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趣闻32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代考试趣闻32则,第1张

据说考试始于隋朝大业元年,至今已历经千余年,其间有许多关于考试的趣闻。

1唐朝末年,文采不错的鲍毅得罪了考官刘太珍。刘太真曾信誓旦旦不让鲍毅通过考试。第一次考完,刘太真想慢慢来,第二次考试会让宝姨开心。第二次考完,刘太真又让他上第三次,想让他开心一会儿。第三次考试后,刘太真没有拿录取包,就拿着名单去找丞相。就在朱霸之乱之后,名单里多了一个朱。丞相很不高兴,要求刘太真换掉他。吓得刘太真想不起其他孩子的名字,只记得保怡,最后上了保怡高中。

2何张之主考官,考上的进士不符合士子的期望,引起公愤,引起民众围攻何父。何张之架起梯子爬上墙,趴在墙上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3王伟参加科考,想走后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他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扮成乐师,手持琵琶迎接公主,被公主看中,一举夺得第一名。

4赵颜,唐朝人,多次考试不及格。他的家人恨他和他的妻子。有一次我公公家办晚会,邀请剧团来演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座位,除了赵林顿的妻子。演出中途,有人举报赵林同是秀才。家里人一听,赶紧把赵林童的老婆请了进来,给她穿上新衣服,换了凳子,然后继续看演出。

5宋真宗时期的宰相晏殊天资聪颖,从小就被当作神童推荐到朝廷。后来,他被推荐去见宋真宗,而宋真宗正在面试一个进士,所以他被邀请参加。颜姝一看到试题就说:“我前几天做了这个题目,你还是改一下吧。”宋真宗,这种喜悦,诚实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颜姝由此进入政府高层。

6宋代学者刘冕非常重视禁忌。他参加科举考试从来没听过“罗”字或与“罗”同音的字,怕是“状元”。他自己也常常把“快乐”说成“安康”,仆人们也跟着他。考完试,老刘派仆人去看名单。仆人回来,老刘急忙问自己中了没有,仆人回答说:“秀才痊愈了。”

7明朝成化年间,浙江秀才李习安在乡试期间,有一次私访,看到两个考生在下棋。一位考生甚至夸口说,“不用复习,上榜没问题。李和贤总不能用一个包含100个名字的奇怪标题来为难我们吧?”李习安一生气,就带回来一个包含100个名字的怪问题,就是“孔子门下有72位圣贤,那么圣贤之德是什么?云台28会怎么做?”结果,没有人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所以李习安没有接受任何一个问题。

8刘望陵,福建同安县人,明末参加公务员考试,考了福建省第三十四名,后因故被罢官。入清后再次参加福建省考,再次考了第34名。隔三差五赢同一个地方,比中500万**还低。

9清代陕西乡试中,有一位考官到西安安当考官。临行前,他拜访了关的老师舒。两人交谈过程中,尚叔放了个屁,但他不好意思,动了动屁股。考官以为有玄机,当即询问有何吩咐。尚书说:“没有他,你可以自由呼吸!”意思是,“没事,就是放屁。”考官误会了,以为他想录取一个叫夏的人。结果,在安,真的有一个叫夏的考生,而这个夏却误中了第一名。

10清朝嘉庆年间,文官考试完毕后,帕拉

11吴某,阿清人,目不识丁,因为左维护了他的松江县令的地位。他在主持郡考的时候,把枪手列的试题放在靴子里,想公布试题的时候,又忘了放在哪里。秘书问他知不知道考题内容,吴说只记得开头的“马”字。秘书在《四书》参观了“马”字,吴说不喜欢。后来他突然想到在靴筒里,就看了一眼。原考题为“不知道现在谁来了”。

12道光年间的考官穆彰阿,录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怎么样,而是看他的鼻烟壶。他有两个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的鼻烟壶,一个是琥珀,一个是白玉。考官推荐卷子时,用两个鼻烟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如果是琥珀,谢天谢地,这张卷子被文曲星看中,考上了进士;如果是白玉的话,对不起,我要和这纸的主人说再见了!取够了地方,下面的论文,再好,都会被当成废纸。

13清道光某年,原状元是邱实。当道光看到他的名字时,邱实是一个“死囚”,这是不吉利的,所以他没有接受。当我看到二年级第九名戴长芬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一阵狂喜,我立刻以状元的身份开始写作。因为清朝延续到第九次,戴兰芬真的很幸运。

14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曾经考公务员。当他拿到考题时,他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看完书,他“越级”,就是第一页看完,直接翻到第三页做。对此没有补救办法。哦,不,我又过不了辽宁工业大学一卡通了。

15古代乡试和会试有三次连考,每次三天。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考场。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李逊,家境贫寒,考试时篮子里装了36个馒头。

16清代广东盛行科举赌博。每逢考试,一些富商就设赌局,事先拟好几个考生的名字,赢的钱大到几万块银两。考试公布后,根据猜测决定胜负。所以越隐晦的姓氏,买的人越多。

17文,唐朝名人,陕西人。他的祖上是——年的文彦博,一个在唐朝政界和文坛都很有名气的双料人。他在政坛上是宰相,在文坛上成就了一代著名诗人。在文这一代,他年轻时才思敏捷,年纪轻轻就以词成名,但在仕途上却走不出一个人,即所谓仕途驴友也。文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傲慢。他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把科举当回事。他一直以为,每当他要考试的时候,皇帝就会把他的黑帽子给他,所以他就一直吊儿郎当。将近40岁的时候,文玩够了,逛够了,于是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现在他把科举当回事,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直到56岁,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进入进士榜。在作弊最严重的唐朝,就连著名诗人文,上至高官子弟,下至贫苦百姓,都乐此不疲,加入了轰轰烈烈的作弊大军。但与一般的饕餮相比,文达诗人的欺骗手段堪称一绝。即使在考官防贼的“防守”下,他依然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八个人的卷子,甚至还能全身而退,这让当时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如果他自称是唐朝的第二号骗子,没有人敢自称是第一号骗子。

18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85年,白居易29岁,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在助教那里

19蒲松龄老师,山东淄川人,留下一个《聊斋志异》,几十万字。19岁初,这位蒲老师考了男生,考了县政路第一名,补了博士生。不幸的是,他这次考试不及格。他没有过官瘾,他不甘心。他还是每三年考一次,按时去考试。考试,考试,直到71岁,连胡子都全白了。考官看他实在可怜,就做出一个榜样,成为进贡生。满腹悲愤,无处发泄。在艰难的岁月里,浦先生逐渐认识到“仕途黑暗,天理不正。”他把心中所有的委屈都寄托在小说创作上,写出了他的不朽著作《聊斋志异》年》。

2016岁时,唐伯虎考上了他原籍苏州的状元。明孝宗十二年,梁楚良大人来南京主持乡试,他以状元的身份被录取。第二年,唐杰元得意洋洋地去北京试。如果唐伯虎想参加飞行员考试,他难免会有点紧张。心里没底就去找考官垫底。因为唐伯虎被牵连进考场作弊案,名声受挫,家庭陷入困境,经历坎坷。他的老朋友和朋友都避之不及,甚至他的妻子也对他翻白眼。人情被忽略,世态炎凉。只好去城外建了一座桃花庵,自称“六僧”,卖书卖画为生。

21吴承恩擅长书画,多才多艺。但科举不利,直到中年才当上进贡生。60岁时,他当上了长兴县令,却因与长官不和而离职。之后,他聘请了荆王宓嵇山。

2240多岁的老学者孟郊感慨地说:“春风以马蹄疾为荣,一天就能看遍长安花。“通过考试后,他游街示众,一天之内看遍了全城的美女。这位吟游诗人只当过县尉,“慈母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少年的身体做衣服”也是“孟局”的一句话。

23“三线落地”定鼎家。在明朝,丁贤是第一个坐上头把交椅的福建人。在测试中,汇源是来自江西的黄子澄,来自江西的连,丁贤是第三名。在科举考试中,丁贤的文章是最好的,排名第一,连仍然排名第二,黄子澄退居第三。传说在排名公布前夕,朱元璋皇帝夜里梦见“三根电线落地”。一觉醒来,我查了一下丁嘉的名字,发现丁贤的“贤”和连的姓都含有“嗣”字,而黄子澄的名字与“嗣”毫无关系。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找了一个叫“丝绸”的花轮来代替黄子澄。正要下单,突然发现丁贤的“贤”字里有两个“丝”字。他连紫凝已经是“三丝”,加上花轮,就成了“四丝”。于是,只好作罢,按照原来的排名公布:丁第一。

24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督江西一年,任监考。他觉得好笑,发现秀才候选人花名册上有一个重名候选人,于是对重名秀才无声地打了个电话,说:“我弟弟和本官重名,真是巧了,本官要管管。好吧,我给你一副对联。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处理好,你就赢了。答不上来,就请你回去再好好学三年,下次农村考了再来。”那个学者也是一个充满文采的儒生。他听了这话,笑着答道:“你若不后悔你的话,请说些什么。”李梦阳精心制作了一副诙谐的对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字相同,但他们是不同的。”此联名异于他人,适合自己和同名考生,有调侃之意。听了这话,考生赫斯塔

25清代道光年间状元孙家鼐,在一大卷殿试中,误将“董仲舒”的“书”字写成“书”字。清廷规定,阅卷大臣在大卷中选出前10名的书,叠在一起,第一名为状元,呈送科举。有时皇帝递出原文,有时倒序。当时科举和孙家鼐写的其他字,10个阅卷大臣都没出来,却被抽中为甲等状元,折在第一册。道光是国王任命的,而孙家鼐按照原来的顺序获得了第一名。另一个词是事后发现的,10个阅卷大臣联名上书要求处罚。因为状元是道光帝亲自任命的,不方便追究,所以孙家鼐是“天下第一状元”。从此,这位幸运的“状元”仕途亨通,一路高升,成为大学士、军务尚书、同治皇帝的老师。

26刘的《半月照乾坤》让印象深刻。清朝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儒生,名叫刘。20岁之前,他不仅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唐诗宋词也了如指掌,背得滚瓜烂熟。所以他有县考,地方考,考试。然而,刘是丑陋的,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的规定,五官不全的人是不允许当官的。碰巧这次考试的考官是个人才,他勇敢地告诉了皇帝。为了避免以貌取人,龙决定参观保和殿。那一天,乾隆皇帝坐在御椅上,得意地笑了。他叫刘回应说:“独眼龙不登龙虎榜。”这幅对联既有讽刺,也有泼冷水。才华横溢的刘趾高气昂,接口说得对:“半月犹照坤!”隆帝见其气魄,暗暗称奇,便又造了一句:“东,西长庚,南济北斗,我是摘星人!”刘不卑不亢,马上答道:“春牡丹,夏牡丹,秋菊花,冬梅花,我是探花的!”龙帝见其才情如此敏捷,节奏整齐和谐,不禁为之神往。当即立下一圈诏书,任命刘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

27张发才:古代科举,在考场上跟进监牢是一模一样的。考生不得不穿单衣、单裤、单鞋,检查完后脱下来体检。然后检查文具怕小抄被塞进笔管或者砚台里。安检后放在小号里回答问题。除了来回巡逻的考官,考场内还会建一座炮塔,名为“明远楼”,供考官居高临下监视

28福尔摩斯:清末有一本《五经全注》,是中国古籍中字最小、版面最密的私刻本。卖贼贵,《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都是宋代儒家大师的详细评论。两卷共352页,30万字,面积只有火柴盒大小。每毫米一个字还是很清楚的。这台印刷机是从德国进口的——它是干什么用的?考试作弊,大家拿着放大镜装福尔摩斯。

9往好里说:福建一个大官主持考试。在北京,我设宴招待老乡、亲戚朋友,用酒壶倒酒,说:“干这壶”。我明白了。所有的八股都是以“都做到”结尾的,都是对的。太多学生出事了。该官员被传讯,但该官员认为此事已经结束。但是没关系——因为他叔叔考试不及格,所以他被证明是无辜的。其实是他女婿喝多了,所以糊涂了,把答题卡忘了。

30齐天大圣:一个北京官员在福建主持考试,亲戚学生向他询问考题。景宽一脸正义,怒斥道:“你这个猴子

32在史书中,洗澡总是与“斋戒”、“更衣”联系在一起,放在皇帝登基、朝臣上朝、祭祀仪式等重要事件之前。以示庄严肃穆。它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但我极其怀疑,古人似乎在政治上抓洗澡这件事抓得比较紧,在生活上抓得比较松。比如《太平御览》引自《汉书》“汉代官员五天洗澡都要休息,说要休息洗澡。”也就是说,汉朝要求官员工作五天,“休息”一天。另一方面,似乎休息日与洗澡是紧密相连的,这意味着当时的官员可能因为长时间不洗澡而影响了自己的官容,以至于不得不在法律上对“洗澡”做出明确规定。这绝非天方夜谭。看看白居易的诗《沐浴》:“长年不洗澡,皮肤上满是污垢。今天洗个澡,你会瘦下来的问自己今年是哪一年,春秋四十出头。”四十多岁的人可以很多年不洗澡,但洗完澡就沾沾自喜地磨掉几层老泥,“减肥”了。看到这里,要不是他老人家亲口表白,我们晚辈怎么可能想象得到。从老教师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风格,似乎可以想见,沐浴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并不总是如此,是有道理的。古代没有热水器,没有浴缸淋浴房,洗澡不方便。上说“身体的毛发和皮肤都是受父母影响的,谁也不能展示”,这甚至为公共澡堂的出现设置了伦理障碍。唯一方便洗澡的大概就是皇帝了。年,内廷有“混堂司”,有“宦官一员,无定员监,管沐浴。”这说明皇帝的澡堂及其工作人员是正式建立的。毕竟天下洗浴小,皇帝洗浴大。说到皇帝洗澡,就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的《孝经》,“那是初春。他们让她在纯净的水池中沐浴,温暖并抚平她乳脂般晶莹的肌肤。由于她的疲倦,一个侍女举着她,当皇帝第一次注意到她并选择她作为他的新娘时。唐皇沐浴不仅足够隆重,而且内容丰富。也是名扬千年,足够嚣张。历史上,洗澡曾经是对抗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在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都要被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身检查虽然要严割,但是光是解开衣服、电缆、耳鼻就太过分了,不要客气!”于是,他向皇帝建议,“让我们洗个澡,让官员把衣服穿上,这样既防止辱骂,又不失礼节”,得到了允许。考前洗澡并提供标准服装是合理的,既能防止作弊又不“失礼”。

夹带,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作弊方式,古代科举考生将《四书》、 《五经》等八股文考试用书变小,字压缩,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带入考场作弊,若作弊成功,考中的概率提高一半。与此同时,各朝政府对夹带的严查也必不可少,还有残酷的惩罚措施。不过,即使这样,夹带在考试中的作弊是屡禁不止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个是贿赂主考官以获得好的成绩;第二个就是夹带考试经文进入考场内作弊;第三是请人代考。唐代时科举考试的考场设有卫兵,以阻止考生夹带作弊。武则天时代设立了“糊名”的办法,将考生的名字遮盖,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

自从考试诞生那天,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夹带。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

夹带资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使用普遍的作弊方法,几乎每一个作弊的人都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又是最难的,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能把太祖长拳打好的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中国古代人把夹带这门功夫玩成了艺术,古董市场上科举夹带的拍卖价格年年见长。 八股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有一整套专门的格式和撰写方式,如果不饱读经书,熟记《四书》、 《五经》的每个章节,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朝廷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物,特地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可不久,考生又想到了新的“绝点子”:如果能将书变小,字压缩,不就更方便带进考场吗?有需要,自有人为了生财而迎合这种需求,于是这种如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问世了。它可以放在靴底、藏于袖中、匿于砚台底部携带入场。

这种作弊专用的微刻本,仅见于清朝中、后期,应该是中国古籍中字体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刻本之一。书以黄褐色纸为封面,内文为宣纸印刷,墨色精纯,校勘精当,印刷精细,完全是手工抄录后再印刷的,令人叹为观止。标榜为旅途便于携带的微型《五经全注》,实际上是为考生作弊提供方便。朝廷对搜出此书的处罚异常严厉,一旦发现,就要株连九族。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宋代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后,再由考官对抄本的内容进行评级。明清的科举保安措施更为严格,甚至对考生的穿戴、考场所用的各种工具都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以杜绝藏有夹带。

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

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器具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捡颁布了一道道的旨令。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遭到彻底的搜身检查,就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甚至还要察看肛门,可谓斯文扫地。为杀一儆百,清政府还在考场实施严打。一旦发现作弊,按照《大清律例》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一旦高中,光宗耀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作弊之风屡禁不止。乾隆11年(公元1743年)顺天府乡试,由于动用了军队进行搜检,不少考生赶紧抛弃身上所带的夹带。根据文献记载,考场外居然发现上千份夹带,堆积如山。有2800多考生临场脱逃,点名不到。可见夹带作弊已经普遍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抄写夹带本的书需要一些专门的工具,一般的毛笔是无法胜任的。抄写者喜欢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的毛笔,因为老鼠的毛相对比较硬,弹性也比一般的羊毛或者兔毛好。因此可以写很细小的字。当然也有部分人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进行抄写(事实上毛笔中所谓的狼毫笔并不是大灰狼的毛,而是黄鼠狼的毛),黄鼠狼的毛弹性和硬度都比较适合写小字,但是成本高的多。除了笔之外,墨水也必须使用特制的。往往要使用油性的墨水,因为普通的墨写在绢上会渗开,这样就很难写得很小。而且这种夹带往往需要随身携带,如果是水溶性的墨可能被汗水划开。所以必须用印刷行业采用的油墨而不是写毛笔字的水墨做夹带。

除了手抄本之外,印刷本的夹带后来也被发展了出来。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限于材料的问题,仍一直使用雕版印刷作为主要的印刷手段。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刻材料是木板,但是木板印刷印不出蝇头小字,所以印刷夹带的板材多半是石板或者铜板等硬度更高的板材,印出的夹带本四书五经的价格在正式出版物的几十倍以上。

除了夹带本的书要够小巧之外,夹带还必须足够隐蔽。当年的考生挖空心思改装可能带进考场的任何物件,把夹带放进去。 文房四宝是考生考试必备之物,因此空心的砚台、墨锭、毛等都是常见的夹带物品。除此以外,把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都是古代考生常见的手段,甚至有藏在馒头里边带进考场的。 由于夹带这种“袖珍书”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所以数量不多,留传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收藏界还时有发现印刷本的夹带,一般是一寸见方40~60页,印满四书五经。发现的总共有七八本,继开封之后,在南京江南贡院和浙江东阳相继发现了微型版的《五经全注》。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中的微型《五经全注》字极小,一粒米可盖八个字,然而一笔一画都十分清晰。此书采用的是一种叫油水分离法的特殊石印技术。该技术是鸦片战争前后从德国引进的,这种微印技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失传。

浙江东阳市的石印微刻《五经全注》孤本,比南京江南贡院的“袖珍书”体积更小,每个字不到1毫米,但看起来十分清晰。该书印于光绪己丑(1889年),书中还写了行文的格式、避讳等考试常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