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各名典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求中国古代各名典籍简介,第1张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20靖怪科仪

  经曰:若人居止,鸟鼠送妖,蛇虫嫁孽,抛砖掷瓦,惊鸡弄狗,邀求祭祀,以至影胁梦逼,及于奸盗,而敢据其所居,以为巢穴,遂使生人被惑,庭户不清,夜啸于梁,昼瞰其室,牛马犬豕,亦遭瘟疫,祸连骨肉,灾及孳生,*祠妖社,党芘神奸,吊客频仍,丧车叠出,若诵此经即使鬼精灭爽,人物成宁。

  大意是说,人家或邪祟缠害,抛砖掷瓦,失火颠倒等事,皆前世今生,积有罪过,不自修省,必当改悔前非,大发善愿,力行先圣格言,断*断杀生诸恶,再虔诚叩礼,奏达祈恩,使鬼精灭形,人物安宁。

 开坛如常仪,候善功圆满,叩圣驱之。科仪如常:

  功白:

南方丹天君,流金大火铃。

半天横五岳,翻海震乾坤。

提科起步虚:

周游六合内,统领利天兵。

闻吾呼召至,急速莫稽停。

举:玄元启教天尊。

吊挂:

从来善恶本分途,如影随行祸福俱。

所来从心多悔悟,自然妖孽尽驱除。

玄元化度通幽显,道法维持警智愚。

此日虔诚申恳祷,敢云戒惧仅区区。

香供养,降魔护道天尊。

  功说文:伏以,大道难明,圣狂别于一心;人心易肆,祸福判于崇朝。因志意之多私,致言行之乖戾。苟其莫加惩责,方将益肆猖狂。是以天地有思过之神,古今多妖孽之事。今o前世今生,自少修持;过去未来,时多妄作。未能早生悔悟,遂尔倏罹灾殃。念古往者之不追,悚惭何似;幸将来之可冀,补救良殷。是以沐浴虔诚,延仗弟子O就家修斋,陈供礼忏诵经。今则善功圆满,理宜叩请神威。扫荡诸魔,弟子仅领信人,恭诣三宝台前,众真位下,俯伏上启:太上无极大道天尊。北方真武玄天仁威上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三天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先天斗口灵祖圣帝。本县城隍辅德大王。灵坛有感众真。传道传经传法历代先师。

功白:恭望洪慈,俯降香坛,垂光护法。向申迎请,谅沐光临。具有疏文一函,谨当宣读。毕,送化。

  功说文:伏以,无边罪恶,赖一念之维新;有感圣真,本群生之保障。虽灾殃之自取,可虔诚而悔惧。况夫强魂恶鬼,各有攸司。冤债宗亲,岂无管束?白日青天之下,曷肆猖狂绿字。朱文之编,非徒虚设。今O既经悔罪,应沛殊恩。爰致肫诚,代为吁请。弟子,谨依法师,解散魔军。伏乞上圣,默为护持,不胜沾恩之至。法师持戒尺震响三声大呼日:太上有命,搜铺邪精。六丁六甲,守护坛庭。玄元老祖,祥光降临。凡诸不道,静候施恩。

  注:五方先各燃灯一盏,桌上具大烛一对,香一炉,就一瓶,猪头一个,雄鸡二只,金银三千,金钱十封,多多益善,肉一盘,饭三碗,法师持水,诵咒洒荡五方。

  法咒

玄元大道,万劫流光。人心不靖,自取灾殃。虔诚悔罪,转祸为祥。嗟尔诸怪,来自何方。或因羞忿,或被残伤。明瞒暗骗,致尔凄惶。生不能报,死化强梁。冤忿相结,使之癫狂。依附草木,变现行藏。掩蔽耳目,初人堂皇。致诸疾厄,任尔鸱张。今伊悔悟,愿善祈禳。太上悯念,济度危亡。冤尤解释,拔尔天堂。前因后果,细细评量。资尔金帛,悯尔伥伥。尔身罪累,换骨煎肠。冤忿具解,冤债具偿。修身正路,示尔周行。回心向道,遍体生光。退藏于密,性命悠长。金丹一粒,照耀辉煌。何仇弗解?何地不良?亦有物怪,侵扰飞扬。今承道力,速速远扬。灵官守护,丁甲在旁。威声赫赫,神气洋洋。随时扫荡,毋许彷徨。天尊玉敕,日月垂光。急急如昊天玉祖律令。

 功说文:向来扫荡邪魔,凡尔物怪,人妖冤魂,鬼祟应皆听闻。今者,大道宏开,天心悯济。所有某平生所犯罪过,既能回心向善,自悟前非。天道不绝自新之人,圣贤原有改过之望。尔诸魔军鬼族,既为殃祸定有魂灵。吾奉道威力,虔诵宝经,洁陈花果。希上圣之降鉴,解诸途之冤结。本坛代为劝化,具有金帛冥财,付尔等魂爽收执。复申文众圣,祈恩天沛慈光,卑尔等有冤者解,有罪者消。同登觉路,共履慈航。重生性命,脱苦离殃,各宜知悉,毋得仍前侵扰,自干天罚,具有神咒,静听宣扬。

  众真:

道包天地,无臭无声。一元默运,万古长明。人物受气,乃有其生。行销气化,精爽弗倾。寄身宇宙,不正七情。为非作恶,冤罪相争。牵连报复,幽显难名。岂知爱欲,误厥前程。乾坤广大,道德昌荣。各有性命,渺渺清清。木魂金魄,窍妙光莹。神功静炼,守尸顿庚。贪嗔痴爱,扫荡缠索。金仙有路,举念蓬瀛。生死骨肉,在乎存诚。凡诸冤累,一息皆平。急急如先天大罗敕令。

  功说文:向来为尔等宣扬大道,指示迷尘。尔等既有精魄,必知善恶。道祖曰:冤冤相报,总无止息之时,何必念念不忘,多种将来之孽。某,或前生少修,或今生多罪。致尔等含恨九泉,图报一日,虽事由彼作,原属大不甘心。但死亦何裨,终难再生性命。今本坛开示收心之要,人德之门。尔等当念冤不宜结,善维自修。既灵爽之忧存,即修真之可望。果能自今解释,重悟本性。但一念之回光,即天心之不远。知窍知妙,勿助勿忘。以清净之功,收浮散之气。天堂有路,金丹一粒。而登地狱多途,黍米千丈而解。光芒生于顷刻,冤忿消于无形。任彼侵陵,全我真性。此千古不移之理,实群生罕有之缘。所有玉皇心印一经,尔等虔诚谛听。各各勤修,须至宝坛,毋违法旨。

  众诵《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云云。

  功说文:向来宣说《心印宝经》,尔等果能信受奉行,何不解之缘?何不容之罪?大道难逢,人心不死,无伦人鬼,皆可修持,须诚心自勉。上不负天地之宏恩,下不堕轮回之苦趣。谨此告白,请即回车。再有牒文,就坛宣付(宣毕、化已)。

起赞、化牒,信人O虔就众魂位前跪、三礼九叩。小赞:大道无方,解除罪殃,一念回头是吉祥,神圣锡恩光,魔怪消亡,从此步平康(重)。

  功说文:向来焚化金银,敬陈牲醴。宣说神咒,给付文牒。仰沐太上慈悲,资尔魂众,各各领受还乡,并赴南官受炼,脱离罪罟。自求超升之路,倘有执迷不悟,抗法为殃者,太上法旨不容。

  功仗剑、掐诀、念咒:

天神地神,赫赫来临。祖师有令,敕救生民。违吾法旨,贬降施行。今有某冤牵扰,为邪所祟。大道开启,以救生民。太上仁慈,无法不应。今某,奉法行事,所有邪魔,立即远藏。毋得在此骚扰,如若不遵号令,即付火官大帝施行。随即念咒:火神火神,雷部之灵。天威震动,百怪潜行。吾今奉法,专理邪群。

  唵吽吒(口吐上三字,脚一跌将剑向东一指,随用剑诀书雷令于掌心,掐诀击之三下。令式散形:中三图书“雷、火、神”,九圈书“天兵天将”,手心书“玉皇急敕”。掐诀:左手中指屈,下指、大指、尖指、无名指申上,小指插人中、大指空内)。

  众赞:

赦罪消冤本至诚,莫言鬼祟便无情。

常将善事勤培补,岂患魔军尚苦争。

欲解前非惟学道,能修命宝自长生。

幽冥普济从今始,浩荡乾坤万古清

(运乐下坛)。

却魔咒(令病人虔诚诵曰):

天神地神,老祖降临。陈吾卫炁,斩断邪*。天师天将,百部来临。敕吾之罪,解吾之尘。还天正气,与道长存。急急如仙师律令。

  附,疏文、牒文式:

  具疏玄裔某为冒恳师威,护佑驱魔事。缘某人为宅下邪祟为殃(或:某人身染疾病)。延仗玄裔等,于家建善祈解。今经功圆满,法事将终。虔具牲醴,祭祀诸魔。但弟子罪重愆深,毫无功德。恐不能解散魔殃,为此虔具疏文一函,百拜上诣,先天斗口灵祖恩师麾下,伏乞威光,垂慈护法,安慰众魔,荡清邪祟。上彰道化,下启愚蒙。不胜沾感之至。天运年月日告下。

  九皇应化司,为仰体天恩遵给道牒事。

  今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兰州市县乡地方居住,下民某人前世今生,故作妄为,致遭冤障。自O年O月O日以来,鬼物为殃,灾及房舍,神魂颠倒,举动乖违。众冤等魂,啸梁瞰室,索命相扰。此皆报应之常,曷敢安渎。但念冤冤相报,非太上洪慈之意。今者,恭逢大道宏开,救正人心。凡有罪愆,苟能改侮,从善即与解释某人之罪,不知其由。但众魂虽忿恨不平,亦当仰体天地仁心,格外宽宥。果能以赦罪施仁,为心即是一重功德。离趣而升丹台,即此可卜可贺。某人(功名)本无善状,特请圣真,从中劝解。今某人就家虔设净坛,讽经化帛,并具金银(若干)锭,金钱几封,聊为众魂冥途费用。伏恳宽仁大度,解释冤仇。.遵奉道慈,给与法牒,内有神章,悉心念诵。伫见超升紫府,不致久困迷途。此牒唵吽吒喇放光明,神光照散幽苦急敕。

  元始天尊诏令O圈内书辛天君雷令。

  神章:吾奉太上,起死回生。有冤皆解,无善不灵。功功过过,在乎各人。尔诸冤魂,历劫长存。贪瞋痴爱,纠结不清。今奉太上,开度斯民。元功大道,直通幽冥。尔诸冤魂,应亦同闻。来吾法座,共领经文。一切冤障,散入净云。元中澳妙,准尔奉行。空空一窍,了了凡情。日精月耀,来会尔身。尔专尔念,尔净尔身。一心体道,可以忘形。吾奉太上,师示牒文。各携一角,迳赴天庭。脱离罪罟,不落凡尘。急急如元元太上律令。

  又牒给付含冤灵魂收执。

  天运年月日给O圈内书元元太上,光照分身应化敕令。

道教开天门科仪,正规典籍是没有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是通过《道法会元》、《上清灵宝大法》中的内容辑录出来的。

开天门咒

天门四开,黄道正平。罡风骑吏,金马驿呈。敢有拒逆,化作微尘。急急如律令。

咒毕,以目光先书此符,想成金光冲上。

咒曰: 乾元亨利贞小兆臣某奏开天门。

世之出家学道者,必须奏请冠巾何也盖欲正玄规、消除罪愆、通明结三缘故耳。昔时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设丛林七十二座,传道指诀,垂训文千有余言,无非使后学尽大乘之境,悉脱轮回之苦,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留簪冠科仪一书,俾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后之志士,刊版流行已久,其版存于四川梓潼宫,后因明末世乱,将宫焚烧,其版遂灭,故后引人入门者无所皈依,以致苟图道教度玄之辈,子拜父为师,妻拜夫为师,重重渐入玄门。出家之后不习三乘功果,窃巾盗冠,假装道像,不但天上真仙所嗔,而且为下方人鬼所笑。

余昔出家亦染此弊,后游至广东罗浮山下,逢一道友,容貌异常,揖之坐,谈道论玄,次及年庚及出家之语,友云:汝之出家并无遵照玄科冠巾,既未记名,又无外护,虽有志真,乃前途魔障太多。扫云,请其故。据云: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达三官大帝,牒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即使黑夜入山,险逢盗贼,亦得解脱,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奏。不遵玄科,不请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入酆都。

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士,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习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祖宗位前冠巾装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最重要之事也。言讫,于袖中取出一书,展视之,乃冠巾科仪也。坐友杳然不见,惊拜于地,知遇仙真耳。

慈悯所示,次日手书十余卷,遍送遭友,俟后稍得因缘,自当刊版流传,庶后之皈依玄门者,尽遵科仪行事,亦不负真仙度世之心耳。

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已羽化, 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遵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己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

要知光阴似箭,弹指经年,夭寿穷通,人岂预卜,莫看他人罪孽,误了自己前程,大限到来,仍作俗鬼,岂不悲哉。

此书有志之人方能遵依,祖师前序曾云:无根无行之人,滥入玄门,亦必令其魔障多阻,不能赐给冠巾,不得遵科行事,师语岂不确切明亮哉!扫云,再劝同教道友,日后收徒,必引有志之人,出家之后,不能飞升,亦不至堕落轮回,不枉尔辈度脱一番之苦。

若将羊鼠之辈引进教门,只图生活,不但败坏道门,扰累千方,造孽积恶,为师亦分徒之罪.堕落师传,代负无休,诚为可警可叹,因托其事,并以为序。

求中国古代各名典籍简介

1、《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