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诺”和“是”都是哪些朝代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古代“诺”和“是”都是哪些朝代的?,第1张

“诺”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到晋代都是。

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有个别王朝,如:东晋、宋、梁等等依旧沿用。北方的燕、赵、秦、齐等等早已废除。

到了隋唐时期,基本全部改为“是”。五代十国和宋也用“是”,(辽国、金国、西夏不明)。

元朝统一前不明,统一后也用“是”。

明代也用“是”。

清代前期用“嗻”但晚清时期要求就不很严格,也有用“是”的。

“诺”和“是”其实都一样,下级回答上级命令的时候,都使用“是、明白、知道、遵命”等意思。

孔子时候的发音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经过训练可以看懂孔子学生写的《论语》,但是我们现在没可能完全知道这些字在当时念什么,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地现实。

因此我们在朗诵,研究和表演那个时代的时候,只能够按照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文字形式去念。按照史记等汉朝人写的书,主要还是用诺字。因此我觉得在影视剧中用诺字比较合理。

至于你说的嗨,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说法,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日本人从中国得到最多文化影响的时候,可不是孔子的时代,而是唐宋两朝。这个嗨字可能是那个时候过去的。

即使是孔子的时代,完全可以是几个音混用。要知道,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在春秋时期,好多国家彼此之间,说话的声音并不完全一样,就好像现在的方言一样。

总之呢,考证上古音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工作,现在还有专门研究这个的博士呢。

我们在欣赏电视剧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并不需要确认每个字的读音,要像诸葛亮同学学习:“亮独观其大略”

如今古装影视剧越来越风靡,也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喜欢的消遣观看内容,大家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不但可以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还能从中学习一些古代的礼仪和文化,比如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的“诺”和“喳”,这两个字相信小伙伴们在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时常听到,但是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诺”这个字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小伙伴们如果看过《美人心计》、《东方朔》等电视剧,就会发现那个年代的人喜欢用“诺”来表达遵从之意。一般来说,“诺”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回复和遵命,是一种尊重的体现和表达,另外,对于“诺”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我国古代称为礼仪之邦,尤其是秦汉时期更讲究“一诺千金”的君子风范,所以人们喜欢用“诺”来承诺自己的办事成效。

而“喳”这个字就更有讲究了,在清朝题材的电视剧如此盛行的今天,小伙伴们对于奴才口中的“喳”想必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小编想告诉大家,这个“喳”在清朝其实低贱之意,奴才们并不能把它挂在嘴边,而我们常常听到奴才的回应之词其实应该是“嗻”,这两个字和音常常被人混淆,尤其是一些早年拍摄的清朝电视剧,常常搞混这两个字眼,而随着电视剧的规范化和历史还原化,越来越多的细节被重视,比如这个“喳”就慢慢的变成了正确的“嗻”,而“嗻”的含义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诺”相差无二,都是一种遵从之意。

小伙伴们对于这些应答遵从的回复之词还了解多少呢?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用字习惯,欢迎小伙伴们给小编留言补充,大家一起学习历史、科普知识吧。

        看过描写秦朝、汉代,甚至唐代历史故事电视剧,比如《大秦赋》、《长安十二时辰》等的人都知道,剧中人物在表达“是!”、“好的!”、“遵命!”……等意思时,不像现代人用“好的!”、“OK”之类的词语,而是底气十足、理直气壮地喊一声:“诺!”真是这样吗?

        诺,形声字。《说文》:“诺,譍也。从言,若声。”“譍”即答应之“应”字,本义是顺从、答应。《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说文》卷六叒部“叒”的籀文应当是这个字的本字,它是由商周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个字,本像以手理发,使其通顺之形,用来表达“顺”义。加“口”就是“若”,表示“答应”。“若”仅见于战国晚期的秦文字,有人说“诺”的出现晚一些,有可能是个“汉篆”。我更倾向于说“诺”,起源于商朝末期,盛行于秦汉两朝并沿用至唐宋的观点。

        康熙字典里说诺:

《说文》:“诺,譍也。

《玉篇》:答也。

《正韵》:应声。

《诗·鲁颂》:莫敢不诺。

《投壶》:大师曰诺。疏:承领之辞也。

《吴志·顾雍传》:顾悌每得父书,拜跪读之,每句应诺。

《韵会》:以言许人曰诺。

《左传·襄十八年》:献子许诺。

《论语》:子路无宿诺。

《老子·道德经》:轻诺必寡信。

《荀子·王霸篇》:刑赏己诺,信乎天下矣。

        诺,在当时人们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事!《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史记·季布传》里说:季布这个人非常守信用,“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所以,“诺”,成为秦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表示同意的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当时还有一个字“唯”,与“诺”同为应答的象声词,所谓“唯唯诺诺”。《说文解字》:唯,诺也。《汉字字源》中说:唯,形声字,本意是应答的声音。《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释“唯”为“应诺,副词,诺也”。释“诺”为“应对,副词,唯也”。可见二者同义。

        而这两个字是程度有别的!“诺”多指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晚辈的应答,“唯”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礼记曲礼》里说: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宋史.司马光传》也说:“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礼记曲礼上》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应辞‘唯’恭于‘诺’。”孔颖达疏解释:“父与先生呼召须称唯……不得称诺,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礼记内则》中说:“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礼记玉藻》又曰:“ 父命呼,唯而不诺。”孔颖达疏:“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唯恭于诺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唯,速而恭,诺,缓而慢。

        也就是说,至少,电视剧《大秦赋》里的“诺!”还是用“唯”更准确些。不过艺术毕竟是艺术,也许是“诺!”比“唯!”喊起来更有气势一些吧!?更何况“诺!”确实渐渐取代了“唯!”

        可见,实际情况还是有出入的。

        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隋唐时期,基本全部改为“是”,还有少部分地方夹杂着“诺”。到了清朝就是满文“嗻”了。不过应声者更显低微。

        至于“是”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是由人的手和脚加上日头而演变成的,所以它最初的意思是,夏至太阳当头的时候适合种田,时日恰当称为“是”,不恰当则是“非”。这是它的本义,在古代或者古汉语中则是“这个”、“这样”的意思,后来渐渐演变成“对”、“行”、“遵命”、“好的”、“yes”、“OK”之意了!

诺贝尔、

布宜诺斯艾利斯、

诺曼底登陆、

承诺、

朱诺、

诺言、

一诺千金、

许诺、

诺尔、

唯唯诺诺、

百诺、

诺诺、

季诺、

基诺族、

金诺、

卡诺、

允诺、

诺诺连声、

季布一诺、

诺金、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唯诺、

践诺、

轻诺寡信、

心诺、

诺龙、

千金诺、

然诺、

诺苏、

诺颜、

一呼百诺、

古代“诺”和“是”都是哪些朝代的?

“诺”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到晋代都是。 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有个别王朝,如:东晋、宋、梁等等依旧沿用。北方的燕、赵、秦、齐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