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香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魏氏家藏方》卷九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异香丹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异香丹 1 拼音
yì xiāng dān
2 《魏氏家藏方》卷九 21 组成白芷1两,藿香叶(新者,净洗)1两,零陵香叶1两,木香(不见火)1两,桂花(不见火)1两,香附子(去毛,净洗)1两,甘松(净洗)1两,丁香(不见火)1两,鸡心槟榔1两,白豆蔻仁1两,榆柑干3钱(去核),当归(去芦头,洗净,酒浸1宿,焙干)半钱。
22 主治劳心思虑过度,胃中客热上攻,口气,齿衄,时时出血,牙齿浮动或疼痛,不能咀嚼饮食。
23 异香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7日后,口有异香,面色光泽。
2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甘草膏子为丸,如鸡头子大。
古籍中的异香丹 《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经穴主治]足少阴肾经穴歌
败命,春茗要别陈新,渗淡泻水之剂宜慎,烧炼助火之丹勿餐。东垣曾谓肉桂独活报使,钱氏独用地黄枸杞引经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胁痛门]药方、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或为末酒调服。(东垣)异香散治腹胁痞闷。莪术三棱益智仁甘草(各钱)青皮陈皮
《简明医彀》:[卷之三]厥证寒)治阴厥。冷甚,重用附子、肉桂;腹痛,吴茱萸。异香平胃散治尸厥,中恶邪气。苍术(二两)陈皮浓朴(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痞癖门半两)上未,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淡姜汤下。异香散取积后调理脾胃。莲肉(二两)莪术(煨)益智仁三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脱疽论第十八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机理 1 拼音
mài xiàng jī lǐ
2 英文参考Mechani of pulse cindition
3 注解
脉象机理指各种正常或异常脉象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其形成的诸多因素,也是运用现代理论或检测手段,探讨脉象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课题。
研究认为,影响脉象形成的主要因索是心脏射血机能、血液容量及粘滞度、血管壁的弹性压力及阻尼等等。如弦脉时的脉波传导速度加快,平均为760m/s,比同龄平脉组630m/s显著增快。而应用弹性腔理论的非线性方程进行比较测算。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有人在动物实验模型上造成心 输出量减低和外周阻力增加的状态,则所测得的脉图上很容易出现弦脉波形。而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时,则易出现滑脉图形。
根据临床调查和对脉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一般认为中医几种纲要脉的形成机理是:
(1)脉的洪细是由左心室的总泵力、有效泵力和大循环容量、动脉压力梯度容量所决定的。
(2)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
(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
(4)脉的滑涩是由心肌收缩功量、动脉弹性模量及终端阻抗所致的血管动力学状况决定的。
(5)脉的迟数取决于控制心动周期的神经体液机制,心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又是心脏适应与代偿机能的一个综合表现。
(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古籍中的脉象机理 《素问要旨论》:自序也。然人为万物之灵也,非天垂象,而莫能测矣。其我机理,归自然也,其非圣意,而宣悟玄玄之理。故有祖圣伏
《针灸大成》:[卷七督脉经穴主治]督脉经穴歌丹灶河车休。此之谓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针灸大成》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硼砂蓬为车,轮之所繇始也。而身亦有轮∶喉即呼吸之轮,机废则为痹;咽即水谷之轮,机废则为;舌即发声之轮,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霍乱厥汗)温胃膏(附子二两炮姜白术吴萸官桂一两丁香五味艾叶五钱熬贴加扑汗《理瀹骈文》清吴师机公元1864年
《外科理例》:[附方]如神千金方1、杨继洲,明朝人,著有《针灸大成》一书,是针灸发展史上第三次大总结。(第一次是《黄帝内经》,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
2、《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3、著作简介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者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撰而成。卷1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3针灸歌赋;卷4针法;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6~7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4、作者简介
杨继洲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5、学术思想
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中医的治疗手段有很多,而且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就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灸的倾向。赵文炳在《针灸大成》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的缺陷。同时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体现出。
针法灸法并重
针灸穴位图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理论上《针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理论有独到之处。如治疗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率谷";治疗两腿痛,膝红肿,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咳嗽,用"列缺"透"支沟"。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载述十分全面。在《针灸大成》的字里行间,多处体现其针灸并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在医案中有15例只针灸配合治疗的。
异香丹简介
本文2023-10-05 20:0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