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中国交往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伊朗与中国交往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第1张

据中国“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张骞派其副使访问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礼仪极为隆重。

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来汉访问,并在中国呆了多年。

在中国南北朝时代,波斯派使节到中国北魏王朝友好聘问达十多次。随着双方友好往来,汉文化传至西域,西域文化传来中国,中国、伊朗等国的“丝绸之路”也全面畅通,为两国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打井、炼铁、制漆、缫丝等工艺源源传入伊朗等西亚诸国,伊朗的物产如蚕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传入中国。

到了唐代,两国往来曾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波斯遭外来侵略,波斯王亲自到唐帝国访问并请援,唐高宗封他为都督,遣将派兵护送他回国,但回国未成死于长安。其子尼列斯谋策复国未成,于唐中宗景龙年间返华也死于长安。当时,尼列斯率领数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当上了将军、外交官、天文学家、医学家和学者。

在战乱的宋朝,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这时,造船业开始发达,罗盘针相继使用,许多波斯人经由海路来到中国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经商,有的还在那里安家落户。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海上“陶瓷之路”。据记载,中国发行钞票的方法在元朝传到了波斯,后来,波斯钞票上的图案还保留了中国文字。当时,两国的史学家还合编史书“史集”。波斯等国的西域乐舞也盛行于长安。

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亚的沙哈鲁王子曾先后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团互访;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各国时,其中3次访问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即今霍尔木兹)。当时,随同郑和访问的费信曾写纪行诗句描写当地的风俗及特产。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撰写的《中国纪行》一书,后来,成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和重要见证。据考证,多年来,两国植物的传播和移植就达几十种。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还曾在中国流行。

伊中两国在经贸合作上, 中国是伊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

伊中两国在文化上,中国同伊朗成立文化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办会议。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

因为伊朗虽然和很多阿拉伯国家一样,同属于西亚、同属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但它不是阿拉伯国家。伊朗主要民族由波斯族人构成,占居民总人口的近七成,居民以波斯语为主。而“阿拉伯国家”本国居民应以阿拉伯族人为主、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所以,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也不应列入“阿拉伯世界”。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的原因

伊朗位于中东的最东边地区,这个地方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国强大的时候也鞭长莫及,影响比较小。或者说阿拉伯帝国当年只是文化渗透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并不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而且阿拉伯帝国也没有在这个地方形成长时间的有效统治。

伊朗信仰的是什叶派,而阿拉伯世界信仰的都是逊尼派,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的原因。

-伊朗

融合过程中的变革,

埃兰(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在公元前27世纪至前六世纪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公元前两千年,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攻灭新亚述帝国,领土面积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欧民族,他们在西元前两千年后期通过一系列的迁徙,移民和侵略,从今俄国境内的草原地区走出,到了欧洲,中亚,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波斯波利斯石柱群

当这群说着伊朗语言的民族在迁徙制伊朗高原之前,伊朗当地就有本土上午族群居住。在西元前十万年的时候,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已经在伊朗高原定居了,直到西元前六万五千年时,农业定居地开始在扎格洛斯山脉周围兴盛起来。这一地区在伊朗人迁徙的过程中逐渐繁盛起来,形成了埃兰帝国,其所在地成为了后世的胡泽斯坦和法尔斯。

埃兰帝国的文化收到了不同种族的影响,比如苏美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并且这种文化影响也流传给之后的伊朗王朝,但是埃兰帝国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是美索不达米亚语,也不是伊朗语。

根据近年的DNA研究和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来看,伊朗发生过很多次的征服和移民,并且有种族灭绝的时间发生,但是伊朗地区的遗传基因库确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中推测,这很有可能是相对于伊朗本地人口来说,外来移民和征服者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后来当地人接受了伊朗人的语言并与伊朗人通婚。从此推断中可以得出,从那时候开始,伊朗的族群中有一部分为非伊朗族裔。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伊朗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比因种族和领土界定的概念出现得更加频繁。

      1921年2月21日,伊朗军人礼萨汗与亲英政客赛伊德·齐亚丁合作,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塞帕赫达尔·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赛·齐亚丁为首相、礼萨汗掌握军权的新政府,暂时保留了卡扎尔王室。1925年底,礼萨汗在夺取了全部军政权力后,最后推翻了统治伊朗达140余年之久的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这一事件是伊朗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的标志,它在中东和世界现代史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朗的局势 伊朗旧名波斯(1935年改为今名),是一个文明古国。20世纪初的伊朗是个封建的农牧业国家。全国大约有1000万人口,其中农民占一半以上,牧民约占25%。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居统治地位。

       贵族和地主占有可耕地的70%以上。85%的农民沦为佃农,他们每年所得仅为总收成的1/4,还要承担沉重的封建徭役。 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使伊朗的社会经济发生变化。据统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对伊投资约960万英镑,沙俄对伊投资为16亿金卢布。外资的侵入使伊朗成为它们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伊朗的农业生产被迫服从世界市场的需求,手工业生产也日趋萎缩,粮食生产逐年减少,传统的蚕桑业一蹶不振,而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却大量扩大。到19世纪末,伊朗出口的农副产品已由粮食、干果、丝绸、皮革等变成了棉花、羊毛、树胶、鸦片等。20世纪初,伊朗国民经济更加依附于世界市场。 

       农村中商品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促成了农民的分化,也分解了地主阶级。其中,一部分地主已有别于旧式地主,他们采用新的经营方式,面向世界市场,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商业资本也进入农产品的收购、出口业务,其中一部分还直接投入购置土地,以生产世界市场所需要的经济作物,这就使新式地主阶层得到了扩展。 外国资本对伊朗经济的操纵和控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外资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享有的政治特权(领事裁判权),处于优越的地位。它封堵了伊朗民族资本向工业和矿山投资的道路,迫使它们只能投向购买土地和从事高利贷,力图把它们变成外资在伊朗的商业活动的代理人。

    资产阶级也发生分化:部分从事外贸的商业资产阶级,资金比较雄厚(一般都拥有10万土曼以上的资金),成了外资的买办;更多从事国内贸易的中小商业资产阶级力图挣脱外资的控制,他们构成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得自由发展的权利,伊朗商业民族资产阶级曾奋力斗争。早在19世纪末,德黑兰的商人便建立了联合公司,同英国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国银行竞争。商业资产阶级还曾积极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建立国家银行的主张。革命的失败使他们的希望破灭,1911年以后,民族资本经营的企业几乎没有增加,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仅是中小商人,甚至连商业资产阶级中的首富扎尔卜家族所属企业,也纷纷破产倒闭。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

伊朗人主体民族为波斯人,以波斯语为主。阿拉伯国家的主体民族为阿拉伯族、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另外伊朗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阿拉伯世界信仰的都是伊斯兰教逊尼派,所以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伊朗的历史沿革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公元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后入侵并统治伊朗。18世纪后期,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伽部落统一伊朗,建立恺伽王朝。

19世纪以后,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1978~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掌权,并于4月1日建立伊 斯 兰共 和国,霍梅尼成为伊朗革命领袖。

伊朗与中国交往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据中国“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张骞派其副使访问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礼仪极为隆重。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