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的叶部病害有哪些?
园林树木叶部病害种类很多,主要症状类型有畸形、花叶、斑点病、锈病、白粉病、煤污病等,造成树木提早落叶,花畸形或不能开放,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枝条枯死。
(一)白粉病
白粉病是阔叶树上常见病害,世界各国均有分布。白粉病种类很多,寄主专化性很强。白粉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新梢、花芽、花柄、枝条,病菌侵染后,在叶片和嫩梢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即菌丝和粉孢子),后期白色粉状物霉层变成淡灰色,受害部位出现闭囊壳的小黑点。受害植株叶片凹凸不平、卷曲,枝条畸形,严重时花小而少,叶片萎缩干枯,影响植株生长,甚至死亡。白粉病是真菌病害,为害树木有月季、蔷薇、苹果、牡丹、梨、核桃、板栗、柿、桑、葡萄、黄栌、山桃、桃、李、樱桃、山楂等。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病菌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一年中再侵染次数很多,对温度、湿度适应能力强,以夏初和秋末发病较重。
图1 白粉病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可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二)锈病
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芽。春季展叶后开始发病,在叶背及叶柄、叶脉上产生**锈孢子器,突出表皮后散出橘红色锈孢子,侵入植物,初夏大量蔓延,形成橘**或黄褐色粉状夏孢子堆,使枝叶失绿变黄,病斑明显隆起,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或花蕾干瘪脱落。
1常见种类
(1)苹果锈病
又名苹桧锈病、苹果赤星病。除为害苹果外,还可为害海棠、沙果、花红、山定子等苹果属植物。苹果锈病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性真菌,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还有龙柏、刺柏、高塔柏、柱柏、圆柏等,一般在有转主寄主的地区发病较多。
(2)梨锈病
又名梨赤星病,可为害梨、木瓜、山楂、海棠,转主寄主为桧柏、龙柏等(如图2)。
图2 梨锈病
(3)玫瑰锈病
在我国玫瑰产区普遍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芽、嫩枝及果实。除为害玫瑰外,还可为害月季、蔷薇及蔷薇属多种植物。病菌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借气流传播。
2防治方法
(1)避免海棠、山楂等观赏树种与桧柏或其他转主寄主混栽,切断侵染链。在风景区应将桧柏树上的越冬菌瘿剪除,在寄主萌芽期,在桧柏树上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喷1∶1∶160的波尔多液。
(2)药剂防治。开花前和落花后,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生长季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200倍多量式波尔多液,65%代森锌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
(三)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如图3),感病后叶片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紫褐色,后期变为黑色。病斑与健康部分界线分明,严重时多数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开花。主要为害榆叶梅、贴梗海棠、蔷薇、月季、牡丹、芍药、丁香、杜鹃、广玉兰等树种。褐斑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枯叶或土壤里越冬,借助风雨传播,该病夏初开始发生,以秋季为害严重。高温高湿、植株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土壤连作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图3 褐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来源。
(2)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避免密植。地下水位高的要开沟排水,降低湿度。
(3)发病期间,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百菌清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连喷2~3次,药液应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洒。
(四)黑斑病
真菌性病害,叶、叶柄、嫩枝、花梗均可受为害,但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呈褐色放射状病斑,边缘明显,直径5~10mm,斑上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叶片早期枯萎脱落,影响生长。为害月季、桂花、梨、核桃、广玉兰等,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枯枝、土壤中越冬,也可潜藏在植株芽鳞、叶痕及枝梢上。初夏和秋末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助风力、雨水传播,扩大传染。雨水多、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秋冬季剪除病枝、病叶,消除地下落叶及残株,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湿度。
(4)展叶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10~15天喷1次,共2~3次。
(五)炭疽病
真菌病害,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枝梢也可受害,引起梢枯。发病初期为圆形或半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暗褐色,后期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散生或呈轮状排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该病主要为害山茶、兰花、广玉兰、橡皮树、茉莉、含笑、梅花等。病菌以菌丝体在植物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浇水等传播,从伤口侵入,霉雨季节发病较重,使叶子整片发黑,影响生长,严重时整株枯死(如图4)。
图4 炭疽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2)及时剪除病叶并烧毁。
(3)保持通风透光,浇水时尽量减少叶面水。
(4)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六)煤污病
又称煤烟病,在花木及观赏乔灌木上发生极为广泛,尤以温室和大棚内的花木发生更普遍。由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不仅影响花木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影响花木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该病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嫩枝和花。可为害山茶、茉莉、黄杨、蔷薇、白兰花、常春藤、海桐、桂花、米兰、栀子、枸骨、连翘、木槿、扶桑、牡丹、玉兰、石榴、夹竹桃、柑橘类、忍冬等多种观赏植物。该病是由多种煤污菌侵染所致,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虫、介壳虫等排泄的粪便和分泌物上。因此花木发生这些虫害时,便为煤污菌提供了营养,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此外,荫蔽、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防治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这是防治煤污病的根本措施。
(2)适当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减少发病。
(3)发病严重时,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
(七)桃细菌性穿孔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枝梢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小点,淡褐色,逐渐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有淡**晕圈。后期病斑周围组织木栓化而引起病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孔的边缘有坏死组织残留,病叶多变黄,提早脱落,枝梢受害后,开始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成纺锤形的凹陷溃疡,有**菌溢。病原为细菌,在枝梢或病芽内越冬,通过昆虫或风雨传播。除为害桃外,还可为害碧桃、杏、李、樱桃等树种(如图5)。
图5 桃细菌性穿孔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冬春季清除枯枝、落叶、病果,剪除病枝,以减少菌源。
(3)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4)发病初期喷95%细菌灵500~800倍液,或链霉素50~100mg/kg,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等。
(八)桃真菌性穿孔病
由真菌侵染所致,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叶片穿孔,提早脱落,枝梢枯死。
1常见种类
(1)褐斑穿孔病
可为害桃、李、杏、梅花、樱桃、柿等。主要为害部位为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先产生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略带轮纹,边缘呈紫褐色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或褐色,后期偶尔在病斑两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如图6)。病斑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后孔的边缘整齐。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
图6 褐斑穿孔病
(2)霉斑穿孔病
可为害桃、碧桃、李、杏、樱桃等。为害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呈淡**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最后穿孔。幼叶被侵染后,不形成穿孔,大部分焦枯。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污白色霉状物。枝梢受害后多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果实受害,病斑初期为紫色或红褐色,中央凹陷。此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枝梢或芽内越冬。
2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清除病叶,剪除病枝,以减少菌源。
(3)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4)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每15~20天喷1次,连喷2~3次。
(九)桃缩叶病
叶片受害,病叶变厚,沿叶缘向内卷曲,病部肿胀皱缩,肉质肥大变脆,叶面凹凸不平,变红褐色,在叶片正面出现银白色粉状霉层,随后病叶变黑枯死脱落。新梢病部肿胀,黄绿色或灰绿色,节间缩短,叶卷曲丛生,严重时枝梢枯死。花器受害变扭曲,幼果受害畸形并有裂口和疮疤,大果受害病部出现红肿(如图7)。此病可为害桃、碧桃、蟠桃、扁桃和油桃。冷凉高湿利于发病。以芽孢子在树皮和芽鳞片上和潜入鳞片缝内越冬,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和枝干的皮上越夏。
图7 桃缩叶病
防治方法:
(1)芽开始露红期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药均匀周到,效果很好。
(2)萌芽前喷1次6%多硫化钡,落叶后喷3%的硫酸铜,效果也好。
(3)在产生灰白色霉层之前摘除病叶,剪去病梢。
(4)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600~1000倍液,80%代森锌600倍液等。
三、根部病害及防治
园林树木根部病害种类不多,但其为害往往是毁灭性的。根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瘿瘤、毛根、皮层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起初枝条色泽不正,继之展叶迟缓,叶形变小,提前落叶,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大树发病能延缓数年而不被发现,苗木发病一般当年枯死。
(一)根癌病
又名冠瘿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主约61科300多种,如桃、梨、苹果、樱桃、梅、李、榆叶梅、月季、罗汉果、核桃、柏、柳、银杏、橡皮树等。根癌病主要发生在根颈处,有时也发生在主根、侧根或地上部的主干、枝条上。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肿瘤(如图8)。初生的小瘤灰白色或肉色,柔软,表面光滑,后逐渐变成褐色或深褐色,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并龟裂,瘤的内部组织紊乱。病源细菌在根部肿瘤、土壤的寄主残体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地下害虫、苗木、插条、嫁接材料及工具传播,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最利发病。苗木根部伤口多,则发病重。
图8 根癌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禁止带病苗木出圃,销毁病苗病株。对可疑苗木用1%硫酸铜水溶液浸泡5分钟,再放入50倍石灰水中浸泡1分钟,或用链霉素100~200mg/kg浸泡20~30分钟消毒,用清水冲洗后栽植。
(2)选择未感染根癌病地区建立苗圃,否则需进行3年以上轮作。
(3)防止苗木产生各种伤口,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
(4)苗木移栽前,用放射土壤杆菌K84的细菌悬浮液(10^6个/ml)对苗根或插条浸泡处理,可预防核果类和蔷薇等的根癌病。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对初起病株,可用刀切除病瘤,然后用石灰乳或波尔多浆涂抹伤口,修剪工具用1%甲醛消毒。
(二)立枯病
病菌从土壤侵染幼苗根部和茎基部,使病部下陷,缢缩,呈黑褐色。幼苗组织未木质化时造成猝倒现象,幼苗自地面倒伏;幼苗已半木质化或木质化时,表现立枯症状。潮湿时病部长白色菌丝或粉红霉层,严重时造成苗木萎蔫死亡,引起缺苗断垄。为害苹果、梨、银杏、海棠、桃、紫叶小檗、葡萄、杜梨、松、杉等园林树木。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潮湿低温,土壤板结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2)对土壤进行消毒,可用40%福尔马林,用药50ml/m2,加水至8~12kg后浇灌地表,或用70%的五氯硝基苯粉剂与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均匀,用量8~10g/m2。
(3)幼苗出土前,适当控制浇水。
(4)发病初期用50%代森铵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
(三)紫纹羽病
又称紫色根腐病。该病分布极广,寄主约有45个科100多种植物,如松、杉、杨、柳、槐、香椿、苹果、梨、桃、葡萄、枣、板栗、酸枣、桑等。病害先从幼嫩新根开始,逐步扩展至侧根及主根。感病初期,根部先失去原有光泽,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变黑腐烂。被害根的表面有紫色网状菌丝或菌丝束,有的还会出现很小的紫色菌核。病根皮层很容易自木质部剥离。在雨季,菌丝体能蔓延至根颈部或茎基部,甚至达根际土壤表面,形成紫红色皮膜状的菌丝层。病菌以病根上的菌丝体、菌丝束、菌核和菌膜越冬,通过土壤、水流、苗木传播病菌。菌丝菌索的生长延伸也有传播蔓延作用,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地区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植物轮作,间隔5~6年。
(2)选排水好、土质疏松透气地种植。
(3)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5~10g/m2。
(4)培育无毒苗木,需引进苗木时,严格检查,防止引入病苗。
(5)苗木可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进行消毒,也可用2%硫酸铜浸根3小时,或20%石灰水浸根05小时,处理后用清水冲洗根部后栽植。
(6)及时处理病株,轻病株可切除病根,切面用波尔多液等消毒,周围土壤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亚铁浇灌。拔除重病株烧毁,换去病穴土壤。
(四)根结线虫病
线虫类病害。地下部分表现为侧根及须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光滑坚硬,后变为深色,内有乳白色发亮的粒状物,即线虫虫体。可影响根部吸收,使地上部分生长衰弱,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花小,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主要为害牡丹、芍药、月季、蔷薇、扶桑、茉莉、茶花、桂花、大岩桐、金丝桃等多种园林植物。该虫以卵、幼虫、成虫在土壤中或病体内越冬,主要靠土壤传播;病苗病株可造成远距离传播,流水、未腐熟肥料、工具、人也能传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以免病害传播到无病区。
(2)进行土壤消毒。可用20%二溴氯丙烷5~8g/m2;或4%滴灭威颗粒剂20g/m2;或3%呋喃丹颗粒剂15~20g/m2处理。
(3)发病期施用10%克线磷,约30~45kg/hm2。
一)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如美国白蛾从国外传入辽宁省,后又随铁路运输传到陕西省武功县,随水路传入山东省荣成县。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我国林业部于1996年新确定了35个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它们是日本松干蚧、梨圆蚧、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落叶松种子小蜂、大痣小蜂、柳扁蛾、双钩异翅长蠹、黄斑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美国白蛾、杨干透翅蛾、杨干隐喙象、苹果棉蚜、苹果蠹蛾、枣大球蚧、杏仁蜂、松材线虫病、松疱锈病、松针红斑病、松针褐斑病、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落叶松枯梢病、毛竹枯梢病、杉木缩顶病、桉树焦枯病、猕猴桃溃疡病、肉桂枝枯病、板栗疫病、香石竹枯萎病、菊花叶枯线虫病、柑橘溃疡病等。在检验中发现检疫对象,应及时对验检物品采取消毒处理、就地烧毁或隔离试种等措施。由于检疫工作中还存在执法不严、检测手段和设施较落后等问题,致使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和杨干象等检疫害虫仍呈蔓延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二)园艺技术
园艺措施是防治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不同树种间、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均有差异。一个品种如果仅具备速生、丰产特性,而不抗病虫害,则很难在生产中得以推广。如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大官杨,推广不久即因受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而被淘汰。这个教训说明了抗病虫育种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国抗性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职务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应加强协作,选育出更多具有抗病虫能力的优良品种,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已选育出一些抗松疱锈病、杨树天牛、杨树溃疡病和泡桐丛枝病的优良品种或无性系。
欧美一些国家利用杨树遗传可塑性强的特点,培育出不少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1988年,美国科学家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在杨树抗虫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基因嵌合,把马铃薯中对昆虫有抑制作用的蛋白基因通过大肠杆菌转移到杨树中,培育出了新型抗虫树种。我国育种工作者也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
3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
4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
5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
6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
7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园艺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三)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具有节省能源、防治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可以持久发挥控制效果等优点。近十年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1984―1986年,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应用青虫菌6号液防治马尾松虫千余公顷,效果达90%以上。从80年代以来,我国已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毛虫和舞毒蛾,推广面积均在6000hm2以上。利用枝顶孢霉防治杨干象、用泰山1号线虫防治杨树天牛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前苏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已生产多种经过注册的商品化微生物制剂。前苏联每年生物防治面积占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50%以上,他们主要应用苏云金杆菌和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橡绿卷蛾、松尺蠖、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球孢白僵菌用于防治小蠹虫。美国、加拿大每年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云杉卷蛾的面积在105hm2左右。日本的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世界上最先注册,并商品化生产的病毒制剂,用于防治赤松毛虫。美国和加拿大也生产有多种病毒制剂用于防治食叶害虫。由于病毒制剂见效慢,加入少量化学农药,便可加速害虫死亡,以提高防治效果。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生产上已应用微生物商品制剂防治根癌病和根腐病。利用白粉寄生菌可控制白粉病、锈菌寄生菌可控制锈病的发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树银白腐病等。
2天敌昆虫。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和蝽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达数十万公顷。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工释放赤眼蜂仍是低虫口密度条件下控制松毛虫的好方法。目前在浙江、湖南等省应用面积较大。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满控制隐蔽性害虫(如鞘翅目的天牛类(双条杉天牛)、小蠹类(柏肤小蠹)、长蠹类(二齿茎长蠹)、吉丁虫和鳞翅目害虫如松梢螟、六星黑点豹蠹蛾灯),利用肿腿蜂防治双条杉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美国十分注意从国外引进天敌昆虫,用引进天敌昆虫防治落叶松鞘蛾等害虫取得成功。法国对赤眼蜂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该国的昂莱布生物防治试验站从世界各国收集赤眼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等国也有应用赤眼蜂防治云杉卷蛾的报道,但因防治效果不明显而未大量用于生产。
3益鸟。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雀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hm2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德国、前苏联等国很重视人工林中益鸟的保护和人工招引益鸟技术的研究。由于这些国家林分生态环境较好,益鸟保护森林的作用十分明显。
4性外激素的应用。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国化学防治面积占整个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近年来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中还开发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便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由于药价偏高,飞机防治费用不断上涨,地面喷雾防治喷雾器射程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长期单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影响了化学防治工作的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六六六粉已经扑灭的竹蝗在80年代有所抬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尚未找到替代六六六的化学药剂。
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
但大量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产生了严重的“3R”问题,即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许多害虫对化学农药产生了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抗药性。一些主要害虫的数量急剧下降后又突然回升造成更大的危害,次要害虫在天敌被杀死后突然暴发成灾。农药不但殃及非防治目标物种如天敌、传粉昆虫和野生动物等,而且严重污染土壤、水域、大气和动植物产品,反过来又造成新的害虫危机。
(五)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如47~51℃温水浸泡桐种根1小时,可防治泡桐丛枝病。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松毛虫春季上树前在树干上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照植物或作物类型分为: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森林病害、花卉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病原生物类型叉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按传播方式和介体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它的优点是既可知道发病的原因,又可知道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的对策等。根据这一原则,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问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番茄的病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病原菌侵害的侵染性病害,一类是没有病原菌侵害的生理性病害。 一、侵染性瘸害 1、番茄灰霉病:危害花、果、叶及茎,一般花部先被侵染,然后向果面扩展,致使果面呈灰白色,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叶片多从叶尖开始发病,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干枯并发生灰霉,终致叶片枯死;茎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
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采用通风、放风、滴灌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防止结露。(2)人工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带出棚外深埋处理,防止人为传播病菌。(3)发病初期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1000倍液,或25%适乐时15m倍液等,在连阴雪雾天气下,可采用烟雾剂熏蒸,降低棚内湿度。
2、番茄叶霉病:危害叶片,使叶面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退绿斑,叶背面初生白色霉层,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绒毛状。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植株干枯,果实不能正常着色,成熟。
防治措施:(1)采用通风换气等措施控制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2)发病初期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喷雾。连阴天气用烟雾剂熏蒸效果较好,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250克,熏一夜即可,次日清晨放风。
3、番茄早疫病:又叫轮纹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可危害叶、茎、花、果。叶片染病,初呈小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长灰黑色霉状物;青果被害,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防治措施:(1)调节棚内温湿度,使相对湿度低于80%,抑制病害发生。(2)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
4、番茄晚疫病:幼苗、叶、茎和果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为主。叶片多以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出白霉;茎上病斑是黑褐色腐败状,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以青果为主,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上生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防治措施:(1)控制湿度,抑制病害发生。(2)发现病株后,可用10%科佳悬浮剂2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肋平方米250克熏蒸。
5、番茄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茎基部,病部初呈暗绿色,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变黄。后期病部表面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防治措施:(1)做好苗床的土壤消毒工作。(2)定植后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喷淋。
6、病毒病:番茄病毒病主要有3种表现类型:一是蕨叶型,番茄小叶退化,形似蕨叶,叶肉薄,叶缘向上呈筒状卷起,节间变短,枝叶丛生,生长受限;二是花叶型,叶片上有轻微斑驳或明显花叶,新叶小,叶脉紫色,植株短小,果面有花斑;三是条斑型,叶片染病后产生茶褐色小点或云纹,病茎初生暗绿色稍下凹的短条纹,随着病情发展,形成褐色油渍状坏死病斑。果实受害后表现为畸形,有油渍状凹陷坏死魔,失去食用价值。
防治措施:(1)选种抗病毒病品种,药剂浸种、培育健苗壮株、防蚜灭蚜、清理田园。(2)早发现、早隔离。管理上要采取隔离措施,在进行绑蔓、打权等植株调整作业时,对病株可暂不管理,先处理常株,最后再处理病株,避免人为传播。(3)常用的药剂有病毒A、83增抗剂、高锰酸钾、抗毒剂1号和菌毒清等。喷药时对病株(区)要重点喷施,实行隔离管理。
二、生理性病害
1、番茄裂果病:裂果有三种,放射性裂果,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性深裂;环状裂果,以果蒂为园心,呈环状浅裂,多在果实成熟前出现;条纹裂果,在顶花痕部,呈不规则条状开裂。
防治措施:(1)选择不易裂果的品种。(2)在果实着色期合理灌水,避免土壤水分忽干忽湿,特别是应防久旱后过湿。(3)番茄果实最好不要受太阳直射,一定要保留果实上面的叶子,摘心不可过早。
2、日灼:日灼病又名日伤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向阳面呈有光泽,似透明薄质状,后变黄褐色的斑块。有的出现皱纹,干缩变硬而凹陷,果肉变成褐色,块状。当日灼部位受病菌侵染或寄生时,长出黑霉或腐烂。
防治措施: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保水力。(2)在绑蔓时应将果实隐藏在叶片间,减弱阳光直射;摘心时,要在最顶层花序上留2--3片叶子,以利覆盖果实,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3、番茄空洞果:空洞果是指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是空洞的果实。从外表面看空洞果,横断面大多呈多角型,切开果实后可以看到胎座发育不良,果皮、隔层很薄看不见种子。
防治措施:(1)肥水管理要适当,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分配氮、磷、钾,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协调。(2)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掌握处理花朵的时间和浓度。沾花时,浓度要准确,不要重复沾花。(3)温度要适宜,第一花穗花芽分化前后,要通过调温,避免持续10℃以下的低温出现,开花期要避免35℃以上的高温对受精危害,促进胎座的正常发育。
4、番茄畸形果:番茄在低温、光照不足、肥水管理不当、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时,根冠比例失调,花器和果实不能充分发育,出现尖顶果、突指果、大脐果、椭圆形果或多心室的畸形果。
防治措施:(1)育苗时,花芽分化前后要加强管理,避免育苗期间的持续低温,夜温要在8℃以上。(2)注意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同时要避免苗床过于潮湿。(3)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出现徒长时,勿过分降温、控水。
5、番茄脐腐病:又名蒂腐病,本病多发生于果实迅速膨大期的幼果上。初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到果实顶部凹陷、变褐、并且变硬。
防治措施:(1)要着重抓好水肥管理结果期浇水要均匀,时间在上午进行,经常保持土壤湿润。(2)根外追施钙肥,番茄座果1个门内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隔10天喷1次,连续喷洒3次。
(作者单位:1610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
history of plant pathology in China
方中达,曾昭慧,方雯霞
二千多年前中国古籍中已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而植物病害概念的出现是在一千多年前南宋时期。20世纪20年代植物病理学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古籍中有关病害的记载
中国古代病害资料较少,远不如虫害。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有“先时者,暑雨来至,胕动蚼蛆而多疾”,说明过早播种的麦,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原文中“蚼蛆”是指虫,“多疾”既有病害的意思,也有其他自然因素危害之意。晋代葛洪(公元304年)的《抱扑子》一书中载有“铜青涂木,入水不腐”,即用氧化铜作木材防腐剂的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篇》中有:“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并加以注释,大麻连作,“有点叶夭折之患”,说明轮作的重要性。这里所指“点叶夭折”可能是叶斑病与立枯病。宋代《陈旉农书·善其根苗篇》(公元1149年),“先夏看其年气候早晚寒暖之宜乃下种,则万不失一,若气候尚有寒,尚且从容熟治苗田”,对培育壮秧又提出“欲得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懂得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适时播种防止烂秧和培育壮秧。元明两代,中国对外交流频繁,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到中国的游记(1254~1324)中提到宋代韩彦直的《橘录》(于1178年写成),书中有“去病”部分,专谈柑桔病虫害的防治,其原文为:“木之病有二,藓与蠹是也。树稍久,则枝干之上苔藓生焉,一不去则蔓衍日滋。木之膏液荫藓而不及木,故枝干老而枯。善圃者用铁器时刮去之,删其繁枝之不能华实者,以通风日,以长新枝。木间时有蛀屑流出,则有虫蠹之。相视其穴,以物钩索之,到虫无所容,乃以真杉作钉窒其处。不然则木心受病,日以枝叶自凋,异时作实,瓣间亦有虫食。柑橘每先时而黄者,皆其受病于中,治之以早乃可。”《橘录》在“收藏”部分中说“采藏之日,先净扫一室,密糊之,勿使风入,布稻稿其间,堆柑橘於地上,屏远酒气,旬日一翻拣之,遇微损谓之点柑,即拣出,否则侵损附近者,屡汰去之”。这是谈腐烂的柑橘会传染别的橘子。这里摘录《橘录》中的详细内容,主要表明作者从调查、观察和询问得到的结论,是科学的;而《橘录》发表的时间早于国外确定病原生物学说七百多年。1981年英国发表的植物病理发展史引用中国唯一的资料也是《橘录》,但过于简单,并且提出所指病害的病原物可能是真菌。事实上,《橘录》中所指病害的病原物是苔藓,还可能包括地衣,至于所述的虫害显然是指天牛。从《橘录》中提出的病害与虫害的区别,可能是中国首次确定植物病害概念,时间大致是在南宋时代。也有人提出可以提前到公元533~544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篇》,其中提到的“大麻连作,有点叶夭折之患”。马哥波罗在游记中还提到当时中国杀黑面羊作祭品保佑作物和牲畜生长良好,与欧洲一些国家祭锈神的情形相似。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稻灾》(初刻于1637年),说的可能是稻瘟病,还提出“祟在种内,反怨鬼神”有破除迷信的思想。徐光启撰《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记载了播种期与棉病的关系,并介绍适当推迟播种的防病措施。《沈氏农书》(成书约在崇祯末年)中有对桑萎缩病的观察:“设有癃桑,即番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所谓癃桑,即桑萎缩病。当时已知此病能随剪刀切口传染,病桑应即番去之,断不可留。
清代农书中出现有关病害的记载较多。方观承命人编制的《棉花图》(1765年)中说:“种选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泠,和以柴灰种之”,说明用综合处理棉籽方法,有杀菌和催芽的效果。祁730663藻的《马首农言》(1836年)中有关“五谷病”的内容,所列各种病主要为栽培技术不良或旱涝引起,也包括“灰鼠”、“霉”、“老谷穗”等病害,对作物生长不正常的症状均称之为病,对病害的认识尚无传染的概念。冯730663撰《区田试种实验图说》(1908年成书)里有“预防霉病传染说”一篇,对麦、玉米、高粱黑穗病和谷的“糠谷老”(即粟白发病)症状有描述,提出用黑矾可除此发霉之病。至于清末书刊中所提到的一些植物病害,大都是介绍国外的材料,其中如:光绪28年(1902年)陈启谦《农话》一书详细描述稻瘟病症状后指出,此病又名“稻热病”,并详细分析病因和提出四项预防方法。书中所载麦黑粉病,不仅观察到症状、传染途径,并谈到“农家如见到麦穗之中生有黑粉,急宜拔去烧之,不使黑粉飞散,然后可免此害”。光绪29年(公元1903年)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也提到稻热病等病害的防治法;还阐明麦黑粉病的病原,麦奴属霉菌之一“此黑粉为麦奴之孢子,即霉菌之种子”,主张拔而烧之。光绪32年(公元1906年)《东方杂志》3卷10期《实业》对麦类黑穗病的侵染过程已有详细的描述,所提防治方法中已出现温汤浸种。该刊还记载了用硫酸铜石灰液防治李树痈病,为法国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1883年发表波尔多液防病试验报告之后的20年始见于中国书刊。
综观引举的较重要的中国古籍中有关病害的记述,主要的贡献是发现病害发生与气候和栽培技术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涉及的病害,有些可以根据所描述的症状确定,许多不能准确确定是哪一种病害,主要是缺少显微镜的观察和描述。中国到宋代才从国外引进生活用的放大镜,开始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等微生物可能是19世纪初的清末到民国初年。
园林树木的叶部病害有哪些?
本文2023-10-05 19:41: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