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历史演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倭寇的历史演变,第1张

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两次征讨日本,虽然失败,而日本政府也因为恐惧元军的再度进攻,因此加强海防,终元朝不敢和与中国来往。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倭寇”。清朝的徐继畭所著“瀛环志略”,以及朝鲜的安鼎福所著“东史纲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于朝鲜人(高丽人)配合蒙古侵日行为所引发的报复。

后来日本进入南北朝的动乱状态,倭寇的活动也由于政府管制力减弱而加剧。由于前期倭寇对于日本与明朝、高丽贸易造成破坏,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对日本南朝发出讨伐倭寇的要求,随后敕封讨寇有功的南朝将军“日本国王”的称号。之后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后,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再度进行讨伐,随后受封为新的“日本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因为讨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声望和势力,后来进行政变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之后随著明朝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为主体,故被称为“真倭”(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

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明朝前期 明成祖发动叛乱,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据说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由于这些南方人身穿日本人服装,使用日本人的武器和作战方法,所以也用“倭寇”这名词来称呼由日本人与南方中国人所组成的海盗集团。

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后来的发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书朝廷请求开海禁,被拒绝后,把基地设在日本的平户藩,以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国人为基础,与日本人、佛朗机人合作进行走私,在后期倭寇中,很为知名。胡宗宪与戚继光曾参与讨伐倭寇的军事行动。 明朝后期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15世纪半至16世纪,其活动舞台为中国沿岸、东南亚方面,成员以中国人及朝鲜人为主,被称为“假倭”。此时期倭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国的生产力增加,但却施行海禁政策。史书所见的最后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

“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当时抚臣朱纨欲绝祸本,严海禁;大家不利,连为蜚语中之,而纨惊死矣。纨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自淮扬以南至广海万余里,无地不被其残灭,而闽祸始惨矣”。

由于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倭寇的活动开始减少,东亚的海上贸易也因此平静不少;而类似支持反清复明运动的郑芝龙与郑成功之类的武装海商集团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称其为倭寇。 “假倭”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钱。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洪武三十年所颁的《大明律》对海外经商限制得很严格,它规定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对于勾结外族的谋反大逆更是异常严厉:凡谋反大逆,一律首从皆凌迟处死,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异姓亲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皆斩。

为了不被诛九族,海盗及走私者必须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造反起义者往往以绰号来掩饰真实姓名,像广为人知的崇祯时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都用绰号:紫八大王、不沾泥、扫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闯王。在东南沿海,中国人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来掩饰身份。而对于地方官来说,自己辖区的人起来造反大大拖累政绩,因此也乐于统统以倭情上报。嘉靖年间持续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史学界称嘉靖大倭寇。在这一阶段里,从贼中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的中国沿海平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体,而饥寒贫困的之一在于明朝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国东南滨海地区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没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从宋朝以来,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对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

因为在本乡本土,所以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作战时,屡屡发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所以也难怪谢杰发出这样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倭寇的意思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倭寇的介绍: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活动地区:

倭寇的根据地包括冲绳和台湾、壹岐、平户岛、五岛列岛,以及中国、朝鲜半岛的沿海岛屿、种子岛、海南岛等地。

朝鲜半岛南部最早受到来自日本对马、壹岐以及九州松浦半岛地区的倭寇侵扰之苦。据史料记载,早在高丽贞祐十年,倭寇就开始侵犯高丽金州。接着,倭寇又于贞祐十二年、贞祐十三年连年骚扰金州和熊神。受倭寇侵掠范围,则包括庆尚道、全罗道、杨广道、西海道等沿海地区。

影响:

倭患不仅使沿海地区城镇衰败,其他地区的丁壮亦因运送粮袜,而停耕废织,稼稽失时,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莫大的损失。

自嘉靖三十一年开始到嘉靖四十三年基本结束的嘉靖倭乱,对东南沿海诸如浙江、江苏、福建以及广东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倭寇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州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

倭寇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明政府为平息倭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0年间明政府频繁换将,仅参将以下武职而战死的就达107人,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天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

倭乱更引起了民众群体性心理恐慌,地方行政长官更是畏倭如虎,倭乱时期倭寇的强悍战力和武器精良也使得明军在其攻击面前不堪一击,屡战屡败,不仅助长了倭寇战胜明军的信心,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倭乱时期明朝民众的恐慌心理。

倭寇集团的侵扰同时也给琉球使团的来华和在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最早是在14世纪初,因为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开始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因为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所以当时称他们为倭寇。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

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

嘉靖后期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扩展资料:

戚继光荡平倭寇:

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到处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明史纪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乱》),取得了一些成效。

至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并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

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获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 3000 多人的新军。

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明史》卷 212《戚继光传》),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

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

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

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

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倭寇

倭寇大约在每年春天的清明节后和秋天的重阳节后几个月中活动最为猖獗。他们驾着船冲到岸上后,就像后来的日本鬼子在中国一样,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倭寇所到之处,房屋变成一片瓦砾,老百姓被洗劫一空。仅三四年,江苏、浙江一带的老百姓就被他们杀害数十万人。

倭寇的意思: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倭寇,是指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侵扰掠夺我国东南沿海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这一非法勾当由来已久,据说自有船只开始就出现了劫掠为生的海盗。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抗日战争时期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

十四世纪初,日本南北朝时期,大量战败的南朝封建主、武士,亡命海外,侵扰中国和朝鲜沿海。中国时值元朝末年,群雄战乱。朝鲜处于高丽王朝末年,无力驱逐。倭寇一度猖獗,甚至协助张士诚、方国珍逐鹿中原。这一时期的倭寇是来自日本的"真倭"。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实施"海禁",下令"片板不得入海",取缔海上对外贸易。沿海居民断了谋生之路,"海禁一带,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官修《明史·日本传》明确记载,"大抵真倭者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这些人中,中国人甚至有卸任县令、当值总兵和落第秀才。此外还有朝鲜、东南亚的海商和海盗以及葡萄牙海盗。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

剿倭名将胡宗宪撰写的《筹海图编》,列出了14股势力最大的倭寇,首领都是中国人。嘉靖朝官员唐枢说,"寇与商,同时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其实这些人以"倭寇"自居,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戚族人不受牵连。

16世纪的世界大航海时代,中国沿海是重要的一环。走私贸易在巨大利益驱使下野蛮生长。王直(150143~15591225),本名"铨",号"直",徽州歙县人。就是"倭寇"中的带头大哥,原为盐商,后与他人走私硝黄丝绵违禁货物到日本、暹罗(今泰国)、西洋诸国。

直浙总督胡宗宪以王直家人为诱饵对其招降,明王朝允诺"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王直被诱捕后历陈自己剿贼功劳,祈请明世宗开放海禁,原为朝廷平定海疆。1559年,王直被斩,叹曰,"不意典刑兹土。"引颈受戮,至死不挠。

倭患复燃,王直所言"死吾一人,恐苦江浙百姓"一语成谶。朝廷信义皆失,倭寇疯狂报复。闽广两地成为重灾区。终于酿成"嘉靖大倭乱"。尽管戚继光、俞大㷕等将领奋力剿倭,但直到明穆宗取消海禁,开放东、西洋贸易之后,倭患才真正烟消云散。

倭寇乃至中国整个历史上,有明一朝是最为严重!特别是嘉靖年间,倭寇就像那夏天的蚊子一样驱之不尽,赶之不完!不过最后还是被抗倭领戚继光,俞大猷平定,幸之,幸之!总而言之这种祸乱也被称为“海盗”。

倭寇的背景还是要从13世纪来说,这个时期的日本还是实行了海禁政策。日本实行了海禁,就会导致一些日本人商人跑到我国浙江,福建一带进行抢夺一些中国商船。这些个日本商人不受控制,他们也都是有武装的商人。

后14世纪初日本进入了南北朝分裂期,这些个日本开始割据分裂,你打我,我打你相互攻打。这些在战争失败的割据政权组织些武士、商人、浪人也进行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海盗活动。这就没历史上称为“倭寇”。

明朝建立以后,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也和这些沿海走私的商人日本浪人、海贼勾结一起,在中国和朝鲜进行有组织的侵扰。明初朱元璋即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 ”,严禁私人海外贸易。当时明朝还极为强盛,所以这些海盗和倭寇们也不敢冒进。

到了明成祖时期,双方还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日本到中国来进贡进行贸易。足利幕府为了清剿南朝的残余势力,也同时打击海上盗贼。足利义死后他的儿子足利义持却改变了以往的政策,中断了双方的贸易并且也不再剿倭寇。这样可想而知,一些收敛的倭寇又开始进行了不要脸的活动。

后来足利义教时期,双方又开始进行贸易合作。成化年间,日本彻底进入战国时代。足利幕府权力开始慢慢的衰退,一些守护大名,他们为了争夺与明朝的贸易合作,就开始抢夺(意思垄断)。但是你这一垄断别人就受不了,那些不能进行贸易的大名就开始进行海盗活动。就像前面所说的浪人、武士又发挥自己不要脸的精神干起了老本行。

在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这些倭寇先后侵略了朝鲜、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洋(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所以也不难看出,倭寇也掠夺过其他国家。

提起“倭寇”两个字,我们很多都会认为他们是明朝时期的清一色的拿着武士刀,到我国的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本海盗团伙。近日小编研究发现,明朝嘉靖之前(包括元朝)的“倭寇”的确基本上都是日本人,而且因为日本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又称倭国,所以那些进犯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也被称为“倭寇”。

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发现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据《明史·日本志》中的描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说当时的“倭寇”团伙中,七成都是中国人(这还是官方数据,实际上应该更多)!这点我们从当时的那些海盗头目名单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汪直、徐海等其实都是中国人。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良民不做,非要落草为寇呢?

这还得从明朝建立时实施海禁的政策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当时我国的手工业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而日本则还停留在农业经济,虽然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比如瓷器、丝绸等手工业产品都需要从我国进口。明朝为了满足日本通商的要求,开放了宁波等港口实行贸易来往。但是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二年),发生了著名的“争贡之役”事件——两伙日本船队在我国发生火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明朝因此取消了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来往,并下令严禁与日本人通商交易,违令者要诛九族。

日本人没有办法,明里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所需要的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只能转入地下和中国走私商人交易,于是我国很多中小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巨额的利润驱动他们开始“暗中”和日本人做交易。起初他们以舟山双屿岛为基地,正式将官方交易转入地下走私交易,双屿港也因此一度成为亚洲最大、最繁华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港,甚至有“16世纪的上海”之称。但是仅仅二十多年之后(嘉靖二十六年),嘉靖皇帝又派出朱纨等人调动军队彻底捣毁了双屿岛交易基地,由此,这帮中下层商人阶级彻底沦为“游寇”团伙。

正所谓“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商转为寇”,这段时期,这些沦为“游寇”的商人们花钱雇佣了很多落难的日本武士(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很多封建地主被吞并,武士也因此无家可归)作为帮手报复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做出了很多“烧杀抢掠”的事情,所以也因此被人们统称为“倭寇”,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乐于被称为“倭寇”,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尚在明朝的家属受到株连(毕竟正常理解的话,倭寇应该都是外族)。所以说,这段时期所谓的“倭寇”的主体其实大部分都是我国的中小商人阶级,著名的海盗头子汪直、徐海等人实际上本来都是如假包换的徽商。此时明朝也涌现出来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一大批著名的抗倭英雄,底下的人也都乐于通报剿灭的都是“倭寇”,一个是抵御外族,一个是镇压刁民,孰轻孰重谁心里还没点数?后来,“倭寇”们虽然被杀得血肉横飞、四处逃散,但是问题却始终都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直到隆庆(嘉靖儿子朱载垕的年号)时期,明朝改变政策,开放了福建省的漳州月港,此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沿海持续了上百年的“倭寇”好像瞬间消失了一般。有了正规的交易渠道,谁还愿意去过那种“海盗般”生活呢?

就这样,一个愿意被称为“倭寇”,一个乐意称其为“倭寇”,成就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谎言。

倭寇的历史演变

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