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脚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6收藏

犀牛脚历史,第1张

犀牛的脚是几个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办(WWF-South Africa),现已为全世界广泛接受。该活动旨在关注全球稀有动物。

犀牛的脚是几个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

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

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

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

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办(WWF-South Africa),现已为全世界广泛接受。

该活动旨在关注全球稀有动物。

人类屠杀犀牛有哪些历史

在5种犀牛之中,非洲的黑犀与白犀和亚洲的苏门答腊犀生有双角,印度犀和爪哇犀是独角。

犀牛过去数量并不少,分布范围也比现在广泛得多,尤其是黑犀,过去曾遍布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的犀牛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狂杀滥捕而急剧减少。

主要是取其犀角而将犀牛射杀。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可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其余如犀牛皮和犀牛血亦可入药。一般都认为印度犀角为上乘,但由于印度犀数量已很少,而且又受到保护,所以现在买卖的犀角面分之九十都是非洲犀牛的。

目前非洲的两种犀共计约1万4千至2万4千只,亚洲的三种犀牛总共仅约2千只。在1970-1980年间,由于战乱和猎捕等人为原因,在肯尼亚、乌干达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犀牛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被杀死了。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自1970年至1976年从东非运往国外的犀牛角总重量将近24吨。这说明大约有8300只犀牛被杀,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偷猎的数目。

自从1970年以后, 也门共和国成为世界上进口犀牛最多的国家。根据也门的统计数字,该国自1969年至1977年的8年之中,进口了共25吨犀牛角。

在也门犀牛角主要用于制造传统的 弯刀的刀柄。一把这样的刀价值300-1300美元。

犀角的价值从1970年的每公斤34美元激增至1979年的每公斤675美元。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统计数字估计,1969年在肯尼亚的犀牛至少有18000只,而到1979年时只剩下1500只了。

由此看来,现在必须采取严格措施保护犀牛,否则它们确有灭种之灾。

历史记载中又有关系牛角的记载吗

历史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属仰韶文化庙底沟 类型,其形与牛角相似,全长42厘米、吹口内径18厘米、喇叭口内径74厘米~7 6厘 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

这支陶角虽吹口较细,但仍能吹出音响,音量还较大 。当 牛角等兽角普遍使用之后,方有这种陶角的产生。

在史前及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 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秦汉时期,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 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

从《汉代鼓吹乐队图》中可以看出,汉代所 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数民族中使 用,与牧业、狩猎生活关系密切。

东晋徐广《车服仪制》中有:“角,前世书记所不载,或 云本出羌胡,吹以惊中国马,或云本出吴越。”(引自《北堂书抄》)。

《通典》也有:“角 ,书记所不载,马融又云出吴越。”。

历史上有犀牛角虎符吗

没有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

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战国时期的铜虎节“韩将信庶节”,侧面有“韩将信庶节”十字的阴刻铭文,可见是当时发兵过关的一种信物和凭证。

历史记载中又有关系牛角的记载吗

犀角的历史与收藏研 犀角与其他兽角、兽牙、兽骨一样,是动物身上最坚实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装饰品或器皿,美观耐用,深得人们喜爱。

加之犀牛已成濒危动物,因而犀角越发显得珍贵,以犀牛角制成的艺术品,更是身价不菲。那么古人是何时认识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犀角并把它发展为艺术品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犀角艺术品的起源 (一)角的使用历史悠久 考古发掘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兽骨、兽牙、兽角所制成的器具就与石器、木器、陶器共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十余件象牙制品和大量的骨及牛、羊角等制品,并有五个个体的犀牛遗骨。

其中象牙刻双鸟朝阳纹蝶形器、连体双鸟纹骨雕匕皆阴刻线装饰,线条流畅娴熟,构图和谐精致,为不折不扣的牙骨雕艺术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透雕象牙梳、牙琮、镶嵌松石骨雕筒、角器及其他艺术品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年前的牙骨雕艺术成就。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牙骨制品就有567件之多。最具代表性的两件嵌松石象牙杯堪称古代杰作。

以上所列遗址墓葬出土的几件艺术品,都是我们文物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象牙制品。伴随这些艺术品出土的还有羊角、牛角、鹿角,或许因为这些角类在今天没有象牙昂贵,也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但写在发掘报告里的这些角类,与上述象牙珍品一样,证明着先民使用角的历史。

(二)古代酒器与角密不可分 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记载。据《诗经》引《寒诗》说,“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

“兕”汉语词典解释为“雌的犀牛”、“觥”字解释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从这一文献记载,我们不仅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犀角做成的,还了解了它的溶积大小。

我国商代有青铜盛酒器兕觥,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犀角所做兕觥的形状。 商周青铜酒器种类颇多,除觥外,还有觯、觚、觞,这些字都有“角”字旁,推测“觥”、“觯”、“觚”、“觞”这些酒器最初的制作材料应与角有关系。

还有一种青铜饮酒器名曰“角”,这又给我们一个信息:原始先民最早用于饮酒的器皿可能就取自动物的角。犀角较之羊角、牛角色泽更美丽,先民在使用羊角、牛角、鹿角的同时,应不会放弃犀角的使用,相反,可能利用的更多。

《寒诗外传》:“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汉书》:“尉佗献文帝犀角十。”

这表明早在商纣、汉朝时期犀角已是进贡皇帝的宝物了。当时的酒文化异常发达,用宝物制成时尚的酒具顺理成章。

(三)战争与犀牛的灭绝 今天我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犀牛,因为犀牛在我国早已绝迹。现在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数量很少。

秦汉以前,我国存在犀牛而且分布十分广泛,人们很容易就能捕杀到它。 据甲骨卜辞记载,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犀牛即是殷人田猎的对象。

曾有一条记载焚林而猎的卜辞说,殷王一次就捕获犀牛71头。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宰丰骨匕”,上面刻的文字讲,此匕系用殷王赐予猎获的犀牛骨制作的。

我们熟悉的商周青铜犀尊,造型逼真,动感十足,它是制作者与犀牛曾亲密接触过的最直接证据。犀牛的皮很厚,能抵挡刀、箭等兵器的攻击,是制作盾牌、铠甲的上等材料,可制成“犀甲”。

春秋时代已有专门制作犀甲的工匠,在《周礼·考工记》中,这种工匠被称为“函人”。春秋战国连年的战争使犀牛厄运难逃。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十有三万人。”犀牛皮如此大量地被使用,再加之气候的原因,犀牛数量锐减,直至灭绝。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木犀角模型即暗示着当时犀角的奇缺和珍贵,不得已用模型代替犀角。 从殷人田猎犀牛食其肉,到殷周制兕觥用其角,再到春秋战国取其皮,大概到汉代犀牛在我国已绝迹,犀角开始从东南亚一带进口。

现存的犀角艺术品都为传世品,最早是明代制作,而明以前的犀角制品尚无出土记载,这可能是犀角的角质结构所至,埋于地下易于腐朽。 明洪武二十一年成书的《格古要论》把犀角列入珍宝类中,甚至被统治者用作等级制度的象征。

《明史·舆服志》载“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只有二品的官员方能配带犀角刻花的官带,显示出犀角的高贵地位。 二、犀角的优与劣 犀角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观的色泽及大小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成为人们判别犀角好坏的重要因素。

明朝曹明仲对犀角的优劣作了精辟的论述。《格古要论》卷六中记载:“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

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量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

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

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

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

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

有侧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

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直(值)。

犀牛角为什么那么贵

人们常说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说的就是犀牛角。

犀牛角是几千年来都非常有名的角雕料之一。在中国古代,犀牛角就已十分珍贵,多为国家之间进贡礼物。

《汉书》中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雕刻艺术品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被誉为古器物中的奇珍异宝。

由于年代久远的犀角会被侵蚀,目前流传下来的犀角成品少而又少。犀牛角雕件历来弥足珍贵,由此可见,角雕原料也更价值不菲。

犀牛角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犀牛角还是清热解毒的名贵药材。

目前科学临床研究发现,犀牛角的功用是抗癌,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证明,犀牛角可以抑制癌肿生长,特别是对癌症术后康复患者有明显疗效;作为名贵中药,犀牛角是著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特效;现代犀牛角也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急性热性传染病。

犀牛角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药用功效,经济价值日趋凸现。犀牛角药用价值的无与伦比性和无可取代性,也一定程度上使犀牛角雕原料身价的徒增。

犀牛角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种,从目前拍卖会的情况看,亚洲犀牛角大约是非洲犀牛角价格的8倍到10倍。非洲犀牛角的价格目前在每克500元,是黄金价格的两倍多,从重量估算,中国尊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藏的这只犀牛角杯的价格为10余万元。

犀角 药用本品为犀科动物犀牛的角。 性味与归经苦、酸、咸,寒。

入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定惊,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 犀角性寒,能清心热而定惊,常与黄芩、黄连、山栀、牛黄、冰片、麝香等品制成丸药服用。

用于温热毒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 2、犀角又能清血分热,解热毒,故对热毒燔于血分,血热伤络,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发斑等症,均有良好的作用,常与赤芍、丹皮、鲜生地等同用。

如属气血两燔所致的高热神昏、发斑等症,本品又可与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

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

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

《中药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水牛角的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

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在清代,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受到皇室和贵族的喜爱。根据历史记载,清代的法律规定了对犀牛角的使用和贸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具体规定可能包括禁止民间私自收购、贩卖和加工犀牛角,只有得到官方许可的商人才能够进行交易。同时,可能规定了犀牛角的来源和品质,以确保只有来自合法渠道的犀牛角才能用于贸易。这些规定可能被写入当时的法律条文中,如《大清律例》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法律的演变,现代的法律可能与古代的法律有所不同。因此,具体规定可能有所变化,需要参考当时的法律文献和历史资料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商周时期就有青铜铸造的犀牛;唐高祖李渊陵前置一对巨型独角犀牛的石雕,犀牛一直都被视为辟邪镇凶护平安的祥瑞之物。各重6吨;道教文化中有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犀角是其中之一;国古代的聚宝盆中,除金银珠宝、珊瑚玉石外,肯定还有犀角一双;成语中有“犀角烛怪”心有灵犀”犀牛望月”晋书·温峤传》中还记载了温峤用点燃的犀角照见了深潭中的妖怪使妖怪原形毕现的故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犀角 21 拼音名 22 犀角的别名 23 来源 24 炮制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犀角的用法用量 28 备注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犀角 1 拼音

xī ji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犀角

21 拼音名

Xī Jiǎo

22 犀角的别名

犀牛角

23 来源

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 sondaicus De arest、苏门犀R sumatrensis Cuvier、黑犀R bicornis L及白犀R simus Cottoni等,以角入药。

24 炮制

犀角片:劈开,用热水浸泡,捞出,镑成薄片,晒干即成。

犀角粉:锉碎,研成细粉,即成。

25 性味

苦、酸、咸,寒。

26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

27 犀角的用法用量

03~1钱。

28 备注

(1)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2)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3)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的药物。

(4)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中药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5)水牛角的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 犀角散

sǎn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犀角散:处方:犀角屑(二钱)石膏(二钱)羌活(去芦一钱半

犀角地黄汤

行综合治疗。处方:芍药三分,地黄半斤,丹皮一两,犀角屑(用代用品)一两。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

犀角汤

方》:犀角汤:处方:黄柏45克黄芩45克白头翁3克黄连6克当归3克牡蛎45克(熬)犀角(屑)

犀角丸

拼音:xījiǎowán处方:犀角屑(七钱半)羚羊角屑(七钱半)天麻(七钱半)防风(去芦七钱半)远

犀角饮

jiǎoyǐn《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犀角饮组成:犀角(镑)1分,黄芩(去黑心)1分,升麻1分,

更多用到中药犀角的方剂

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 犀角化毒丸

桔梗300g甘草150g朱砂45g冰片45g犀角粉045g水牛角浓缩粉81g制法:以上十六味

犀角地黄丸

g白茅根30g桅子(姜炙)30g大黄(炭)60g犀角(粉)15g水牛角浓缩粉27g制法:以上十味,

犀羚解毒丸

麦冬12g栀子9g淡竹叶15g桔梗12g甘草9g犀角粉003g水牛角浓缩粉054g羚羊角粉03

小儿金丹

钱。制备方法:为细末,每细粉186g兑:羚羊粉、犀角粉各15g,朱砂面24g,冰片3g,研匀,炼蜜

安宫牛黄丸

障碍等可进行有力的治疗和预防。处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各一两,珍珠五钱,

更多用到中药犀角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犀角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犀

角(入药用生杀雄犀角尖最良)主治退热。祛风。消痰。明目。泻肝。清胃。安五脏化脓为水。治伤寒。瘟疫。头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一钱)元明粉(钱半)炙甘草(六分)犀连承气汤白犀角(一钱)小川连(一钱)生锦纹(三钱)枳实(钱半)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颇长激。似非火证。孟英察脉有滑数之象。予元参生地犀角栀楝槐蕊侧柏知母花粉石斛银花甘草梢绿豆等药。旬日

《本草思辨录》:[卷四]犀角

犀角一物,或谓胃药,或谓心药,或谓性升,或谓性降,或谓取汗最捷,或谓治血与经旨不合。夫毒物入土即化,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它们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中国原来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它们本该无忧无虑地永远生活在中国南部,可是它们头上的珍贵犀牛角成了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

自私的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们还残忍的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造物主赐予犀牛是上乘重要,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只有有权,有财的人才能享用。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自己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他们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

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公元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

在这最后十余年间,共捕杀不足10头。

公元1922年之后,没人在中国在看到任何一种犀牛。

犀牛脚历史

犀牛的脚是几个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