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职从大到小的顺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明代官职从大到小的顺序,第1张

明代官职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翰林院

  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三十七人 正八品 行人司

  钦天监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主簿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一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一人 从九品 钦天监

  太医院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上林苑监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一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一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顺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武学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武学

  僧录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明朝的管制等级你了解吗?今天就让小编带着你走进明朝历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从历史的记载上来看,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从正一品到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王朝,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也废除了宰相一职,对当时的朝廷命官也开始进行了改革。

     明朝设置了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的国事政务。

     明朝设置了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他们主要的责任是负责教育、辅导皇太子,也就是东宫的辅臣。

    另外,还设置了宗人府。相信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对这个宗人府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么宗人府到底是有什么作用的呢?

    宗人府主要的职责是记录皇室成员婚嫁丧娶等所有重要事件的,另外它还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同时还担负向皇上引荐贤才的职责。

    设置了六部(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部长为尚书(正二品),副职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部下又设司,司长为郎中(正五品),副职为员外郎(从五品),各司办事官位主事(正六品)。

    明朝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朝代,在后期的清朝入主中原后,它也是仿照明朝一样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唯一不同的是,在雍正年间,由于对西北用兵,而设立了军机处。而其他的官职,大体上都与明朝的相似。

  弘治年间的六部尚书,前后共有二十五人:

  吏部:王恕、耿裕、屠滽、倪岳、马文升。

  户部:李敏、叶淇、周经、侣锺、秦纮、韩文。

  礼部:周洪谟、耿裕、倪岳、徐琼、傅翰、张升。

  兵部:余子俊、马文升、刘大夏。

  刑部:何乔新、彭韶、白昂、闵珪。

  工部:贾俊、刘璋、徐贯、曾鉴。

  在这二十五人里面,除了屠滽、徐琼、白昂、徐贯以外,其余的二十一人皆在《明师》有传。其中比较差劲的,惟有周洪谟而已。周是宪宗遗留下来的礼部尚书,到了弘治元年十月便退休了。

  建树最多,是王恕、李敏、马文升、刘大夏、何乔新、贾俊、曾鉴。

  王恕是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历官大理寺左评事、左寺副、扬州知府、江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阳荆襄,巡抚河南,升左副都御史,内调为刑部右侍郎,外调以本官总督河道,转任南京户部左侍郎,又以右都御史巡抚云南,改任南京都察院“掌院”(右都御史),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于成化二十年复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被孝宗召回京师,任为吏部尚书。次月,加官太子少保。

  他在巡抚南阳荆襄之时,帮助了白圭打平“大盗刘通”;在总督河道之时,疏浚了高邮湖与邵伯湖,修理了雷公塘、陈公塘与勾城塘的水闸;巡抚云南之时,对镇守中官钱能一点也不客气,一连参了钱能很多次,“直声动天下”;在巡抚南畿(南直隶,江苏安徽两省)之时,以常州的羡米(积馀的税粮)六万石代补当地人民所缴的夏税的不足之数,又用其他各府的盐钞积余之数,“补”了六百万贯(?)。南畿有些地区这时候有水灾,他奏准宪宗,豁免了秋粮六十万石。宦官王敬,带了一个妖人王臣,到南畿来采买“药物珍玩”,又叫苏州的秀才抄写妖书(炼丹术之类),并且诬控了常州知府孙仁,把孙仁抓下牢里。王恕上疏救孙仁,告王敬、王臣。结果王敬坐了牢,王臣被斩首,孙仁被释放。

  他回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后,又上疏救林俊。林俊是刑部员外郎,因反对妖僧继晓而下狱。王恕在疏中向宪亲说:“天地止一坛,祖宗止一庙,而佛至千余寺,一寺立而移民居且数百家,费内帑且数十万。此舛也。俊言当,不宜罪。”结果林俊被打了若干棍,从轻发落。全国人心大快,流行了一句话:“两京十二部,惟有一王恕。”

  王恕在孝宗朝中担任吏部尚书,从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到弘治六年五月。他悉心整饬吏治,在弘治六年一举而罢黜了全国大小官僚两千人左右。当时的大学士之一邱浚,颇不以为然,选了其中的九十人,请孝宗特旨保留。理由是,这九十人“非贪暴有显迹者”。孝宗准了邱浚的奏。王恕因此而一再辞职,孝宗准他退休。继任的耿裕、屠滽、马文升,均能遵守成规。

  户部尚书李敏,是河南襄城人,进士出身,历官御史、巡抚、漕运总督。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四年的户部任内,也作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把北方的北畿(河北)、山西、陕西,这三省的夏秋两税,以银折粮,按照每石一两计算。山东、河南二省的输边之饷,亦已在他巡抚大同之时,实行了这个以银折粮的办法,省掉了公家的浮费,免除了运卒的劳苦。此外,他又请准了孝宗,把充公的罪人庄田,招老百姓承租,每亩收租银三分。他颇想把当时所有的在北畿的皇庄(皇家的庄田)一万二干八百顷,与勋戚及宦官的官庄三万三千一百多顷,一概革除皇庄的名目,斥逐鱼肉农民的“庄头”(管庄),改为官田,招老百姓承租,每亩收租银三分;官庄由政府代收租银,转交田主。这一个建议,孝宗由于缺乏魄力,未肯接受。

  继任的户部尚书叶淇,是山阳(淮安)人,干到弘治九年,改变了“盐商开中”的办法,准许盐商用银子交到京师的太仓库,代替米粮。这件事,利害参半。所谓“盐课”是增加了,但是边军所需要的粮食却受影响。本来,在明朝初年,边军有所谓“军屯”供应粮食,此时的军屯业已腐化。叶淇以后的户部尚书,周经、侣锺、秦纮,均想有所作为,可惜都斗不过外戚宦官的恶势力,整顿不了明朝的财政。外戚,是孝宗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与张延龄;宦官,以李广为最坏。孝宗对张皇后专爱,连带地也姑息了鹤龄、延龄,准他们滥请“官地”与民地为庄田,准他们擅请长芦场的盐引(运盐的执照)十七万引之多,每引只出价银五分,以致后来的“奸商”纷纷援例,请去了两淮的所谓“旧引”一百六十万引之多。这是孝宗一生,最令人惋惜的美中不足之处。两浙的盐引,孝宗也准许管织造的宦官,每年拨走五千引。李广在盐的方面所获得收人,传说有一万万两以上。他常常矫旨发表“传奉官”,接受文武百官的馈赠,使得孝宗的政府几乎重蹈宪宗的覆辙。孝宗以为他深通画符念咒与风水之术,听他的话,造毓秀亭在宫城内的厅岁山,却死了最小的一位公主;不久,太皇太后周氏所住的清宁宫又失了火,太皇太后大怒,说“今日李广,明日李广,果然出事!”李广畏罪自杀,孝宗却颇想替他立一个祠堂,赐匾。大学士刘健竭力反对,才作为罢论。但是,孝宗仍隆重地祭了李广一番。

  礼部的尚书,从弘治元年十月开始,到正德二年闰正月,先后为耿裕、倪岳、徐琼、博瀚、张升。耿裕为人方正,劝孝宗驱逐番僧,孝宗虽则未能完全接受他的意见,却也只准一百八十二人留下,把成千的番僧逐走。倪岳于继任礼部尚书以前,先作了若干年礼部右侍郎与左侍郎,对明朝的制度典章十分熟悉。当了尚书以后,他奏准孝宗规定王府建筑的格式,不许僭越,略为纠正了当时朝野的奢侈之风。礼部奏陈“灾异”一向是每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倪岳把这些灾异按月按日排列,博引经史,让孝宗知道警惕。徐琼,不是一个正人,全靠与张皇后有亲戚关系,而获得了尚书的位置。傅瀚很好,但在任不到两年,于弘治十五年死在任上。张升是成化五年的状元,他位卑职小,仅为詹事府庶子之时,便敢于上疏直指大学士刘吉之奸。当了礼部尚书以后,勇气不减当年,终于在孝宗死后斗不过刘瑾,在正德二年告老回家。

  兵部的三位尚书,余子俊、马文升、刘大厦,最了不起。关于余马二人,笔者已经写了专节介绍。余在弘治二年二月病故,马文升在兵部王持了十二年又八个月,到弘治四年十月转任吏部。刘大夏作到正德元年五月,退休。

  马文升才兼文武,历任封疆,对当时兵政的症结,了然于胸中,颇想大有作为,虽由于明朝积弊已深,不能一一照他的理想去做,却也保住了边界,整饬了军队。达延汗对他无可奈何,吐鲁番侵略哈密,被他派遣许进、彭清等人申讨,予以膺惩。他对于培养民力,十分关心,劝孝宗节用薄税。

  刘大夏也是出身进士,他在兵部先当小官,由职方主事(管地图等项工作的科员)做到郎中(司长),被余子俊倚为左右手。其后,由于一时气愤,打了宦官阿九,被宪宗关下诏狱,几乎送命,为另一位(好的)宦官戴怀恩所救,罚打二十棍了事。再其后,历官福建参政,广东布政使,于弘治六年以有副都御史的官职,到河南治河。那时候,黄河在张秋镇决口。他先疏浚了贾鲁河,孙家渡与四府营的上流,分掉水势,然后又在胙城至徐州之间,造了三百六十里长的河堤。在明朝的历史之中,他是治河最成功的一人。孝宗升他为左副都御史,转户部左侍郎,又兼左佥都御史,到宣府整理兵饷。最后,于升任兵部尚书以前,被任命为“右都御史,总制两广军务。”

  刘大夏在兵部尚书任内,颇想痛施一番改革。他坦白地告诉孝宗,天下已经民穷财尽。孝宗大为惊讶,问他说:“祖宗以来征敛有常,何今日至此”他回答“正谓不尽有常耳。如广西岁取铎木,广东岁取香药,费固以万计,他可知矣。”孝宗又问他军人的情形。他说,“穷与民等。”孝宗说,“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何故穷?”他回答,“其帅侵克过半,安得不穷。”

  于是,孝宗下旨严禁军帅的侵克。

  以前汪直所赖以跋扈的御马监,养着四个卫的“勇士”。这四卫的“虚额”最多,刘大夏便从这四卫下手,同时也请孝宗停办了不少的“织造”与“斋醮”。他向孝宗上疏痛陈“兵政十害”,把漕军、番上(轮流入京侍卫的兵)、边军,各方面的积弊一一报告。孝宗接受了他的很多建议。不过,凡是牵涉到权贵与近幸的,大都“留中”(搁在宫中,没有批示下来)。

  他主张把布在各地的“镇守中官”,一律撤召回京。孝宗不肯。武宗即位以后,他参劾最贪残的几个镇守中官(在江西的董让,在苏州的刘琅,在陕两的刘云,在山东的朱云),碰了武宗的大钉子,告老退休。

  刑部的尚书是何乔新、彭韶、白昂、闵珪。何乔新是一个正人,不见容于刘吉,被刘吉的党羽御史邹鲁诬告受贿,而孝宗竟然准他辞职。这是孝宗糊涂的地方。彭韶也是一个正人,也是被刘吉挤走的。白昂在《明史》之中无传。闵珪敢于向孝宗犯颜直谏,执法不阿不苛,倒始终获得孝宗的优容,到了武宗正德二年才致仕还多。

  工部的尚书是贾俊、刘璋、徐贯、曾鉴。贾俊很知道节用,也敢于反对当时动辄调用京军作工的陋例。他认为政府的大工程,应以修造仓库与城池为限。诸王的府第与坟墓,应由诸王就自己的收人担负费用的一半。过去,全部是由政府担负。刘璋继任,对贾俊颇能萧规曹随。徐贯在《明史》中无传。曾鉴的作风,与贾俊、刘璋相仿,也是一个替国家省钱的人。宫内的针工局,要招收“幼匠”一千名,他竭力反对,向孝宗说:尚衣监、军器局、司设监,都已经收了一千名匠人,兵仗局而且收了二千名,现在针工局又来援例,这样下去,“其流无已!”孝宗因此而只准针工局招收五百名。(其实,五百名依然太多。)孝宗在弘治十六年一度召还所有的“织造中官”,不久却又听了邓镕的话,恢复这些中官的织造使命。曾鉴拚命反对,孝宗才勉强减少了织造的名额三分之一。

明朝时期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官衔,明朝废丞相,六部尚书地位升高,为正二品,常加大学士衔,入内阁主政。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二品。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

六部始设于隋代,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扩展资料:

六部尚书对应现在官职:

1、吏部尚书:吏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的中组部部长。

2、礼部尚书:礼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的中宣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

3、户部尚书:户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财政部部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税务总局局长、工商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审计署署长、发改委主任。

4、兵部尚书:兵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的国防部部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总参谋部总长(明清兵部负责作战计划,明清前只负责兵籍管理、战马的繁育、军需物质的转发)。

5、刑部尚书:刑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兼公安部部长、司法部部长、副最高检检察长、副最高法院院长(有人说是相当于最高检察长和最高院长,其实最高检是御史台,明清叫都察院,最高院是大理寺。)

6、工部尚书:工部的主官,相当于当代的工信部部长兼水利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住建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六部尚书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

明代官职从大到小的顺序

明代官职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