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疫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寒疫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疫疠阴证·寒疫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治疗 44 关于阴毒 5 时行寒疫·寒疫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疫的穴位 2 治疗寒疫的方剂 3 治疗寒疫的中成药 4 寒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疫 1 拼音

hán yì

2 英文参考

cold pestilenc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寒疫:1疫疠阴证;2时行寒疫。

4 疫疠阴证·寒疫

寒疫指疫疠阴证[1]。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41 病因病机

《说疫全书》卷二:“寒疫、世之言疫者,将瘟疫二字读滑。随日疫止有瘟而无寒也……至于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

42 症状

症见发热怕冷,气壅痰喘,咳嗽胸痛,鼻塞声重,涕唾稠黏,咽痛齿痛等[1]。《温热暑疫全书》卷四:“入于阴,入则其人必先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脐筑湫痛,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也。”

43 治疗

可选用苏羌饮和圣散子等方[1]。

44 关于阴毒

阴毒为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患[2]。《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症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癍,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

5 时行寒疫·寒疫

寒疫(cold pestilence[3])是指感受寒邪疠气,以头痛,身痛,寒热无汗,状如伤寒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3]。即时行寒疫[1]。

51 病因病机

春分以后,天应温暖而反寒冷,因而出现类似伤寒的流行性疾病[1]。《伤寒论·伤寒例》:“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时行寒疫也。”

52 症状及治疗

《时病论》载述寒疫的证候为:“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之证,与冬令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亦可以消风百解散治之[1]。

6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瘟疫的袭击。我们先不说国外,就说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疟疾”“疾年”等词巳记载在祭祀占卜活动中。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记载, 中国古代史上有详细描述 的“大疫”共260次。其中:周朝1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74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 

那他们是怎么被治愈或者说怎么消失的呢?

从古至今,瘟疫的传播不外乎三大必备因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所以,古人对于每次爆发的疫情控制办法主要是三种。

第一、切断传染源。

第二、设立疫情隔离区。据《周易》记载,“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其意思是告诫人们,疾病患者不应与人交际 ,以免相互传染。

第三、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防控措施。疫灾的侵袭突如其来,古代朝迋也会派专门宫员,对灾区百姓进行宣慰政策,派高医积极解救灾民于水火之中,他们用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积极应对,救治患者,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终使疫情消失了!

举个例子

比如在古代乡村里甲制度的结构下,如果本地有疫情发生,那么乡长就要对疫情负责,要将已经得病的病人隔离开来,还要将疑似病例报告给上一级的官府,官府会派专门的医师对此地区的病人进行医治。

由于疫情传播速度太快,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为了使疫情不会大规模扩散,官府也会设立专门的区域作为隔离场所,比如宋代的“安剂坊”、清代的“留养所”等,这些地方都是对患者进行集中安置和治疗的地方。甚至于患者接触过的医生或病人也都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这就与如今的防疫措施有些相似了。

第一、先从官方政府(统治层)来说。

在古代,人们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惩罚。瘟疫猖獗时,西汉文帝、东汉恒帝等许多统治者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主动承担责任,向上苍检讨自己的过失,祈祷上苍能收回惩罚。皇帝通过自责诏书安抚人民,增强了人民抗击瘟疫的信心。同时,他还命令各级政府共同抗击瘟疫,共渡难关。而在疫情过后,统治者基本都会免除租赋,减轻百姓的负担。汉宣帝就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在防疫中,要求官员巡视疫区,安抚百姓,开仓救灾,派医生救治民众,稳定民心。在汉代,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宋朝瘟疫发生时,政府组织医生免费治疗病人,医药费由政府支付。因病不幸死亡的,应当向家属支付一定的丧葬费,妥善安葬。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葬。对于灾民家庭留下的孤儿,有关部门将给予一定的救助,使其得到抚养。上述各项措施对落实人性、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再从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说。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其疾病预防原则是“不治已病,治末病”。《素问·本能病》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等特点,发病与气候有关。并认为“正气存内”可以“避其毒气”。

在古代,医生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传染病都有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仍沿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华佗发现用青蒿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民间流传着“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现代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素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晚清吴瑭推荐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仍在临床应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第三、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传播。秦汉时期,有记载说,用佩兰等草药洗澡可以防病养身。同时建议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生鱼。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提倡个人卫生,重视体育保健,提出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养生、滋补自然、保健相结合的防治思想。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主张人们将水烧开了再喝,这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几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疫、瘟疫·时疫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治疗 5 夏季所患之瘟疫·时疫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时疫的穴位 2 治疗时疫的方剂 3 治疗时疫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时疫 1 拼音

shí yì

2 英文参考

seasonal pestilenc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时疫:1疫、瘟疫;2夏季所患之瘟疫。

4 疫、瘟疫·时疫

时疫为病名[1]。即疫、瘟疫[1]。见《瘟疫论》。

41 病因病机

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人所致[1]。有强烈的传染性[1]。

42 症状

《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症憎寒,壮热,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也。”甚者痓厥谵狂等[1]。

43 治疗

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1]。

5 夏季所患之瘟疫·时疫

时疫为病名[1]。指夏季所患之瘟疫[1]。《辨疫琐言》:“世之宗瘟疫论者……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6

寒疫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疫疠阴证·寒疫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