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第1张

文/小冷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众多臣子在对秦始皇敬了酒以后,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说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赞词。

秦始皇剧照

周青臣说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胜,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自然,听到周青臣所说的话,秦始皇感到很受用。是的,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又发起了北征匈奴,南战百越的战争。

为了进行这两场战争,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2年,咸阳城进入了战时体制,并开始了一些列的土木工程建设。

李斯剧照

而作为丞相的李斯,更是表达了自己在全国贯彻临战状态的决心。也是在公元前212年,发生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的导火线,是淳于越反对在秦国推行郡县制,李斯认为淳于越奈是妖言惑众,于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画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于是,焚书坑儒事件就发生了。

那么,在焚书坑儒事件当中,究竟哪些书被烧了呢?为什么呢?

首先是六国时期的史书全部被烧掉,因为,六国的史书肯定会被秦国对他们的战争记为侵略战争。

第二就是《诗》、《书》,诸子百家的书籍统一被烧毁,这些书又没有批判秦帝国,为什么也被烧毁呢?

李斯剧照

李斯认为,这些书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发现理想政治,讽刺现实的批判工具,这些书有可能被作为批判郡县制的工具,所以得烧毁。

另外,医学,占卜,农业这三类的书籍,并没有被焚烧。因为这些书上,并没有李斯认为有批判秦国体制的内容。

焚书坑儒事件,一度被认为是秦始皇暴君形象的体现,更是被历朝很多读书人所不齿。被秦二世腰斩的李斯,更是被古代的儒生认为罪有应得。

秦始皇与李斯剧照

不过,小冷却觉得,分析一些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坏境,背景来分析。

李斯之所以建议秦始皇这么做,是为了扫清阻碍其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为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可以突出秦始皇至高无上的皇权。

自然,秦始皇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己的统治,就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作为皇帝,丞相这一方面来看,他们二位做的是没错的。

 世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文学进步的阻止,出于个人自私而坑害了儒家学子,毁灭了大量文集。对于秦始皇的为人,无论是褒还是贬,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这位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大开杀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

 然而,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发音fen shū kēng ru

 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术士。焚毁典籍,坑杀术士。比喻对文化的摧残。

 同义词燔书坑儒

 记载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诋毁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诋毁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只“焚书”未“坑儒”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秦始皇建立政权以后,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姓侯,一个姓卢,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像这种贪权专断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是,后来二人脚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提到这段时,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秦始皇焚书坑儒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汉武帝的财政管家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发表了一通宏论,大意是,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基于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见《盐铁论》)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地提出秦始皇“坑杀儒士”。此后,《史记》中所说的“诸生”渐渐演变成“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焚书源于周青臣与淳于越的一段论争。

 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咸阳皇宫里大宴群臣。

 有一个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借给皇帝敬酒的机会称颂始皇说:“以前,秦国很小,地不过千里,亏得陛下你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接着,他又大赞郡县制,说秦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其功德从古至今没人能比。

 秦始皇焚书坑儒

 周青臣的话虽然不无阿谀奉承的成分,但陈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实。不料,却引起了一个名叫淳于越的人的不满。

 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他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淳于越与周青臣并无过节,这场争论纯属观点之争,也有文人相轻的味道,本不应该产生什么实质的后果。不料此时丞相李斯却突然插了一杠子,使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李斯说:“三皇五帝治国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根据天下大势,来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国,老百姓致力农工业,知识分子要学习法律,这才是正道。现在这些儒生不从当下出发,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皇上:过去天下大乱,各执一词,才有诸侯并起,都借着古代说事儿,花言巧语没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乱七八糟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如果皇上统一天下,应该统一思想……臣请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职责,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让地方官烧毁……”

 李斯啰里啰嗦说了许多,中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今,为此,他建议烧书,而且要以严厉的措施去执行。

 注意,李斯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建议秦始皇连儒家的《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部都烧掉。

 另外,在《史记·李斯传》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结合以上三段话,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烧书。这种记载是:“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意思是说,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

 从这段话中中不难看出,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民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了。否则,萧何收什么汉代又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烧掉前代所著史书,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应该一分为二,对于“烧尽天下书”这样的误解,还是应该澄清的。其实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书都烧了,上层建筑也就全完了,统治的基础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他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

 如果说“焚书”不是烧尽所有的书,那么,“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杀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

 “坑儒”一事缘起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这一天,嬴政驾幸梁山宫,随行的人马车骑甚众。把酒临风,驻足山顶时,秦始皇偶一抬头,发现丞相的随从很多,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当时秦朝的丞相设左右两名,分别是李斯和冯去疾,不知超标的是哪位。这一细微的举动被随侍在侧的一个中贵人(宦官)发现了,这个中贵人与超标的这位丞相是朋友,就将皇帝对他的车骑过多似有不满这一情况泄露了出去。

 几天以后,秦始皇不知道如何听说了此事,于是大起诏狱,把当时在身旁的中贵人全部处死,弄得人人自危。随后就发生了侯生和卢生逃跑,四百多人被迁怒而丧命的事。

 这杀死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自西汉以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儒生。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原文是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术士不等同于儒生。术士者,方士也,是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齐人少翁,等等。

 再者说,骗秦始皇钱财“以巨万计”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诽谤秦始皇并逃跑的侯生、卢生,秦始皇为什么要拿儒生泄愤呢退一步说,即使侯生、卢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会放过骗走他钱财的方术之士而单单去惩治儒生。换言之,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秦始皇当年坑杀的'都是儒生。

 人们之所以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个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所坑者为“生”,而司马迁在《史记》索引中的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其实,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记》中有载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术士。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方士中可能有儒生

 前面虽然论证了秦始皇并没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呢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始皇“焚书坑生”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原文是“诸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请皇上明察。”秦始皇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到遥远的北方边境,让他当蒙恬的监军去了。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记载秦始皇咸阳坑生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诸生”或者“术士”,扶苏在进谏时,则把“诸生”的意思解释得非常明白:“诸生皆诵法孔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自然就是儒生。

 为什么同一本书记述如此混乱呢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处求仙药,于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进术士的队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禄,不想却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另外,方术之士多数也是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更何况,一旦杀戮就可能伤及无辜,这些被坑的“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被错杀的儒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坑生”的行为对秦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对当时人们研习“六艺”是个致命打击。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义军,孔子的八代孙孔鲋还做了陈胜的博士,后来与陈胜一起遇难。陈胜能够在一个月内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儒生功不可没。

 按理说,儒生应该是最维护君臣纲纪的一批人,此时却纷纷跟随陈胜造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焚诗书”式的文化专制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走上武装反抗之路。同时也应该与一部分儒生被杀有关。试想,假如秦始皇坑杀的都是些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方术之士,不会对儒生们产生那么沉重的打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会那么恶劣。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发生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蛮横无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真实存在的事情虽然不能抹去,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很多人误解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篇。

在诸多论战中可知,世人对秦始皇有不少误解,许多暴君的罪状,部分确凿,不容宽贷,部分却罪证不足,颇有冤情。

例如“焚书坑儒”,“焚书”这部分没有太大争议,问题在“坑儒”。

我们今天对秦始皇的认识,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很清楚,秦始皇坑了四百六十余人,而坑的是什么人?

《史记.儒林列传》写“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这里说坑的是术士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写“昔秦绝先王之道,杀术士,燔诗书……”这里说杀的是术士。

即使《秦始皇本纪》,也只说“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从头到尾而不出现“坑儒”一词。

把“坑儒”跟秦始皇套在一起的,是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秦始皇去世后一百多年)反对儒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盐铁财经大辩论时脱口而出的。(见《盐铁论》)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得先回到现场,看看秦始皇为什么要杀这些术士。

秦始皇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希望辛苦建立的大秦帝国绵延万世,也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沉迷于神秘主义,养了一大票号称精通神仙方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术士或方士,包括韩终,侯公,石生,卢生,徐市(福)等,受到宠信,派他们入海,寻找仙岛,拜访神仙,求取不死之药。

这些方士,凭着一张嘴,长年乱吹胡侃,事实却是不死仙药求不到,蓬莱仙山找不着,其中卢生,侯生等人怕皇帝怪罪,怕骗术被揭穿,就私下诽谤秦始皇,说他这么贪恋权势,不值得为他求仙药。方士相继逃亡。

普通人被骗都会勃然大怒,何况秦始皇?

秦始皇怒不可遏,骂道:“卢生等人,我敬重他们,且给予重赏,现在居然诽谤我。这些儒生,我派人调查过,有的人根本就妖言惑众。”

盛怒下的秦始皇派御史审讯查办。受牵连的方士一个咬一个,互相告发,到最后黑名单共四百六十余人,这些全部被活埋。

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焚书的第二年(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

“焚书坑儒”成为秦始皇遗臭万年的罪名。到此已经很明白,秦始皇坑杀的是方术之士。但为什么在后来变成了坑儒呢?

原来,秦时方士和儒生身份经常合而为一,直到西汉,儒家的主流派其实是黄老派。汉朝盛行黄老之学,张良,陈平,曹参等深富韬略的政治人物都是黄老派,叔孙通,公孙弘,董仲舒儒学人士也遭受黄老启迪,从秦朝到西汉,儒生的定位,和后人印象中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有相当大的距离。

所以,秦始皇坑儒,说对也不对,说不对也对。

我们要认清的是,秦始皇杀害的,不是整天吟诗诵经的文人雅士,不是整天关在书房专研学问、研读孔孟学说的知识分子,而是口诵孔子学说,编造神仙、宣传封建迷信,一心想蒙骗他人,获取富贵的一群方士。

这些方士不是不识字的草包。我们更不能骂秦始皇把天下读书人都抓来杀掉,这样以讹传讹,是不对的。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并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独立事件,焚书坑儒的原意是焚诗书,坑术士,而这两种行为在当时而言,也并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只是残暴的代名词。

在焚书坑儒前面加上该有的限定词,就说明了秦始皇的这一行为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两种政策是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开始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秦朝的统治以及镇压六国的残存余孽。

“坑儒”

这种手段残忍吗,或许残忍,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秦国耗时八代,历经200多年,成就了千古霸业,搁谁身上都不想让它覆灭掉,所以秦始皇这一行为,只是为了使得秦朝能够传颂万世,只不过手段极端了些。

既然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事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开来详细说说。

焚诗书。

秦国能够完成一统,根源在于商鞅变法,一项崇尚法治的商鞅,更是把秦国的治国思想定为了法家,而秦国变成秦朝后,法家的统治地位都未曾动摇。

在封建社会中,法家与儒家是矛盾最为尖锐的两派,因为这二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诗》《书》这些儒家的学术,强调的是以仁义治国,在秦始皇看来,这学说和“法”是完全不能共存的。

秦始皇

此外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而强大起来的秦国,等到了攻灭六国,自然不可能丢弃法家思想,而烧了这些《诗》、《书》,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儒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过当时烧的书也仅仅是这些和法家思想有违背,不利于统治的书,那些农业,医药等书,秦始皇并没有烧。

另外,烧这些典籍的时候,秦始皇还令丞相备份了一份,并没有烧完,一直在阿房宫里存放着,后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所以在文化断层方面,不只是秦始皇的错,楚霸王也有责任。

坑术士。

何为术士,说白了就是会些旁门左道的江湖术士,他们中不乏有些有真本事的人,但更多的还是骗子,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看着大好河山就想着万世为君,于是长生不老,就成为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心愿,所以秦始皇就命令天下术士为其寻求长生不老之秘方。

但世界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但这些术士却在秦始皇身上看到了“商机”,纷纷利用秦始皇的这种心理,骗取不义之财,尤其是徐福不仅骗了大量金银财宝,还欺骗了秦始皇的信任,忍无可忍的秦始皇终于向江湖术士挥起了屠刀,坑杀了咸阳城的几十号术士。

秦始皇

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儒士,那为何到了后世就变成了坑儒呢,这是因为后世为了抹黑秦始皇,故意把他写成了滥杀无辜之人,尤其是后来儒家成为了主导思想后,法家就成了其打击的对象,为了更深层次的贬低法家,尊崇法家的秦始皇,自然也成为了儒家抨击的对象。

此外,焚书和坑儒在时间点上间隔也很长,并不能当作同一件事情来对待,所以所谓的焚书坑儒如果深究起来,是决然站不住脚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谁对古代社会和历史书籍破坏最大?

其实都不大,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那应该是项羽火烧咸阳城的破坏更大。

秦始皇的焚书起源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这是发生在秦始皇34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事,这一年已经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8年,在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提出建议恢复分封制,而当时的丞相李斯对淳于越进行反驳,同时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和原六国史书,禁止以古制讽刺或诽谤今制,由此拉开了秦始皇焚烧古书的行为。

秦始皇

秦始皇都已经统一天下8年了,原东方六国已经灭亡8年以上了,秦朝国内还有大量的人建议秦始皇恢复分封制,由此可见分封制深入人心,毕竟存在了上千年之久,但秦始皇的眼光看得比较远,执意赞同李斯的建议,维持郡县制,同时开始焚烧《诗》、《书》及六国史书。

秦始皇为什么要烧书?

你得从秦始皇的眼光去考虑问题,都统一天下8年了,为什么还有这么人想回到分封制的年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淳于越显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必然站着一大批同意恢复分封制的人,这些人既有原六国旧贵族,也是秦朝内部官吏。

焚书

这些人反对郡县制,建议分封制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郡县制是中央集权,郡县上的长官都得由秦国中央政府任命,不是世袭的,就不存在永远的贵族,而这样的政治结构就得罪了原来六国的一大批旧贵族,这些旧贵族原本在六国之中就是世袭的贵族,不需要做任何事,只看出身就能永远当贵族,现在一无所有,如果秦始皇能恢复分封制,这些旧贵族就能到所分封的封国内继续从事官职,就能有机会再次世袭,这就是问题所在。

这些人中既然有大量的儒生,也有六国旧贵族,同时还有秦朝的大部分官员,因为不能世袭官职和权利,所以这些人联合起来,共同向秦始皇施压,秦始皇明显感受到了这股势力的施压,为了维持新生的政权稳定,和统一天下的思想,秦始皇决定焚书。

因为这些建议恢复分封制的儒生都是以古书中记载的经典来反驳秦始皇现在实施的郡县制,郡县制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被人接收的几率少,于是这些被引用的古籍就成了秦始皇和李斯焚烧的对象。

如果一个刚刚建立八年的新生政权中,不断地有人建议恢复古制,放在任何一个英明的皇帝身上,都会用各种手段加以消除,秦始皇的手段就是焚书,焚的是《诗经》、《尚书》之类的讲述上古君王治理天下的书籍,对于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制度,完全是一个挑战,所以秦始皇要焚书。

坑儒

秦始皇虽焚书,不过是烧了一些与秦国制度相驳的民间藏书,对于政府的藏书,秦始皇并没有烧,同时秦始皇也没有对儒生进行迫害,要知道淳于越本身就是儒生,一个儒生能在秦朝担任博士,本身就说明了秦始皇并不排斥儒生,他排斥的是反对他现行制度的书籍。

另外,对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也能看出,秦始皇并没有迫害儒生,也没有焚烧儒家经典书籍,扶苏曾劝谏秦始皇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意思是: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皇帝您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动乱。

秦统一天下

尤其是扶苏的那句“诸生皆诵法孔子”,儒生都在学习和效法孔子,要知道扶苏的这句劝谏是发生坑儒期间,秦始皇要处死诽谤他的四百六十位术士和儒生,这在焚书之后,说明秦始皇并没有对儒生有所迫害。

况且秦始皇焚书,六经并没有因此而灭绝,大量的古籍仍然流传了下来,对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另外焚书对于工具类书籍,都没有焚毁,比如医学书、占卜书等等都流传下来了。

至于坑儒就更加没有影响了,坑儒不过是秦始皇杀了诽谤他的460多个术士和儒生,也许其中有儒生,但大部分都是为秦始皇炼丹的术士,炼丹这玩意本来就是骗人的,这些术士欺骗秦始皇能炼也长生不老药,最后结果炼不出来,不欺骗怎么脱身,所以秦始皇杀了这些人,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影响什么,只是扶苏仁慈而已,才来劝谏秦始皇的。

相比较之下,项羽的行为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书籍破坏则完全是主观的,无意识的,报复性的。

项羽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作,一把火烧了咸阳城的所有宫殿,只因为项羽痛恨秦朝,秦朝宫殿的大量物品都被烧毁,当然也包括官方藏书,虽然萧何在之前搬走了一部分,但明显不可能搬完,秦朝中央政府的藏书一定是非常大的,萧何只对其中感兴趣的搬走了,比如地图、户籍、法律之类的书籍,对于思想类书籍及古代各种工具书,未必全部搬走了,所以项羽的烧书行为非常可恶。

除了烧了书籍,这一把火显然把秦朝数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学技术全部烧毁,项羽就完全没有建立政权的意识,要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项羽建立政权,都能用得到的,可惜全部烧毁,所以项羽的破坏性大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火烧咸阳

但说到历史上的焚书,还有两次焚书比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烧毁咸阳的破坏性还要大,一次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萧绎的焚书,梁元帝战败后自杀前,据说焚烧了十四万卷古书,大多是思想类古书;另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把从民间收集到的所有与清朝思想不一致的书籍全部烧毁,据说多达71万卷古书,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破坏性最深远一次焚书。

  事件简介

  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 “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

  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

  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只是对于坑儒,史学家们现在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1、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2、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持这一观点的人,是由於无任何经学根底的涵养,导致不认识术士的术字,而将术士与方士混淆。古籍多通假字,《礼记学记》云:“蛾子时术之”,术述即是一例。术士即述士,古代学者遵从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条,学述(学术)而不自造作(创作)。此亦“学术”一词的本源和本义。 3、秦始皇的确活埋了许多秦朝学术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焚书事件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趋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而刘大魁作《焚书辨》,毫不客气地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可怜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最终只化为若干焦耳的热量而已。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民间诸子百家典籍和214年坑杀方士的事件。

 历史原因

  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只是对于坑儒,史学家们现在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1)第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秦始皇焚《诗》、《书》,医、卜之类的文籍,不在焚烧之列。且司马迁与汉武帝年龄相仿,按最迟计算(汉武帝崩于公元前87年),司马迁距离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最远不过120多年。120年的时间跨度,是什麽概念?就相当於今天的2012年到1896年(清光绪年间)的跨度。司马迁从十多岁起,就开始遍游中国,二十三岁的时候,其父司马谈去世,司马迁就已经接任其父的职务,担任汉太史令了。如果从司马迁20岁开始算起(-147年),距离焚书坑儒(-212年)的时间跨度,不过65年而已。即相当於2011年往前推65年(相当於中华民国时期的1946年)。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时间跨度之内,以司马迁的学识和所处高层的地位,焚书坑儒这样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退一万步讲,就是普通民众,对於1946年发生的大事,也未必糊里糊涂。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秦王朝以前,中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有许多诸侯国并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楚、燕、赵、韩、魏、秦,号称“战国七雄”。秦国最后一个王赢政继位后,在秦国强大的基础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完成了统一大业。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6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赢政称为始皇帝,后人称之为秦始皇。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用郡县制代替落后的分封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很深远的影响,自秦以后多年的历代封建王朝,都采用了这一体制。

  但是,在郡县制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盛大宴会,大臣们纷纷上前祝酒,大臣周青臣赞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德和实行郡县制的好处。在座的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是主张继续实行分封的,对周青臣的话十分反感,当即就向秦始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时,丞相李斯起身对秦始皇说:“有些读书人,总觉得现在的制度没有古代的制度好,到处造谣惑众,利用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现行的国家制度,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对陛下的统治不利。”秦始皇认为李斯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他的建议,下了一道“焚书令”,规定除了秦国的历史书、博士官掌管的国家图书和医药、算卦、种书一类的书籍外,私人收藏的各种书籍,一律焚烧。如果不执行,要受很重的处罚。焚书令下达后,各地都积极行动,焚烧了许多珍贵的古书。

  秦始皇焚书,使那些儒生和方士们更加恨他,反对他。公元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找仙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在一起大骂秦始皇,说他刚愎自用,用残酷的刑罚治理天下,像这种人,就不该给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经过一阵商量,他俩就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骗来的大量钱财逃跑了。秦始皇发现后大发雷霆,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在咸阳城里抓了许多儒生。这些人经不住拷打,为了开脱,就互相告发。秦如皇在盛怒之下,亲自圈定活埋了460人。

  以上两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说到底,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利益有违逆,秦朝对人民实行文化专制,通过"焚书坑儒"来禁锢人民的自由思想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给“好评”

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

文/小冷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众多臣子在对秦始皇敬了酒以后,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说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赞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