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意的作文素材300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关于善意的作文素材300字,第1张

  因为我很爱读书,所以每个周末一定会到镇上的书店里去看看。书店只是临街拐弯处的一间小屋,一位老太太在那儿卖些文具、作文选、习题集,偶尔还进些故事会、文摘类的书。有一次,我看中一本书:《安徒生童话集》,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最喜欢的作品——《丑小鸭》、《皇帝的新装》……278元。我也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好。爸爸爱喝酒、抽烟,只在附近的村子里干建筑,打打零工。妈妈在家种种地,种些玉米、麦子,还种了半亩棉花。奶奶却有病,瘫在炕上已经两年了……但是我每次和妈妈要钱买书的时候,妈妈总是很爽快的就把钱给我。我是她的儿子,是她的骄傲嘛,用妈妈的话说:儿子是要读大学的,将来是要到城市读书的!

回家我把要买书的事告诉了妈妈。本来在家里扫着地的她,抬起头,好像愣了一下,又闪过一丝想满足儿子愿望的眼神。最终妈妈还是痛快的说:“好,儿子我给你拿钱。”妈妈的语音似乎有些生涩。我接过钱,飞快的跑到了书店,拿到了哪本珍贵的“大部头”。买完书回来的路上,碰到邻居歪脖二爷爷,他对我说:“你呀,以后就别买书啥的了。你家现在都快成‘低保户’了。”我当然知道低保户什么意思,低保户多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家,低保户就意味着家里没钱了。脚下加劲,我快速的骑着自行车赶回了家,扑到妈妈的怀里痛哭起来。妈妈扑打着我的肩头,说:“怎么了,怎么了,儿子——”我抬起头,哽咽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买书了,我知道咱家快没钱了!你还给我钱让我买书。”妈妈眼里也有一丝泪痕:“傻孩子,咱家买书的钱还是有的,别多想了,快看书吧,我去给你做饭了。”妈妈抹抹眼睛,走出去。

生活是平淡的,却总有那么些个微妙的镜头定格在脑海之中,让自己温暖许久许久。

评语:小作者用自己善良的心去感受生活带给自己的感动,敏锐的捕捉到生活的点滴起伏。专注的观察,长期的积累,才让他成就了这篇沉静的文字。文章最后的感悟可能是套用,但用在此处倒也贴切。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放羊的孩子撒谎欺骗人们,导致羊最后被狼吃掉的故事。小时候,大人们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告诫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否则就会像那个放羊的小孩一样被狼吃掉。大人们的话是正确的,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在灾难突然降临时的谎言,有时就是救命的谎言。

  一架运输机在沙漠里遇到沙尘暴而迫降,但飞机已经严重损毁,无法恢复起飞,通讯设备也损坏,与外界通讯联络中断。9名乘客和1名驾驶员陷于绝望之中。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为争夺有限的干粮和水而动起干戈。

  紧急关头,一个临时搭乘飞机的乘客站了出来说:“大家不要惊慌,我是飞机设计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听我指挥,就可以修好飞机。”这好比一针强心剂,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他们自觉节省水和干粮;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团结起来和风沙困难作斗争。

  十几天过去了,飞机并没有修好;但有一队往返沙漠里的商人驼队经过这里,搭救了他们。几天后,人们才发现,那个临时乘客根本就不是什么飞机设计师,他是一个对飞机一无所知的小学教师。有人知道真相后就骂他是个骗子,愤怒地责问他:“大家命都快保不住了,你居然还忍心欺骗我们?”小学教师说:“假如我当时不撒谎,大家能活到现在么?”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的谎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它有时真的改变了我们生命的<<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放羊的孩子撒谎欺骗人们,导致羊最后被狼吃掉的故事。小时候,大人们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告诫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否则就会像那个放羊的小孩一样被狼吃掉。大人们的话是正确的,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在灾难突然降临时的谎言,有时就是救命的谎言。

  一架运输机在沙漠里遇到沙尘暴而迫降,但飞机已经严重损毁,无法恢复起飞,通讯设备也损坏,与外界通讯联络中断。9名乘客和1名驾驶员陷于绝望之中。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为争夺有限的干粮和水而动起干戈。

  紧急关头,一个临时搭乘飞机的乘客站了出来说:“大家不要惊慌,我是飞机设计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听我指挥,就可以修好飞机。”这好比一针强心剂,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他们自觉节省水和干粮;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团结起来和风沙困难作斗争。

  十几天过去了,飞机并没有修好;但有一队往返沙漠里的商人驼队经过这里,搭救了他们。几天后,人们才发现,那个临时乘客根本就不是什么飞机设计师,他是一个对飞机一无所知的小学教师。有人知道真相后就骂他是个骗子,愤怒地责问他:“大家命都快保不住了,你居然还忍心欺骗我们?”小学教师说:“假如我当时不撒谎,大家能活到现在么?”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的谎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它有时真的改变了我们生命的轨道。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的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

  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轨道。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的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

  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文/漫步秋叶

从《摆渡人》到《摆渡人2重返荒原》再到手上的这本《摆渡人3无境之爱》,追随着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文字,一路见证了迪伦面对爱情与亲情时的勇敢与坚定。也见证了杰克和苏珊娜由相互利用到为了对方愿意鼓起勇气面对未知恐惧的那份真。

克莱儿·麦克福尔,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中饱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独白。

“摆渡人”系列是她的代表作品,全球畅销千万册,一举摘得多项世界文学大奖,版权售至33个国家,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额的心灵治愈小说。

被打破的平衡,混乱与恐惧

在“摆渡人”系列前两部里,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两次穿过荒原,经历了被审判者惩戒、与恶灵的斗争等惊心动魄的磨难后,最终与审判者达成协议,得以在人间生活下去。

迪伦的父母要结婚了,终于等到这一刻了,她将第一次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庭,而崔斯坦也在这里,就站在她的身边。似乎所有的事情正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发展。幸福的,稳定的,正常人的生活开启了。

然而,一切并未结束。

崔斯坦在网络上发现了被不明物撕碎的动物尸体。迪伦的爸爸发现的那段视频中,几个孩子在野外遭遇奇怪的生物,却在孩子们的追打后变为一阵黑烟……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怪事。让迪伦和崔斯坦陷入紧张与恐惧中。

“你们打破了平衡,帷幕上没有破洞,没有其他摆渡人试图带灵魂穿越到人间,但荒原承受不住了,这都是因为你们,一个恶鬼抓破帷幕来到了人间,荒原吞噬了一辆满载学生的汽车,将他们送进了恶鬼的怀抱,事情还不止如此。安全屋的法咒失效,一个摆渡人在雾气中失踪了。”迪伦从审判者的话语中读出了恐惧。

他们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因为他们来到人间,打破了某些平衡,才导致这一切的发生。

当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你最终的选择?

“你们打破了平衡,我的任务是让平衡恢复,我和你们有约定,我一定遵守,但是,允许你们的灵魂留在这里,我就必须带着另外两个灵魂,这是我的选择。”审判者朝迪伦父母的尸体所在的卧室望去。

“我们代替他们返回荒原。”迪伦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和崔斯坦的命换回父母的命。只是,他们需要自己找到父母并与父母有所接触的同时,父母才能回到真实的世界。这似乎是不公平的交易,但面对审判者,他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他们被投进父母的荒原中,为了赶上父母,第一天,迪伦和崔斯坦跳过第一个安全屋,赶在天黑前奔向了第二个安全屋。只是,屋里没有父母。安全屋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第二天不可能再跳过一个安全屋。这样的现实让迪伦愤怒,但她眼里依然有着坚定的光芒。

或许是那份爱与善良感动了审判者,又或许是那份坚持与勇气总会有所收获,他们终于在湖边得以相聚。

当直面生存、死亡与爱,迪伦选择将生的权利留给父母。而得知真相的父母却愿意将生的机会留给孩子。在直面生存和死亡是,他们都选择了爱。

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

被扔进真正的荒原中的杰克和他的灵魂摆渡人苏珊娜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他们在荒原中艰难前行,也是在这段共同面对艰难的经历中,他们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从相互埋怨到互相鼓励,最终住进对方的心里。他们在荒原上成长。

在湖边,苏珊娜承诺一定会将杰克安全送到分界线。只是,审判者设置的考验似乎无法跨越。这次的危机与恐惧来得更猛烈。杰克被恶灵拖到了黑暗黏和湖水之中,成为了它们中的一员。

或许是因为去过真实的世界,苏珊娜不再是那个毫无无情感的摆渡人。明知杰克已经变成恶灵,她还是要找到他,并将他带离湖底。因为她知道杰克怕水,她不能让杰克留在水里。

即便是被恶灵围攻,她仍然选择一次次潜入湖底。忍受着腿被怪物生生拉断的疼痛,也绝不放开紧紧抱住杰克恶灵的双手……爱是可以心灵相通的,苏珊娜用爱与善良唤回了杰克,发现了恶灵一样可以被摆渡的秘密。

在边界前,苏珊娜和杰克,迪伦和崔斯坦,依依不舍,他们不愿面对分离的选择,杰克认为自己能从恶灵再次变回人形,苏珊娜就一定可以冲破边境。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呢?

此刻杰克成了苏珊娜的摆渡人,他不愿苏珊娜陷入一次次的荒原摆渡,他要拼尽全力去试一试

当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你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在《摆渡人3无境之爱》中再次感受爱、善良、勇气与坚持。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 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孔子墓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孔子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四书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孔子像

孔子认为,知识应该尽量丰富,他自己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认为渊博的学问,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这就是他所说的“一以贯之”。发现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本质,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联贯的知识贯穿起来。当然根据孔子的整个思想看,这个贯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质就是他说的“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当仁,不让于师”。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个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个“人”,站在自己应站立的地位来尽力而为,因此他所说的“仁”从阶级和个人的关系方面来说,包含着重视人的作用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仅是贯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贯穿他的整个学说。

教育贡献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家世家谱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8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据《史记》记载,孔子并非婚生子。他母亲生他时只有18岁,而父亲已经70岁了。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音心(yinxin) [ 汉字部件构造]:立日心

[ 笔顺读写 ]: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点、卧钩、点、点。

汉字演变

"意"字的演变过程。

字义释义

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4、 料想,猜想:~料。~想。~外。

5、义大利国的简称。

哲学

正心诚意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札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认为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为后儒所推崇。宋代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遗书》卷十八)。朱熹也赞之为"万世学者之准程"(《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复斋记》)。明王畿以先天与后天区别正心与诚意:"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认为"心本至善",而"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始有不善",故须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三山丽泽录》)。王守仁以为"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强调意诚为心正的前提,"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大学问》)刘宗周则强调"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学言下》)。认为"意"是至善无恶的,主张"不沿良知而揭慎独"(《思复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书》)。

详细注解

[名]

⑴ (会意。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本义:发自内心的声音。)

⑵ 同本义 [meaning;idea]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贾谊《过秦论》

此中有真意。--晋·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魏禧《大铁椎传》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无意则已。--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⑶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宾士,难以驾驭)

⑷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desire;intention;will]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应圣主求贤之意,而公(袁可立)不待矣!--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⑸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著;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⑹ 胸怀;内心 [heart]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⑺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⑻ 情意;感情 [affection;emotion]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⑼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⑽ 意气; 气势 [will and spirit]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⑾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⑿ 意图 [intention]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⒀ 神情、态度 [expression;manner]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

⑴ 思念;放在心上 [miss]。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⑵ 意料;猜测 [anticipate;expect]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⑶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构想)

⑷ 怀疑 [doubt]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⑸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于记切《正韵》於戏切,$音䔬。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于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

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于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

又《转注古音》于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呜猝嗟。

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于石,表垂乎常式。

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 《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 意

解释: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于记切

相关词组

意表

yìbiǎo

[what one expects] 意料之外

意会

yìhuì

[sense by insight] 不明说而领会

意见

yìjian

⑴ [view;suggestion;opinion;idea;]∶见解;主张

意匠

yìjiàng

[artistic conception ] 诗文、绘画等的构思布局

意境

yìjìng

[artistic conception] 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意料

yìliào

[anticipate;expect] 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推测、猜测

出乎意料

意马心猿

yìmǎ-xīnyuán

[in a capricious and jumpy wood;be fanciful and fickle] 见"心猿意马"

意念

yìniàn

[idea;thought] 观念;念头;想法

意气

yìqì

⑴ [will and spirit]∶志向与气概

意趣

yìqù

⑴ [interest and charm]∶意味和情趣

⑵ [thought and purpose]∶思想与旨趣;意向

意趣与人多不同

意色

yìsè

[expression;look] 神色

意识

yìshi

⑴ [consciousness]∶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yìshi xíngtài

⑴ [ideology]

⑵ 组成社会政治纲领的一整套主张、理论与目标

意思

yìsi

⑴ [thought]∶思想;心思

⑵ [meaning;idea]∶意义;道理

⑶ [intention;wish;desire]∶意图;用意

⑷ [a token of affection,appreciation,etc]∶略表心意

这点东西送给您,小意思,别客气

⑸ [suggestion;hint;trace]∶某种趋势或迹象

⑹ [interest;fun]∶情趣;趣味

意图

yìtú

[intent;intention] 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打算

意外

yìwài

[unexpected;unforeseen] 料想不到;意料之外

意外

yìwài

[aident;mishap] 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

意味

yìwèi

⑴ [meaning;significance;implication]∶含蓄的意思

⑵ [interest;overtone;flavor]∶情调;兴趣;趣味

诗歌之意味。--蔡元培《图画》

意味着

yìwèi zhe

[mean;signify;imply] 意指

意想

yìxiǎng

[imagine] 料想,猜想

意向

yìxiàng

⑴ [aspiration;ambition]∶志向

⑵ [intention;purpose]∶心之所向;意图

意象

yìxiàng

[image;imaggery]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兴

yìxìng

[interest;enthusia ] 兴趣

意译

yìyì

[free translation;paraphrase] 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意愿

yìyuàn

[wish;deisire;aspirotion] 愿望;心愿

意蕴

yìyùn

[implication] 所包含的意

意义

yìyì

⑴ [sense;meaning]∶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这个词有三个意义

⑵ [significance;importance]∶价值;作用

⑶ [content]∶内容

详其意义

⑷ [good reputation or name]∶美名,声誉

意旨

yìzhǐ

[intention;will;wish] 秉承意旨

意志

yìzhì

[will] 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人民的意志

意致

yìzhì

[aesthetic mood] 神情姿态;意趣;情致;风致

意中

yìzhōng

⑴ [in mind]∶心中

我意中的伙伴

⑵ [something that is expected]∶意料之中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⑵ [spirit;expression]∶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⑶ [interest]∶志趣

意气投合

⑷ [personal prejudice]∶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意气风发

yìqì-fēngfā

[be daring and energetic;militant]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气用事

yìqì-yòngshì

[act on impulse;be swayed by personal feelings]∶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指完全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意外讯息

意外情况

意想不到

意兴全消

意在言外

yìzàiyánwài

[much more is meant than meets the eye;implied meaning]意思不是用直截了当的陈述而是以暗指或以容易自然地推论出来的方式来传达的,即言词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

意中之事

意中人

yìzhōngrén

[person of one's heart;person one is in love with] 原指心意相知的友人。现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

意中事

yìzhōngshì

[sththat is expected] 心中的事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词语

expectation、intention、meaning、suggestion、wish

一(片)善意。

片piàn

1、平而薄的物体:卡片。名片。

2、切削成薄的形状:片肉片。

3、少,零星: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

4、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分片儿开会。

5、〔片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

6、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两片药。一片新气象。

相关词组:

片刻[piàn kè] 

(名)极短暂的时间;一会儿。[反]良久|许久。

镜片[jìng piàn] 

镜片,采用玻璃或树脂等光学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一个或多个曲面的透明材料。

卡片[kǎ piàn] 

(名)一般用来记录资料、登记目录等以便于分类排比、检查、参考的纸片:资料~|~目录。

片段[piàn duàn] 

(名)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戏剧、经历等):故事~|文章~。也作片断。

拓片[tà piàn] 

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关于善意的作文素材300字

  因为我很爱读书,所以每个周末一定会到镇上的书店里去看看。书店只是临街拐弯处的一间小屋,一位老太太在那儿卖些文具、作文选、习题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