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川乌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川乌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使用注意 11 运用 12 化学成分 13 川乌的药理作用 14 川乌中毒 15 川乌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川乌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生川乌 1572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3 性味与归经 1574 功能与主治 1575 用法与用量 1576 注意 1577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川乌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川乌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川乌 1 拼音

chuān wū

2 英文参考

radix aconiti sinensis [朗道汉英字典]

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conit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川乌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唐代侯宁极《药谱》记载的川乌头[1]。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Aconit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川乌的别名

川乌[3]

7 来源及产地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栽培品)的块根(主根)。主产四川、陜西[3]。

8 性味归经

辛,热,有大毒。入心、脾经[3]。

9 功能主治

祛风湿,散寒,止痛[3]。

1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历节风痛拘挛麻木,中风后半身不遂,寒性头痛,寒疝腹痛,小儿慢惊。煎服:制川乌,15~9g,宜久煎(一小时以上)[3]。

2外治阴疽肿毒,生川乌研末调敷。反贝母、白蔹、半夏、瓜蒌、白及[3]。

10 使用注意

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4]。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服[3]。

11 运用

乌头子根的小者名侧子,又名即子,功同川乌,煎服并治脚气。乌头子根的琐细者名漏篮子,炒研末为丸服治恶痢;研末井水调涂治恶疮臭溃。[3]

12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堿,巳分得消旋去甲基乌药堿、次乌头堿、乌头堿、新乌宁堿、川乌头堿甲及乙等[3]。

13 药理作用

乌头堿具局麻(先 ,后麻醉)镇痛及抗炎作用,但系剧毒药,安全范围小,可使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3]。

14 川乌中毒

据报告,人口服乌头堿02mg、川乌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乌头堿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川乌头毒性极强,在炮制或加热煎煮后,总堿含量减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制、煎煮时间的不同,其毒性差别很大[3]。

15 川乌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川乌

Chuanwu

ACONITI RADIX

152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15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15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灰**。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

(2) 取本品粉末2g,加氨试液2ml润湿,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低温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堿对照品、次乌头堿对照品、新乌头堿对照品适量,加异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2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90%(附录Ⅸ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01mol/L醋酸铵(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 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理论板数按新乌头堿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 48 15→26 85→74 48 ~49 26→35 74→65 49~58 35 65 58~65 35→15 65→85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苯甲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新乌头原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异丙醇三氯甲烷(1:1)溶液溶解制成每1ml各含苯甲酰乌头原堿和苯甲酰次乌头原堿50μg、苯甲酰新乌头原堿03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氨试液3ml,精密加入异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水温在25℃以下)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异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40℃以下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精密加入异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3ml溶解,密塞,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苯甲酰乌头原堿(C32H45NO10)、苯甲酰次乌头原堿(C31H43NO9)、苯甲酰新乌头原堿(C31H43NO10)的总量应为007%~015%。

157 川乌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生川乌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1572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3 性味与归经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1574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575 用法与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

1576 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157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58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 31 小陷胸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主治 34 小陷胸汤的用法用量 35 方解 36 运用 37 现代适应证 371 急性支气管炎 372 肋间神经痛 373 渗出性胸膜炎 374 急性胃炎 375 慢性胃炎 38 小陷胸汤的药理作用 38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382 对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38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384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385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386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387 对肿瘤的影响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311 歌诀 312 摘录 4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小陷胸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小陷胸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伤寒大白》卷三方之小陷胸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陷胸汤 1 拼音

xiǎo xiàn xiōng tāng

2 概述

小陷胸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连6g、制半夏9g、全瓜蒌15g,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主治痰热互结心下证。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之证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心绞痛等属痰热互结者。

3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

实验研究本方有祛痰、止咳和抗溃疡作用[1]。该方剂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杀作用,特别是能抑杀幽门螺旋杆菌,对免疫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呼吸系统功能有一定积极影响,能抗溃疡,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运动,对神经、内分泌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因此对其适应证急、慢性胃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从本方3味中药药理分析看,其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远大于对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对部分肿瘤的生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某些肿瘤、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可以试用本方。[2]

31 小陷胸汤的别名

陷胸汤

32 组成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大者)一枚[1]。

黄连6g、制半夏9g、全瓜蒌15g[3]

黄连6g、半夏12g、瓜蒌实20g[4]

33 功效主治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在除膈上结热。除痰去热。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小结胸病,心下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浮滑。及痰热互结而成的胸痹,或痰热在膈上而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热,脉洪,苔黄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时气结胸,心下坚,按之即痛,其脉沉滑。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痰热塞胸。痰热互结而成的胸痹,及热痰在膈上所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热(唯手足有时觉凉),脉洪。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4]

《伤寒论》方之小陷胸汤功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近代也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属痰热内阻者。[1]

34 小陷胸汤的用法用量

先以水煮栝蒌去渣,再入诸药同煎,去渣,分三次温服[1]。

上3味,以水6升,先煮栝楼,取3升,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分温3服。

35 方解

痰热互结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蒌实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黄连为臣,助瓜蒌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结。半夏为佐,降逆化痰,助瓜蒌消痰散结,散心下之痞。黄连、半夏合用,一苦一辛,苦降辛开。半夏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如此则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益著。三药相合,使痰去热除,结开痛止,为治胸脘痞痛之良剂。临证不仅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内科杂症属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3]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以黄连、半夏为臣药,取黄连之苦寒,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辛开苦降,与瓜蒌相伍,则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方仅3药,配伍精当,是为痰热互结,胸脘痞痛之良剂。不仅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而且内科杂证属于痰热互结者,亦甚有效。[4]

本方与大陷胸汤比较,虽皆主治结胸病,但有大小、轻重之分。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胸腹,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本方证为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虽亦拒按,但较之大陷胸汤证的痛不可近为轻。故大陷胸汤用大黄、朴硝与甘遂配合,泻热逐水;而本方则用瓜蒌与黄连、半夏配伍,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病因、病位、病势不同,其组方用药则迥然有别。[4]

方中黄连苦寒清心泻热,半夏辛温而苦和胃化痰,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互结之证;益以栝蒌清热化痰,宽胸开结。三药合用,共成清热开结涤痰之剂。[1]

36 运用

[3]

1.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之证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咳者,加胆南星、川贝母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泄肺热。

3使用注意:方中瓜蒌有缓泻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4伤寒发黄胸腹满:郑某,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遂下小陷胸汤,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

5胃脘痛:热邪入里,脘痞,按之痛,脉浮滑,此邪结阳分,拟仲景小陷胸汤。川黄连、栝楼实、半夏、杏仁、枳实。

6咳喘(肺心病):王某某,男,59岁。咳逆倚息不得卧,心悸而气短,每日靠狄戈辛维持,面色黧黑,大便数日未解,舌苔白腻根黄,脉数而时结。处方:瓜蒌30g(先煎),半夏9g,黄连6g。服两剂,大便畅通,喘咳俱减,已能平卧。

37 现代适应证

[5]

适应证: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属痰热者,均可加味用之。

371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临床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许干湿啰音。治疗不及时,病情蔓延,即可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时,肺充血、水肿,肺泡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两肺出现较多的干啰音。

372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在该神经分布的区域内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肌痉挛及压痛。临床常见于各种机械性损伤以及病毒、细菌感染引起肋间神经炎而导致相应部位疼痛,同时也可见于良性或恶性肋间神经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

373 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胸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肺及胸膜细菌及结核感染、胸腔内肿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这些疾病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白蛋白、球蛋白甚至纤维蛋白原及各种细胞通过血管渗出。

374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是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一过性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疼痛及消化道症状。临床常见病因包括: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②除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大多因机体免疫力低下而发生各种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胃炎。③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见原因为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是因该类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及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产生所致;某些抗肿瘤药对胃黏膜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损伤胃黏膜。其次是各种应激如颅内高压、重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大创伤及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使胃黏膜微循环缺血、缺氧而导致胃黏膜损伤。第三是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此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其中胆汁和各种胰酶也可参与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375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有3: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该菌有鞭毛,对胃黏膜穿过能力强,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强烈炎症反应;该菌细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饮食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病变。④其他因素如含胆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 等或单独或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导致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38 小陷胸汤的药理作用

[6]

38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1:5)~(1:1)瓜蒌煎剂或浸剂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臣药黄连及所含小檗堿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结核杆菌及真菌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黄连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杆菌、阴沟杆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肺炎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枯草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各型流感病毒、鸡瘟病毒、柯萨奇B3病毒、沙眼衣原体、 滴虫、热带利什曼原虫、锥虫、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更重要的是最新发现黄连对幽门螺旋杆菌、多种牙周致病菌均有高度抑制作用,同时对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大部分真菌等都有抑制作用。黄连高浓度杀菌、低浓度抑菌,其主要抑菌环节是:①破坏细菌结构。②抑制细菌糖代谢。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不仅如此,黄连还有消除耐药菌株的R因子(耐药质粒)的作用,小檗堿75%结合在细菌脂质部分而改变其脂肪酸结构,从而使菌体毒素失活,并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半夏浸剂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如堇色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82 对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黄连及小檗堿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及慢性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小檗堿能明显抑制趋化因子ZA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抑制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形核白细胞化学发光反应,对白细胞系产生的自由基及过氧化氢导致的化学发光亦有显著抑制作用,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降低中性粒细胞中磷脂酶A2 (PLA2)的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同时小檗堿能 ACTH的释放,也是其具有抗炎作用的重要因素,小檗堿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臣药半夏多糖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激活作用,半夏制剂能促使硅沉着肺胶原蛋白的吸收,同时对肾上腺皮质有轻度 作用,使血中皮质酮浓度升高,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83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瓜蒌具有降血糖作用。臣药黄连能降低脑脊液中cAMP含量,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而具有解热作用;黄连所含四氢小檗堿、四氢黄连堿极易透过血脑屏障,有中枢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对心悸、失眠、多梦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小檗堿能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提高动物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晚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程度,降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降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程度;同时小檗堿能显著升高脑缺血时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对缺氧/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明显升高有抑制作用,同时黄连能促进ACTH释放。臣药半夏具有中枢性镇吐及镇咳作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同时对肾上腺皮质有轻度 作用,使血中皮质酮浓度升高,还能抑制腺体的分泌。黄连具有很强的降血糖作用,可抑制糖原异生和(或)促进糖的酵解。

384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瓜蒌仁所含脂肪油有致泻作用。臣药黄连及其所含小檗堿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菌是胃溃疡及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小檗堿能抑制胃酸分泌,实验证明黄连及其小檗堿具有抗胃溃疡作用,对胃黏膜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小檗堿可抑制乙酰胆堿、甲氨酰胆堿、组胺、缓激肽、氯化钡所致回肠痉挛,低浓度时可增强前列腺素所致回肠收缩,高浓度时则抑制之,有报道小檗堿对乙酰胆堿具有剂量依赖性双相作用,小剂量增强之,大剂量抑制之;小檗堿能促进胆汁形成和排泄。臣药半夏加热或用姜汁炮制后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有镇吐作用,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酸过度,降低游离酸及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和促进恢复的作用;还能抑制对胃黏膜有损伤作用的PGE2的分泌,抑制乙酰胆堿、组胺、氯化钡所引起的肠道收缩;半夏和水半夏还能抑制腺体分泌,具有阿托品样作用。

385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瓜蒌所含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作用。黄连及小檗堿具有 颈动脉窦的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使血压升高,呼吸兴奋。半夏煎剂具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同时姜半夏制剂对实验性硅沉着肺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可使全肺胶原蛋白量减少、病理改变减轻,预防给药效果更好。

386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瓜蒌的皮、子、仁、壳均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瓜蒌皮水煎剂还具有抗室颤、抗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作用;瓜蒌注射液可使血压下降、脉压增加,同时可抑制血栓素B2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瓜蒌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TXA2合成;瓜蒌除能直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外,还能增加机体红细胞的表面电荷,促进RBC解聚,降低血黏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调节血管通透性,因此对心肌梗死可显著缩小范围,减轻心肌缺血的恶化发展。臣药黄连及其所含小檗堿,能促进心肌细胞外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从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剂量过大时则抑制之;小檗堿还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小檗堿能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黄连所含哇巴因能抑制心肌Na+K+ATP酶,抑制心肌Na+内流,因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堿对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Ⅱ(COⅡ)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堿对α受体有竞争性拮抗作用,药根堿有α受体阻断作用,因而具有显著降压作用,可有力地减轻心脏后负荷,在降压同时伴心率下降,佐室心肌收缩力加强。半夏所含掌叶半夏甲堿对心房率、心房肌、心 肌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同时增加冠脉血流,半夏煎剂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3味中药均能增强心肌功能,抗心律失常,改善周围循环及血液流变学。

387 对肿瘤的影响

君药瓜蒌煎剂对腹水癌细胞有杀死作用,对肉瘤有一定抑制作用,瓜蒌子中提取的堿性糖蛋白可选择性抑杀白血病细胞。臣药黄连及小檗堿通过抑制癌细胞呼吸、阻碍癌细胞嘌呤和核酸的合成、干扰癌细胞代谢等途径产生抗癌作用,对腹水癌、鼻咽癌、淋巴瘤NK/LY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小檗堿抑制DNA、RNA及蛋白质、脂类的合成,对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小檗堿的一些类似物或衍生物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半夏多糖组分具有使多形核白细胞活化作用和抗肿瘤作用,半夏总生物堿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652)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半夏所含外源性凝集素(PTA)可凝集多种癌细胞如肝癌细胞、艾氏腹水癌细胞及腹水型肝癌细胞,同时对肉瘤S180、宫颈癌HeLa细胞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3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楼能下胸中之气。

2《古今名医方论》引程扶生: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栝楼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栝楼,分温三服,皆以缓治上之法。

3《医宗金鉴》: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楼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

4《医林纂要》:黄连以泄结热,半夏以通阴阳,瓜蒌甘寒润滑,以清心肺之热,以荡上焦垢腻。胸中热必伤肺,此实以瓜蒌为君。热结未深,独在上焦,未近阳明之分,则无庸芒消、大黄之下达。保肺去热,洁其膻中,无使阴阳汗格而已。

5《寒温条辨》:黄连用代大黄;半夏用代甘遂;栝楼用代芒消。

6《成方便读》: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310 附注

陷胸汤(《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311 歌诀

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浮滑。[3]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2 摘录

《伤寒论》

4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小陷胸汤 41 处方

半夏(汤泡五钱) 黄连(二钱) 栝楼实(三钱)

42 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病,心下痞满而软,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43 小陷胸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先煮栝楼至一钟半,后入诸药,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4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5 《伤寒大白》卷三方之小陷胸汤 51 方名

小陷胸汤

52 组成

瓜蒌、熟半夏、川连、甘草。

53 主治

《伤寒大白》卷三方之小陷胸汤主治少阳表里热邪,兼有痰结者。

5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中药名·附子 41 拉丁名 42 英文名 43 来源 44 产地 45 性味归经 46 功效与主治 47 附子的用法用量 48 配伍禁忌 49 使用禁忌 410 化学成分 411 附子的药理作用 412 附子中毒 4121 不良反应机制 4122 症状 4123 治疗 413 附子的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4132 来源 4133 性状 41331 盐附子 41332 黑顺片 41333 白附片 4134 鉴别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41352 双酯型生物堿 4136 含量测定 413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13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13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64 测定法 4137 附子饮片 41371 炮制 413711 附片 413712 淡附片 413713 炮附片 41372 性味与归经 41373 功能与主治 41374 用法与用量 41375 注意 41376 贮藏 4138 出处 5 方剂名·附子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附子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附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附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附子 附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ù zǐ

2 英文参考

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朗道汉英字典]

aconite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nksh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repared mon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conit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roba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repared mon monkshood branched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附子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243 20 附子理中丸 蜜丸 9g 丸 06 中成药部分 244 20 附子理中丸 蜜丸 54g 瓶 32 中成药部分 245 20 附子理中丸 蜜丸 60g 瓶 35 中成药部分 246 20 附子理中丸 蜜丸 120g 瓶 66 中成药部分 247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6g 袋 055 中成药部分 △ 248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30g 瓶 24 中成药部分 249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36g 瓶 29 中成药部分 250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40g 瓶 32 中成药部分 251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48g 瓶 38 中成药部分 252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54g 瓶 42 中成药部分 253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60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254 20 附子理中丸 水蜜丸 72g 瓶 55 中成药部分 255 20 附子理中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63 中成药部分 △ 256 20 附子理中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61 中成药部分 257 20 附子理中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11 中成药部分 258 20 附子理中片 片剂 36片(糖衣) 盒(瓶) 24 中成药部分 △(指用量为一次6~8片,一日1~3次的品规) 259 20 附子理中片 片剂 18片(糖衣) 盒(瓶) 123 中成药部分 260 20 附子理中片 片剂 60片(糖衣) 盒(瓶) 393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中药名·附子

附子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1 拉丁名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42 英文名

prepared mon monkshood branched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43 来源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栽培品)的子根的加工品[2]。

附子或草乌头之形长而细者名天雄,功专壮阳强肾,余同附子[2]。

44 产地

附子主产四川、陜西[2]。

45 性味归经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2]。

46 功效与主治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2]:

附子治亡阳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2]。

附子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冷痢,小儿慢惊,阳虚外感[2]。

附子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尿频,阴寒水肿[2]。

附子治风寒湿痹,阴疽,疮漏[2]。

附子为眼科常用温里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1)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视物昏花。目珠疼痛,或兼有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多与肉桂、熟地黄、山茱萸等配用。

(2)用于少阴伤寒目病,白睛血丝淡红,泪涌如泉,清涕如水,畏光无眵;或太阴里虚目病,胞睑浮软,白睛青蓝,面色无泽等。用于前者常与麻黄、细辛合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后者常与人参、白术、泡姜等配伍,如附子理中汤。

47 附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制附子,3~9g,回阳救逆可用18~30g,宜久煎[2]。

48 配伍禁忌

附子反贝母、白蔹、半夏、栝蒌、白及[2]。

49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2]。

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2]。

410 化学成分

附子含新乌头堿、乌头堿、次乌头堿、消旋去甲基乌药堿、棍掌堿(Coryneine)等生物堿以及附子脂酸、附子磷脂酸钙、b2谷甾醇及其脂肪酸酯等[2]。

炮制后生物堿含量大为减少。

411 药理作用

熟附片煎剂有兴奋心脏作用,有效成分曾报告为消旋去甲乌药堿及棍掌堿,二者皆有异丙肾上腺素样作用,但是否为附子强心成分,意见不一[2]。

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2]。

生附子冷浸液可致心律不齐和心跳停止,煮沸后毒性作用大为降低[2]。

附子磷脂酸钙及β谷甾醇等脂类成分具有促进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新陈代谢作用,减少它们在动脉壁的沉着和血液中的含量,曾用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的治疗,获初步效果[2]。

乌头堿具局麻(先 ,后麻醉)镇痛及抗炎作用,但系剧毒药,安全范围小,可使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3]。据报告,人口服乌头堿02mg、川乌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3]。乌头堿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3]。

412 附子中毒

附子又名雄片、本片、明附片等,本品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卡氏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生附子含乌头堿、次乌头堿、中乌头堿及旋去甲乌药堿等。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4]

4121 不良反应机制

附子生品毒性大,经加工炮制、煎煮及合理配伍可降低附子毒性。附子炮制品煎剂内常用量3~15g,内服中毒量15~30g。附子的主要毒性是引起心律失常且呼吸抑制等。[4]

4122 症状

附子中毒反应与草乌相同,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

4123 治疗

附子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排毒  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静脉补充液体,以促进毒物排泄。

2解毒  用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平滑肌过度紧张状态,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及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使之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3对症治疗  呼吸抑制时可给予氧气吸入及行人工呼吸;休克时行抗休克治疗;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温。

413 附子的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附子

Fuzi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rKA

4132 来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昀水溶液中过夜[5],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 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5],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5],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4133 性状 41331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

41332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41333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4134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氨试液3ml润湿,加乙醚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二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苯甲酰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堿对照品,加异丙醇一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单酯型生物堿)。再取新乌头堿对照品、次乌头堿对照晶、乌头堿对照品,加异丙醇一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双酯型生物堿)。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盐附子在与新乌头堿对照品、次乌头堿对照品和乌头堿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黑顺片或白附片在与苯甲酰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堿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41352 双酯型生物堿

照[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试验。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新乌头堿对照品、次乌头堿对照品、乌头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5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与[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双酯型生物堿以新乌头堿(C33H43NO10)、次乌头堿(C32H45NO10)和乌头堿(C33H43N011)的总量计,不得过0020%。

4136 含量测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删除原“总生物堿”项[5])。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13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理论板数按苯甲酰新乌头原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48 15 →26 85→ 74 48~49 26 →35 74 →65 49~58 35 65 58~65 35 →15 65 →85 413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苯甲酰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乌头原堿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413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氨试液3ml,精密加入异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水温在25℃以下)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异丙醇一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40℃以下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精密加入异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ml溶解,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13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苯甲酰新乌头原堿(C31H43NO10)、苯甲酰乌头原堿(C32H45NO10)和苯甲酰次乌头原堿(C31H43NO9)的总量,不得少于0010%。

4137 附子饮片 41371 炮制 413711 附片

(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413712 淡附片

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本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柬。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33H43NO10)、次乌头堿(C32H45NO10)和乌头堿(C33H43N011)的总量计,不得过0010%。

鉴别、检查(水分)、含量测定

同药材。

413713 炮附片

取附片,照烫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删除原含量测定总生物堿 项[5])。

鉴别、检查

同附片。

41372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41373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41374 用法与用量

3~15g,先煎,久煎。

41375 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41376 贮藏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注:盐附子仅做[性状]检测。

413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方剂名·附子 51 处方

吴茱萸10克,附子10克。

52 功能主治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鹅口疮170例,有效率达98%。另据报道,单用吴茱萸粉和米醋调敷两脚心,连用3晚,治疗本病30例,也取得较好效果。

53 附子的用法用量

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分摊于2块塑料薄膜上,每日晚上敷两脚心(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次晨去掉,连用2晚。

54 出处

《外治方》

6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葛根瓜蒌汤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gě gēn guā lóu tāng

2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的别名

桂枝加葛根瓜萎根汤

3 处方

桂枝2钱半,芍药2钱半,葛根2钱半,栝楼根2钱半。

4 制法

上为末。

5 功能主治

柔痉有汗。

6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桂枝加葛根瓜萎根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普济方》有生姜七片、大枣二枚。《伤寒广要》有甘草。

7 摘录

《此事难知》

古籍中的桂枝加葛根瓜蒌汤 《药征续编》:[卷上栝楼根]辨误

加根字。不然,与子相混,不可不改焉。又小陷胸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内,

《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肺大肠虚实论治]泻白散

(炙)桔梗(去芦,锉,炒骨皮(去木)半夏(汤泡七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上咀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二十六条]伤暑条辨第十二

感暑浊,交相互结,胸间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蒌以涤浊痰,佐入黄连,枳,桔,泄热开胸。《六因条辨

《六因条辨》:[秋燥条辨十一条]秋燥条辨第十一

。浊,甚唾脓血,胸间版痛,此肺萎也。宜用苇茎汤加瓜蒌、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贝等味,清肺祛浊也。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二十六条]伤暑条辨第十三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不食的穴位 2 治疗不食的方剂 3 治疗不食的中成药 4 不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不食 1 拼音

bú shí

2 注解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1]。《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

参见不能食:不能食为病证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2]。《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著;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夹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2]。

3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瓜蒌仁的别名 5 来源及产地 6 性味归经 7 功能主治 8 瓜蒌仁的用法用量 9 使用注意 10 化学成分 11 瓜蒌仁的药理作用 12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瓜蒌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瓜蒌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瓜蒌仁 1 拼音

guā lóu rén

2 英文参考

snakegourd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richosanthis,sem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瓜蒌仁为中药名,出自《丹溪心法》,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栝蒌子之别名[1]。

4 瓜蒌仁的别名

瓜蒌仁、栝楼仁[2]。

5 来源及产地

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nes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uniflora Hao等的种子[2]。主产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2]。

6 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2]。入肺、胃、大肠经[2]。

7 功能主治

功在润肺化痰,滑肠[2]。主治肺热咳嗽,痰黏不易咯出,燥结便秘[2]。

8 瓜蒌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9~12g[2]。

9 使用注意

反川乌、草乌[2]。

10 化学成分

栝楼仁含皂苷、树脂及脂肪油(内含栝楼酸)等[2]。栝楼子还含甘油酯类如1栝楼酰2,3二亚油酰甘油等,还含菜油甾醇、栝楼萜二醇及其3苯甲酸酯等,尚含栝楼子蛋白[2]。双边栝楼子含11甲氧基去甲央戈宁、香草酸、小麦黄素等[2]。

11 药理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32 栝楼桂枝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36 栝楼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栝楼桂枝汤 1 拼音

guā lóu guì zhī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

21 处方

栝楼根6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22 功能主治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而有力者。

23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顷啜热粥发之。

24 备注

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所治之证,为痉病中之柔痉。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经脉濡,而痉亦自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栝楼桂枝汤

32 栝楼桂枝汤的别名

本瓜蒌桂枝汤、桂枝加瓜蒌汤

33 组成

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34 主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35 栝楼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温3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36 栝楼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小儿抽搐症《陜西中医》(1985;7:304):以栝楼桂枝汤治疗小儿抽搐症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6岁,病程1月2年,属于热性病后遗症25例,不明原因者35例。处方:栝楼根15g,桂枝8g,白芍12g,炙草、生姜各6g,大枣5枚;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忌食生冷油腻。结果,40例15天内治愈。18例1个月内治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37 各家论述

①《法律》: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楼根味苦入阴,擅生津撤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汤,和荣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②《金匮要略论注》:其原由筋素失养而湿复挟风以燥之,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栝楼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

38 附注

本瓜蒌桂枝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桂枝加瓜蒌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法律》引作“栝楼根桂枝汤”、《幼幼集成》引作“瓜蒌根桂枝汤”。

古籍中的栝楼桂枝汤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误搐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红喉的病因病机 5 红喉的症状 6 需要与红喉相鉴别的疾病 7 红喉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外侵,肺经有热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71132 方药 7114 外治法 71141 吹药 71142 含漱 71143 含服 7115 针灸疗法 71151 针刺 711511 方一 711512 方二 71152 耳针 71153 穴位注射 712 邪毒传里,肺胃热盛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71232 方药 7124 外治法 71241 含漱 71242 吹药 7125 针灸治疗 71251 针刺 712511 方一 712512 方二 71252 放血疗法 7126 穴位 72 针灸治疗 721 针刺 7211 方一 7212 方二 722 艾灸 7221 症状 7222 选穴 7223 灸法 7224 对症治疗 72241 风热感冒 72242 牙痛 73 其他疗法 731 刮痧 732 擒拿 7321 单侧擒拿法 7322 双侧擒拿法 733 导引法 734 法 8 红喉的护理 9 红喉患者饮食宜忌 10 红喉的预防 11 关于喉痹 12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红喉的穴位 2 治疗红喉的方剂 3 治疗红喉的中成药 4 红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红喉 1 拼音

hóng hóu

2 英文参考

anemopyretic laryng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cute pharyng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红喉为病名,即风热喉痹[1]。

风热喉痹为病名[2]。见《焦氏喉科枕秘》。又称风热喉(见《喉科指掌》卷三)、红喉[1]。为喉痹的一种。是指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喉痹,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1]。

红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1]。

4 红喉的病因病机

红喉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而致病[2]。

红喉,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喉痹[1]。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1]。

5 红喉的症状

风热喉痹以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全身有风热症状[1]。初起时,患者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2]。

6 需要与红喉相鉴别的疾病

红喉与风热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风热喉痹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故喉核肿胀不明显,风热乳蛾病变部位主要在喉核,故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1]。风热乳蛾者,每兼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者,却不一定兼有风热乳蛾[1]。

7 红喉的治疗

红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2]。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2]。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外侵,肺经有热

喉痹·风邪外袭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咽部红肿,伴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7111 症状

初起时,患者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1]。

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1]。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1][3]。

7112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侵犯,伤及咽部,邪尚在肺卫,病情较轻,故出现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等症[1]。

发热恶寒,是邪正相争,抗邪外出的表现[1]。

肺失肃降,则咳嗽有痰[1]。

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1]。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1]。

71132 方药

可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减治疗[1]。

7114 外治法

可用吹药、含漱、含服等法,并可结合针刺治疗[1]。

71141 吹药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4];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4];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4];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4]。

71142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4]。

71143 含服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热润燥。

7115 针灸疗法 71151 针刺

711511 方一

治法:疏通经络,泄热消肿止痛[4]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4]。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 泻法,每天可针1~2次[4]。

711512 方二

[5]

治法:疏风清肺,清利咽喉。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商阳、尺泽、合谷。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手阳明经井穴,刺血可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水穴,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疏风解表,清咽止痛。

随证配穴:声音嘶哑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风门,针后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1152 耳针

取扁桃体区压痛点埋针,在埋针期间,病人可自行 以加强 [4]。

71153 穴位注射

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4]。

712 邪毒传里,肺胃热盛

喉痹·肺胃热盛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以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喉底颗粒红肿,颌下有臖核,伴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7121 症状

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1]。

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臖核,压痛[1]。

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口干喜饮,口气臭秽,头痛剧,痰黄而粘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1][3]。

7122 证候分析

邪热壅盛传里,火邪蒸灼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加剧,吞咽困难;风热邪毒结于颌下,则颌下起臖核,压痛明显,邪热灼烁津液,则痰黄而粘稠[1]。

高热,口干,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等症,均是阳明热盛之证[1]。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泄热解毒,利咽消肿[1]

71232 方药

可选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治疗[1]。

《丹溪心法》卷四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因此,本病的治疗,应适当配清咽化痰药物,以清除热痰,开结利咽喉,常用药物如瓜蒌、前胡、百部、竹茹、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黄等[1]。

7124 外治法 71241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4]。

71242 吹药

乳蛾见有脓点或伪膜,吹药更为需要。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4];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

川乌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川乌的别名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