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
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
大材小用是一个我们经常会使用的成语之一,它的意思是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1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但是孙权并没有看上他。鲁肃不愿埋没庞统的才华,于是就推荐他去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上任后,终日借酒浇愁,不理政事。刘备听闻后大怒,便命张飞、孙乾等人去耒阳县巡视。张飞一行人到了耒阳县府衙时,庞统却没有出来迎接。这时候,庞统的同僚跑来告诉张飞他平日不理政事。
张飞听后大怒,想擒拿庞统问罪。孙乾劝他见了庞统,再治罪也不迟。张飞见到庞统后,大骂他荒废政事。结果,庞统淡定自若,用半天时间就把所有堆积的事情做完。张飞看到后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在与庞统一番交流后,刘备发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将其留在了身边,还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2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大材小用的历史典故一:
庞统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事实上庞统确实去当过县令,也确实当的不是特别好,但没有用半天的时间就解决了一个月的政务。后来(因为当的不好)被免官了,鲁肃便写信告诉刘备,庞统这个人不适合当县令,应该当治中、别驾。而后,庞统的表现也确实很出色。但前面那句歇后语,却绝对不是事实。即使庞统真的有半天就解决一个月的事的本领,这个故事则说明他志向远大,深至天下。而不是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的历史典故二:
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 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同党怀英 为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 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 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 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 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 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 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 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 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 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 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 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 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 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 得成功。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 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 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 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 物,现 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 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八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材小用的历史典故三:
边让《三国演义》第十回有个故事,说是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所杀,曹操誓报杀父之仇,带领大军杀奔徐州。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五千兵来救。曹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上截杀之。这里说的边让,就是成语“大材小用”的主人公。历史上确有曹操杀边让的事,但时间及情节与《三国演义》上所说的有些出入。边让,字文礼,陈留人,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人。边让这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言善辩,博学多闻,他最有名气的作品是《章华赋》。汉灵帝刘宏立何妃为皇后,重用何妃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何进听说了边让的名气和才华,就想征召他做官,但又怕边让不来,就以征兵的名义把边让召到洛阳,任命他做了个令史。何进本以为这件事儿自己办得不错,没想到却引起了当时的大学者、大诗人、大书法家蔡邕(yōng)的不满——蔡邕觉得给边让的官太小了!蔡邕找到何进说,这个边让呀,小时候就很孤苦,但是聪明好学,学诸子百家的经典,能见本知义,举一反三;这个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用来煮牛的大鼎,假如用来烹调一只小鸡就不合适,汤多了,淡而无味;汤少了,就煮不熟。让边让当令史,就是所谓的“大器之于小用”,希望大将军能给他个机会,让他一展才华。后来,何进就让边让做了九江太守。当时朝廷上下已是一片混乱,边让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实在没意思,后来干脆辞掉官职,回家读书做学问了。可一个有才华的人,怎么能对社会没有一点看法呢边让对曹操这个崛起的枭雄就非常看不起,经常在不同的场合骂他。后来就有人到曹操那里告状,曹操正春风得意,哪容得别人这样说他于是,他就安排地方官把边让给逮住杀掉了。
周文王被商纣王给关起来了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没有一个国君真正想要任用它
屈原在郑袖,靳尚等人的谗言限制下被楚襄王给放逐了
左丘明相传双目失明,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如果是事实,那么就是得病了
孙武在魏国得宠,被庞涓所嫉妒,陷害,被魏王给挖了膝盖
吕不韦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迁往蜀地
韩非被李斯所嫉妒,谗害,被秦始皇抓了进去。
用人不疑是指起用某个人时,就要充分信任他,不要有所怀疑。你们对用人不疑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用人不疑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
用人不疑成语意思起用某个人时,就要充分信任他,不要有所怀疑。
用人不疑成语典故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国力强大后,决意攻打中山国(今定州)。择兵选将时,魏文侯经举荐查访,拜乐羊为大将军。此人足智多谋,文韬武略,只是他的儿子在中山国做大官,朝中一些大臣对此议论纷纷,顾虑重重,恐乐羊徇父子之情,难当收服中山的大任。但是魏文侯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坚信乐羊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难得人才。
乐羊领命后,运筹帷幄,出战连连告捷。
中山君在大军压境的危难之时,威逼乐舒在城头说服其父乐羊,并以此为要挟,作为退兵之计。乐羊听了儿子的哀求后,狠狠训斥了一番,并劝告说:“你若识时务,赶快说服昏君,出城投降,既能避免全城刀兵之祸,也可解万民倒悬之苦。”
乐舒表示:只要暂缓攻城,可和国君商议。
乐羊深谋远虑,明白这是中山君的缓兵之计,妄图以逸待劳,拖延时间,等魏兵粮草用尽自行退兵。相反这恰恰给了魏军争取民心的好机会,所以乐羊答应给一个月的期限。
中山君一见,心里也就宽松了,认为找到了挡箭牌。而后对于战守问题并没过多考虑。
一个月过去了,城外又开始宣战。中山君故伎重演,又搬出乐舒要求宽限。乐羊出于为百姓着想,做到仁至义尽,又予答应。这样一连三次。
几个月的围而不打,魏军内部有了厌战情绪,还有些将士问乐羊“用心何在”!对此,老将军总是一一明释。“我们攻打中山,不光是要占领这块土地,更重要的是为收服民心,解万民倒悬之苦,如果强攻硬打,百姓遭殃,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牺牲。攻坚在于攻心,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仁义之师,人心所向,城就不难攻破了。”一席话说的将士们心里透亮,士气又高涨起来。
不想“围而不打”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人本来就反对乐羊为大将,这让说三道四的人可算逮住了理,自以为有先见之明。特别是一些本来有成见的人,恰好乘机恶毒诽谤,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乌烟瘴气。
这样一来,大臣翟璜却沉不住气了,乐羊是他推荐的,真的出了闪失,又如何交代呢于是急忙面君任从发落。
不想,魏文侯不但没怪罪,却断然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既然拜乐将军为将,我就信任他。将在外,仗如何打,由他自己把握而定。我正准备慰劳品,派人前去慰问将士呢!”
当使者到前方带去慰问品并传达了主公的慰问后,军心大振,既为将士们鼓了劲,也增强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第三个期限又到了,中山君仍不投降,乐羊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攻城如排山倒海。
中山君无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掷,把乐舒缚于城头,威胁乐羊退兵,否则就杀掉乐舒。
乐羊面对苦苦相求的儿子,严词斥道:“你这执迷不悟的畜牲,甘愿助纣为虐,不肯改邪归正,就是死也罪有应得。”说罢向城楼一箭射去,挥师攻城。
经过一场激战,中山君见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先杀了乐舒,然后自刎。
中山城拿下了,万民折服,欢迎仁义之师。
乐羊得胜还朝,受到满朝祝贺。魏文侯拿出土地大加封赏,乐羊却坚辞拒绝。说道:“如果没有主公的信任,我和将士们攻打中山是不会成功的。”
用人不疑成语造句1、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造人先于造物。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3、人才难得又难知,只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4、虽然孟明视等三员秦将在之战中全军覆没,但秦穆公用人不疑,给了他们将功折罪的机会。
5、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6、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俗话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那是在教你不要去和恶人交往。祝你善友多多,福气多多。
7、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本公主选择了你,自然信任你。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你,也相信你能做好,还有,你需要什么帮助,到军区找刘副政委,他会帮助你的,包括钱、物、人。
9、尼尔森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躁,他虽然坚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很喜欢骂人,经常咆哮如雷,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老头子。
10、哈哈,好一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1、但是心里又对这个年轻人高看了几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有领导风范。
12、我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是吗
13、记住,我曹操向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鸿用全部家当去赌一个忠心的小弟。
15、听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吗任命他这个职位,就得放手让他去做,支持他,扶持他。
16、在使用学生会干部环节上,也须把握用人所长、用当其位、用人不疑、用人赏罚等“四用”原则。
孙权,字仲谋(182年~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能在藩镇割据的东汉末年,秉承其父兄开创的基业,不断开拓进取,最终成就霸主之业,诚如其兄孙策临死前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霸,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但在举贤任能,使其尽心尽力,以保江东方面,我不如你……”应该说,孙策对其弟的看法还是相当准确的。那么,孙权在用人方面又有什么超常之处呢?礼贤下士
对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来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并不容易。但是孙权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东政权时,他的谦逊有礼的风范,帮助他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当时孙权年仅18岁,不少江东旧部恐其太过年轻,终难成大业,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时的孙权依仗张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铺佐,同时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不论是江东本土的才俊,还是北方来投的士大夫,只要前来投靠,孙权一概热情接待,一旦发现其确有真才实学,则不吝委以重任。史载孙权第一次与鲁肃相见,便与鲁肃合榻对饮,相谈甚欢。特别是当孙权听到鲁肃坦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也。孙权当即握住鲁肃的双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完全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的畅谈,哪里看得出是君臣对策?正是因为孙权的这种平和的态度,使鲁肃终其一生甘心为孙权所用。而孙权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仅使那些首鼠两端的文官武将安下心来,且很快就招揽了鲁肃、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谋之士,使江东局面为之一新。知人善任
能够正确识别手下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是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在这一点上,孙权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东汉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乱局,各种割据势力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如何选拔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这对孙权来说十分重要。孙权知道,自己的弱项恰恰就是亲临战阵,选一个合适的人代替自己临阵指挥,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所幸孙权做到了,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东吴统帅级别的几位将军都是名冠古今的军事家、谋略家,东吴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奇袭荆州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胜利,使江东方面最终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诚然,在任命主帅之前,孙权也曾反复权衡,然而一旦决定,则会对其给予绝对的信任,这充分体现在对主帅继任者的选拔上。孙权均能够充分听取在任主帅的意见,像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再荐陆逊,孙权毫无例外,都接受了,事实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有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孙权的知人善任。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先后委派赵咨、沈珩、冯熙出使魏国,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冯熙,为不辱使命,不屈从于魏国的利诱,最后竟在魏国境内引刃自尽,这在敌对的魏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树立了吴国的威信,也让人看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古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孙权的身上也有所体现。诸葛瑾,字子瑜,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受到孙权的重用,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最后竟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这当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伤诸葛瑾明保孙权,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对此,孙权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为了让众人相信,孙权还特意以当初诸葛亮来东吴时,自己曾授意诸葛瑾劝诸葛亮留下来一事加以说明。当时诸葛瑾就回绝了孙权,诸葛瑾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然投靠了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同一个道理。”“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人,足以显示其高贵的品格,他又怎么会背叛于我呢?”孙权以这样的话做结束。事后,为了堵住众人的嘴,更为了显示对诸葛瑾的信任,孙权曾数次派诸葛瑾出使蜀国,而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汉,只是在公众场合和弟弟见面,私下场合,兄弟俩从未会面过,诸葛瑾以他的忠诚,回报了孙权的信任。从谏如流
引才案例:秦昭王五跪得范睢
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纳得着。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今天的管理者做何感想,将如何引才纳贤?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是否有管理者们来做续呢?
识才案例: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
如果说引才,只需要态度友好就够了,识才却是很神秘的工作。所谓识才不只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从今天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忠心耿耿。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于是,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理很郁闷。这一切汉景帝都看在眼里,叹息到:“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轻气盛呢”。汉景帝通过吃肉这件小事,试探出周亚夫不适合做太子的辅政大臣。汉景帝认为,周亚夫应把赏他的肉,用手拿着吃下去,才是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周亚夫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汉景帝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弃了他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识才的策略与传说贯穿中国五行年历史,汉景帝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们是否也要向汉景帝学点什么?识才的奥妙深着呢!
用才案例:神偷请战
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得当,事半功倍。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这时神偷请战,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再逊的人总有一方面较他人一日之长。企业管理者们要能很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千万不能夹杂个人喜好,也许你今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干将。
育才案例:纪浪子训鸡喻育才
一般情况下,人才到位须进行培训,并且育才是企业永久的工程,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没有持续竞争力。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名象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今天的管理者们从纪浪子训斗鸡,有何启发?我们的育才不正是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吗?只有企业自己培育的人才,并且培育到一定火候,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激才案例:墨子苦心激励耕柱
人才并不是天生一定为某人作贡献,一定尽全力做贡献,关键是要适当激励,激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不泛其例。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却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答:“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答:“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激励人才是一种艺术,我们的企业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激励无定法,只有合适的激励才能产生期望的效果。墨子的激励措施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但可为今天的激才提供借鉴。
留才案例: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因此,引才难,留才难,一个小单位留住高才,而留住高才心似乎难于上青天。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这日,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板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之命,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
留才留心,只要能留得人才之心,他即使在天涯海角依然效命。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们在人才震荡的今天,你们如何借鉴刘备的留才策略呢,会不会留才效果与之相反,人是留下了,可心已不在,可见留才亦有着诸多妙处。
去才案例:曹操借刀杀祢衡
引才难,用才难,去才更难,去一个世人皆以为才,而不能所用的怪才是难上难。东汉名士祢衡,三国著名的一个狂士,志大才疏,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在当时很有名气。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曹操派人叫来祢衡。见了面之后,曹操故意给点颜色祢衡看看,不叫这位大学者落座。
祢衡:“唉,天地虽阔,却没有一个人才啊!”
曹操:“我手下有几十位优秀人才,都是当世英雄,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祢衡:“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曹操:“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祢衡:“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往大里讲,我可以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往小里讲,我的道德文章和孔子、颜回可有一比。我怎么能和你手下的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曹操心里非常恼怒,知道祢衡只会一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当然不会买他的账。部下张辽想杀掉祢衡,他却制止了,却任命他做荆州的使臣,说服刘表归降朝庭。后来祢衡去见刘表,积习难改,又激怒了刘表。刘表听说过祢衡多次辱骂曹操的事,知道曹操想借自己的手杀掉祢衡,担当“害贤”的恶名,便派他去见江夏的将军黄祖。黄祖是一个小军阀,素质没有达到曹操、刘表那个层次。祢衡见了黄祖,重施故技,没有说几句,便把黄祖得罪了。黄祖悖然大怒,叫人把祢衡拉出去斩掉了。听说祢衡被黄祖杀掉了,曹操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腐儒自己找死,根本用不着脏我的刀。”
楚霸王举鼎——好大的力气 楚霸王困垓下——四面楚歌 楚霸王种蒜——栽到家了 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楚汉相争——在谋不在勇 楚王拿晏子开心——辱人反被辱 楚庄王猜谜语——一鸣惊人 楚庄王理政——一鸣惊人 程咬金拜大旗——运气好;众望所归 程咬金的三斧头——虎头蛇尾 程婴告密搜赵式——舍儿救孤 城隍与玉皇——有天地之别 城门洞的行人——来去自由 城门口的砖头——踢出来的 城门楼上乘凉——好出风头 城门楼上的哨兵——高手(守) 城门楼上挂猪头——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城门上挂大钟——群众观点 城墙上的草——风吹两边倒 城墙上点烽火——告急 城墙上赶麻雀——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城墙上骑瞎马——好险;冒险;危险成吉思汗的兵马——所向无敌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喜新厌旧 陈世美打轿夫——不识抬举 陈世美娶皇姑——喜新厌旧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常胜将军出征——所向无故 常胜将军回朝——凯旋归来 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曹操杀蔡瑁——上当受骗;操之过急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用计——又尖又滑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兵营里养妓女——乱了军心 扁鹊开处方——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 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先讲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齐景公是姜齐的倒数第七位国君,齐景公之后再经过六位国君,姜姓齐国被田姓齐国取代。晏子是当时齐国的大夫,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我们知道晏子这个人,大多是因为他的故事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当时的课本上讲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知晏子足智多谋、灵活善辩。
有一天,齐景公去打猎,在山上看见了老虎,在沼泽地里看见了蛇,齐景公就觉得不吉利,回来后就问晏子:看见老虎和蛇这事是不是不祥?然后晏子就回答了说:一个国家只有三件事不祥,这事(指看见老虎和蛇)不在其中,哪三件事不祥呢?晏子接着说:一是国家有贤能的人而不知道,是不祥;二是知道了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是不祥;三是任用了贤能但却不信任,是不祥。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沼泽地里看见蛇,不是不祥,山是老虎的家,沼泽地是蛇的巢穴,怎么能说不祥呢?
这就是“国有三不祥”的故事,即:一、有贤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其来源就是《晏子春秋》这本书,这本书中讲了很多晏子以各种方法劝告国君要勤于理政、爱戴百姓、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故事,表达了晏子对于治国、治民、理政等各方面的主张。后来经过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整理在《新苑》这本书中。《晏子春秋·谏下之十》: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先从这个故事本身来分析,齐景公在齐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非常贤能的君主,相反,齐景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君主,他既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有贪图享乐的昏君之气,在他的身边有种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种是正直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晏子、司马穰苴,另一种就是崔杼、庆封这样的擅权小人。
正因为齐景公的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所以才更需要晏子这样的正直大臣的劝谏,齐景公有一个方面极像他的祖辈齐桓公,有好臣(管仲、鲍叔牙)辅佐就学好,有奸臣辅佐(易牙、竖刁)就学坏。齐景公上山打猎觉得看到老虎和蛇不祥,就来问晏子,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齐景公想的不过是自己会不会遇到不祥的事,影响自己,仅仅而已,但是晏子却以这件事为引子,引申到国家的治理上来,告诫齐景公治理国家要防备不祥的事只有三件。
再来看看晏子讲的三不祥:一、有贤不知一个国家如果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是告诫齐景公要发现人才,这叫选拔人才。二、知而不用一个国家如果明知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是告诫齐景公要任用贤能人才,这叫选贤用人。
三、用而不任一个国家如果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相信他,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就是告诫齐景公要信任人才,这叫用人不疑。晏子所说的三件事,都是关于如何选人--如何用人--如何信任人才,在晏子的理念中,人才不被发现、不被任用、不被信任才是最不祥的事,晏子借用齐景公的疑问,为齐景公劝谏自己的人才理念,国有三不祥其实是晏子劝谏齐景公要如何选人、用人、信人的故事,晏子所说的理念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的,是站在国君的位置想问题的。晏子也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自成一系,晏子关于选人、用人、信人的理念,为后世历代国君所采用,即使放到今天,这个理念仍然适用,要知道晏子的时代,齐国还没有稷下学宫这所历史上第一所政府主办的高等院校,还没有选人的更好途径,当时的春秋又是贵族政治,晏子本人就是出身贵族,出身不高的人才是极难得到国君的任用,更不用说信任了。
晏子的治国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以身作则”,告诫国君要以个人为楷模,号令天下臣民学习,晏子向齐景公所讲的“国有三不祥”除了向齐景公讲明道理外,也希望齐景公能够以身作则,向天下人作出良好的选人、用人、信人榜样。同时也因为齐景公矛盾复杂的性格,更需要晏子的劝谏,所以晏子寻找一切机会,利用合适的方法向齐景公进行劝谏,经过晏子的劝谏,齐景公也只是部分听从了晏子的建议,时间一过,齐景公又恢复了贪图享乐的本性,所以晏子就不停地劝谏,包括这次的“国有三不祥”的故事。
大材小用的典故由来
本文2023-10-05 18:10: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