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哪些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春秋》有哪些特点?,第1张

《春秋》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

扩展资料:

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传统今文经学家的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持此说者如清人皮锡瑞,近人徐复观、吕思勉、胡适等。

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顾颉刚、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

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春秋》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无经、史的区别,经、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观念。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

(三)春秋评价

      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后又续至十六年)共二百四十四年的不完备而可信的编年史。

      第一为什么说它可信呢?以天相而论,春秋的记载可信。以近代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不但能推测未来的日食,还可以追溯古代的日食。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而襄公二十一年九月朔、十月朔的一连两次日食,又二十四年的七月朔、八月朔的两次日食,相连两月初一而日食,前人叫“比食”,虽然有这种可能,但在一地两次都能见到,可能性没有。尤其在前一次全食或环食之后,决不能于下一月又发生日食。因此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初一的日食可能是误认或误记。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的日食,可能是错简。除此二次而外,实三十四次,而三十三次是可靠的。这是古人所不能伪造的。又如《春秋》记载有“星陨如雨”(庄公七年经),这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天琴星座流星雨记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记载。不是当时人看到,当时史官加以记载,谁也不能假造。还有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也是无法假造的。由于春秋有关天相的记载,根据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证明它基本上是真实的,也就证明春秋作为历史资料是可以相信的。

      其次,由于彝器和古代文物不断地发现,很多能和春秋相印证。这在本书注中引用不少,也就不重复。

      又其次,两晋以至唐宋人所引用的《竹书纪年》,也有能和春秋相印证的,本书注中都加引用,然而所引不多。为什么呢?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十一“八年晋文公卒”条说:“纪年为晋、魏之史记,其原本录晋、魏之事必详。宋初传本只记其异于左氏经。传者,以备稽核;其同者则不录。而唐以前诸事征引又皆取春秋经、传,而不引纪年。故纪年之同于经、传者多不传于后。如文公之霸业,纪年岂有不详记者,而今皆不见,即此之故。若史通惑经篇、唐书刘贶(kuàng)传所引,皆其仅存者矣。”

      我认为这话有一定道理。也足以说明春秋之可信。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说:“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法也。……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告。”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也说:“竹书纪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

      这些都是确凿证据。一则证明春秋史料的可信;二则证明孔子未曾修,更未曾作春秋。

      第二,为什么说它不完备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古代史官本来纪事简略,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其中有一段经过,而晋太史仅仅写“赵盾弑其君”五个字。鲁太史才根据通报写作“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与具体情况,一字不写。而且实行杀晋灵公的是赵穿,为什么太史归罪于赵盾呢?这一道理,春秋也不曾提及。同样,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杀掉齐庄公,其中经过更为曲折,也有丑事,而齐国太史也仅仅写“崔杼弑其君”五个字。鲁国史官才根据齐国通告,补上被杀日期和齐君之名,写为“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篇论纪年说:“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可见这样简略的记事,是当时各国太史的通例。这种大线条的书笔,连个轮廓都不完全,无怪乎桓谭新论(此书已佚,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以上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春秋记事,可能本不完备,又加上后来抄写有遗漏,因之有不少地方使人难以理解。

      以日食为例,在春秋隐公至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在鲁都可见到的六十次以上,春秋记载仅一半。那一半就没记载。纵使日食那天逢密云或大雨,也不至于不知是日食,可见失记的不少。……

(三)春秋评价

      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后又续至十六年)共二百四十四年的不完备而可信的编年史。

      第一为什么说它可信呢?以天相而论,春秋的记载可信。以近代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不但能

推测未来的日食,还可以追溯古代的日食。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而襄公二十一年九月朔、十月朔的一连两次日食,又二十四年的七月朔、八月朔的两次日食,相连两月初一而日食,前人叫“比食”,虽然有这种可能,但在一地两次都能见到,可能性没有。尤其在前一次全食或环食之后,决不能于下一月又发生日食。因此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初一的日食可能是误认或误记。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的日食,可能是错简。除此二次而外,实三十四次,而三十三次是可靠的。这是古人所不能伪造的。又如《春秋》记载有“星陨如雨”(庄公七年经),这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天琴星座流星雨记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记载。不是当时人看到,当时史官加以记载,谁也不能假造。还有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也是无法假造的。由于春秋有关天相的记载,根据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证明它基本上是真实的,也就证明春秋作为历史资料是可以相信的。

      其次,由于彝器和古代文物不断地发现,很多能和春秋相印证。这在本书注中引用不少,也就不重复。

      又其次,两晋以至唐宋人所引用的《竹书纪年》,也有能和春秋相印证的,本书注中都加引用,然而所引不多。为什么呢?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十一“八年晋文公卒”条说:“纪年为晋、魏之史记,其原本录晋、魏之事必详。宋初传本只记其异于左氏经。传者,以备稽核;其同者则不录。而唐以前诸事征引又皆取春秋经、传,而不引纪年。故纪年之同于经、传者多”

“不传于后。如文公之霸业,纪年岂有不详记者,而今皆不见,即此之故。若史通惑经篇、唐书刘贶(kuàng)传所引,皆其仅存者矣。”

      我认为这话有一定道理。也足以说明春秋之可信。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说:“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法也。……略举数条,以明国史皆承告。”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也说:“竹书纪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

      这些都是确凿证据。一则证明春秋史料的可信;二则证明孔子未曾修,更未曾作春秋。

      第二,为什么说它不完备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古代史官本来纪事简略,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其中有一段经过,而晋太史仅仅写“赵盾弑其君”五个字。鲁太史才根据通报写作“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与具体情况,一字不写。而且实行杀晋灵公的是赵穿,为什么太史归罪于赵盾呢?这一道理,春秋也不曾提及。同样,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杀掉齐庄公,其中经过更为曲折,也有丑事,而齐国太史也仅仅写“崔杼弑其君”五个字。鲁国史官才根据齐国通告,补上被杀日期和齐君之名,写为“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篇论纪年说:“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可见这样简略的记事,是当时各国太史的通例。这种大线条的书笔,连个

轮廓都不完全,无怪乎桓谭新论(此书已佚,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以上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春秋记事,可能本不完备,又加上后来抄写有遗漏,因之有不少地方使人难以理解。

      以日食为例,在春秋隐公至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在鲁都可见到的六十次以上,春秋记载仅一半。那一半就没记载。纵使日食那天逢密云或大雨,也不至于不知是日食,可见失记的不少。……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篇章之一,是描述战国时期楚、齐、晋三个国家的重要史书。也被称为春秋经,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之一。该部史书起笔于公元前722年,止于战国末期公元前481年,历时共242年。

春秋的名称来源于《左传》中的一句话“今年春秋,岁在甲子”,秦汉以后,称这部历史资料为《春秋》,借指季节轮回,陈述历史变迁,信息淳留,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可或缺的。

春秋塑造了中国历史独特的史学体系和传统。《春秋》从当时的“年,月,日”等具体时间入手,根据史实记录各个重大事件。

细致而犀利地纪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历史并保留了许多有关中华文化习俗、交通运输、通商关系、物价变化等历史资料,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自五代时期以来,春秋不断被研究和整理,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春秋记录了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风俗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对隋唐以来中国领土、历史、文化、民族形成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春秋》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并通过其叙事和传统价值源远流长。目前世界各地的读者除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学术圈外,也涵盖汉学、日本学、韩国学、美国学、法国学、东南亚、中亚及印巴等学者。

问题一:史书分为哪四体,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问题二:《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问题三:中西纪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问题四:《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属于什么体史书?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像《史记》 《汉书》 等都是纪传体史书

问题五:<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题解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为吴起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评价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问题六:《国语》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 《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因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

问题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门记录龚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问题八:论语十二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问题九:《左转》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4张)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1]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Y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2]

问题十:史书分为哪四体,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谈到儒家经典的《春秋》,可以说是十分知名的儒学教义,也有朋友表示《春秋》其实它真正的价值是一本记载当时春秋时期的史书,那么为什么会能够成为儒学必读之书?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聊一聊《春秋》究竟在儒家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于儒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要讲《春秋》,就一定要讲它的作者孔子,孔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在早年期间他就是在各国进行游历,对于各国之间的学术思想都是有着极大的了解。而春秋就是孔子在原来鲁国史官记载的历史上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更是结合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这就导致《春秋》中所记录虽然说是历史,但是也有孔子及其弟子对其中有着很多的批注,那么这更是演变了儒家的非常多的经典思想。比较代表的就是儒学经典的“仁义二字”渗透到其中,那么这本史书就远远超过了记载历史的作用,更像是一个传授儒学的作品。

春秋在后来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记载的本来意义,它更是与《左传》放在同一本书里,不再单独拿出来。其中讲述的历史故事更是包含了儒家的经典教义,文字内容被用“经”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后人宣传儒家思想。这其中更是包含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春秋时期的所思所感,通过记载历史故事与个人领悟的方式,从而能够将儒家的教育进一步的宣传下去,也就是通过历史来继续教育他人。

综上所述,《春秋》的内容在孔子的再次修改以后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本历史记载的作用,孔子也是希望用历史事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内容来教育世人,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大同,能够人人做到“仁义”。

《春秋》有哪些特点?

《春秋》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即《春秋经》,又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