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第1张

《仪礼》

《仪礼》一书在汉代有两个传本,一出于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一出于鲁恭王所坏之孔子宅,五十六篇,较前本多三十九篇,为古文,郑玄注三《礼》时,多引其书,此书后亡逸。既然孔子宅中藏有其书,则此书当出于先秦,应无疑义。

关于《周礼》一书,学者争议颇大,或认为出于周公之手,或认为是西汉末刘歆伪作,等等,各人提出的证据都非常有限。虽然认为此书是伪书的声势颇大,但一些研究古史的学者认为此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制度。

《礼记》初无其书,它是汉代发现的几批儒家文献的汇编,其中有一半内容解释《仪礼》,一半内容属于儒学通论。其中《缁衣》一篇,在近年出土的两批战国竹书 ――《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均有其文。虽然有文献记载说《礼记》中的《王制》等篇出于汉儒之手,但多数学者认为《礼记》中的大部分文献作于先秦时期。

(如果说成书,仪礼或略早。如果打混了说:三礼皆先秦之作。成书年代,目前似无定论。)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春秋>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论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春秋分三传,分开计算则是九经,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孝经>、<论语>、<尔雅>,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共十三种,以后再没增加,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致在明朝汇刻<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古注>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

最后提提尔雅,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所以被尊为经书。

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诗经的一种,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关于此节,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是儒家经典,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周礼是哪个朝代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周礼是哪个朝代的`

西周时期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周礼》,与后世编撰的《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第三类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

历史评价

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公,功以食民”。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

宋·陈亮《六经发题·周礼》:“集百圣之大成,文理密察,累累乎如贯珠,井井乎如画棋局,曲而当,尽而不污,无复一毫之间,而人道备矣。人道备,则足以周天下之理,而 通天下之变。变通之理具在,周公之道盖至此而与天地同流,而忧其穷哉”!

拓展内容: 周礼原文及翻译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包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渔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信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竖倍寺人之数。

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四人、奚八人、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三人、奚八人。

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译文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冢宰,让他率领下属,而掌管天下的治理,辅佐王使天下人各本分。

治官的属官有:大宰,由卿一人担任;小宰,由中大夫担任;宰夫,由下大夫四人担任;[还配有]上士八人,中六人,众下士三十二人,府六人,史十二人,胥七二人,徒一

宫正,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

庖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土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胥十人,徒一百人。

外饔,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史四人,胥十人,徒一百人。

亨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五十人。

甸师,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渔人,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十六人。

腊人,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由上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由中士二人担任。

疾医,由中士八人担任。

疡医,由下士八人担任。

兽医,由下士四人担任。

酒正,由中土四人担任,下土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由奄十人担任,[还配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由奄五人担任,[还配有]女浆十五人,奚一百五十人。

凌人,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由奄二人担任,[还配有]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由奄二人担任,[还配有]女盐二十人,奚四

幕人,由奄一人担任,[还配有]女幕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由中士四人担任,下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由下士一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八十人。

大府,由下大夫二人担任,上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八人。

内府,由中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由中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由中大夫二人担任,下大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上士八人,中土十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由上士四人担任,中士八人为副手,[还配有]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由上士二人担任,中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由中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由下大夫二人担任,上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由奄上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史二人,徒八人。

阉人,王宫每门设四人,御苑中离宫也每门四人。

寺人,在王的正内,共五人。

内竖,人数比寺人多一倍。

嫔九人。

世妇。

女御。

女祝四人,(还配有]奚八人。

女史八人,[j丕配有]癸十六公。

典妇功,由中土二人担任,下土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徒十二人。

典枲,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由奄一人担任,女御二人[兼领其事],[还配有]奚八人。

缝人,由奄二人担任,女御八人[兼领其事],[还配有]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由下土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由下士二人担任,[还配有]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由下士四人担任,[还配有]史一人,徒四人。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

《仪礼》《仪礼》一书在汉代有两个传本,一出于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一出于鲁恭王所坏之孔子宅,五十六篇,较前本多三十九篇,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