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题材上看,主要有哪几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有谁知道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题材上看,主要有哪几类,第1张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扩展资料

元杂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本是我国元代作家纪君祥写的一部激动人心的历史悲剧。故事讲述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生死斗争,弘扬中华民族济困扶危、忠良勇斗奸佞的精神。

这部戏1759年就在西方舞台上演,这使得中国戏剧传入西方的历史早于西方戏剧传入中国。《赵氏孤儿》经过法语、英语、德语数次改编,改编者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作家伏尔泰和墨菲,足见当时欧洲对于中国文化的热衷。

马若瑟不理解“唱念做打”。

元杂剧《赵氏孤儿》首次被全文翻译成法文是在1698年,由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剧本于1735年在法国《中国通志》全文发表。之后这个译本通过英、德、意、俄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广为流传。

然而作为中国戏剧极重要元素的“唱”却不被马若瑟所理解,他在将《赵氏孤儿》传播到海外的第一站就丢掉了中国戏剧诗意般的“唱”。但所幸他保留了故事的情节框架和悲剧精神。

-元杂剧

人民网-元杂剧《赵氏孤儿》出国记:悲剧竟变百老汇喜剧

1378年5月,朱权出生于金陵,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母亲是杨妃,她的教导令自幼聪明好学的朱权受益匪浅。

朱元璋称帝后,总结元代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元代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在战争中造成无法彼此呼应的局面。于是,朱元璋在称帝后不久,就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驻守,其中受封的就有朱权和后来成为皇帝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认为分封诸王可以使诸多儿子代替自己监视全国,江山永固,因此规定,如果遇到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这个做法的用意是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

据史料记载,1391年,朱权被册封为宁王,并且在后来的宁城大明镇境内兴建了宁王府。在当时的诸多藩王中,就数以燕王朱棣和受封于宁城的宁王朱权势力最强。当时受封的藩王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护卫军,但宁王朱权却有着其他藩王都难以企及的雄厚兵力。古籍形容这件事时说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朱权的这8万精兵里,包括元代归顺过来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的骑兵。这些蒙古骑兵是出了名的英勇善战,是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武装力量。此外,像宁王这样驻守边防重镇的藩王不仅统兵,还掌握着地方行政大权,必要时还可以节制朝廷派来的地方高级将领,调动大量的正规部队。与此同时,朱权受封的宁城也是个在军事上至关重要的地点。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宁城时说: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除了宁城,朱权还“统九十余城”。也就是说,当时的朱权管辖着东至后来的沈阳,西连后来的河北宣化,南靠长城,北跨西拉木伦河的大片明代国土区域。此外,作为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也是人称“贤王奇士”的计谋良多的王爷。根据明代编年史《明通鉴》记载: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元璋令自己这个智谋双全的儿子去掌握强兵猛将,又让他镇守北边军事要塞,为的是防备元代皇室卷土重来。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皇孙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对王爷们进行削藩行动,回收兵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最先削夺了周王的兵权,随后又废掉了湘王、齐王、岷王等藩王,削夺了5个藩王的权力。随即,建文帝下旨要求远在塞外的宁王进京述职。面对建文帝命令赴京的圣旨,宁王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谋士们都认为此时进京无异于羊入虎口,凶多吉少。

于是,宁王便抗拒圣旨没有进京,结果受到朝廷削去统帅蒙古兀良哈部三卫的处分,不过建文帝并没有将蒙古兀良哈部三卫调离宁王。因为当时的朱权虽贵为王爷,却也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俨然一副隐士做派,丝毫没有争权夺利的意思。平时,朱权总喜欢与文人学士往来,一心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后来燕王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也称“永乐皇帝”。明成祖将朱权改封到了江西南昌。而后,多才多艺的朱权在南昌筑精舍,终日鼓琴读书,经常与文学之士相往来,自号“大明奇士”。史称朱权:

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

朱权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最终成为明代初期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朱权除完成了许多戏曲、历史论著之外,善弹古琴的他还广集古代琴曲,加以解说,著成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我国最早的杂剧曲谱和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朱权还制作了“中和”琴,号称“飞瀑连珠”,署名“云庵道人”。“飞瀑连珠”是我国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传世仅一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宁王朱权。

不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西游记杂剧》作者是元代杨景贤。该书讲述了以唐僧为主线的一切安排围绕着他的取经事业,最后,释尊派遣座下弟子成基,惠光,恩昉,敬测,护送玄奘回到东土,开阐戒坛,大兴妙法的故事。

朱宸濠,正德十四年(1519),结果失败被杀。

朱宸濠(1479年—1520年),明代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于南昌。“宸濠之乱(也称宁王之乱)”的发起者。

正德二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恢复宁王一系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

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借口明武宗正德帝荒*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占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交给张永。明武宗先放再抓,最后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扩展资料:

从高祖朱权开始,历代宁王与朝廷之间的矛盾重重。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为谋得大宁诸军的助战,用计挟制宁王朱权,使大宁边军俱听其指挥,朱棣还哄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燕王即皇帝位后,宁王要求改封苏州、钱塘等南方地方,均遭朱棣拒绝,宁王与皇帝间的矛盾由此而生。

朱权死后,其孙朱奠培嗣位,因“增造宫殿及派岁禄于进府县,奏请南昌城内东、西二湖”, 被时任左布政使的崔恭抵制而生怨恨,“遂劾奏(崔)恭不法,恭与按察使原杰亦奏奠培私献惠二王宫人,逼内官熊璧自尽。按问皆实,遂夺护卫”。

削去宁王护卫,改为南昌左卫,使自朱权以来与朝廷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朱宸濠反叛失败后,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并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既而明政府废除宁王封国。

经过这次剧烈的变故,宁王府这支宗族终于归于平静,彻底安于眼前的地位和处境。

——宸濠之乱

——朱宸濠

主要作品

《玉梳记》,亦作《对玉梳》,全称《荆楚臣重对玉梳记》,《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本事无考,据清人《曲海总目提要》认为,此剧玉香助楚臣,与“散乐女助宋齐丘事”颇相类(陆游《南唐书·宋齐丘传》卷二十)。全剧四折一楔子,旦本,正旦扮顾玉香。

《萧淑兰》

《萧淑兰》 ,亦作《菩萨蛮》 ,全称《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录鬼簿续编》、《曲海总目提要》均著录,其以词入曲事《词苑丛谈》亦载录。萧淑兰两寄《菩萨蛮》词之本事,见于明·卓人月《古今词统》(《明史·志第七十五·艺文四》载录“卓人月《古今词统》十六卷”),萧淑兰词事曰:张世英馆於萧公让家。其妹萧淑兰慕张俊才,尝挑之,张拒而不纳。萧乃赋《菩萨蛮》赠之云:“天教刘阮迷蓬岛,桃花片片依芳草。芳草惹春思,王孙知不知?妾身轻似叶,君意坚如铁。妾意为君多,君心弃妾那。”张得词,遂未辞而归。萧又赋云:“有情潮落西陵浦,无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毕竟忆时多,恨时无奈何。”後公让知之,以妹许张,备礼而婚焉。

《玉壶春》,全称《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录鬼簿续编》、《曲海总目提要》均有著录。全剧四折一楔子,末本,正末扮李斌。剧中写广陵书生李斌,字唐斌,别号玉壶生,和 李素兰相爱,冲破鸨母和富商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剧中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为原型(李斌),即元末曲家李唐宾,号玉壶道人,贾仲明与之交往很久),进行创作,这在元杂剧中实属罕见。剧中描写了当时社会市井生活,人情世态,丰富生动,颇具特色。

《金安寿》,亦作《金童玉女》,清人《曲海总目提要》作《意马心猿》,全称《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贾仲明《度金童玉女》”列入杂剧“国朝三十三本”之中。此剧写西王母命铁拐李度脱“金童玉女”还归仙界的故事。西王母本事,见于《山海经》中的《西山经》、《海内北经》、《大荒西经》,汉·桓《西王母传》及《汉武帝内传》等著述。铁拐李本事,见于《列仙全传》等。全剧四折无楔子,末本,正末扮金安寿。贾仲明不仅相貌标俊,才华出众,而且汪洋大度,交游甚广。又因传奇、乐府著作颇多,造诣又深,曾使众多词曲作者敬服其下。其交游也十分广泛,当时“天下名士大夫”如杨纳、汪元亨、朱经、陆进之以及罗贯中等,咸与之相交。其所作奇戏曲、乐府甚多,骈丽工巧,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锦帷琼筵”。后落籍常州,

“因而家焉”。他的创作题材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神仙道化,二是儿女爱恋。其杂剧也反映出元末明初杂剧在艺术形式上进行革新的态势,如《升仙梦》中正未与正旦的对唱,以及音乐上的南北合套等等。贾仲明还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所载的,从关汉卿到高道安等82人撰写了凌波仙散曲,以为凭吊。1、如《吊关汉卿》:“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处,捻杂剧班头。”2、《吊“录鬼簿”诸公卿大夫高贤逸士鸿儒》:“钟君《鬼簿》集英才,声价云雷震九垓。衣襟金玉名仍在,著千年、遗万载。勾肆中般演诜谐。弹压著莺花寒,凭凌着烟月牌,留芳名纸上难揩。”3、“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4、“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些曲词中,对以上82名杂剧作家的性格才学、生平经历,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和线索。

作品评价

贾仲明写有杂剧16种,现存5种,即《升仙梦》、《金童玉女》(一作《金安寿》)、《玉梳记》(一作《对玉梳》)、《菩萨蛮》(一作《萧淑兰》)和《玉壶春》。前二种属神仙道化戏,后二种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这些作品不算很出色,惟《菩萨蛮》杂剧中刻画了女主角萧淑兰,在婚姻爱情上主动追求书生张世杰,较有特点。

但是,贾仲明在赞扬这种追求的同时,又肯定男主角张世杰一言一行都不逾越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造成了作品思想倾向上的矛盾。贾仲明的杂剧也反映出元末明初杂剧在形式上革新的状况,如《升仙梦》中采取正末、正旦对唱,音乐上运用南北合套等。《太和正音谱》说:“贾仲名之词如锦帷琼筵。”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将“贾仲明《度金童玉女》”列入杂剧“国朝三十三本”之中。

贾仲明的杂剧《金童玉女》和《升仙梦》均属于神仙道化剧。所谓“神仙道化剧”,亦称“仙佛度世剧”、“度脱剧”,为元杂剧类别之一种。其情节模式基本可分为四类:有缘而入仙者、因善行而被度脱者、隐居入道者、宣扬法力因果报应。元代这一题材内容作品的大量出现,是当时道教盛行的一种表现。在此类一些优秀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此剧虽属神仙道化剧,但写天上人间,仙境幻化,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该剧每一折戏均使用“南北合套”的联套方式,打破了元杂剧的通例,大胆创新,另作尝试。正旦、正末同在一折戏中交替歌唱,以正旦唱南曲部分,以正末唱北曲部分,颇有创意。这在元杂剧中是决无先例的,表现了作者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守陈规的开拓精神。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曰:“贾仲名之词,如锦帷(幄)琼筵。”此剧今存的版本有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孤本元明杂剧》本等。

创作思想

晚年罢笔于剧本写作之后,因对钟嗣成《录鬼簿》仅于“宫大用以下十八人”以《凌波仙》曲吊挽,遂着手增补吊曲,“自关先生至高安道八十二人,各各勉强次前曲以缀之。呜呼!未敢于前辈中驰骋,未免拾其遗而补其缺。以此言之,正所谓附骥续貂云也,愧哉!”流露出他对曲学前辈的仰慕敬佩和著述作风的虚怀唯谨,时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贾氏已八十高龄。他通过撰补《凌波仙》曲,表达了对元杂剧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ol class="\&quot;custom_"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

强调“美”的戏剧文学论。贾仲明评价元杂剧,一是重视关目美,他非常注意元剧创作在情节结构方面“布关串目”的技巧工夫,提倡要有“运节意脉精”的艺术造诣。他所总结的元剧关目美的几个要点是:“关目真”——内容符合生活真实,情节安排合情合理:“关目奇”、“关目冷”——题材新颖,结构奇巧:“关目 ”、“关目辉光”——情节结构要有神韵飞扬、生香活色的美学风貌。二是重视语言美,他比较看重语言的文采,赞扬的是“诗词华藻语言佳”、“作词章,风韵美”。但是曲语的文采美既是对生活语言的文学加工,因此要“语言脱洒不粗疏”;又是出于自然、流自肺腑的,因此是“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既便有”。语言美是自然美与文采美的统一。三是重视声韵美,他所总结的元剧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曲调新人耳目,有“黄钟商调新声”即“曲调鲜”的艺术特色;曲调依腔合律、圆转和谐,做到“音律和谐”、“段段和协”,从而产生“曲调清滑”的韵律美;曲调浏亮清润,有“敲金句,击玉声”、“音清亮……金玉铿锵”的音乐美感。

强调“善”的戏剧功能论。贾仲明十分重视元杂剧的教化功能和社会效果,可以说是元剧研究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高台(“戏台”)教化的曲论家。他有这样两首吊曲:论纲常有道弘仁,捻《东窗事犯》,是西湖旧本,明善恶劝化浊民。历像演史全忠信,将贤愚善恶分,戏台上考试人伦。他认为元剧创作和演出已具备论纲常、分贤愚、全忠信、明善恶的伦理价值,起到了“劝化浊民”和“考试人伦”的高台教化作用,推重的是戏剧功能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对时代的道德精神风貌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左右力量。贾仲明还指出,优秀的元剧能做到“用舍行藏有道理,贤愚善恶合天地”,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件将一定的历史规律反映出来,从而起到教育作用,即所谓“大都来一时事,搬弄出千载因,辨是非好歹清混”在特定的戏剧情节中,揭示历史的普遍规律(“千载因”)。这里已经涉及到情节的典型性和艺术的真实性等理论问题,从而在元剧研究中把对善的推崇置于对真的尊重之基础上,应该说是杂剧优秀之作为其理论归纳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三、强调“泰”的戏剧发展论。关于元杂剧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及繁荣兴盛的原因,贾氏是这样认识的: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至治承平世,养才人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元贞大德乾元象,宏文开,环世广。秀华治,风物美,乐章兴南北东西。在他看来,国家的昌盛兴隆、社会的平和安定,是元杂剧得以发展的历史氛围。所谓“盛时人物多才俊”,更是直言太平盛世与戏曲作家的关系。对此,他还有具体的描述:教坊总管喜时丰,斗米三钱大德中,饱食终日心无用,捻汉高,歌《大风》……朝野兴隆。元贞年里升平乐章歌汝曹,喜丰登雨顺风调。“朝野兴隆”在经济上表现为五谷丰登、斗米三钱,作家的境遇自然也是一番美好的景象。他的眼中,剧作家们或者是无忧无虑的风流浪子,如费唐臣的“歌莺韵配鸳鸯,一曲鸾箫品凤凰。醉鞭误入平康巷,在佳人锦瑟傍”和刘唐卿的“莺花队,罗绮丛,倚翠偎红”或者是闲极无聊的歌功颂德者,如赵子祥的“一时人物出元贞,击壤讴歌贺太平”和赵明道的“茶坊中嗑,勾肆里嘲,明明德,道泰歌谣”。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比较丰足的经济基础——“道泰”,固然是杂剧艺术得以发展和兴荣的必要条件;然而如此高抬社会的太平盛景和元剧作家的处境优裕,是否残留着更多的应制文臣的庸人之气而非元代现实的客观写照呢?

贡献

贾仲明的元剧研究,最有价值的是其戏剧文学论:“关目”论对元杂剧的情节叙事性和结构技巧性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中国古典戏剧学的重大进步,从忽视关目到重视关目,是元剧研究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肯定语言美和声律美的同时,辩证地提出“言词俊,曲调美”的文律双美说,也是对杂剧曲辞创作规律的科学总结。

其戏剧功能论和发展论,一方面因探索了元剧艺术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归纳或失真的评价。如功能论中他所理解的历史规律或生活真实,实质上便是那些以儒家思想和封建伦常为核心的天经地义的道理;在发展论中把元代作家风流浪子的侧影当作全身肖像去摹写,把发愤之作当作道泰歌谣去肯定,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态度,真诚而庸俗地强加给了元代戏曲发展史。

贾仲明与燕王

北方有个元曲作家贾仲明,是元末的后起之秀,家居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以学习马致远元曲而成名家。燕王欣赏其文材,将其选进燕王府,侍奉朱棣。贾仲明在燕王府得宠,燕王看过贾仲明的杂剧《箫淑兰情菩萨蛮》甚喜,设宴请贾仲明吃饭。席间,燕王问贾仲明:“云水散人(仲明自号)你词如锦帷琼筵以谁为师”?贾仲明说:“马致远为师”燕王说:“元曲谁为第一,你何是说?”贾仲明说:“元人马致远为第一,我有吊言相赠。”燕王说:“吟来我听:贾仲明谂(双调)凌波仙,吊马致远。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瘐白关老齐肩。燕王听得津津有味,忽然府中来人急报,南京急事,请燕王回军机处议事。燕王离去,贾仲明急回自己家室。

贾仲明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

在《录鬼簿续编》中,赫然列有《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传。关于罗贯中,传世的资料不多。而最早、最全面、最详细、最可靠的资料,就要数《录鬼簿续编》中的这篇小传了。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用“清新”两个字来概括罗贯中戏曲作品的风格,比较恰当,因为这符合于罗贯中留下的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罗贯中和贾仲明是“忘年交”。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限,由于两人在才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相互敬慕,因而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表明,罗贯中和贾仲明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差距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具体用在罗贯中、贾仲明二人身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二十岁上下;另一种解释则是: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二十岁上下。“遭时多故,各天一方”元末明初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两个人结交的地点大约是在杭州。此后便分手了。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地方,没有见面的机会。“各天一方”反映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的遭遇。这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爱用的词语。在《三国志演义》中,罗贯中就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个词语。“至正甲辰复会”罗贯中和贾仲明二人结交之后,曾在“至正甲辰”那一年再度相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24年(1364)。再过四年,就是明朝正式开始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了。

常言道“读史可明智” ,这句话总是没错的,虽然时代更迭变换,但是人心难变,古人经历过的,我们仍在经历。 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更是会不经意间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这其中明朝的故事可以说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 历史 总是让人唏嘘,而今天讲的是 宁王朱权 的故事。 在普遍短命的皇子命运中,他却以71岁高龄离世, 是个绝对的异类。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是个励精图治的人, 轻徭薄赋、休 养生 息的政策,为大明朝几代的安定富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他也是个著名的容易猜忌的皇帝, 为了避免前朝覆灭的命运,明太祖选择让几个儿子各自领兵就藩, 这样全国到处都是自己家的人,朱元璋为此也很自得。

但后来其孙朱允炆继位,他的这些叔叔们就成了其皇位稳固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明史》中有言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说的就是这二人。

朱棣自不用说,就藩期间多次北征,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 后来更是成为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而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生于1378年,他的母亲是张氏。自小朱权就聪明伶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十五岁的时候受命统领朵颜三卫骑兵, 这支骑兵是对北元来说梦魇一般的存在。

朱权被分封到了喜峰口外的大宁城, 这里是“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相当重要。宁王经常需要和哥哥们一起戍边打仗,慢慢地让朱权也成长了起来。

当时宁王朱权还拥有一定的护卫军,有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的说法,所节制的朵颜三卫骁勇善战,而宁王也是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荣耀万丈。

但朱权单纯的藩王生活也终将结束,随着建文帝的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群狼环伺的氛围, 也让建文帝不得不动起了削藩的主意,为接下来的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笔。

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自然不能允许权力的分散,很快开始削藩。而朱棣也自是不服,从一开始的装疯卖傻,到后来直接撕破脸皮,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对抗朱允炆的战争, 史称靖难之役

小皇帝越是催促,朱权越是要考量和观望,毕竟前不久削藩的阴影还没有散去, 后来小皇帝一气之下撤掉了朱权蒙古兀良哈三卫的节制权 ,这也成为让朱权彻底倒向朱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小皇帝相反的是,此时的燕王朱棣却是乔装打扮,单枪匹马地杀到了宁王的家门口,一番哭诉之后,一面表达自己是在是因为不得已而造反, 而另一面却暗地悄悄和朵颜三卫的高级将领取得了联系

等到朱权在郊外送别兄长的时候, “伏兵起,拥权行” ,朱棣突然发难,将朱权绑架了起来, 还以宁王的妻妾子嗣为要挟 逼迫朱权站在自己的一边, 朱权没有办法只有答应。

这次的事件成为了朱权人生中的转折,朵颜三卫的势力最后也归于朱棣。但说到底, 朵颜三卫实际上是宁王节制而不是掌握 ,几方实力自然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能被朱棣收买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文采了得的朱权还为燕王起草檄文,朱棣在此时也假惺惺地说着 “事成,当中分天下”的空头承诺 。有了朵颜三卫的加持,军队势如破竹攻下城池。建文四年,南京城沦陷, 燕王朱棣改年号称帝。

都说“狡兔死,走狗烹” 。天下安定之后,朱权也知道兄长当年的“可平分天下”不过是一句空谈罢了,所以自请离开去往封地。在封地的选择上, 朱棣也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力 将朱权定在了南昌

除此之外,朱棣也没有给他藩王规格的府邸,而是安置在了江西布政司的官署中。朱棣非常忌惮这个“文韬武略”的弟弟, 安排了密探进行监视, 朱权一家老小没有办法,也只能选择蜷缩起来做人。

然而这样卑微也挡不住皇帝的猜忌,很快就有人检举朱权行巫蛊诅咒之事,也有研究认为此事是朱棣安排的,目的在于提醒和打压,虽然不了了之, 但是却给朱权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自此,那个曾经政治上善谋的朱权彻底选择了安于现状, 寄情于鼓琴读书等事务上 ,建筑精舍并遍请文学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甚至开始认真钻研起道教修仙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虽然朱权在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在他后半生将自己投身于文学、音律、戏剧和道教中后, 竟无心之间将自己变成为了明朝少有的全才皇子

在文学上他著有《通鉴博论》等作品,在戏剧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太和正音谱》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 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而长寿的朱权历经了6个皇帝 ,不能说命运是给过他机会的, 但是朱权性格沉稳淡泊, 到最后并没有选择走上争权夺利的道路。

虽然在朱棣去世之后,朱权也曾上书后来的仁宗请求改换封地,但却被拒绝,不死心的朱权又请求赐给他一些田地,也没有成功。 正统十三年的时候,一代宁王朱权薨逝了,享年71岁。

朱权的一生一波三折,年轻时初露锋芒,后来却被自己的兄长阴了一把,最后只能沉迷于丹丸之物聊以慰藉, 这样隐忍一生看起来非常窝囊。

但从长远来看,明朝历代皇帝夙兴夜寐却早早薨逝有之,被斩杀不得善终也有之, 而朱权历经6代王位更替却保住了性命, 成为最长寿的皇子,还在文学和艺术上拥有不小成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时代中个人力量往往很微小, 只有在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经名: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明朱权编,代表了道教义理向道家归复。二卷十九章。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创作年代 :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 作品出处 :《万历续道藏》 作者 :朱权 原文,内容简介,作者, 原文 琦欤。盛哉!余谓世有非常之人,而能为非常之事,不然,则天道之幽玄,道源之深邃,孰能究其实哉?夫破白云,攀仓藤,跻翠阜,登层峦,涉万仞之险,升泰岳之巅,下视寰块,自以为高也,孰不知披天风蹑鸿毛,履长虹跨苍虬,遨游乎太虚之表,扪日月,握星斗,舐青冥,俯视尘壤,其志又何其大也!自非咀三灵之华,吸九光之芒,漱紫琼之腴,嚅元气之真者,安能游神玄阃、驾景阆风、履空青而阐天道哉?今是书之作也,若义驭之出沧溟,杲日之破昏暝,可以涤凡尘之俗陋,藻太华之神英。是以驻心灵域,探至道于天津;默契太玄,握神枢于紫极。而日尝迹至真之神奥,究造化之枢机,亦有年矣。于是剖玄黄之未造,劙混茫于先天,泄泰鸿未露之机,明太素生物之始,上自溟涬之未判,下至人文之始著,自有道教以来,三皇建极,五帝承天,其奉道而修天道者,其教之事物有未备,言奥有未宣,制度有未传,仪制有未正,余乃考而新之,非余则孰能为焉?于是三沐熏修,质于神明,告于天帝,大发群典,钻类分徧,悉究其事,大宣玄化,其天地之始分,造化之始判,道统之始起,仪制之式,器用之备,衣冠礼乐之制,天心灵秘之奥,道门仪范之规,立为定制,举道门之所用,皆载此书也。于是命其名日《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自开辟以来,至于今日,上下百千万亿斯年,有国有家者,莫不上奉天道,下修人事,所以建圆丘以祀天,立方丘以祭地,皆以天道为尊也。凡诰命之端,必曰:奉天承运。《周书》曰:上天眷命。《汤书》曰:明王奉若天道,未尝不奉天道而承天运也。吁!玄风之不振也久矣。余于是,使道海扬波,再鼓拍天之巨浪;神光骤发,重开绝域之幽阴。正所谓望洪涛之暨天,非起于垮池之中;睹玄翰之汪秽,非出于章句之徒。余岂敢自矜者哉!是书也,乃若叱吒风霆,鞭苍龙而沛时雨;其宣道也,若翱翔天宇,驾黄鹤以凌空明。其制度也,若恍兮振灵籁于丹霄;其制物也,若豁兮发神台于银汉。一新玄造,何其壮哉!遂寿诸梓,使天下后世知夫天皇之大道有如此之盛者,不亦伟欤!皇明第二甲子正统之九年正月之九日也,南极遐龄老人臞仙书。 内容简介 首先是表达他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道教。在序言中他说: 自有道教以来,三皇建极,五帝承天,其奉道而修天道者,其教之事物有未备,言奥有未宣,制度有未传,仪制有未正,余乃考而新之,非余则孰能为焉 长时期来,道教在民间流传,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制度与高水平的思想文化建设;久经战乱之后的明初,道教更存在沦落与混乱现象,因此朱权以拯救道教为自己的责任。 “非余则孰能为焉”——如此敢于担当,是什么意思呢并非是指他的亲王贵族地位,物力财力等,而是他对自己长期学道、修道,信仰之诚和理解之深有着高度的自信: 今是书之作也,若羲驭之出沧溟,果日之破昏暝,可以涤凡尘之俗陋,藻太华之神英。是以驻心灵域,探至道于天津;默契太玄,握神枢于紫极。而日尝赜至真之神奥,究造化之枢机,亦有年矣。(《自序》) 他还叙述了历史上“胡夷”对道教的攻击与损害,因此说自己编纂此书是受天命拯救道教的: 太清授以蓬莱玉玺、太阳金符,令余下降人间以匡天道,使振玄风,握灵枢而阐玄化也。于是立勋三界,注名天府,又何伟欤!乃作是书,发天地秘藏之奥,袭日月霄汉之光。彼磷火之纵横,妖芒顿熄;令玄风之普扇,大道开通。使千载之幽阴,重开于化日;继万年之道统,再续于今时,以明吾中国圣人之道焉。(《原道》) 由此可见他对《太清玉册》的撰述自视是很高的。 其次,他对此书的修撰态度极其恭谨慎肃: 于是三沐熏修,质于神明,告于天帝,大发群典,缵类分编,悉究其事,大宣玄化。(《原道》) 对全书的内容,他说: 其天地之始分,造化之始判,道统之始起;仪制之式,器用之备,衣冠礼乐之制,天心灵动之奥,道门仪范之规,立为定制。举道门之所用,皆载此书也。(《原道》) 全书二卷,十九章,汇集了道教义理、源流、经典、神仙、道术、斋醮科仪、典章制度等,非常全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理论建设为重点,以理念贯穿各章节各个方面。 道教沦落的标志之一是理论之不讲,惟余方术末流。《太清玉册》将《原道》一文冠于全书之首,是有针对性的。《原道》阐说“道”的本质、道教起源和一些相关的根本理念。《开天辟地章》是对“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阐述;“道教源流章”是对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历代重要尊神的叙述。《天皇龙文章》是历代道教经典概说与部分经典着录。法咒、设施、服饰、仪轨、制度等的解说。自《干运造化章》以下则是对道教宗教每一章都贯穿着理念和相关说明,当然不免也容纳了许多神活和荒诞不经之说。其中还有对佛教的指斥。有关设施、制度建设各章取自典章和现实生活之外,又有他的许多补充创新体现在南极长生宫的建设中,在《太清玉册》中都有说明,二者密切关联。 《太清玉册》后被收入万历《续道藏》,成为道教的经典文献之一。 作者 朱权是名道家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於戏曲、游娱、著述道家,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家义理。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曾于西山缑岭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1444年),收入《续道藏》。 朱权多才多艺,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家思想。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

有谁知道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题材上看,主要有哪几类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4、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