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道家、道教、道士,告诉你真正的道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6收藏

道学、道家、道教、道士,告诉你真正的道文化,第1张

道家

道家:上古延续至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伏羲老祖为鼻祖、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以辩证法的因素和哲学论点为思想基础,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学者才是真正的道士,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士简称为道士),只有这个派别的人才能称呼为(道士)的,道教的信徒只能称之为方士或术士,还是有所区别的。事实上,有些方士篡改侵占道士称呼,无非是抬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已,士的解析就是读书的人,在道学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士,就犹如当下的学士,硕士,博士的意思差不多,大多数道教方士,术士普遍文化知识都不高,只是虚抬身价的称呼罢了!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信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这个称呼也是个虚称,严格意义上应称呼为善信,善信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方士)!

方士

方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方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方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方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方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方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方士大部分为不出家方士,方士是男女的通称,女方士也可称道姑;男方士也称乾道,相对道姑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方士时,女道姑称女冠。方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方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方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方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号,指道士的尊号。一般的道号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居多。也有信众居士或后人给他上的尊号諡号。比如纯阳子、玄诚子、玄诚道人、凌霄子、凌霄道人、清净子、无为子、无为道人等,大多都带有本教派思想理念的色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道号 外文名 :dào hào 解释 :道士的尊号 举例 :纯阳子、抱朴子 出处 :宋 高承 《事物纪原》 近义词 :别号;法号 历史起源,分类解释,例举, 历史起源 道教 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主 ,一路传承下来,道门深远,博大玄奥,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化。哲学思想起源于“老庄”的学说,但作为教派出现,一般认为是东汉顺帝时(126—144年), 张陵 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中国古代习俗,人的姓名是父母起的,而本人的“字号”常常是据自己的理念或地位起的,而直呼其名是长辈或尊者才可以称呼的,否则多有不敬。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当代人多称他为仲尼或先生, 而孔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早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字号,而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学问的人才有。称呼其字号是对他的尊重,例如刘邦对他的臣子们都是直呼其名,唯有对张良开口必称:子房,可见对他的尊重。又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后人多称其为陆放翁,以示对他的尊敬。道家的号正是借重这样的习俗,以号自谓借此得到人们的敬重。 分类解释 中国道家 道门无男女,道号都是根据个人兴趣有自己取。一般的道号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居多,比如纯阳子(吕洞宾)、鬼谷子(王禅老祖)、三丰子(张三丰)、 山人(张伯端)、水镜先生(司马徽)、玄真道人(宋濂)、铁冠道人(苏轼)、清静散人(孙不二)、卧龙先生(诸葛亮)等等,不带“ ”也可以,也有很多信众居士用道号的。但原则上没有男女差异。神仙圣号上,一般男称“天尊”,女称“元君”。另外,男性道教出家人叫“乾道”,女性的叫“坤道”;一般不称“男道士”或“女道士”,因为“士”一般专指男性。称呼女道长为“坤道”,道士尊称统称为道长、高道或高道大德。 修道隐逸者的别号 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道号》:“ 元魏 世祖 时,赐 寇谦之 天师之号, 后汉 张道陵 亦有天师之称。盖自《列子》言 黄帝 之称牧马童子曰天师始也。 唐玄宗 赐 李含光 曰 玄静先生 ,此赐号先生之始也。 宋 朝缘 唐 事,亦有赐号先生、处士者。 真宗 , 陈抟 赐号 希夷先生 , 神宗 时, 张噩 赐号 冲靖处士 是也。”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贫道覆姓 司马 ,名 徽 ,字 德操 ,道号水镜先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日请得一个方士来,没有名姓,道号 玄玄子 ,与 甄监生 讲著内外丹事,甚是精妙。” 例举 云珠子:太乙金光门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涵虚子:即朱权,明朝宁献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羡门子:即颜真卿,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道教祖师,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王禅老祖。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栖真子:华阳真人 元吉子:黄元吉,清代道学大师。 布衣子:赖布衣,道家隐修高人。 尹喜子:春秋道教祖师之一。 文中子:王通,隋朝著名道家、教育家、思想家,弟子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广宁子:郝大通(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生子:刘处玄(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翠虚子:即陈楠,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青霞子:即苏元朗,魏晋时期道士 守中子:即李哲玄,唐朝著名道士 真一子:即彭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无忧子:即刘德仁,道教教派大道教(也称真大道)的创始人 正阳子:即钟离权,又号和谷子,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翠虚子:即陈楠,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贞居子:即张雨,元代诗文家,茅山派道士 铁冠子:即张中,明朝道士 子谷子:即林兆恩,明代哲学家,三一教创始人,又号心隐子 子觉子:即卢文辉,明朝嘉靖时期哲学家 济一子:即傅金铨,清代阴阳双修内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饮冰子:即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天节子:即计六奇,明末史学家。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东瀛子:即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 悟玄子:即张彦平,河北正定道教全真派传人 因是子:即蒋维乔,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 莹蟾子:即李道纯,字元素,又号清庵,湖南武冈人,宋末元初道士,为白玉蟾再传弟子 达观子:即李筌,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蓬丘子:即贾善翔,字鸿举,蓬州(今四川蓬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道士 南谷子:1、即邓正,字席璋,号恬园。以其书舍面南,又号南谷,布衣士 2、即杜道坚(公元1237-1318),字处逸,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号南谷子。当涂(今属安徽)人。 上阳子:即陈致虚,字观吾,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著名内丹家 无山子:即卓晚春,中国道教名人,明代道士 迎阳子:即郭静中,明末清初全真道道士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 :颛顼时人 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天成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玉阳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 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道号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玄月子:即张秋彤,道家学派。 药沫子:即王云锁,道家学派。 邱明子:即李跃冉,道家学派。 碧云子:即冯世阳,道家学派。 潇云子:即刘宗占,道家学派,别号:天乐子。 龙云子:即冯枭光,道家学派。 宿跃子:即宿跃雄,道家学派,邱明子弟子。 无名子:即傻鱼道人,道家学派 青阳子:全人道,实修者,道家学派,无名子的师弟华严子:北方香道传人,皈依道教修行大法。 司文子:即殷领红,道家。 鸿蒙子:道家居士,别号洞天居士。 莫平子:道士。 长平子:道士。 玄禅子:道士 云逸子:即徐北音,原名寅明,后更名渔隐,字逸之。号云客,道号:云逸子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懒真子:即葛立方,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寿山子:即高仁峒,北京白云观方丈,龙门派二十代传戒律 玄化子:即燕玄乙,四川青城山玉清宫道长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云龙子:著名隐士,风水大师,著名风水讲师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智涵子:即朱智涵,清末道士,是一位平生为道而武技超群,生途坎坷而武德超焯名震全川的武林教师前辈 不虚子:即李真果,又名李正果、彭泽风。是全国闻名的高道,也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玉京子:即游玄德,武当派第14代掌门,原武当山功夫团团长,创办了南武当山道家协会 灵泉子:即游理宗,字玉龙,武当派第十五代嫡系传人。书画造诣承传国画巨匠陈少梅公之画派技艺。 云乡子:求道者 青一子:道士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鸿子 玄玑子 了真子 圆玑子 清阳子 青峰子 玄吉子 灵武子 天宁子 顾云子 禅灵子 玄珩子

1、道教不分男女,入门之后以师兄弟相称,女道长又称坤道,男道长又称乾道;如果不是一个师承法脉的,无论辈分高低,一般见面称呼师兄或者道友、某爷即可,同一法脉具有师承关系的必须按照规矩来,称呼师叔、师伯、师爷等。

2、有宗教信仰的居士或者进入道观参观,遇见修行之人,无论年龄大小,应称呼师傅、道长、某爷等,师傅不同于师父,不是师承关系的,一般称师傅而不是师父。

3、道教徒见面打招呼,是“慈悲慈悲”、“您老慈悲”,而不是以讹传讹的“无量天尊”;在祝福或者告别或者祈祷的时候,会有“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度人无量天尊”等。

道教武功 - 太极拳

来 源 : 远 在 南 北 朝 时 期 就 已 出 现 了 内 功 太 极 学 拳 。 明 代 武 当 道 士 张 三 丰 创 太 极 拳 十 三 势 , 被 后 人 奉 为 太 极 拳 始 祖 。 到 了 清 代 , 山 西 武 术 家 王 宗 岳 用 《 易 经 》 中 太 极 阴 阳 的 哲 理 来 解 释 拳 经 , 写 成 《 太 极 拳 论 》 , 从 此 太 极 拳 正 式 定 名 。 太 极 拳 来 源 有 三 : 1 综 合 吸 收 明 代 各 家 拳 法 , 特 别 是 三 十 二 势 长 拳 。 2 结 合 道 家 的 导 引 , 吐 纳 之 术 以 及 道 医 的 经 络 学 说 。 3 运 用 道 教 的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以 及 道 教 内 丹 的 易 学 思 想 来 解 释 拳 理 。

特 点 : 太 极 拳 分 陈 式 、 杨 式 、 武 式 、 吴 式 、 孙 式 五 派 。 无 论 哪 一 派 都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1 静 心 用 意 , 身 随 意 迁 。 呼 吸 与 动 作 紧 密 配 合 , 呼 吸 平 稳 , 深 均 自 然 。 2 中 正 安 舒 , 柔 和 缓 慢 。 轻 灵 沉 著 , 刚 柔 相 济 。 3 动 作 弧 形 , 圆 活 不 滞 。 连 贯 协 调 , 虚 实 分 明 。

思 想 : 太 极 拳 中 蕴 含 有 丰 富 的 道 家 哲 学 思 想 。 认 为 练 拳 之 人 始 终 处 於 太 极 阴 阳 的 转 换 变 动 之 中 。 同 时 太 极 拳 中 还 存 在 著 刚 柔 , 虚 实 , 动 静 , 快 慢 , 开 合 , 屈 伸 等 阴 阳 对 立 统 一 关 系 。

内 容 : 从 广 义 上 讲 , 太 极 拳 除 了 拳 以 外 还 包 括 太 极 刀 , 太 极 剑 , 太 极 枪 , 以 及 太 极 推 手 等 多 方 面 内 容 。

道教武功 - 形意拳

形 意 拳 , 原 作 「 心 意 拳 」 , 乃 以 心 行 意 之 义 , 后 讹 为 「 形 意 拳 」 , 相 传 创 自 岳 飞 。 该 拳 以 五 行 、 十 二 形 体 , 以 展 、 截 、 裹 、 跨 、 挑 、 顶 、 云 、 领 八 字 为 用 。 其 基 本 功 为 站 桩 与 盘 根 。 形 意 桩 要 诀 为 : 「 头 项 、 项 竖 、 肩 垂 、 抱 胯 、 前 膊 、 裹 肘 、 提 膝 、 提 肛 、 手 心 回 缩 。 」 包 括 五 形 拳 ( 一 劈 、 二 ( 手 + 崩 ) 、 三 攒 、 四 潧 、 五 横 之 法 , 分 金 木 水 火 土 ) 、 十 二 形 拳 ( 龙 、 虎 、 猴 、 马 騹 、 鸡 、 燕 、 鹞 、 蛇 ( 鸟 + 台 ) 、 鹰 、 熊 ) 和 进 退 连 环 拳 。 推 之 为 剑 术 、 枪 术 。 此 拳 起 于 明 劲 、 次 用 暗 劲 、 终 于 化 劲 , 使 气 力 达 于 四 梢 。 后 继 有 发 展 , 综 合 诸 家 之 长 , 蔚 为 大 观 。

道教武功 - 武当八卦掌

武 当 八 卦 掌 是 一 种 把 攻 防 招 术 和 导 引 方 法 融 合 于 绕 圆 走 转 之 中 的 拳 术 。 原 名 " 转 掌 " , 后 称 " 八 卦 掌 " 、 也 称 " 八 卦 转 掌 " 、 " 游 身 八 卦 掌 " 、 " 阴 阳 八 卦 掌 " 、 " 八 卦 连 环 掌 " 等 。 后 世 传 习 者 多 以 转 掌 的 走 圈 似 循 八 个 方 位 的 连 线 。 其 技 法 讲 究 纵 横 交 错 、 随 走 随 变 ; 其 击 法 讲 究 临 机 应 变 , 以 变 应 变 , 合 于 〈 周 易 〉 中 " 刚 柔 相 摩 、 八 卦 相 荡 " , 运 动 不 息 、 变 化 不 止 之 理 , 而 惯 称 为 八 卦 掌 。 关 于 此 掌 的 起 源 , 传 说 不 一 , 据 考 证 为 清 咸 同 时 河 北 文 安 朱 家 务 董 海 川 所 创 。 此 掌 系 以 极 似 道 教 " 转 天 尊 " 的 绕 圆 走 圈 导 引 术 和 武 术 攻 防 方 法 融 合 成 基 本 运 动 形 式 , 采 用 " 易 理 " 论 述 拳 术 运 动 规 律 , 形 成 " 以 动 为 本 、 以 变 为 法 " 的 基 本 拳 理 。 武 当 八 卦 掌 以 站 桩 和 行 步 为 基 本 功 , 以 绕 圆 走 圈 为 基 本 运 动 形 式 。 走 转 的 足 迹 路 线 分 为 走 阴 阳 鱼 、 走 八 卦 图 、 走 九 宫 等 , 它 充 分 发 挥 掌 比 拳 和 勾 长 的 优 势 , 以 掌 代 拳 施 捶 打 之 能 , 以 掌 代 勾 行 拔 掳 之 巧 , 形 成 了 该 掌 系 手 法 几 乎 全 是 掌 法 的 特 点 。 八 卦 掌 不 仅 是 一 门 技 击 术 , 也 是 一 门 健 身 术 。 据 研 究 表 明 , 经 常 练 习 武 当 八 卦 掌 , 能 改 善 各 自 体 系 统 的 机 能 , 取 得 健 身 延 年 的 效 益 。 武 当 八 卦 掌 是 道 教 武 功 之 结 晶 。

道教武功 - 武当太乙五行拳

原 名 为 「 太 乙 五 行 擒 扑 二 十 三 式 」 。 此 拳 本 为 武 当 山 秘 而 不 传 之 拳 技 , 1 9 8 0 年 金 子 弢 ( 1 9 0 4 - 1 9 8 5 ) 在 山 西 太 原 所 举 办 之 全 国 武 术 观 摩 交 流 大 会 中 表 演 , 震 惊 四 座 , 因 而 公 之 于 世 。 此 拳 亦 从 此 简 名 为 「 武 当 太 乙 五 行 拳 」 。 金 子 弢 后 被 邀 返 回 武 当 山 , 传 赵 剑 英 , 剑 英 传 现 任 武 当 拳 术 教 练 钟 云 龙 道 长 。

金 子 弢 , 原 名 爱 新 觉 罗 · 溥 儇 , 为 清 皇 室 子 弟 , 宣 统 溥 仪 乃 其 长 兄 。 金 子 弢 于 1 9 2 9 年 上 武 当 山 随 李 合 林 学 此 拳 , 一 直 秘 练 不 传 , 直 至 1 9 8 0 年 才 公 开 表 演 。

此 套 路 技 巧 高 , 拳 理 深 , 一 直 被 视 为 武 当 山 「 镇 山 之 宝 」 , 即 使 现 今 武 当 弟 子 , 能 得 学 此 拳 者 寥 寥 无 几 , 非 有 为 之 道 徒 不 得 其 传 。

此 拳 为 明 朝 龙 门 第 八 代 张 守 性 所 创 , 由 于 他 根 据 张 三 丰 「 太 极 十 三 式 」 发 挥 而 成 , 所 以 此 拳 路 极 关 注 八 方 , 善 窜 走 腾 挪 , 声 东 击 西 , 甚 适 合 群 斗 。 其 步 法 身 法 , 均 贵 柔 而 用 刚 , 朴 实 而 无 华 。 其 技 击 方 面 则 注 重 擒 拿 , 包 括 锁 颈 、 封 马 、 擒 臂 、 脱 腕 等 技 法 。 又 善 用 「 插 捶 」 , 即 以 第 二 指 关 节 击 打 , 并 用 身 法 步 法 增 强 其 击 打 威 力 ; 其 特 色 是 入 马 封 锁 敌 人 前 锋 脚 , 进 而 摆 膝 跪 压 敌 方 小 腿 , 轻 则 封 腿 令 其 动 弹 不 得 , 重 则 断 其 胫 腓 , 又 上 下 相 随 , 同 时 间 施 以 缠 丝 劲 使 出 插 捶 , 击 打 敌 人 肋 骨 。 另 外 , 其 掌 劲 多 沉 重 而 具 爆 炸 性 , 以 松 柔 为 基 , 劲 从 内 发 , 充 份 表 现 出 武 当 内 家 功 夫 之 特 色 。

武 当 太 乙 五 行 拳 之 拳 式

预 备 式 : 混 元 一 气 旋 转 干 坤

1 白 猿 出 洞 双 峰 拜 日

2 勒 马 悬 崖 海 底 顶 云

3 蛟 龙 溟 蒙 雷 劈 山 洪

4 犀 牛 望 月 转 身 托 天

5 青 狮 抱 球 闪 耀 金 庭

6 豹 子 含 美 仰 颈 惊 林

7 大 鹏 展 翅 群 兽 震 惊

8 花 鹿 采 芝 俯 饮 清 泉

9 黄 蟒 吐 津 戏 引 蝼 群

10 鲤 鱼 打 挺 波 浪 滔 天

11 雄 鹰 探 山 双 擒 鸡 群

12 仙 鹤 腾 空 飞 舞 风 云

13 金 猴 窃 丹 炉 火 皆 平

14 青 娥 探 月 波 平 浪 静

15 黑 熊 反 掌 威 震 森 林

16 金 蟾 得 度 醉 卧 瑶 池

17 喜 鹊 登 枝 寒 立 梅 荫

18 苍 龙 入 海 意 守 心 宁

19 野 马 抖 鬃 烈 性 飞 腾

20 神 猿 入 洞 性 归 心 田

21 彩 凤 凌 空 百 鸟 齐 呜

22 伏 虎 灵 台 永 守 黄 庭

23 抱 元 守 一 正 气 长 存

收 式 : 动 静 结 合 反 转 乾 坤

女子内丹流派

女子内丹功法,世间绝少传授,丹书中亦一鳞半爪而已。综其源流。(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樱宁《黄庭经讲义》。(2)谌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樱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7)女子双修法。此派功法繁杂,有上中下三乘,下乘为房中秘诀,有养阴驻颜之方;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其中有玄女、素女、采女派所传合阴阳之术,有夏姬调和巽艮驻颜留春之方,有赵飞燕内视之法。女子双修派称其丹法为吕祖亲传,亦称吕祖派。有《真金诀》、《女丹要言》等丹书。另有《西池集》,亦载女丹秘传。其丹法要知庚甲、辨有无、坐宝龟、着甘露,去浊留香、月照寒潭、骑牛赴月撞金钟、捉的金精锁毒龙,最终达到“救人兼救己,内外两功收”的目的。《悟真篇》“大小无伤两国全”,实亦双修派功夫。

建议你再看看陈樱宁先师和南怀瑾老师的一些著述,同时要看看<<道德经>>这本经典

道家奉华夏民族祖先黄帝为始祖,尊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中国以儒、释、道为三足鼎立,其中道家是华夏民族固有的宗教,对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多,有学者称“道家(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被人称之为“活化石”。 1、拱手   姿势:《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左手为阳,右手为阴。阴抱阳,右手抱左手,男女都一样。。右手大指压左手大指,右手掌抱左手掌,向前伸出,如抱着一个鼓,抱拳处约与颈部齐平,可略微晃动小手臂,是为拱手礼。   使用场合:平辈或朋友相见。 2、作揖 姿势:抱拳如同拱手,但抱拳时,身体向前鞠躬,两小臂同时往身体靠,上不过眉。渐渐直起身子,同时两小臂下放,下不过膝,然后两手掌松开,放于大腿两侧。这样是为一次。通常有一揖和三揖。三揖就是连续做三次。 使用场合:面见长辈,或平时向祖先作揖。 3、嗑头(叩头) 姿势:右膝下跪,右手撑于蒲团前方,左腿弯曲,然后左膝下跪,(如穿汉服,左手应把左膝上的布提起,待到左膝跪下后,再放下。)然后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下,右手大指置于左手掌内。头往下嗑,额头轻触手掌。是为一次,注意屁 股应该下坐,不应该撑起来。如果要连续嗑头,一般情况下,头上抬时,双手成拱手,跟着上来,头往下嗑时,双手放下,成前面讲的撑在蒲团上的姿势。嗑头有嗑一次的,两次的,三次的。 使用场合:这是较大的礼节,一般用于拜见长辈,或是拜师,拜祖先等。 4、三跪九叩 姿势:是作揖和嗑头结合起来的动作,是最高的礼节,又叫三拜九叩。先作揖一次,双手下放时,右膝下跪,右手下撑,依嗑头的动作,嗑三次,最后一次头上抬时,左膝上提,左脚踏实,形成右膝单跪的姿势(如穿汉服,左膝上提时,左手要把布往上提,左脚踏实后放下)。然后右手离地,右腿站立,身体站直。身体站直的同时,左右手成拱手,往上提,身体站直后,随即鞠躬,又形成作揖。然后依前所述嗑头三次。继而作揖,又嗑头三次。是为三跪九叩。三是指作揖三次,或下跪了三次;九是指叩头九次。 使用场合:这是中华民族最高的礼节,看情况运用。 上香礼 点香:三根香是为一柱,把三根香排整齐,左手拿住前面(燃香的那一头),右手拿住后面,在蜡烛上或其它火源上点。当然,如无火源,右手可以空出来拿打火机。 鞠躬:左手拿香,香是朝上的,右手抱在左手上,三鞠躬。 上香:左手上香,注意香要齐平,不要散乱,香要插直,且三根香位置排成一直线。(如果香很大,三根香一起拿不住,应该一根一根的插,先插一根在中间,再插一根在右手边,最后一根插在左手边,这里是以自己为参照的,以左为尊,自己的右手边即中间那根香的左边。) 祭祀 一、供品 灯:即蜡烛。 花:用鲜花,一般用菊花和百合等。插花瓶里,放在供桌前方的两边上。 香:香和纸钱。 果:水果,桔子,香蕉,梨等。如是大水果,各用五个,放四个于盘子内,另一个置于四个之上。香蕉中间拱起来的的地方要朝天,扒着放。 茶:普通茶,倒入三个茶杯中。 民间祭祀一般用荤祭,即用鸡肉等。也有很多人用酒来代替茶。 二、普通祭祀仪式 在供桌上摆好上述供品,开祭,奏乐,鸣鞭炮,众人列队站在前面,主祭上香,主祭念祭文,主祭跪拜(可选用三叩首或三跪九叩),其它人跟着主祭跪拜。然后每个人依次上香,上完香后,每人拿一些纸钱,化纸。礼毕。将茶或酒一杯一杯的倒在地上,即可收舍东西回家。 注意的是,因为历史原因,不同地方的道教信徒使用的礼仪可能不同。望采纳

道学、道家、道教、道士,告诉你真正的道文化

道家 道家:上古延续至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伏羲老祖为鼻祖、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以辩证法的因素和哲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