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音频(解说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音频(解说词),第1张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的骊山北麓,高隆着一座土山丘,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封土现在周长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在这里,沉睡着一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巨人,他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是他,结束了中华大地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青史,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喻户晓的秦始皇,不仅他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如今,就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重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空前绝后的兵马俑,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感受这位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的邯郸,赵国的首都,秦国公子异人正在这里充当人质,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他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13岁的嬴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戴冠、配剑,这不仅意味着他已经正式成人,而且将亲理朝政。此前秦国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朝政大权已经从相国吕不韦转移到了长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自称秦王继父,嬴政亲政,让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玉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这位年轻的国王向世人展示了超凡的魄力和领袖才能,他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嬴政顺利铲除了两大权力集团,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战争不断,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渴望和平,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战国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经过商鞅变法洗礼的秦国,实力逐渐超迈关东六国。这是收藏与咸阳博物馆的秦国青铜剑,长度均在81至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剑的表面多呈青白色,有八个的棱面,结构致密,剑身近锋部束腰,锋利无比,可以洞穿铠甲,秦剑是青铜铸造致工艺的顶峰。秦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工厂,与军事装备的先进相呼应,在军队建设方面,秦国继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立功封爵,授田而奋勇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内政方面,秦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外政策方面,则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地,绵延300余里。两千多年前新建的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却源起于一桩著名的间谍案,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秦国国力。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秦王闻之大喜,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征调大量人力修建水渠。今天,在泾河中有许多巨大的石头,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石头就是当年郑国拦河筑坝时留下来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郑国企图用来阻碍秦国进攻脚步的历史证据。

徐卫民:韩国当是应该是比较弱势的一个,在七雄里面比较弱势的一个国家,它又和秦是一个相邻的国家,秦可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就想出了一个疲秦的一个办法,就派他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游说秦国,然后在秦国渭河以北,修建一个引泾水到洛水的一个人工的水渠,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要修建这么一个人工的河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在,修到半中间的时候,秦王政就发现了,韩国这个阴谋。

郑国事件在大臣中引起激烈反应,他们认为外国客到秦国来大多是为了本国利益,企图削弱秦国,因此要求驱逐所有外国来客,嬴政接受大臣进言,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时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谏逐客书》,力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唯才是用。嬴政看后深为所动,废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继续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力。

徐卫民:秦王政这个时候他还是,对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他就没有让郑国回去(杀郑国),也没有让其他的政治家离开秦国,郑国渠的修建完成了,修建完成以后对秦国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这个史书里面的记载,郑国渠的修建是秦国统一的一个很好物质基础,也是关中后来成为,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此后,秦王嬴政开始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卿,不久,提拔李斯为廷尉,成为自己的重要谋臣,受到器重的李斯竭诚效忠,他建议,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与战争相结合的策略,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以黄金、珠宝拉拢诸侯名士、大臣,离间君臣关系,如遭拒绝,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秦军紧随其后进行武装占领。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国更加混乱不堪,公元前230年,秦军发动强大攻势,一举灭韩国;揭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秦军势如破竹,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将六国的疆土全部纳入秦的版图。这一年,嬴政三十八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分立、割据混战、生民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相传周文王时,国有万邦,春秋时期见有记载的还有一百七十余国,至战国中期孟子生活的时代,只剩下十二个了,大国只有七雄而已。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块神州大地由万邦到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然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由秦始皇来完成,却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

杨振红:其实秦从孝公开始,然后一直在发展,然后不断地向东扩张,然后一直不断地在向统一迈进,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他就完成了这样一个统一的大业,这和他的能力、个性以及他的雄心都是密不可分的。

周时周天子称为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君纷纷僭越称王,秦王嬴政在横扫六国一统中原后,认为自己建立的功业亘古未有,五帝所不及,继续沿用王的称号,无法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从泰皇(即人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创皇帝称号,以往君王死后,后世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大不敬行为,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自称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可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水土养人,秦人世居关中沃野,身材魁梧彪悍,他们的声音敞阔洪亮,直接影响到当地最著名的地方戏曲,秦腔的品质与特色,每到天色渐晚,陕西礼泉县的文庙里都会上演弦板皮影戏,老艺人们唱着秦腔,十指熟练地挑动着皮影,台下观众凝神聚目,台上战马嘶鸣、鼓声雷动。秦腔起源于周,形成于秦,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那粗犷雄浑的特色,充分凸显了秦人骠悍雄劲的个性,由秦人组成的秦国军队,正如这荡气回肠的秦腔,激扬高昂壮烈,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在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秦人并未止步,嬴政继续开疆拓土,他心里的目标是统一他目光所及的天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平定南方之后,嬴政的目光转向了帝国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将军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蒙恬大军取得大捷,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次年秋,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将匈奴赶出阴山,汉朝贾谊称其,去匈奴7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上不敢弯弓而抱怨。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持续开拓,建立起一个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东海朝鲜、北起阴山及辽东、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李开元:秦统一中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不只是统一了中原,统一了六国,他更重要,他在秦始皇和当时人的眼里,他是统一了世界,统一了天下。

秦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为了加强对广阔领土的有效管理,对边疆地区的守护,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在今天内蒙古固原境内有一段长度为一百多公里的秦长城遗址,依山就险,就地取材,由褐色的板岩石片堆砌而成,将北方草原和戈壁沙漠隔绝在外,每隔一段都设有烽火和障城。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曾在边界上修筑长城个。深切体会到长城战略价值的秦始皇,从内地征发上百万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绵延5000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国北方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千多年来,长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居民的侵扰,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明代,进一步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万里长城仅仅是秦国庞大军事工程的一部分,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至今鲜为人知。在陕西省富县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的一些泥石夯就的道路,每天都有车辆驶过,仔细观察这些道路,当年修筑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直道从都城咸阳开始,向北直达内蒙古九原,长约700余公里,路面平均宽20米,最宽处达60米,直道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率数十万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道路。

陈兰:我们现在所在这个位置,就是秦直道的富县车路两端,秦直道往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古的包头,就是史书上对秦直道的建造的方式,只有这么四个字,就是堑山堙谷,遇到山,他就把山劈开,遇到沟的话他就把沟填上,所以呢,在这个秦直道上我们能看到他开山的地方,也能看到他夯土的地方。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一路北上,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遇到大山也不绕开,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路面依旧保存完好,有些道路至今仍可使用。秦直道是用黄土夯筑的,由于夯筑的十分结实,至今在直道上种树也无法成活。为了证实史书上对秦直道的描写,考古学家对道理遗迹进行了勘测。

陈兰:车路两端,挖过四条文物考古的探沟,这个探沟挖出来以后,它路面的结构是中间高两边低,靠沟的这边有夯土,最高的夯土层有8米高,有4米多宽,。所以,就是说它夯土,当时的这种技术跟排水,还有这个路面中间两边低的这个结构,跟现代的高速公路的建设结构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直道只是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的一环,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称为驰道,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四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建立起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据统计,秦修建道路的总长度约6800公里,大约四个世纪后罗马道路的总长度才达到5984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即促进了各地物资的交流和商业的发展,更为军队及人员的快速运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能力。

卜宪群:秦统一以后,他为了实行文书管理,他要建立庞大的道路、交通,还有邮驿系统,还是为了加强统治,因为秦统一以后,他面临的形势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东方的这些国家,对秦并不服从,而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所以秦,包括汉初很长的历史时期,对这些六国的势力都是非常防范,他只有建立这些道路,才能够快速的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反抗势力进行镇压。

作为皇帝,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始皇以执政勤勉著称,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文书章奏上呈到中央,秦始皇都要逐一审阅,亲自批示。当时的文书,是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秦始皇为了给自己定每天阅览的数量,以衡石量书,即用120斤的衡器石称量,不完成定额绝不休息。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权体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断强化个人专制,一方面大力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央,秦始皇着手建立了一套以公卿为首的庞大的百官体制,通称公卿制,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下设掌管具体政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诸卿,分掌司法、财政、京师戍卫等政务。国家军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做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杨振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的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官僚制,确实使皇帝的统治,可以直接贯彻到每一个人,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选择、选拔官吏来管理这些百姓。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县的古城的一口古井里,发现了36000余枚秦代竹简。

谭富:整个一号古井,就是(发现)36000余枚简牍的一号古井,它的井口四周全部都是大小均等的楠木,以榫卯的结构镶嵌而成,出土的简牍文字总计在20万字左右,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秦代历史发现文字总数的十倍有余。

考古人员在对秦简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大量写有洞庭地名的简,《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但是其中并没有洞庭郡,洞庭郡名的新发现,反映出秦始皇时设置郡县的实际情况远比文献记载的要复杂得多。

杨振红:秦始皇二十五年,或者应该叫秦王政二十五年的时候,在湘西建立了洞庭郡,它(里耶秦简)主要反映的,还是秦的地方行政是如何运作的,郡县制是如何展开、发展的,中央与郡县之间的是如何进行统治,如何进行联系的。

里耶古城地处武陵山脉腹临酉水河而建,城墙、城壕、水井、道路、官署等结构和布局完整,里耶秦简表明,两千多年前,里耶是洞庭郡下辖迁陵县的县治,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分为两级行政体制,分社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长官,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监察官称郡监,郡下设县,万户以上为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为行政长官,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县丞为行政副长官,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县下设乡、亭,乡下设里,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皇帝和中央通过严格的文书制度,将中央的政策、法规推向全国,并及时掌握地方的治政情况和动向。

徐卫民:从中央到地方就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年,我们知道一直到清代,仍然实行皇帝制度,而且这个郡县制度不但影响了我们中国,到现在在实行,而且很多的国家也在实行郡县制度。

然而,秦始皇废除西周实行800余年的分封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击郡县制,主张重新分封,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认为,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百姓,建议除医药、卜筮、农书外,将民间所藏诸子百家书全部焚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这一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国各地燃起焚书的熊熊火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焚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珍贵的先秦文献典籍因此失传。焚书次年,卢生等人因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害怕秦始皇怪罪,偷偷商议: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可能求到仙药,相约逃走。秦始皇闻知大怒,让人彻查诸生,是否有制造谣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460余人,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史称坑儒事件。

卜宪群:焚书坑儒,当然后来也被一些思想家,也把它放大了,过于放大,当然它本身是一个文化政策,体现了秦始皇这个人的极端的残暴的这一方面,这样一种政策应当说是对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一个控制的这样一种反应。所以,他这样的一种文化政策,是与他的这样一种集权体制是相伴相随的。

为了便于全国各地的交往和经济商贸往来,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然基本机构大致相同,但繁简程度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秦始皇命李斯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小篆为基础,加以规范,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在全国推广,同时废除其他各异体字,在当时民间更为通用的是秦隶,隶书书写简易,相传为程邈所作。

但实际上,是战国以来不断演变而来,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统一和简化文字,即有助于文化普及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统一全国经济方面,秦始皇只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统一度量衡,将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广到全国,第二,改革币制,废止六国货币,全面推行秦的半两钱,实行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复本位货币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如果说,版图疆域的空前拓展与统一是秦始皇完成中华统一大业的第一步,那么,统一文化和经济则是他为统一大业迈出的第二步,只有迈出这一步,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统一,才能建立起一个有稳定根基的统一的中华帝国。

在当时人们所描绘的大一统的盛世景象中,圣明的君主要定期在疆域内进行视察,称作巡狩,还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显然不能缺少这样的仪式,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巡游活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选择东方,他登上泰山,刻石立碑,举行封禅仪式,铭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秦始皇更追求现实的享乐,统一战争开始后,秦每灭一个国家,便在在咸阳仿制该国的宫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在渭南上林苑营造规模更大的明宫,规恢三百余里,先建前殿阿房宫,占地八万多平方米,上可容纳万人,下可竖五丈旗,周围修建阁道,直抵终南山。自继任王位起,秦始皇便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1974年,陕西临潼几个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规模浩大,阵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这些高大魁梧、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显然是以秦军官兵为模特经过陶工精心烧制而成。临潼是兵马俑的故乡,至今,在秦始皇陵附近的村子里,当地人仍仿照古法制作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然后先烧后结。在这个庞大的兵马俑坑中,矗立着几千个秦俑,每个秦俑栩栩如生、富有生气,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整齐的排成军阵,前三排是前锋弓弩手,随后是步兵和战车,排成三十三列纵队,这是军阵的主体,最后三列为后卫,军队两侧为侧翼,军士皆面向外,护卫中军,6000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组成了强大军阵,生动在现了当年秦军的魏武雄姿。而离兵马俑坑仅一公里左右的地方,秦军最高统帅秦始皇就安葬在这巨大的土堆下,继续指挥着他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

田静:秦始皇帝陵墓的修造工作,从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开始,一直到他死的时候,经过了38年时间的修建,方圆5625平方公里,非常庞大,就是从秦始皇的陵墓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扩展75公里,在这562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600多座陪葬的墓和渠。

秦始皇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耗费巨大,修建工匠,刑徒多达70万人,秦始皇在短短数十年间,一面对外大肆兴兵,一面对内改革制度,大兴土木,它使得刚刚建立的帝国很快便危机四伏。公元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到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预言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就会分崩离析,秦始皇大为光火,下令官吏迅速破案,但一无所获。秦始皇于是下令,将住在周围的人全部杀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行至今山东平原县南时,一向身体强健的秦始皇病倒了,病情来势凶猛,秦始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写信给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速归咸阳送葬,继嗣帝位。一这封信被掌管玺印的赵高扣了下来,赵高曾任胡亥师傅,并深得其宠幸,野心勃勃的赵高想利用自己的职权,立胡亥为帝,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七月,秦始皇捱到沙区时,终于一命呜呼,享年49岁。

卜宪群: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的时候,病死在沙丘,那么他病死以后,当时所知道的人是很少,他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就拉了一车鲍鱼与秦始皇的车同行,以此掩盖秦始皇的尸体所发出的腐臭,后来他们是严着河北到内蒙、到包头,从包头再南下到咸阳,就是走秦直道这条线回到咸阳。

叱咤风云的秦始皇生前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会以如此不堪的方式告别人世。秦始皇死后,赵高胁迫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将军蒙恬,胡亥回到咸阳后即皇位,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大雨滂沱。陈胜吴广为首的九百名戍边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反秦起义迅速遍及全国。公元前207年,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去二世侄子子婴,去皇帝号,改称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次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武关,秦王子婴投降。秦始皇一手缔造、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经历了15个春秋便轰然倾覆。

李开元:秦的统一它是结束了周以来的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这个历史过程是历史的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各当时秦的统一,它是用的是军事征服,就是暴力征服,那这样它并没有考虑到各国各地的具体的名意。

徐卫民:他把大量的人力不是用在发展经济上,而是用在了大兴土木。比如说说他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修大型宫殿,像阿房宫,这些工程实际上是把全国人口、有效劳动力的10%到15%,都用到这个上。

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这样在其身后备受争议,有人誉之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之为暴君,对于这一点,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时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或拿破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创立的丰功伟业,很少有人能够企及,他为实现中国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丰厚遗产。

李开元:对秦始皇,我自己觉得他是一个强君,强大的强,非常强势的一个君王,而不是一个暴君。他在历史功绩,我们讲统一了中国,秦统一以后建立一个整套的制度,我们2000年都动不了,这个统一国家、这个制度,包括中国需要一个统一国家这个观念,就因此以后就固定下来。

秦始皇花费半生精力完成统一大业,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举办各种盛大典礼,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秦的速亡,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传楚人卞和在山上找到了一块玉璞,出于臣民的一片忠心,先后呈献给楚历王、楚武王,想不到两王均不识其珍,怒其欺君,剁去了两足。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璞,无奈年事已高,双脚被剁,只能在山上抱璞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干后竟流出了鲜血。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逐命玉工将玉璞依形琢成一玉壁,因材质绝佳,卞和嘉诚,命为“和氏壁”。

也许是和氏壁的质地太好了,琢工太精妙了,得来又太不易了,围绕着和氏壁,历史上掀起了阵阵波澜。

秦昭王欲霸占宝壁,假意欲以十五座城市与赵王易壁,结果赵国无奈之中派蔺相如使秦,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和氏壁还是被秦国夺走,从此,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就失去了它的下落。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和氏壁”是一件集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于一体的无价之宝。可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玉,值得那么多帝王将相为之舍命而不顾呢?是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身世?还是它那神秘、曲折的失踪经过?这也无从考证,也不必专门去查考。这些只是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与政治相提并论,并成为最高权利的代表,成为主宰一切的象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在人世的轮回里终于成了一曲绝唱!

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

王巍 2002-02-22 08:59:24

策划人语

首期图书视点版“边地中国”(见本报1月24日C1版)见报之后,很多读者朋友给我们来电、来信,提出了一些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在这些反馈信息中,大家对“边地中国”这一选题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都给予了肯定。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为了推动学界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将与云南大学联合邀请海内外相关的著名学者,汇聚昆明进行专题研讨。本期推出的图书视点版的主题为“精神考古”,欢迎读者朋友继续关注。

一、远古人类化石及其遗存的发现

二、有关农业起源的考古发现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磨制骨器和石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稻粒及稻的植物硅酸体。这表明当时稻子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制陶术已经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在河南新郑裴里岗、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7000多年的炭化粟,表明当时粟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三、史前聚落和城址的发现 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等遗址,发现了8000至6000年前的围沟聚落;在河南郑州西山和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相继发现了规模不等的城址,其中有的城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四、史前祭祀遗址的发现 辽宁凌源牛河梁、浙江余杭莫角山等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神庙、祭坛和显贵墓葬;在石家河城址,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小陶杯和人形及动物形象的非实用陶器。这些都表明,史前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原来的想象。

五、夏商时期都城的发现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发现了夏代和商代都城,特别是殷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遗物,尤其是大批甲骨文的出土,为了解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六、地区性青铜文明的盛衰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杖、神树、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等器物。江西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铜器。同时,这两个遗址又出土了具有商王朝文化特点的遗物,表明在商代除了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商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些地区性的青铜文明,他们与商王朝保持着某种形式的联系,又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七、西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城和高级贵族墓地的发现 陕西长安丰镐和周原遗址等地发现的西周王朝和诸侯国的都城及王侯墓地,为我们了解西周王朝以及诸侯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资料。特别是大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周原甲骨文的出土,弥补了西周时期文献的不足,弥足珍贵,备受瞩目。

八、东周列国的都城和诸侯墓的发现

九、楚国和秦国竹简的大量出土

十、秦都和秦陵的发现

十一、汉代两京及王陵和诸侯王墓的发现

十二、汉代及三国时期简牍的大量出土 在内蒙古居延和甘肃敦煌悬泉置等地,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帛书、纸文书。其总数达数万枚之多。为了解汉代邮置传舍的机构、职能和有关制度以及早期丝绸之路的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总数达数千件,内容包括《晏子》、《管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古籍,可证这些文献在西汉之前业已流传于世,而并非后世人们所认为的伪书。

三国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湖南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的十万余枚简牍,内容涉及户籍管理、赋税、屯田等方面。此外,在安徽马鞍山、新疆古楼兰和尼雅等遗址,也出土了不少三国和晋代的简牍。

十三、佛教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十四、隋唐两京的重要发现

十五、其他重要的唐代遗迹的发现

十六、周边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在云南石寨山发现了滇王墓;在新疆的楼兰、尼雅、阿斯塔那,先后发现了一批古城址和古墓葬,为丝绸之路的研究增加了资料;在宁夏,发现了西夏王陵;在吉林集安,发掘了高句丽的都城和精美的壁画墓;在黑龙江,发掘了渤海的都城和高级贵族墓葬;在内蒙古东部,发现了辽陈国公主墓等辽代高级贵族墓葬,出土了精美的壁画和随葬品。这些发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十七、元代以后的重要考古发掘 主要有元大都和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

“南有兵马俑,北有里耶秦简”,说到兵马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到里耶秦简,大多数人听都没有听过,这批秦简分别是2002年和2005年先后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共有36万多枚。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但秦朝仅仅在历史当中统一了15年,关于秦朝的历史也是少有记载,而这些秦简不仅仅填充了秦朝的那段历史,更是推翻了正史当中记载的相关历史。

龙山县位于武陵山脉西侧,地处湖南、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里耶古城在古时就属于“武陵蛮”的势力范围,由于交通不便,这里一直得不到管辖,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批秦简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里耶古城最为出名的就是古城墙,城墙高2米,底部厚24米,墙面都是用大卵石垒砌,该城墙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修建,历经楚、秦两代,至于秦简,是出土于一口古井,考古专家称它为“中华第一井”。

古井深1428米,井面距地表面3米,它是用43层套榫的木板叠砌起来的,井壁间隙中填有青膏泥,井底是鹅卵石,这种结构在秦井当中也是极为罕见,2002年6月3日在井中发现第一枚秦简起,此后一共发现了3万多枚,有20万多字的记载,那么这批秦简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在湘西的传说当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两位老人不堪那些珍贵的书被烧毁,就连夜让学生抄录文本,并且两人带着秦简一路逃亡,在沅陵西北15公里,有一座二酉山,山腰的绝壁处,有一个洞口,两位老人藏在了洞中。

于是就有了“书通二酉,学富五车”这句成语,但在山中并没有发现什么书籍,而是古井出现了,或许在人们口口相传下,为了保护秦简就改变了地点,那口山洞或许就是指古井。

这批秦简大部分文字都属于秦隶,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记载,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这张乘法口诀跟现代乘法口诀十分相似,这也说明我国发明乘法口诀比西方还要早上600多年。

而在秦简中还有一句“迁陵以邮发洞庭”,这句话的意思是“迁陵县的邮件是发往洞庭郡的”,但是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分36郡,但其中并没有洞庭郡,短短七个字就推翻了2000年正史记载。

这批秦简当中有着许多可以考究的地方,若它记载的都是真的,那么《史记》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王昌龄在《春宫曲》中提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口水井旁边的桃花昨天已经谢了好多,零零洒洒的洒在水井旁边真美。那口水井上方的天空有一轮明月挂在天上,给人一种淡雅悠闲的感觉。其实在古代人生活中,古井之所以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主要是因为人们打水需要用到井,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水井可能并不仅仅只是用于开采水源,还有很多考古价值。

公元前3000多年前,人类还处于原始文明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开始慢慢的出现了水井文化。那时,人们就已经不再拘泥于生活在河流附近,而是会在一些聚落群中打一些水井,来支持人类的生活。然而这些水井也并不会像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水井那么完善,最多会像一些水坑,再将水坑附近填满一些石头,也就形成了水井文化的雏形。

后来人类文明又从远古时期过渡到封建奴隶主社会,这时候水井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完善,水井的深度也会越来越深。比如在中国新疆,古代人们就建造了坎儿井工程,很巧妙的运用我国边疆的地理条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干旱情况,而坎儿井工程直到现在也依旧造福于中国边疆的百姓生活。

1970年左右,苏联怪井的新闻顿时也引起了了全球观众的瞩目,原来在苏联出现了一口井的深度可以超过13,000米,并且时常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即便是站在陆地上的人们,也可以经常听到这些奇怪的声音,甚至会偶尔出现一些不曾见过的动物,活跃在这口怪井的附近。

1973年苏联科学家指出,这口怪井是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世界上最深的一口井。但是中国其实也出现过一口怪景,但是它的怪异并不是深度问题,而是这口井会莫名其妙的喷火,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2002年,中国湖南考古学家组织发表了一则官方消息,在这则消息当中提出中国湖南境内出现了一口战国古井。原来从1995年之后,人们陆续开采了很多地方。

一个叫做里耶镇的古村落,原本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是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所以当地的政府在这个古村落地区进行开采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口怪井。但是当时并没有人将这一消息上报到当地有关组织,反而是在近几年的开采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这口井附近有不少中国古代的陶器和铜器。

2002年6月,中国湖南考古组织在利用了三年的考古时间之后,研究得出这口古井附近的出土文物大多都可以追逐到中国战国时期,在这口古井的附近,还有一系列战国时期的古墓葬文化,所以经过当地的文物保护之后,中国湖南省对于这一地区的文物保护也加重了力度,建筑公司也并没有将自己的挖掘机开到这里进行城市规划,所以也逐渐建立起了文物保护区。

2003年,考古人员继续对这口古井进行研究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考古人员越深入这口古井,这和古井的反应反而越来越大。有时候这口古井里面总是一股臭气喷涌而出,而且会在臭气释放的同时燃烧起一股明蓝色的火焰。当时有很多考古学家猜测,这是因为这口古井的井底下有太多可以燃烧的物质,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掩埋过程中,这些物质早已发酵腐烂,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刺激性气味,甚至会在高温情况下燃烧。

带着想要解开谜底的心思,考古学家慢慢向这口井的井底开采过去。直到2002年的8月份,这口古井的井底世界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口古井下面有超过3万册竹简。战国时期,由于人们还没有正式推广纸张的使用,所以竹简在封建社会之前广受推崇,而这些竹简中所使用的小篆,也是秦朝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字语言。

而在这些超过3万册的竹简当中所记录的内容,大致是讲述关于秦朝和秦朝之前的一系列历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地方郡县的文化。现代人们对于竹简可能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其实在西汉时期人们改良了造纸术之后,纸张的运用的确优化了人们书写时候的便利,但是竹简在汉朝之前的确是最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其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都极其深厚。

公元279年,晋朝人在魏镶王的陵墓中发掘了一系列带有竹简文化的书籍装帧。1953年7月,湖南长沙天湖古墓又出又被考古出了竹简超过42只。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竹简就多达800多片,然而这些竹简文化却是零星散乱的状态,但是竹简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地反映着楚国时期的文化。

这对于后期的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72年山东又发现了《孙膑兵法》在竹简上记录的内容,这一历史文化的考古发现对于后代人研究古代人军事战略以及军事智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又从国内外收回了大约1200多枚楚国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中所蕴含的文字文化、时代气息对于当时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很高。

而在2008年7月,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赵伟国也向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大约25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这一竹简对于一直专注于文科研究的清华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竹简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慢慢的被纸张所替代,但是竹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凝结有着超高研究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竹简的教育意义和历史研究以及收藏价值等各方面,都无法被纸张所取代。

所以湖南的这口古井虽然当时被称之为怪井,好在考古学家没有放弃对这口古井的挖掘和研究,所以才使得这珍贵的3万册竹简得以见天日,为后代人研究竹简文化,起到了更润滑的作用。

分类: 艺术 >> 魔术杂技

解析:

神秘的古井

云雾缭绕的蒙顶山神秘莫测,山上的一口古井神力无边,每当有人掀动井盖,骤然间便会雷鸣电闪、风雨大作,这一切到底是神鬼作祟,还是这口灵异的古井真的能够呼风唤雨,尘封了千年的古井背后到底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有许多神秘的地域和奇特的现象不为人们所知。雅安地区,就有一座神奇的山,名为蒙顶山,这座山上的一口古井,可着实为蒙顶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因为传说每当人们打开井盖的时候,就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雨滴从天而降,有时更是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让人更为惊叹的是,每次打开井盖,下雨的现象都会应验。这是怎么回事儿,开盖就下雨的说法是真是假?这神奇的古井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秘密,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据当地人称,居住在蒙顶山一带的居民都知道这口井,它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不管再大的太阳,再好的天气,只要把这口井的盖子打开,别处不下雨,井头顶上都要下雨,把盖子盖上,再没有落雨,盖子不盖,就长期落雨。记者随后翻阅了史籍,据记载,这口井名叫甘露井,又名古蒙泉,始建于西汉年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不禁让人颇感意外,因为蒙顶山在中国西部的名山大川之中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海拔也不过一千多米,而此山中的一口井,却为何会受到如此之礼遇,并记载于古籍之中呢?这会不会和甘露井开盖下雨的神奇现象有关呢?

记者开盖果真降雨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蒙山顶,那口神奇的古井也赫然映入眼帘,然而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这口古井,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古井周围被石栏维护着,两边摆放着龙形石雕,千百年来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看来这口井确实有些年头了。古井上方朱砂题写的甘露两字格外醒目,井口上的龙形石盖也早已破损,难道揭盖下雨的神奇现象真的会出现于此吗?而这时天气是一片晴好,天气预报也预测说今天蒙顶山地区是没有雨的,此时大家的心里对于传说的可信度都大大打起了折扣,于是我们决定马上打开井盖,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然而,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天空中还是一片晴好,这时大家都仔细地观察着天空中的变化,可是二十分钟过去了,天空中还是一片晴朗,正当大家有些灰心、打算放弃试验时,天空中却莫名地下起了雨。

难道这口古井,真的有什么神力,能够呼风唤雨吗?这小小的井盖果真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能够左右云雨变化吗?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同行的雅安市名山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编高殿懋说,据史书记载,那口井里面本来有一条龙,这条龙最早的时候在我们蒙山那一带,就有点能够兴风作雨的那个味道。就使得当地产生一些水灾,按照我们现在的话叫泥石流,后来当地的 和村民为了镇压这条龙,就修了一个井把它盖在里面,一旦揭开这个井盖,它就从里面出来,出来自然就要下雨。

在蒙顶山附近居住的村民中,也流传着有关这口古井众多版本的传说,传说中都试图解释着揭盖下雨的神奇所在,但由于代代相传,时间久远,至今都无人能解释这种神奇现象的缘由到底是什么,时间一长,蒙顶山的村民们都觉得这甘露井是有神灵庇护的,甚至一些村民还时常会上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

如果说,这揭盖下雨的现象只是民间的一种流传也就不足为奇,可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奇特的怪现象,竟在当地的古籍文献中也有记载。那么在这种神秘现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科学解释呢?对此,记者走访了几位专家,希望得到答案。

猜测一 声音振动引发降雨

名山县气象局局长说:“蒙顶山山顶上空气湿度很大,常常是云雾缭绕,也就是说,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多数时间是处于饱和和接近于饱和状态。开盖,主要是振动,开盖不光是开盖,它还有吼的声音,因为吼的声音引起空气振动,这样子因为湿度很大,就产生一点降雨,我们分析的原因,主要是振动。”

“甘露井的井盖虽然不大,但重量可不轻,当掀动它时,的确会产生不小的振动声响,难道就是这振动产生的声响影响到了天气变化吗?”关于这个声波振动,在气象学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就是蝴蝶效应,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振动几下翅膀就引起了它周围空气的变化,继而引起了热带气旋,最后在美国东海岸引起了飓风。虽然这只是个推理出的假象学说,但还是有它的科学道理。

汪家古井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1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年代较久远,历代有维修且有碑记,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古井,在湖南省内也尚属少见。作为留存极少且保存较好的古代饮水工程,它填补了我市历史文物古井类别的空白,为研究明代株洲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明朝时期古井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汪家古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该镇兴盛、发展的历史见证。

古井原有上、中、下三井,分别用于居民饮用、洗涮及牲畜饮用,设计科学合理,造型古朴、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人科学循环利用水资源,讲究卫生用水的良好习惯。可惜的是由于2005年株洲航电枢纽工程的修建,使湘江水位上涨,中井、下井被淹没。上井仍为当地居民饮用、洗漱。此井水源来自地表深处,一年四季泉涌如注,清甜甘冽,无论干旱或丰水年间,泉水水质及流量不变,水温长年保持在10℃左右,真是一眼人间仙井,地下宝泉。当地人说:用此水煮茶,不仅茶香味浓,而且长期饮用,会生双胞胎的哟。

现存的上井造型美观端正,长2米,宽15米,深3米,井壁由麻石垒砌而成。井边砌有五级台阶延伸至井中。汉白玉碑立于井口上方,正中阴刻“汪氏古井”四个大字。石碑背面阴刻“汪家井记”。另一块汉白玉石碑被埋于井壁内,正中刻着“汪家古井”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右边刻有“天聪十一年”字样,左边刻“汪蔺_立”四字。修建古井时所立的汉白玉石碑,碑铭保存较完整,记录了古井修建的年代、背景及人氏。所撰刻的阴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笔力遒劲,凝炼多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井碑记是:古者,黄帝作井,上应天文,下宜人事,井之所系大矣。顾桑沧难定,尝见井及泉而后沉不食者有之。井未改,其后名不传者有之。若朱亭市之汪家井有异焉。汪氏为邑中右族,自前明洪武初,由徵州来潭。先人名光发者聚族於邑之汪家湾,即今十六都汪家大坝其地也,后裔敬处於朱亭之。

千百年来,古井哺育着当地子孙后代,而子孙们也对古井爱护有加,每当湘江涨水,河水淹没古井后,居民等河水退后便自发组织淘井一次,清除古井内的秽物,使井水保持干净。虽古井周围居民早已用上自来水,但生活用水大都还是用该井水,古井已成了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7年,由当地政府出资对古井外围作了改造,沿河边用水泥砌成弧形井台。

从安徽南迁而来的汪氏家族当时在朱亭安居并逐渐成为一大旺族,汪家后人于明末宁宗年间在附近的水口村先锋组建祠祭祀列祖列宗,以刻碑记其挖井先人。祠堂于什么年间被毁已无从考证,但据附近的老村民说,在临公路旁的先锋组今天依然约40多米高高耸立的古枫树下就是汪氏宗祠原址。时过境迁,往日的这支汪氏族人的后裔,有的外出做官经商,迁移而出;因为镇小,不好建房安家,有的在附近的平山乡和朱亭镇辖区的水口村安居乐业。据镇上的老人说,汪氏族人并没有整体迁移的事件,但现在古镇上已无汪氏后裔居住。

在文学湘军的****省作家协会理事姜贻斌(代表作有《火鲤鱼》)的笔下,将汪家古井赋予了更高大上的精神:虽说都是水,况且,江水已与井水的边缘混入一体,井水却仍是保持着它的清澈。井水好像有一道坚固的防线,将浑浊的江水阻止在外面。似乎还听见井水在对江水不屑地说,哼,小样,老子不跟你玩。你遍身浑浊,还夹杂着枯枝败叶,却想来玷污我的洁净之身么?所以,古井始终保持着方寸之地的清幽和碧蓝。也所以,汪氏水井像个堂堂正正的男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品格,绝不同流合污,这既让人赞赏不已,又羞愧难言。

在株洲县乡土作家肖又铮的《汪家井逃出的朱亭人》一文中,记载了“1944年5月下旬,日本强盗如疯狂野兽,窜进朱亭镇。6月的一天早上,一个叫伍谷生的年青人,正在汪家井挑水。他刚从井里提出一桶水,就看到两个日本鬼子,端着枪凶神恶煞地朝这边走来。伍谷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丢下水桶和扁担,飞快地逃了出去,他沿京广铁路一路乞讨,先后进厂务工、入党、参加抗美援朝、湘西巢匪等工作。在此期间,他回了一趟朱亭镇。让伍谷生难受的是,他的亲人均已离开人世。那天,他站在汪家井前,足足哭了两个钟头。故土难忘,叶落归根。几十年过去了,伍谷生多少次仍在梦里见到了老家古井。201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86岁高龄的他如愿以偿,在儿女搀扶下从上海赶回了老家,他特意来到了千年碧波荡漾的汪家井旁,捧上甘甜的泉水,热泪盈眶。”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临江文化古镇,每一条麻石街道、每一幢昏暗木房,每一口清凉古井,是都有其厚重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继续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上探寻吧!

朱亭镇:朱亭镇与龙凤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朱亭镇朱亭,古称浦湾,位于株洲县南端,北连平山,南接衡东,东靠凤凰,西临湘江。京广铁路一泻而下,京珠高速公路和S211线穿境而过。全镇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57万人。其建制几经变革,1998年并入黄龙镇,2002年9月25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镇更名为朱亭镇,朱亭从此恢复了镇名。朱亭作为一座古

白沙古井

白沙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即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清乾隆年间,进士旷敏本、优贡张九思曾作有《白沙井记》、《白沙泉记》,盛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流而不盈,挹而不匮”,甚至将之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挑桶而来,“竟日幕而不一息。”更有不少穷苦人家汲水于此,担卖全城,赖以为生。清末以后,挑卖沙水者多居于井旁,白沙井一带生齿日繁,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亦因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1950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沙水、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随舀随长,永不枯竭。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

名酒白沙液,曾用此水酿制。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

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说:“长沙之酒,自古有名”。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现为四眼。白沙井旁原有亭榭楼台,曾多次修葺,后毁于兵燹。解放后,白沙井经多次修整,井台铺花岗石,四周围以石栏,坡侧植以树木,南北井中央横嵌“白沙古井”石碑。

2000年,长沙市政府应市人大提出“保护白沙古井、建设古井公园”的议案要求,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且效仿古制,召民间捐建,消息一出,应者云集,捐款者有之,捐古树者有之,捐花卉者有之,更有三湘文人画士现场挥毫泼墨,义卖书画筹款。2001年10月1日古井公园正是向长沙市民开放。

公园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片由条石铺就的广场,数棵参天古树零星植于广场各处,时值深冬,树叶凋零,树身被粗大的麻绳紧紧缠住,以御风寒。广场北面建有一两层楼的苏州园林式的白沙茶艺馆,茶馆尚未开放,只有庭前桂树和″一园月色和茶煮,万古泉声带韵流″的门联为游人描绘着日后的井水烹茶、桂前品茶的灵韵。

公园的灵魂当属公园中央的白沙古井,井区背倚仿古而筑的小土山,环井而砌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井区为大块条石砌成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四眼方井,水至穴底上涌,与井口持平,多余者沿石条缝隙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壶,水声哗然,人声鼎沸。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音频(解说词)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的骊山北麓,高隆着一座土山丘,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