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胜散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独胜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朱氏集验方》卷四引大理孙评事传方:独胜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朱氏集验方》卷七引广西计议何清方:独胜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卫生宝鉴》卷十八:独胜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简易》:独胜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普济方》卷二十引《家藏经验方》:独胜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独胜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集验良方》卷一:独胜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古今医鉴》卷七:独胜散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普济方》卷三八七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金鉴》卷六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3 《朱氏集验方》卷一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36 附注 14 《直指》卷二十五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5 《普济方》卷二七八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茅先生方 161 方名 162 独胜散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主治 165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67 附注 17 《证类本草》卷十九引《简要济众方》 171 方名 172 独胜散的别名 173 组成 174 功效 175 主治 176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77 制备方法 178 附注 18 《普济方》卷一七七引《肘后方》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独胜散 1 拼音
dú shèng sǎn
2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独胜散21 处方
蓬莪术(醋煮)不拘多少。
22 制法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瘫痪,不经针灸者。
2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送下,每日35次,不拘时候。服3日后,再用淋渫药。
25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3 《朱氏集验方》卷四引大理孙评事传方:独胜散31 处方
川独活(用巴豆炒,去巴豆)。
32 制法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水气肿胀。
3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煮精猪肉蘸药服。
35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四引大理孙评事传方
4 《朱氏集验方》卷七引广西计议何清方:独胜散41 处方
镜面草(又名螺[厌而]草)。
42 功能主治鼻衄。
43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独圣散”。
44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七引广西计议何清方
5 《卫生宝鉴》卷十八:独胜散51 处方
黄葵子40粒。
52 制法或墨或朱砂为衣。
53 功能主治难产。
5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袖珍》引作“独圣散”。
55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6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简易》:独胜散61 处方
缩砂仁不拘多少(一方用壳)。
62 制法火煅为末。
63 功能主治口疮。
6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掺疮处。
65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九引《简易》
7 《普济方》卷二十引《家藏经验方》:独胜散71 处方
生姜不拘多少。
72 制法和皮切作片,拌生面,令片上沾粘饱足,晒,或焙令干,称5两,加炙甘草半两,和匀,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脾寒气滞,疼痛不堪,胸膈痞闷,呕哕恶心,不思饮食。
7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白汤调下,不拘时候。频服有效。
75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引《家藏经验方》
8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独胜散81 处方
绿豆粉3两。
82 制法银石器内慢火炒令黑色,研为细散。
83 功能主治止疼痛。主脚气。
8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水调成膏,摊绢帛上,贴痛处。后服趁痛丸。
85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9 《集验良方》卷一:独胜散91 处方
土牛膝1两许,臭花娘根(粗者)1两许。
92 功能主治烂喉痧,缠喉风,锁喉,双乳蛾。
93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勿经水,勿犯铁器,折断,捣自然汁,加米醋少许,蘸鸡翅毛上,频搅喉中,取出毒涎,以通其气,然后吹入应用之药。
94 摘录《集验良方》卷一
10 《古今医鉴》卷七:独胜散101 处方
五倍子。
102 制法上为末。
103 功能主治自汗盗汗。
10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津唾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1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
105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11 《普济方》卷三八七 111 方名
独胜散
112 组成天花粉不拘多少。
113 主治小儿久嗽,咯唾鲜血。
11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2 《金鉴》卷六十四 121 方名独胜散
122 组成芥菜花1味(研细)。
123 功效止痒消肿。
124 主治钮扣风;瘰疬。
125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醋调敷患处。
13 《朱氏集验方》卷一 131 方名独胜散
132 组成平胃散加紫苏梗。
133 主治干湿脚气。
13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同煎,通口服。
1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36 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独圣散”
14 《直指》卷二十五 141 方名独胜散
142 组成大甘草节(以真麻油浸,年岁愈多愈妙)。
143 功效解药毒、蛊毒、虫蛇诸毒。
14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取甘草嚼,或水煎服。
15 《普济方》卷二七八 151 方名独胜散
152 组成川芎5钱。
153 主治腿上赤肿疼痛,渐次移下。
15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捣萝卜汁调服。
1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6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茅先生方 161 方名独胜散
162 独胜散的别名独圣散、牛蒡僵蚕散、牛蚕散
163 组成牛蒡子半两,白僵蚕1分。
164 主治小儿发疹痘。疮疹与伤寒类,头痛憎寒壮热,疑似痫。
165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6分盏,加紫草27寸,同煎4分,连进3服,其痘便出。
16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67 附注独圣散(《丹溪心法》卷五)、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
17 《证类本草》卷十九引《简要济众方》 171 方名独胜散
172 独胜散的别名独圣散、白丁香散、白丁散
173 组成白丁香半两。
174 功效下乳汁,通血脉。
175 主治吹乳,身热头痛寒热,胸乳肿硬。
176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77 制备方法上为散。
178 附注独圣散(《准绳·疡医》卷三引《简易》)、白丁香散(《外科精义》卷十九)、白丁散(《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三引《医鉴》)。
18 《普济方》卷一七七引《肘后方》 181 方名独胜散
182 组成萝卜(出子者)3枚。
183 主治消渴。
184 独胜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夜卧煎猪肉澄清调下,1日3次。
185 制备方法洗净薄切,晒干为末。
古籍中的独胜散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项部]钮扣风痒无度,抓破津水,误用水洗,浸*成片。轻者外敷独胜散、冰硫散,甚者宜服消风散即愈。方剂:独胜散组成
《外科心法要诀》:[卷四项部]钮扣风痒无度,抓破津水,误用水洗,浸*成片。轻者外敷独胜散、冰硫散,甚者宜服消风散即愈。钮扣风图\p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内托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独胜散治痈疽,皆缘血滞气凝而致者。香附子(去毛令净,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酒治七情内郁成痈疽。(方见虚实条。)〔《精》〕独胜散治痈疽皆缘血滞气凝而致者。香附子(去毛令净,以
《幼幼新书》:[卷第十八]疮疹候第二目录 1 拼音 2 《世医得效方》卷四:炒粉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炒粉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得效》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炒粉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炒粉丸 1 拼音
chǎo fěn wán
2 《世医得效方》卷四:炒粉丸21 处方
蚌粉30克 巴豆7粒(去壳及膜)
22 制法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用醋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主积聚挺块,结于心腹之间,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
24 炒粉丸的用法用量
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20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
25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四
3 《得效》卷四 31 方名
炒粉丸
32 组成蚌粉1两,巴豆7粒(去壳及膜)。
33 主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
34 炒粉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妇人血气,炒姜酒送下;败血冲心,童子小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送下。
35 制备方法上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炒粉丸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九积聚门]积聚桐子大。温水服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炒粉丸(出仁存方)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
《世医得效方》:[卷第四大方脉杂医科]诸积炒粉丸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蚌于胸膈之间,心腹疼痛,日夜不止,或干呕哕食者,炒粉丸主之。用蚌粉一两,以巴豆七粒同炒赤,去豆不用,
《丹溪心法》:[卷二]咳嗽十六青皮、姜汁。血碍气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黄酒炒,姜汁丸服。治嗽多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动逆上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紫苏梗叶七十六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之加味香苏散 31 组成 32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4 《医学心悟》卷二方之加味香苏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运用 47 歌诀 48 摘录 5 《丹台玉案》卷六方之加味香苏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之加味香苏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引《拔粹》方之加味香苏散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效主治 7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75 运用 8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加味香苏散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85 运用 86 各家论述 9 《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加味香苏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10 《奇效良方》卷三十九方之加味香苏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香苏散 1 拼音
jiā wèi xiāng sū sǎn
2 概述加味香苏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3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之加味香苏散 31 组成苍术、陈皮、川楝子、甘草、苏叶、香附(醋炒)[1]。
32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加连须葱白,水、酒煎服[1]。
33 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之加味香苏散主治小儿小肠气,少腹胀控睾丸,引腰而痛[1]。
4 《医学心悟》卷二方之加味香苏散 41 处方
紫苏叶45克 陈皮 香附各36克 甘草21克(炙)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3克 川芎15克 生姜2片
苏叶5g、陈皮4g、香附4g、荆芥3g、秦艽3g、防风3g、蔓荆子3g、川芎2g、炙甘草3g、生姜3片[2]。
42 制法上锉一剂。
43 功能主治《医学心悟》卷二方之加味香苏散具有发汗解表、理气和中之功效[2]。主治四时感冒风寒之轻证[2]。症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胸膈痞闷,舌苔薄白,脉浮[2]。
4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45 方解四时感冒风寒之邪、兼有气机郁滞之证,治宜疏散风寒,兼以理气和中[3]。方中苏叶、荆芥开腠理以散风寒,理肺胃以疏郁滞,为君药[3]。防风、秦艽、蔓荆子助君药散风寒除湿邪之邪以治头身疼痛,为臣药[3]。香附理三焦之气,陈皮舒肺脾之气,川芎行血中之气,有调和气血之功,助君臣药解表散邪,共为佐药[3]。生姜散邪和胃;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3]。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理气和中之功,使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散而表自解[3]。
46 运用1.本方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寒性感冒轻证,并伴有气滞者[3]。当感冒风寒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项强痛,身体酸楚疼痛,并伴有胸腹部胀满有堵塞感时,即可使用本方进行治疗[3]。
2.加减法:若伴有咳嗽者,可加桔梗、前胡以宣肺止咳;头身重痛者,可加羌活、白芷以祛湿散风止痛;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理气开胃;孕妇感冒风寒者,可加葱白、淡豆豉,名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方)[2]。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孕妇感冒属四时感冒风寒轻证者[2]。
4使用注意:本方药轻力薄,对于感冒风寒湿邪之重证者,当另择他方,不宜使用本方[2]。
5前证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24克、葱白2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3克;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45克;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萝卜子各45克。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45克;喘嗽,加桔梗、前胡各45克、杏仁7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45克;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各45克、薄荷15克;便秘,加萝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时行疫疠,加苍术12克;梅核气证,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24克;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47 歌诀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2]。
48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5 《丹台玉案》卷六方之加味香苏散 51 处方川芎3钱,紫苏3钱,防风3钱,荆芥3钱,香附3钱,甘草3钱,羌活3钱,白芷3钱,葛根1钱,前胡1钱,苍术8分,天麻8分,黄芩8分。
52 功能主治《丹台玉案》卷六方之加味香苏散治伤风,头疼身热,鼻塞气粗,喷嚏呵欠, 不绝,见风便怕,洒淅微寒。
5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加葱头10个,生姜3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54 摘录《丹台玉案》卷六
6 《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之加味香苏散 61 处方紫苏2两,香附子2两,陈皮2两,甘草2两,桑白皮2两,生地黄2两,苏木2两,蝉蜕2两,黄芩2两。
6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之加味香苏散治时行赤眼,暴发赤肿,怕日羞明,疼痛难忍。
6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钟半,灯草20茎,同煎8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64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7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引《拔粹》方之加味香苏散 71 组成香附3两,紫苏梗2两,陈皮1两,甘草半两。
72 制备方法上药锉散。
73 功效主治《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引《拔粹》方之加味香苏散具有解表的功效。
7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1盏,加生姜3片,连根葱白2茎,同煎热服。
75 运用头痛,加川芎、白芷;头痛如斧劈,加石膏、连须葱头;偏正头风;加细辛、石膏、薄荷;太阳穴痛,加荆芥穗、石膏;伤风自汗,加桂枝;伤寒无汗,加麻黄(去节)、干姜;伤风恶寒,加苍术;伤风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去皮尖);伤风胸膈痞塞,加制枳壳;伤风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伤风鼻塞声重,咽膈不和,加苦梗、旋覆花;伤风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伤风鼻内出血,加茅花;伤风气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伤风鼻塞不通、头昏,加羌活、荆芥;伤风不散,吐血不时,加生地黄;伤风不解,耳内出脓疼痛,加羌活、荆芥;伤风不解,咽喉肿痛,加苦梗;伤风中脘寒,不思饮食,加去白青皮、枳壳;伤风呕吐,恶心不止,加丁香、半夏;伤风头晕眼花颠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伤风时作寒栗,加桂枝;伤风痰壅,呕恶不止。加白附子、旋覆花、半夏;伤风后,时时作虚热不退,加人参;伤风饮食不能消化,加缩砂仁、青皮;伤风1向不解,作潮热,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参、庵(艸闾);初感风头痛作热,鼻塞声重,加羌活、川芎;感风腰疼,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风浑身痛不止,加赤芍药、紫金皮;感风颈项强急,不能转头,加羌活、官桂;腹肚疼痛,加木香;腹肚疼刺不可忍,加姜黄。茱萸7粒;小腹疼痛无时,不可忍,加木香、姜、枣;妇人忽然大便痛肿。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茱萸;妇人被气所苦,胸膈痞疼,胁肋刺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壳;妇女被气疼所苦,加木香、缩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谷芽、神曲;伤食吐呕,泄泻腹痛,加干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1盏;饮酒太过,忽遍身发疸,或两目昏黄,加山茵陈、山栀子;中酒吐恶,加乌梅、丁香;妇人经水将行,先作寒热,加苏木、红花;妇人产后作虚热不退,烦渴,加人参、地黄;产后发热不退,加人参、黄耆,产后腰疼不已,加当归、官桂;冷嗽不已,加干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脚气,加木香、木瓜、牛膝、紫金皮、茱萸、川楝子;感风寒发热头疼,加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头痛,壮热恶寒,身痛不能转动,加生料五积散;饮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萝卜子;感寒头痛,发热身疼,分阴阳,加败毒、石膏;妇人产后风,脚手疼痛,生料五积散、人参败毒散加木瓜、不换金正气散加生地黄、川芎。
8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加味香苏散 81 组成香附1两半,苏叶1两半,藿香3两,陈皮半两,甘草6钱,砂仁1两(炒)。
82 制备方法上药为散。
83 功能主治《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加味香苏散治孕妇感冒,吐泻,脉浮者。
84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温服。
85 运用转筋,加木瓜;胎动,加白术;挟热,加黄连、白术;挟寒,加白术、炮姜。
86 各家论述妊娠先伤于暑,复感于风,风暑合邪,肝胃受病,故吐泻不已,胎因不安焉。香附调气解郁,苏叶理血疏风,藿香快胃祛暑,陈皮利气和中,砂仁醒脾安胎气,甘草缓中和胃气也。为散水煎,使风暑并解,则肝胃调和而吐泻无不止,胎孕无不安矣。
9 《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加味香苏散 91 组成苍术2钱,香附2钱,陈皮2钱,川楝肉2钱,甘草5分,苏叶1钱半。
92 功能主治《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加味香苏散治小肠气,肾核胀痛。
93 加味香苏散的用法用量上作1服。酒、水各1盏,加连须葱白5根,煎服。
10 《奇效良方》卷三十九方之加味香苏散 101 组成香苏散加鹭鸶藤、木香、芍药。
102 功能主治目录 1 拼音 2 《叶氏女科》卷二 21 方名 22 紫苏安胎饮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紫苏安胎饮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紫苏安胎饮 1 拼音
zǐ sū ān tāi yǐn
2 《叶氏女科》卷二 21 方名紫苏安胎饮
22 紫苏安胎饮的别名紫苏安胎散
23 组成紫苏8分,枳实(麸炒)8分,大腹皮8分,桔梗8分,贝母(去心)8分,知母8分,桑白皮8分,当归8分,甘草3分,五味子3分,石膏(煅)3分。
24 主治妊娠过食生冷,兼有风寒,客于胃肺,因而痰喘气紧,夜卧不安。
25 紫苏安胎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紫苏安胎饮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安胎上]胎气喘急有风寒,客于胃肺。因而痰喘气紧,夜卧不安,宜紫苏安胎饮。紫苏安胎饮紫苏枳壳(麸炒)大腹皮桔梗贝母(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子悬月,其夫出外经商,患胎上冲心,不时昏晕。或与紫苏安胎饮,数剂不效。脉之,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俱带弦
《女科指要》:[卷三胎前门]用药主以安胎饮,气逆加紫苏梗、黑枳壳,腹胀加大腹皮、黑枳壳,腹痛加木香、白芍,腰痛加生地、杜仲,胁痛加
《产鉴》:[上卷]胎动欲产减安胎饮。加减安胎饮知母杜仲木香续断香附陈皮乌药紫苏白芍川芎当归白术酒芩见血加地榆、牡蛎、艾叶。附
《女科切要》:[卷四]妊娠心腹痛紫苏梗的功效作用
紫苏梗的功效作用,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而且不要小瞧紫苏梗只是像木头一样的东西,其实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用法也非常多,以下分享紫苏梗的功效作用
紫苏梗的功效作用11、关于治疗感冒
在中药房中有紫苏、苏叶、苏梗三个品种。紫苏是苏叶、苏梗的混合物。
本品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属辛温解表药。对冬春季和夏季感冒之轻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胃肠型感冒更为适宜。临床除发热外,还有恶心、腹痛、腹泻的症状,冬春季与麻黄、黄芩等同用。夏季与薄荷、佩兰等同用。但其解表药力不是很强,只有弱的解热作用,发热病人退热是不够的,可作配伍药使用。
2、关于治疗胃肠炎和解蟹毒
本品对于轻的胃肠道炎症,有胃不舒、恶心,轻的腹痛、腹泻,尤其是夏天多食生冷食品而引起的,在二陈汤中加苏梗、生姜等是有效的。紫苏有调节胃肠功能,而其抗菌消炎作用不是很强,可在复方中使用。
在使用苦寒或甘寒中药,胃不舒时,可加入紫苏或苏梗以和胃,在化疗后胃不舒轻症时,在二陈汤中可再加入紫苏或苏梗,既和胃又增效。
3、关于止血和抗凝
《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人血分……同当归、川芎则和血散血。”附方中有一方用紫苏煎服治疗诸失血病;有二方用紫苏外敷治疗局部损伤出血。药理研究已证实紫苏有止血作用和抗凝血作用。这种双重性作用会影响临床使用,因此,紫苏内服一般都不用于治疗血分疾病。在中医伤科的外敷复方中,可能是用紫苏的。
4、其他
苏梗常用于治疗妊娠反应恶心、呕吐;紫苏能引起光敏感,可治疗白癜风和银屑病;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炎症,古代有用于治疗乳痈肿痛的验方中可能与其消炎作用有关。
紫苏梗的功效作用2苏子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苏子别名:名荏、紫苏、苏、白苏、荏子、赤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唐紫苏、皱叶苏、鸡苏、臭苏、大紫苏、假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cm,茎直立,叶对生,被长节毛,叶下面有细油腺点,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果萼较小。
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可榨油,目前以白苏种植为多。主产于东南亚、台湾、中国江西、湖南等中南部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缅甸、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也引进此种,而北美洲也有生长。
2、用法用量
21、药用部位: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果实。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
22、功能主治:下气,清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23、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饮或入丸、散。
苏子的副作用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白苏子的`配伍应用
1、配陈皮
化痰疏风,白苏子味辛,入肺经,功善下气消痰。陈皮味辛,能燥湿化痰。二者配伍,其辛散之力,化痰之力增强。辛散入肺,故可疏风化痰。对于咳嗽痰多,又感风邪之症,用之有效。
2、配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白苏子、杏仁均有下气止咳喘、润肠燥之功,而杏仁又有疏散肺经风寒痰湿之能,故二者相合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对予外邪侵袭,痰浊内蕴,以致肺气失降,而为痰多咳喘之证及肠燥便秘之证,用之最效。
紫苏梗的功效作用31、理气宽中
紫苏梗有理气宽中的作用,《本草崇原》提到: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可以用于治疗胸膈痞闷。
2、止痛
紫苏梗辛、温,归脾经,有止痛的功效,对于治疗胃脘疼痛,嗳气呕吐有很好的作用。
3、安胎
紫苏梗辛、温,归肺、脾经,有安胎的功效(《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对于治疗胎动不安有很好的作用。
4、预防流产
紫苏梗注射液腹腔注射,使鼠子宫内膜碳酸酐酶的活性剂量相关性增加,作用与孕酮相似,其治疗先兆流产反安胎的机制也与孕酮相同。紫苏也能使小鼠子宫内膜增厚,促进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
5、其他作用
野紫苏梗中的成分中还能够体外抑制裂环加敏活性。
6、食用方法
两包板栗炖在鸡肉里,最后再放上紫苏梗,紫苏梗提鲜增香水平一流,连板栗里都满是紫苏的鲜香味。
主料:
板栗250g,鸡肉500g,紫苏20g
辅料:
油适量,盐适量,糖适量,味极鲜适量,花雕酒适量
葱15g,红萝卜1根,柱侯酱适量,姜15g
做法:
1、准备食材。
2、红萝卜切滚刀块,紫苏切粗丝,葱切段,姜切大厚片。
3、鸡肉切大块,加入适量的柱侯酱,味极鲜,糖,盐腌制。
4、烧热锅,放油,把鸡肉放入煎至金黄。
5、放入姜葱,沿锅边蘸洒花雕酒增香去腥气。
6、接着放入板栗一起翻炒。
7、加入适量的开水,放入红萝卜块。当锅内煮滚后,加入适量的盐,糖,味极鲜调下味,注意用量,切不可放过量了。
8、烧制15分钟左右后,红萝卜与板栗已经完全成熟时,开大火收汁,汁收的差不多时,放入紫苏梗。
翻炒均匀之后就大功告成了,可以把它们转入砂锅中,烧滚后上桌,这样吃起来热乎乎地很是过瘾哦。
它对人类人体不仅有益处,也也有一些副作用和忌讳,并且一些特殊体质的群体压根不能吃紫苏叶。这其中就包括糖尿病患者和身体气血虚的人群,这两种人食用后会造成身体恶化的坏处。
紫苏是什么紫苏,具有特殊的香味,叶片多皱缩卷曲,两面的颜色呈紫色,有的上面的颜色呈绿色,下面层紫色,是湘菜中常用的一种香料,多用来帮助去除鱼的腥味。紫苏的叫法也有多种,古名荏,又叫做白苏、赤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苏麻、苏草、唐紫苏、桂芢、皱叶苏等。
紫苏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多个省份都有野生和栽培的品种。紫苏既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香料,也是一种具有非常多食用功效的食品。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解表散寒
紫苏辛散性温,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行气和胃
紫苏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可用于治疗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逆。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
理气安胎
紫苏辛则能行,兼有理气安胎的功效,常配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治疗妊娠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症。
解鱼蟹毒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抑菌消炎
紫苏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而紫苏油对自然污染的霉菌有明显的抑制力,其对霉菌的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酸,且具有用量少、安全、不受PH值因素影响的特点。
紫苏叶的禁忌紫苏不能和螃蟹一起吃。紫苏作为中药是清热的,所以不能和螃蟹一起吃,螃蟹属于寒凉的食物,所以千万不能和紫苏一起吃,其实从医学常识上面说紫苏和很多海鲜都不能吃的,一旦吃了就会导致腹泻,也会引起身体上面很多的不舒服的!
紫苏不能和鲫鱼一起吃。紫苏和鲫鱼放在一起煮的话会产生毒素严重的会影响消化的,再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中毒,所以一旦紫苏和鲫鱼一起吃了要迅速的去医院治疗,不然会产生很多麻烦,所以紫苏千万不能和鲫鱼放在一起吃的!
此外,紫苏叶不能食用过多,因为紫苏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体内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在人体沉积过多会损伤人体的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所以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贪吃。
紫苏哪两大类人不能吃糖尿病人
紫苏叶最好是却不宜任何人,日常生活这些身患糖尿病的群体就不能吃紫苏叶,由于紫苏叶中带有丰富多彩蒸发,有这类物质,具备一定的升糖功效,它会让人类血糖指数上升,糖尿病人在服用紫苏叶后会让病况加剧。
气血虚盗汗
日常生活这些身患气血虚盗汗的群体也不能吃紫苏叶,由于紫苏叶是一种能加剧人类气血虚的中草药材,这些气血虚盗汗的人到服食它之后会加剧气血虚病症,也会让人体汗水排出来量提升,非常容易导致身体脱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欠佳影响。
吃紫苏叶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气若表虚的人群来说,紫苏叶是应该避免吃的,同时如果我们存在有气虚自汗,周身乏力,经常感冒,抵抗力差的问题,那么这回事对于紫苏叶就应该避免,这是大家吃紫苏叶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
对于虚寒的人群来说,紫苏叶也是不宜服用的。同时对于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的人群来说,紫苏叶也是应该避免的,否则我们在服用之后就会极大的加重病情了。
独胜散简介,有什么功效?
本文2023-10-05 20:23: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