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鹿角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鹿角膏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鹿角膏 31 鹿角膏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鹿角膏 1 拼音

lù jiǎo gāo

2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鹿角膏

21 处方

鹿角尖。

22 功能主治

一切痈疖初起者。

23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砂钵内同老米醋浓磨。以鹅翎涂拂四围,当中留一口,遇干再涂。

24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

3 《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鹿角膏

31 鹿角膏的别名

麦饭石膏、三神膏、灵应膏、麦饭石围散

32 处方

鹿角1只(烧作炭,候冷,捣筛为末),麦饭石约半斤(净洗干,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于净熨斗中熬令色赤,投于米醋中,良久滤出;又熬如此9遍讫,筛为末。麦饭石者,即磨刀石及硙石是),白敛1大两(捣罗为末)。

33 制法

上为细末,各取1大匙,以米酢5合,文武火煎之,酢少,又旋添,约煎五十沸已来,即止,令稀稠如糊,以新净瓷器盛之。

34 功能主治

发背。毒肿,痛不可忍。

35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麦饭石膏(《圣惠》卷六十二)、三神膏(《圣济总录》卷一三一)、灵应膏(《外科精义》卷下)、麦饭石围散(《遵生八笺》卷十八)。本方改为散剂,名“鹿角散”(见《圣惠》)。

36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

4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41 方名

鹿角膏

42 组成

鹿角(烧)。

43 主治

蠷螋尿疮。

44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醋调涂之。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鹿角膏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九]蠼尿疮

法,盖药剂禳,世所兼用。不可偏废也。治蠼尿疮,鹿角膏方鹿角(烧灰三两)上一味,碾细,以苦酒调涂之,

《仁术便览》:[卷三虚损]男子精寒种子方

各三两)熟地黄陈皮五味子甘草(炙。各一两)茯苓鹿角膏杜仲牛膝(各二两)广木香(五钱)茴香(炒)山茱

《疡医大全》:[卷八]痈疽敷药门主方

,未成即消,已成即溃,百发百中。麦饭石膏(一名鹿角膏。《医灯续焰》)白麦饭石(此石颜色黄白,类麦饭

《外科集验方》:[卷上五发痈疽论]五发痈疽通治方

此药解毒。麦饭石膏方治发背诸般痈疽神效。(一名鹿角膏)白麦饭石(其石颜色黄白,类麦饭团者是。如无,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三痈疽门]诸痈疽

用方不识方,服药不知药,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名方!

《薯蓣丸》—— 被玩坏的“补虚第一方”!!

在各种专家学者的吹捧下,在各种自以为体虚之人的信服下。“薯蓣丸”---补虚第一神方。横空出世了。然而,我们都不是张仲景,如此复杂的组方,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自以为”高深的知识去解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了解自己身体情况下随意服食。但是,不知为何,“薯蓣丸”就是这样的被“滥用”了。。。。

《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为膏)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人参(七分) 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提到薯蓣丸,就不得不提台湾的“JT叔叔”。他把“薯蓣丸”定义为,经常感冒的人就应该吃的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也把薯蓣丸说成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气血阴阳平调,久服无寒热缺陷等等。导致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去买“薯蓣丸”来吃。我曾经也是其中一个,我带动全家人做了1000丸,分给各个“身体虚弱”的亲戚来吃。结果现在还有900个在冰箱里。。。。。。。。

首先,我要说,JT叔叔作为一个“讲师”,不可避免的有卖弄知识的情况,把其中每个药的药性讲的很“华丽”,把组方如何精到也描写的很“神奇”。乍一听肯定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跟“真相”相去甚远。对于现在经常在听各种“专家”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切勿沉迷,而导致滥用经方而伤身。《伤寒论》这种“上古神兵”,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很容易“擦枪走火”。

啰嗦了一些,也并无贬低之意。“JT”的庄子讲的还是蛮有意思的,中医嘛,可以乱听,但不可以乱学乱用。包括我blabla的这些文章一样。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这是几个反面教材,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清凉膏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清凉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科正宗》卷四:清凉膏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外科大成》卷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7 《洞天奥旨》卷十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准绳·类方》卷七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91 方名 92 清凉膏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医方类聚》卷一九四引《吴氏集验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魏氏家藏方》卷十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疡医大全》卷八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理瀹》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疡科捷径》卷上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制备方法 16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鸿飞集》 161 方名 162 清凉膏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主治 16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66 附注 17 《外科传薪集》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主治 18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86 制备方法 187 用药禁忌 19 《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功效 194 主治 19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20 《中藏经》卷七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内外验方秘传》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六十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功效 224 主治 22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六十八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功效 234 主治 23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37 附注 24 《魏氏家藏方》卷九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45 加减 246 制备方法 25 《卫生鸿宝》卷二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丸丹膏散集成》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清凉膏 1 拼音

qīng liáng gāo

2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清凉膏

21 处方

栀子仁75克 黄连7,5克(去须)生地黄60克 葱白10枚(擘)白芷75克 黄蜡15克 清麻油120克

22 制法

上药细锉。于油锅中煎,以地黄焦黑为度,绵滤去滓,澄清,再于锅中入蜡,慢火熬,候蜡消,倾于瓷盒内。

23 功能主治

治烫伤,烧伤。

2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涂于疮面。

2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

3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清凉膏

31 处方

生山芋

32 制法

上一味,不拘多少,去皮,研烂成膏。

33 功能主治

治烫伤,烧伤。

3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涂于患处,疼痛立止,不成瘢痕。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4 《外科正宗》卷四:清凉膏

41 处方

石灰60克

42 功能主治

治烫伤,烧伤,痛不可忍者。

43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用水500毫升,搅混澄清,取清汁125毫升,加香油60毫升,以筷子搅打千百下如糊,取面上稠者,涂擦伤处。

44 摘录

《外科正宗》卷四

5 《圣济总录》卷一三○ 51 方名

清凉膏

52 组成

大黄。

53 功效

消肿毒。

54 主治

初患痈肿疮疖,热焮疼痛。

5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浆水调,摊贴患处;醋摩亦得。

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外科大成》卷四 61 方名

清凉膏

62 组成

鸡子清1钟,香油半钟。

63 主治

汤泼火烧,痛不可忍者。

6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箸打千百下,扫之。

7 《洞天奥旨》卷十四 71 方名

清凉膏

72 组成

大黄、芙蓉叶。

73 主治

初患痈肿疮疖,热焮大痛。

7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米醋调敷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准绳·类方》卷七 81 方名

清凉膏

82 组成

生南星半两,薄荷叶半两,荆芥3钱,百药煎3钱。

83 主治

目赤肿痛。眼目赤肿不能开,痛闷热泪如雨。

8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井水调成膏,贴眼角上。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91 方名

清凉膏

92 清凉膏的别名

清凉汁

93 组成

黄连、黄芩、山栀、薄荷、甘草、桔梗、枳壳。

94 主治

火赤疮。

9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煎数沸,去滓,加冰片、麝香各3分,鹅毛扫上,另以紫金锭水磨涂之。

96 附注

清凉汁(《外科大成》卷四)。《外科大成》有黄柏。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

清凉膏

102 组成

大黄1两,净黄连1两,黄柏1两,赤葛1两,细辛(和叶)1两,薄荷叶1两,风化1两,朴消1两。

103 主治

暴赤火眼肿痛,及血疖作疼发热。

10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12钱,冷水加生姜汁调涂太阳穴;或新汲井水调涂亦妙。热疖,以凉米汤水调搽患处。

105 制备方法

前6味或晒或焙,为末,入朴消,乳钵内同杵匀。

11 《医方类聚》卷一九四引《吴氏集验方》 111 方名

清凉膏

112 组成

腊月猪板脂10两,苦参8两。

113 主治

汤火所伤。

11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用鸡翎拂之。

115 制备方法

将腊月猪板脂熬溶,却以苦参80两为粗块,熬1020沸,收瓷瓶,不犯铁。

12 《魏氏家藏方》卷十 121 方名

清凉膏

122 组成

南粉4两(细研),腊月猪脂1斤。

123 主治

汤火伤。

12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汤火所伤,用蓖子取药,涂上痛所。

125 制备方法

将腊月猪脂于银瓦器内炼,去滓,趁热入新瓷器内,次入南粉,待其温,用竹蓖搅,庶不上清下澄。

13 《疡医大全》卷八 131 方名

清凉膏

132 组成

白面、葱根、猪胆汁1枚,黄蜜2两。

133 主治

痈疽发背肿毒。

13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外敷。

135 制备方法

先用白面调成,围圈患外,葱根捣泥,平铺疮上;用猪胆汁1枚,黄蜜2两,倾瓷器内和匀,茶匙挑胆汁于内。

14 《理瀹》 141 方名

清凉膏

142 组成

大黄1两,元参1两,当归1两,赤芍1两,白芷1两,苦参1两,黄耆1两,杏仁1两,木鳖仁1两,僵蚕1两,山甲1两,蜂房1两,蛇蜕1两,忍冬藤1两,黄芩1两,荆芥1两,黄柏1两,桃仁1两,防风1两,栀子1两,羌活1两,独活1两,黄连1两,连翘1两,南星1两,生地1两,甘草1两,发团1两。

143 主治

内外热症,疮疡初起。

14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贴疮上。

145 制备方法

上加槐、柳枝各1斤,油熬丹收,入麝香搅匀。

15 《疡科捷径》卷上 151 方名

清凉膏

152 组成

官桂2斤3两,生军2斤3两,当归2斤3两,赤芍2斤3两,元参2斤3两,木鳖2斤3两,没药10两(去油),阿魏2两5钱,血余13两,白芷2斤3两,乳香1斤(去油),轻粉13两(后入),生地2斤3两,槐枝110两,柳枝110两,麻油100斤。

153 主治

疮疡已溃破。

154 制备方法

上药入麻油内,武火煎至滓枯,滤去,将净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每斤油加纬丹4两收膏,瓷钵收贮取用。

16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鸿飞集》 161 方名

清凉膏

162 清凉膏的别名

清露散、芙蓉外敷法、芙蓉膏、青露散、玉露散、清凉散

163 组成

芙蓉叶(末)。

164 主治

赤眼肿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痛恶疮。

16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水和,贴太阳穴。

166 附注

清露散(《本草纲目》卷三十六)、芙蓉外敷法(《医方集解》)、芙蓉膏(《汕拈集》)卷四)、青露散、玉露散(《青囊秘传》)、清凉散(《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本草纲目》治痈疽本方用法: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

17 《外科传薪集》 171 方名

清凉膏

172 组成

长发灰1斤(菜油4斤,煎枯去滓),活牛蒡1斤,甘菊1斤,金银藤1斤,马鞭草1斤,苍耳草1斤,仙人对坐草1斤(菜油10斤,煎枯沥出,再加),白芷8两,甘草8两,五灵脂8两,当归8两(煎枯去滓,再将前熬发油并入)。

173 主治

一切热毒疮疖。

17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外用。

175 制备方法

每1斤油,入桃丹7两,熬膏摊贴。熬嫩膏再添丹4两,煮和。

18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181 方名

清凉膏

182 组成

当归1两,紫草2钱,大黄面1钱5分,香油1斤,黄蜡4两(或6两)。

183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184 主治

汤烧伤,冻伤,多型红斑(血风疮)、牛皮癣(白疮)等炎症性干燥脱屑皮损。

18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外敷患处。

186 制备方法

以香油浸泡当归、紫草3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黄,离火,将油滤净去滓,再入黄蜡,加火熔匀,待冷后加大黄面(每斤油膏加大黄1钱5分),搅匀成膏。

187 用药禁忌

阴疮、阴疽慎用。

19 《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191 方名

清凉膏

192 组成

大黄5两,番木鳖5两,当归5两,赤芍5两,羌活5两,独活5两,蓖麻子5两,商陆5两,头发1斤,麻油50斤,东丹18斤。

193 功效

消肿生肌。

194 主治

外疡肿溃。

19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贴患处。

196 制备方法

上药用麻油浸1宿,文火煎至药枯,去滓滤清,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东丹(炒热),渐渐下锅,搅匀为度,约成膏55斤。

20 《中藏经》卷七 201 方名

清凉膏

202 组成

川当归2两,香白芷1两,木鳖子肉1两,白及1两,芍药1两,黄柏1两,白敛1两(炒),乳香(另研)少许,腻粉少许,白胶少许,黄丹5两。

203 主治

发背。一切疮疡溃后。

20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贴使如常。先用白散子取之,次用此药贴之。

205 制备方法

上用清麻油10两,煎前6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7寸,再煎少顷,又去之;入黄丹5两,熬成,入乳香等。重绵滤入罐子内贮之。

21 《内外验方秘传》 211 方名

清凉膏

212 组成

薄荷1钱,栀子2钱,大黄2钱,丹皮2钱,黄柏2钱,知母2钱,胡黄连1钱,青黛1钱,胆草1钱,苦参2钱,射干2钱,朴消1钱,商陆2钱,漏芦2钱,生石膏4钱。

213 主治

红肿外症,不拘已溃未溃。

21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摊贴。

215 制备方法

上晒干为末,入膏药和匀。

22 《圣惠》卷六十二 221 方名

清凉膏

222 组成

糯米2升,龙脑1分。

223 功效

消肿毒。

224 主治

发背焮热疼痛。

22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摊于疏布上贴患处,干易之。

226 制备方法

糯米水淘令净,入龙脑相和,研成膏。

23 《圣惠》卷六十八 231 方名

清凉膏

232 组成

栀子仁1分,黄连1分(去须),生地黄2两,葱白10枚(擘),白芷1分,黄蜡半两,清麻油4两。

233 功效

止疼痛,解火毒,润肌生肉。

234 主治

汤泼火烧。

235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每使时,用鸡翎揾少许涂疮上。取愈为度。

236 制备方法

上锉细,于油铛中煎,以地黄焦黑为度,绵滤去滓,澄清,却于铛中入蜡,慢火熬,候蜡消,倾于瓷盒内。

237 附注

本方加石膏,名“清凉散”(见《疡科选粹》。

24 《魏氏家藏方》卷九 241 方名

清凉膏

242 组成

木鳖子(去壳)、黄柏、败荷叶、黄芩、芙蓉叶、黄连、草乌头、朴消(别研)、蒺藜、玄参各等分。

243 主治

发背痈疽,初肿发未成脓者,或脓已破者。

24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用生姜汁调成膏,敷肿上。如热甚,即以水并蜜调敷,外以纱片掩其上,干即再换,多敷尤佳。如有丝瓜,取自然汁调敷亦妙。

245 加减

痛甚,加乳香、没药。

2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5 《卫生鸿宝》卷二 251 方名

清凉膏

252 组成

石灰1块,香油半钟,雄黄末少许。

253 主治

丹毒,缠腰火丹。

25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鹅翎扫患处。

255 制备方法

将石灰凉水化开,加水打浑,少时取清水1钟,兑香油半钟,打数百成膏,加雄黄末少许,再打匀。

26 《丸丹膏散集成》 261 方名

清凉膏

262 组成

大黄6钱,防风6钱,玄参6钱,黄芩6钱,羌活6钱,生地6钱,白芷6钱,当归6钱,木鳖子3钱,乌药6钱,荆芥6钱,麻黄(去节)6钱,丹皮3钱,官桂4钱,黄柏6钱,赤芍6钱,棉子油11斤,东丹(炒)3斤8两,独活6钱,申姜(去毛)6钱。

263 主治

痈疽疮疖。

264 清凉膏的用法用量

摊于纸上,贴患处。东丹可依天气冷热适当调整分量。

265 制备方法

上除东丹后下外,将余药入油内煎熬至枯,滤去渣滓,再入东丹充分搅匀成膏。

古籍中的清凉膏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先用铁轻轻拨破毒头,挑药米粒许纳于疮口,外用清凉膏贴之。针头散(一四四)治一切顽疮,内有脓管瘀肉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汤火伤

,随呵而出矣。仍作烦闷者,以新童便灌之。外初用清凉膏涂之,解毒止痛,不致臭烂,次以**膏涂之。痛止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九痈疽门]发背

敢私秘其良方也。白散子治发背、候取下毒物。次用清凉膏贴之。白附子大香附子(各半两)半夏(一分姜制)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眼目]目赤肿痛

地黄、水煎服,并投草龙胆散,及点以黄连膏,贴以清凉膏。有孩儿胃气素虚,脾气实盛,眼胞赤肿,羞涩不开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蔹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性味 12 功能主治 13 白蔹的用法用量 14 运用 15 化学成分 16 白蔹的药理作用 17 白蔹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来源 173 性状 174 鉴别 175 检查 1751 杂质 1752 水分 1753 总灰分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白蔹饮片 1771 炮制 1772 性味与归经 1773 功能与主治 1774 用法与用量 1775 注意 1776 贮藏 178 出处 1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蔹 1 拼音

bái liǎn

2 英文参考

Ampelopsis japonica Mak, Ampelopsis serjanaefolia Bgeradix ampelopsis, Vitis serjaniaefolia [朗道汉英字典]

ampelopsis radix,ampelopsitis radix,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蔹

白蔹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的干燥块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Ampelop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Japanese ampelopsis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白蔹的别名

山地瓜、见肿消[1]。

猫儿卵、山地瓜。

7 来源及产地

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  Mak的块根[1]。产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1]。

8 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茎多分枝,带淡紫色,散生点状皮孔,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边缘疏生粗锯齿,叶轴有宽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序梗细长而缠绕;花小,萼片5;花瓣5,淡**;雄蕊5;花盘杯状,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或肾形,熟时蓝色或白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路旁草丛中。主产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9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纵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晒干。

10 性状

块根矩圆形,纵切瓣长圆形或近纺锤形,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 l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竭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切片呈卵圆形,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味微甜。

11 性味

苦、辛,微寒[1]。入心、脾经[1]。

性微寒,味苦、甘。

12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散结,生肌止痛[1]。

1治疮疡痈肿,煎服并捣敷;瘰疬,扭挫伤,烧烫伤,研末调敷[1]。

2治温疟,血痢,肠风,痔漏,赤白带下[1]。

13 白蔹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4 运用

白蔹的果实名白蔹子,煎服亦治温疟,热结痈肿[1]。

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鞣质和黏液质[1]。

16 药理作用

5%煎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水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1]。

17 白蔹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白蔹

Bailian

AMPELOPSIS RADIX

172 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173 性状

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突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174 鉴别

(1)粉末淡红棕色。淀粉粒单粒,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草酸钙针晶长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pL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蔹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 检查 1751 杂质

不得过3%(附录ⅨA)。

1752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第一法)。

1753 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2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80%。

177 白蔹饮片 17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772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心、胃经。

177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烧烫伤。

1774 用法与用量

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1775 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17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78 出处

敛是一个汉字,拼音是liǎn。意思是收起;收住:敛容、敛足、收敛;收集;征收:敛钱、横征暴敛、把散乱的东西敛到一起;约束;隐蔽:敛迹。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攴,佥(qiān)声。攴为手持械具治事之象,表示敛的本义与治事有关;声旁佥为从㒭(kūn)从(jí)、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含会同兄长意,于敛表声,敛佥同为谈部。

初始敛以佥为之,后始为造专字。敛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主流结构为从攴佥声,或加为饰构(有说为器皿以表意者),或声旁作,构意不明。隶变后楷书作敛,简化作敛。或作𣫍,俗体。本义是收取、聚合。

《诗·小雅·大田》:“此有不敛。”引申指赋税,税敛。《周礼·地官·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中山王壶:“(作)敛中则庶民(附)。”(赋敛适度百姓就归顺)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赋敛毋(无)度。”

以上读liǎn。古地名,卫地有敛盂,读lián。通“俭”,缩减,不足。《史记·赵世家》:“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通“蔹”(liǎn),白蔹,中草药。《武威汉代医简》55:“半夏、白敛、勺药、细辛。”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良冉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冉切,𠀤音䭑。《说文》收也。《尔雅·释诂》聚也。《疏》敛者,率聚也。《诗·小雅》此有不敛穧。《疏》不收敛之穧束也。《书·洪范》敛时五福。《疏》以敛聚五福之道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

又《仪礼·聘礼》敛〈方亶〉。《注》敛,藏也。

又《博雅》敛,取也。

又欲也,予也,略也。

又姓。《左传·定七年》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广韵》姚秦录有辅国将军敛宪。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力验切,音爁。义同。

又《集韵》离盐切,音廉。敛盂,地名。《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注》衞地。《释文》敛,徐音廉。《韵会》作歛,非。互详欠部歛字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白蔹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功能主治 26 白蔹子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蔹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蔹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蔹子 1 拼音

bái liǎn zǐ

2 《辞典》:白蔹子

21 出处

《药性论》

22 拼音名

Bái Liǎn Zǐ

23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果实。

24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白蔹"条。

25 功能主治

《药性论》:"治温疟,主寒热结壅热肿。"

26 白蔹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敷。

27 附方

止血消肿:白蔹成熟果实,去种子,留下白色毡毛或带种子研成粉末,外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

2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白蔹子的方剂 白蔹丸

法:上药为细末,用艾、醋煎汁,打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功能主治

白蔹薄

拼音:báiliǎnbáo《鬼遗》卷四:白蔹薄:处方:白蔹、大黄、黄芩各等分。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

白蔹汤

蔹汤:处方:漏芦3两,白蔹3两,槐白皮3两,蒺藜子2两(微炒,去刺),五加皮3两,甘草3两(炙微赤

槐耳丸

(炙令黄焦)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久痔,下脓血不止。用法用量:每

白蔹散

n《圣济总录》卷十八:白蔹散:处方:白蔹(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更多用到中药白蔹子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蔹子的中成药 阳和解凝膏

大黄、当归、草乌头、川乌头、僵蚕、赤芍药、白芷、白蔹、白及各二两,川芎、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

清凉膏药

0g地黄120g甘草40g黄柏40g白芷120g白蔹120g制法:以上十一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

伤科壮骨膏

皮24g防风24g白芷20g升麻24g红花24g白蔹24g草乌30g苍术24g杜仲24g川芎24g独

消痈提毒膏

5g赤芍25g白蔹25g苦参25g皂角15g苍术25g地黄25g当归25g木鳖子15g肉桂5g天

紫云膏

集验方》卷四:方名:紫云膏组成:白及1两,白蔹1两,马钱子1两,商陆根1两,黄柏1两,蓖麻仁1两,独

更多用到中药白蔹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蔹子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焙。黄丹(八两细研)没药乳香白芨(生)木鳖子仁白蔹子当归杏仁白芷(并生用)官桂(去粗皮各一两)清油

《炮炙全书》:[卷第四鳞之属]海螵蛸

即乌贼鱼骨,咸,微温。炙令黄,研细水飞,轻脆而白,恶白芨、白蔹、附子,能伏缩银。《炮炙全书》

《女科切要》:[卷八附妇人修饰]粉滓面

炉甘石(二两)白蔹(十二两)为细末,鸡子清夜涂旦洗,能白。《女科切要》清吴道源公元1644191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一肠痔漏门(附论)]肠痔漏通治方

敷痔肿毒处。大黄黄柏白芨石膏黄芩黄连白蔹栀子朴硝上为末,用井花水调涂。洗诸痔方黄连黄芩荆芥蛇床子(各

《新修本草》:[卷第二]虫鱼中部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鹿角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普济方》卷二二三:鹿角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圣惠》卷九十三:鹿角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鹿角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鹿角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惠》卷七十一:鹿角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直指》卷十:鹿角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外科正宗》卷七:鹿角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圣惠》卷六十五:鹿角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圣惠》卷十四:鹿角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魏氏家藏方》卷十:鹿角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济阴纲目》卷十一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见《妇人良方》卷十四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5 《圣惠》卷九十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 15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一八○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千金》卷二十三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医心方》卷二十八引《洞玄子方》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方出《肘后》卷五,名见《圣惠》卷六十四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千金》卷二十五引《肘后方》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千金》卷六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功效 21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215 附注 22 《圣惠》卷三十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26 用药禁忌 23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鹿角散 鹿角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lù jiǎo sǎn

2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鹿角散

21 处方

鹿角60克 甘草15克

22 制法

上药研末过筛。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乳痈或疮,久不愈,出脓疼痛不可忍。

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用鸡子黄加温,调敷患处,日三次。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

3 《普济方》卷二二三:鹿角散

31 处方

鹿角(锉,为屑)。

32 功能主治

轻身益气,强骨髓,补绝伤。主

33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上用白蜜5升淹之,微火熬令小变,晒干,更捣筛服。

34 摘录

《普济方》卷二二三

4 《圣惠》卷九十三:鹿角散

41 处方

鹿角1两,定粉半两,密陀僧半两,黄丹半两,白矾半两。

42 制法

上药入瓶内,烧令通赤,放冷取出,为细散。

43 功能主治

小儿一切痢,久不愈。

4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1日34次。

45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三

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鹿角散

51 处方

鹿角(烧灰)5两。

52 制法

上为细散。炼猪脂调和。

53 功能主治

赤黑丹。

5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涂患处,日3次。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6 《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鹿角散

61 处方

上党人参4分,鹿角(去上皮,取白处作末,炒令黄,秤)2分。

62 制法

上为散。

63 功能主治

老人患积痢不断,兼不能饮食。

6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平旦粥清饮调下,1日2次。

65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

7 《圣惠》卷七十一:鹿角散

71 处方

鹿角2两,甘草半两。

72 制法

上为细散。

73 功能主治

妇人乳痈成疮,久不愈,脓汁出,疼痛欲死,不可忍。

7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用鸡子白和,于铜器中暖令温,敷患处。57易即愈。

75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8 《直指》卷十:鹿角散

81 处方

鹿角屑1两,鹿茸(去皮,酥炙)1两,白茯苓3分,人参半两,白茯神半两,桑螵蛸(蒸,焙)半两,芎半两,当归半两,故纸(炒)半两,龙骨(别研)半两,新韭子(酒浸1宿,焙)半两,柏子仁(去壳)1分,甘草(炙)1分。

82 制法

上为末。

83 功能主治

脏腑久虚,梦泄。

8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半,加生姜5片,大枣3枚,粳米100粒,水煎,食前服。

85 摘录

《直指》卷十

9 《外科正宗》卷七:鹿角散

91 处方

鹿角尖3寸。

92 制法

用炭火煅稍红存性,碾末。

93 功能主治

乳痈新起,结肿疼痛,憎寒发热,但未成者。

9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食后用热酒1茶钟调服;甚者再1服。

95 摘录

《外科正宗》卷七

10 《圣惠》卷六十五:鹿角散

101 处方

鹿角1两(烧灰),腻粉半两,百合半两(生研),木槿花1两。

102 制法

上为细散。

103 功能主治

一切恶疮不愈者。

10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入腻粉、百合,生油调涂,1日2次。

105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五

11 《圣惠》卷十四:鹿角散

111 处方

鹿角屑1两,芎3分,当归1两(锉,微炒),白茯苓3分,麋角屑1两。

112 制法

上为粗散。

113 功能主治

伤寒后虚损,夜梦泄精不禁。

11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薤白37茎,生姜半分,粳米100粒,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15 摘录

《圣惠》卷十四

12 《魏氏家藏方》卷十:鹿角散

121 处方

乌贼膏半两,白龙骨(煅;并别研)半两,牡蛎粉半两,龟甲1两(米醋炙焦黄),鹿角2两(镑,入酥少许拌炒)。

122 制法

上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

血海虚损。经水不止,漏下白水。

1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煎乌梅、甘草、生姜汤调下,温酒米饮亦得。

125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十

13 《济阴纲目》卷十一 131 方名

鹿角散

132 组成

鹿角(烧灰,出火毒)。

133 主治

产后虚火载血,以致血晕。

13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用好酒、童便调灌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4 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见《妇人良方》卷十四 141 方名

鹿角散

142 组成

鹿角屑1两。

143 主治

妊娠热病,胎夭腹中。

14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入葱白5茎,豉半合,煎至6分,去滓温服。

15 《圣惠》卷九十四 151 方名

鹿角散

152 组成

鹿角屑10两,附子1两(去皮脐,生用)。

153 功效

令人少睡,补益气力。

15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日3次。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6 《圣济总录》卷一八○ 161 方名

鹿角散

162 组成

鹿角末1两。

163 主治

小儿重舌,舌强不能收唾。

16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敷舌上,日3次。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7 《千金》卷二十三 171 方名

鹿角散

172 组成

鹿角3分,甘草1分。

173 主治

妇人乳生疮,头汁出,疼痛欲死,不可忍。

17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和以鸡子黄,于铜器中,置于温处,灸上敷之,1日2次。

17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8 《医心方》卷二十八引《洞玄子方》 181 方名

鹿角散

182 组成

鹿角4分,柏子仁4分,菟丝子4分,蛇床子4分,车前子4分,远志4分,五味子4分,苁蓉4分。

183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阳痿不起,精自引出,小便余沥,腰背疼冷。

18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匕,食后服,日3次。不知,更加方寸匕。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方出《肘后》卷五,名见《圣惠》卷六十四 191 方名

鹿角散

192 组成

鹿角5两,白敛1两,牡蛎4两,附子1两。

193 主治

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月扁)。

19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和苦酒涂帛上,贴肿处,燥复易。

19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20 《千金》卷二十五引《肘后方》 201 方名

鹿角散

202 组成

鹿角。

203 主治

从高堕下,若为重物所顿迮,得瘀血者。

20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调下,日3次。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1 《千金》卷六 211 方名

鹿角散

212 组成

鹿角长1握,牛乳3升,芎3两,细辛3两,天门冬3两,白芷3两,白附子3两,白术3两,白敛3两,杏仁27枚,酥3两。

213 功效

令百岁老人面如少女光泽洁白。

21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其鹿角先以水浸100日,出,与诸药纳牛乳中,缓火煎令汁尽,出角,以白练袋贮之,余药勿取,至夜取牛乳,石上磨鹿角,取涂面,旦以浆水洗之;无乳,小便研之亦得。

215 附注

本方改成膏剂,名“鹿角膏”(见《圣惠》)。

22 《圣惠》卷三十 221 方名

鹿角散

222 组成

鹿角屑2两,韭子1两(微炒),芎3分,白茯苓1两,当归3分(锉,微炒),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

223 主治

虚劳不足,梦与鬼交,四肢无力。

22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粳米100粒,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26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大肉、酸物。

23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 231 方名

鹿角散

232 组成

鹿角屑。

233 主治

诸脏虚邪,夜卧恍惚,精神不安。

234 鹿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指撮,酒调服,日3次。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鹿角散 《医宗金鉴》:[卷四乳证门]妒乳乳悬证治

鹿角散 连翘散8妒乳甘草鹿角散,鸡子黄调炙敷之,连翘散防升元芍,敛射消黄甘杏宜瘀血上攻乳悬证,

《妇科心法要诀》:[卷六乳证门]妒乳乳悬证治

鹿角散连翘散妒乳甘草鹿角散,鸡子黄调炙敷之;连翘散防升元芍,蔹射硝黄甘杏宜。瘀血上攻乳悬证,芎归汤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乳痈论第二十六

木通(各四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鹿角散鹿角散效独称雄消乳专于建大功每服三钱酒调下能教

《明医指掌》:[卷九妇人科]胎前四

散,投朴硝半两,酒与水各半钟,煎服,胎化血水下。鹿角散下死胎。平胃散(方见前皱脚条内。)鹿角散治孕妇

《邯郸遗稿》:[卷之四]产后

鹿角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鹿角膏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鹿角膏的用法用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