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出土一古墓,一个物件告诉我们:毛笔并非蒙恬发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长沙出土一古墓,一个物件告诉我们:毛笔并非蒙恬发明,第1张

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辞源》 毛笔是「 ”文房四宝”中比较主要的书写工具。很多年以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蒙恬发明。还有些人把蒙恬称为手工业的始祖;部分人将他像供奉起来,当做制作毛笔的祖师爷。对于蒙恬发明毛笔之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来源网络 蒙恬,2200年前秦朝大将军。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后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其目的主要是抵御匈奴来犯,达到保护汉族被掠夺的任务。直到秦始皇去世,赵高便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蒙恬的命运直到终点。虽然蒙恬已经去世了,可是,后人依然怀念他所立下的功绩。 没有毛笔时,文字主要是用刀以及能刻的工具所刻,说明文字形成之早。相传,蒙恬驻守边疆时,经常给秦始皇报告军情。当时边疆信息多变,蒙恬要频繁的用刀刻军情,这样的速度相对比较慢。因此,蒙恬派手下的人,昼日昼夜的刻军情。尽管这样,还是来不及往上汇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蒙恬头脑一闪,从士兵手上中拿过武器,将上面的红缨绑在竹竿上,弄了一些有颜色的东西蘸着,而后在白色丝绫上书写。 来源网络 后来他们一直用这种方法书写,感觉这种方法书写速度比较快。于是蒙恬让手下的人,制作了很多这样能书写的工具。众所周知,当时北方经常有野狼出没,士兵们就打狼,用狼皮做衣取暖,又把狼毛制作成笔头。由于游牧民族是以羊为主食,后来牧民们就将狼毛笔头,改为羊毛笔头。随之,就开始流传狼毛笔头的毛笔,以及羊毛笔头的毛笔。这样一个传说,在古籍上有所记载。 在65年前,长沙发掘了一座比较完整的战国木椁墓,其随葬品保存相当完好。里面发现一支毛笔,整支毛笔套在竹管里,杆长185厘米,径有04厘米,毛长25厘米。根据专家认为,毛笔是用兔毛所制,其做法与现代的毛笔做法不同。现代的毛笔是将笔头插在笔杆中,而这支毛笔是将笔头围在笔杆一端,然后用比较细的丝线缠住,在涂上一层漆。 这支毛笔的发现,对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给研究文化史也是一个重大的价值。这支毛笔比蒙恬发明的毛笔还要早,这一发现有力的证实了毛笔并非是蒙恬发明。 来源网络 除了这些之外,在清朝光绪年间发现了甲骨文。以及在河南安阳殷墟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商朝甲骨文,这些文字是汉字的起源。这些甲骨文刻在龟甲与兽骨上面,排列整齐,刚劲有力,有些文字细如头发。龟甲与兽骨那么坚硬,这些文字是怎样刻上去的,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种说法,是直接用刀刻上去的;另一种说法,是先写上去,在用刀刻上去。尽管这两种说法各有争议,随着出土的甲骨文越来越多,发现了一些只写没有刻的甲骨文。这时,就有了一种大胆的猜想,过去的古人应该是先写再刻的。第一,先写再刻,刻的时候比较容易,刻出来的文字比较整齐;第二,只有这样做,才能显得文字刚劲有力。 如果甲骨文是这样刻上去的,另一个问题便产生了。3000年前,没有毛笔的情况下,古人是用什么东西作为书写工具的? 来源网络 早在5000年前,彩陶比较盛行,彩陶的形状不同,如有碗、壶、钵等形状。在这些彩陶里面,与外面有各种各种及其美丽的图案,如有鱼纹、鸟纹、三角纹等。还有一些带有一定的神秘感,从线条的流畅度,以及技艺的多变。这些都是比较高超的技艺。从彩陶的制作过程来看,应该是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之后在放在窑中烧制。 这时便产生了一个推测,当时应该是用毛笔一类的东西,在彩陶上进行描绘图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我们无从考证。如果是一个毛笔的话,那毛笔就起源比较早。更能说明了毛笔的出现比蒙恬发明毛笔还要早。 来源网络 长城君曰:对于蒙恬发明毛笔之事,已经相传了千百年,且有史籍记载。但是,从发掘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经有毛笔出现了。这充分说明了蒙恬只是毛笔的改善者,并非是毛笔发明者。因此,毛笔是蒙恬发明,这一说法把我们骗了2000余年。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笔 唐贯休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手点时难弃,身闲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愿助风骚。笔 唐李峤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笔 唐杨收 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

古代多以繁体为主,结构紧凑,搭配合理,而且古代人从小的意识就是练习书法为主,先写后书,再文章,所以有很多的书法大家。再者你看到的书法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古人写字都是好的,也有登不得大雅之流,不为人知罢了。

现代社会讲求效率和实用,对于休养而言自然少了几分关注和认识。从小学习,以至于没有培养小孩子对字本身的理解,简体字方便易懂,却不容易把握字的结构,松松散散自然不好看。现代人的字风融入了很多现代的意识和元素,也不能说就不好看。字在人为,在于体会吧。

(因为在古代,书法是一种本事,子写得好很令人羡慕,但是现在,哎,不说了!)

书圣王羲之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长沙出土一古墓,一个物件告诉我们:毛笔并非蒙恬发明

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辞源》 毛笔是「 ”文房四宝”中比较主要的书写工具。很多年以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