汉代,在战争间隙实行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用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遍野的局面。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方在许多关口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而且民间也有民市、月市和小市,私人贸易非常活跃。蒙汉间思想又化和生活习俗互相熏染融合,甚至蒙古族部落首领三娘子也喜爱穿大红彩缎狮子汉服。清代,开放古北口、独石口、山海关作为重要的关卡和税卡,使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有序。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慕田峪关口修有一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心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方可进入,形制非常奇特。关城内青山当户ǎ溪水绕门庭,民居依山高低错落,石板小路幽静古朴,一派恬然的田园风光。站在山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子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立,岩石呈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层层山崖金光灿烂,因而得名黄崖关。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

问题五:长城建成用了多少年的时间?它的长度有多少公里?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问题六:万里长城一共有多少年 长城历史:根据历史记载,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楚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朝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朝长城]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明朝长城]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明代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北逃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命令修筑长城全部工程历时二百年才完成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全长一万二千余华里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它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以一览长城为平生快事凡到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的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是两三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如楚率先在南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规模远逾秦代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

问题七:万里长城存在了多少年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就开始修了长城,战国时的齐魏燕赵秦等国都修了长城。

2、公元214年,秦始皇首连秦赵燕长城,开始了万里长城的开始。

3、汉武帝时期也修了长城,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三征匈奴的时候修的。

4、后来五代十国时期和隋朝为了抗击匈奴都在北方修了长城。

5、最后一次是明代为防御鞑旦、瓦刺族的侵扰,多次修筑北方长城。

如果说时间的话:

1、我们现在说的“万里长城”实际上就是说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多公里。

它的时间,明朝公元1368年至今大约有639年左右。

2、你问的长城,那么从字面来看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出现长城,时间上推算的话,春秋战国,到了战

国七雄时正式修建长城,战国时是公元前475年,最后应该是至今2485年左右。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正确,因为你没有问具体各代长城的起止,所以我也就没有答

长城不全是秦始皇修建的,没有统一规划,为何仍能做到统一标准呢?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天敌和隐患。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发展不平衡,北方游牧民族每遇天灾人祸为了生存,就会时常南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