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郑的版本鉴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潘景郑的版本鉴定,第1张

潘景郑的三位老师章太炎、吴梅、俞粟庐,都是江南宿儒,学问大家。潘景郑十三四岁即学训诂之学,攻读《说文解字》等书。1931年春天,李根源先生将潘景郑的学识向章太炎推荐。他拜章太炎为师学训诂,从此,潘景郑由太炎先生亲自“诏示经史之绪”,学问猛进。他拜吴梅为师学词。苏州学人结社禊集,当时已成风气。潘景郑以弱冠之年滞迹其间。吴梅于声律谐叶至严,一字之是正,从不轻易放过。他还拜俞粟庐为师学曲。“江南曲圣”俞粟庐为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父亲,潘景郑师从学曲,并参加道和昆曲社,不但填词制曲,还登台表演,对词典加深了理解,从而成为当代屈指可数的词曲大家。在章太炎的指教下,潘景郑整理顾野王《玉篇》,所征引的书中,有数十种海外罕见之本。太炎先生知道后,写信鼓励。1935年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他被聘为讲师,还负责编辑《制言》杂志。从创刊到结束共六十三期,都由潘景郑具体负责。章太炎去世以后,章夫人汤国梨率门生等在上海办太炎文学院,潘景郑便在此处任教。文学院被汪伪政府强行停办后,潘景郑遂与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诸先生创办合众图书馆。

自到上海后,潘景郑一直居住在西康路的一幢楼房里,和妹夫顾廷龙楼上楼下。潘夫人陶今谐是苏州名画家陶怀玉的后裔,对潘景郑有着许多的支持。潘景郑开始研治《玉篇》时,很想参考《万象名义》,但无从得到。他从杨惺吾的《日本访书志》中得知有《字镜》及《万象名义》。1930年,他为“滂喜斋”曝书时,捡得一本《字鉴》,扉页上有杨惺吾的手跋,因此他想《万象名义》可能就在自己的家中,但没有找到。其实这本书在他的叔祖潘仲午的手中。景郑向叔祖力陈屡访未获之苦心,叔祖慨然相借。景郑携归漏夜篝灯,纂录为苦。夫人见之,暗自求兄弟帮助缮录,怕丈夫积劳成疾。

抗战时期,潘景郑到合众图书馆后,正值顾廷龙先生发起,潘先生与之共编《明代版刻图录初编》。此书网罗明代所刻书籍,分监本、藩府本、家刻本、活字本等十二类,书影后加说明,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介绍明代版刻的书籍,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都很高。潘景郑热衷于此项工作,他在《明代版刻图录初编》序中说:“此吾版本图录之作,所由梦寐向往……。”当时藏书家都从文物价值出发,重视宋元刻本。而他们认为:“惟朱明承先启后,继往昭来,传递之迹,有所踪寻,而其精粗高下,尤足以觇文献之盛衰。”顾先生后来回忆说,日本侵华,劫去大量文物古籍,为防万一,使后代能有搜寻明代史料踪迹的工具书。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编印了这本书,可见两位老先生的爱国之情。

从合众图书馆到上海历史文献馆,潘景郑致力于古籍版本的鉴定,还编了很多专题目录,有《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农艺史料目录》、《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台湾史料目录》等等,有些是他人未涉及的,很有特色。如《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石刻分类目录》,潘景郑首创将石刻分为十六类,既合理又明晰。他自己撰写的《日知录补校(附版本考略)》,全面周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本子。上海图书馆为潘景郑展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作为古籍版本学家的潘景郑为所收藏的书籍作鉴定,编制目录。“文革”后,潘景郑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词学》编委。在编善本书目过程中,大批善本需要重新审阅登录,因而集中了一大批年轻人,潘景郑与顾廷龙一起尽力教他们。

潘景郑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还与顾廷龙编成《明代版本图录》。辑佚书一百余家,题为《著砚楼佚书》。编印《陟冈楼丛刊》以及继续编辑原潘博山编的《元明诗翰》、《明清画苑尺牍》等。除此之外,他还印行了一些书,如其师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张鸣珂《寒松阁题跋》、龚自珍《定庵续集》、陈骥德《古云屋书画录》等等。1957年,景郑在幼子家武的帮助下,搜辑丛残,编成《著砚楼书跋》,书跋四百零三篇,多为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

宝山楼的藏书,现大部分已入图书馆或博物馆。1949年后,潘景郑将余藏善本佳椠,以及清代缙绅录朱卷等献给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后又将所存六朝、隋、唐墓志,六朝造像,宋辽金元经幢,汉砖汉瓦百余种,以及唐代井栏的拓片等统统捐赠苏南文管会。而“字大如钱”的《后山居士文集》则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看正文前序跋,末尾会记录时间,据此能够对刊刻时间推测一二。

书前或者书末如果有牌记,通常也会标注时间。

医方解集是清代汪昂的书,刊刻时间不会早于康熙啦~ 敬文堂藏版。。。不了解,似乎是清末的书坊,我猜测这书最多是光绪年间的刊本或者是民国时期翻刻敬文堂的书。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熟悉版本,从而能举一反三。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南宋刻字多用柳体,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体。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印纸。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装帧。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序跋、版记、避讳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题跋。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行款字数。伪本的鉴定,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耳记篇名。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供藏友参考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

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文献资料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版刻的记载。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有些著述,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