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着的人看不懂的古书吗?
许多人称15世纪的抄本,俗称“伏尼契手稿”,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这本手稿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以未知的笔迹写成的,1912年被珍本书商威尔弗里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重新发现时,它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手稿在历史上出现过又消失过,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图书馆到1903年罗马耶稣会的一次秘密书市。这本书的语言难以解读,其精美的插图仍然令人困惑,但它们是美丽的。这是第一次,这个复制,连同精致的折叠部分,让读者探索这个谜的所有令人惊叹的细节,从它的独一无二的“伏尼契”文本,它的插图超凡脱世的植物,陌生的星座,裸女游泳在幻想管和绿色浴缸。
手稿附带的随笔从炼金术、密文、法医学和历史的角度解释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但它们几乎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相反,正如《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黛博拉·哈克尼斯在她的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邀请读者加入我们,一起探索神秘的中心。”
写在中欧的最后15或16世纪期间,原点,语言,和日期后的伏尼契Manuscript-named波兰古董书商威尔弗里德·m·沃伊尼克,他获得了1912年——仍在讨论中积极作为其令人费解的图纸和破译文本。被描述为神奇或科学文本的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包含了一个乡土但生动的人物的植物、形象和科学绘图,用充满活力的墨水画出各种深浅的绿色、棕色、**、蓝色和红色。
根据绘图的主题,该手稿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1)包含113种未知植物的绘图;2)天文学和占星术的绘图,包括星象图的辐射圆,太阳和月亮,黄道十二宫符号,如鱼(双鱼座),公牛(金牛座),弓箭手(射手座),裸体女性从管道或烟囱,和宫廷人物;3)一个生物部分,里面有无数的微型女性裸体素描,大多数都有肿胀的腹部,沉浸在液体中或涉水而过,奇怪地与相互连接的管道和胶囊相互作用;4)由九枚精美的宇宙圆形图案组成的阵列,其中许多图案画在几张折叠的对开纸上,描绘了可能的地理形态;用红色、蓝色或绿色的罐子或容器描绘了超过100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和根的药学图纸,以及6)连续的文本页,可能是食谱,在每一个条目的空白处都有星形花标记。
和手稿的内容一样,伏尼契手稿的所有权历史也存在争议,并填补了一些空白。这份法典属于德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1612),他花了600金币购买了它,并认为它是罗杰·培根的作品。很可能鲁道夫皇帝从英国占星家约翰迪(1527-1608)那里得到了这份手稿。迪伊显然拥有这份手稿和其他一些罗杰·培根的手稿。
此外,迪伊声称他在1586年10月有630达克特,他的儿子指出,迪伊在波西米亚时拥有“一本书……里面没有任何屁股象形文字,他的父亲在那本书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我听不出他能读懂。”鲁道夫皇帝似乎已经把手稿交给了雅各布·霍西基·德·特佩内茨(1622年),根据只有在紫外线照射下才能看到的第1r页上的铭文:“雅可比·德·特佩内茨。”
1666年,克朗兰的约翰内斯·马库斯·马尔西把这本书送给了阿塔纳西乌斯·基彻(1601-1680)。1912年,威尔弗里德·m·伏尼契从罗马附近弗拉斯卡蒂的耶稣会学院购买了这份手稿。1969年,从威尔弗里德·伏尼契的遗孀埃塞尔·伏尼契(Ethel Voynich)的遗产手中买下这本法典的克劳斯(hp Kraus)把它交给了拜内克图书馆(Beinecke Library)。
目前市场上出售古籍书,较为盛行,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籍书已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故大多数均为清代或者民国时期的书籍。
对于如何鉴别清代版本古籍书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有如下几点以供参考。 对清代书籍的版别要有所认识,其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内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官刻本主要指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刻本;私刻本主要指私人刻书;坊刻本指书坊刻本,如苏州扫叶山房,扬州文官堂、宁波群玉山房,安徽屯溪茹古堂、金陵奎璧斋等等。 对清代书籍的特征要有所掌握清初刻本多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如顺治刻本《甲申集》、《梅村集》。康熙以后多为硬体字和软体字。硬体字即仿宋体;软体字即写体,如《板桥集》、《绿窗遗稿》、《杨太后诗》等。 对清代书籍的纸张要有所了解。其多为开化纸、棉纸、黄榜纸、毛边纸、毛太纸等,颜色呈暗黄,纸质柔软耐久。 对清代书籍的版式要有所辨别。一般多为左右双边,也有四周双边、单边。多白口、少黑口,装帧大多为线装。 总之,对清代版本书籍的鉴定方法除上述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是否相符,也是鉴定清代古籍书是否属真本或仿本的重要一环。
达尔文亲笔批注过的《物种起源》被公之于众,此前是尘封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一、达尔文手稿达尔文在1828-1831年期间在剑桥大学学习。尽管他主修的是神学,但是在剑桥大学的时候,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
所以,剑桥图书馆一直都有达尔文的大量藏书和各类研究笔记,包括了达尔文亲笔批注过的《物种起源》。这些珍贵的笔记一直被珍藏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被保存在一个特殊的收藏室里。
二、达尔文手稿在图书馆丢失剑桥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九月启动了一次大型的对珍贵古籍的摄影扫描,并将达尔文亲笔批注过的《物种起源》手稿“请”出。两个多月后,工作组的工作终于完成。
第二年一月,工作人员在统计的时候,发现这本笔记本已经消失。一开始,大家都没在意,认为这手稿是在拍完之后放在哪里了。
毕竟,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里面存放着数以百万计的文献,而且大部分都是用箱子装着的。因此被不慎放错了箱子或书架也是极有可能的。
三、达尔文手稿又出现在图书馆中2020年,新上任的馆长杰西卡·加德纳决定找到这个手稿,他们翻遍了连起来长达210公里的所有书架,但还是无果,所以,决定报警。
一年后,馆长在她办公室门口的地板上看到一个纸袋,里面是一个巨大的信封,装的正是达尔文手稿,馆长一眼就认了出来。她立刻找来了专业人士,几天下来,终于确定了这手稿的真实性。
并且还举办了一场“对话达尔文”的专题展,向公众展出包括达尔文手稿在内的大量珍贵的文献。
先辈不易,后辈当倍加珍惜,唯有自强自信才不负前辈重托,才能重拾昔日风华。
如今想要盖一个房子,
需要3D建模,
需要电脑制图,
各种现代手段应有尽有,
而在几十年前,
建筑制图只能靠手绘。
近日,
建筑大师梁思成大量的建筑手稿
在网上曝光,
其精致严谨惊艳无数人,
丝毫不输电脑制图。
这张是清代北平西山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这张是宋代四川宜宾县
旧州坝白塔
这张是辽代山西大同县
善化寺大雄宝殿
这张是建于公元984年辽代
河北蓟县 独乐寺观音阁
外观酷似敦煌壁画里的唐代阁楼,
室内有个16米高的观音巨像,
信徒首先可以在楼阁的底层仰视观音。
随后可在中间的暗层,
绕着观音的腰部一圈,
最后来到顶层,
能近距离欣赏观音的真容,
极其震撼壮观。
每张手稿线条流畅,
清晰的结构分析,
成百上千的构件一丝不苟,
中英文注解,备注详实,
和实物一一对应,
一笔一画胜过高清扫描仪,
即使外行人看也一目了然,
让人连连称奇。
宋代 河北正定县 龙兴寺转轮藏殿
时至今日很多人只热衷于
谈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却疏忽了,
他们不仅是夫妻,
更是一对建筑学上的知己,
梁思成与建筑的结缘就是因为林徽因。
清代 四川灌县 安澜桥
梁思成谈起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
他说: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
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
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
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爱绘画,
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很多年前,
西方对中国的建筑一直持轻蔑态度,
认为中国建筑外表简单
构造简陋没有发展,
再加上中国古代建筑的技巧传承
主要靠师徒的口传心授,
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
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的参考文献极少,
其中从古流传下来的 《营造法式》,
因为时代久远,
看起来如天书般令人费解。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山东曾经遭遇大旱,大批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闯关东。就在这滚滚人流中,蒲松龄的七世孙蒲价人携带家眷离开家乡来到沈阳。当时的沈阳占卜业比较兴旺,而蒲价人又粗通占卜之道,便在沈阳城里摆了个卦摊儿,以卜卦和代写文书为生,即使生活窘迫,他也不愿以手稿谋利。临终前,蒲价人按照祖上的规矩,把《聊斋志异》手稿传给了大儿子蒲英灏。光绪二十年,当时蒲英灏正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手下担任镶蓝旗统领,依克唐阿知道蒲英灏是蒲松龄的后裔,便向他借阅 《聊斋志异》手稿,蒲英灏无奈之下先借出半部手稿,在依克唐阿归还后又借出另一半手稿。没想到的是,依克唐阿进京参战,病死北京,紧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财物,依克唐阿所借的半部手稿从此杳无音讯,它的下落至今还是个谜。
有活着的人看不懂的古书吗?
本文2023-10-05 19:49: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