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第1张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金匮要略》一书的内容主要以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也有一些妇人妊娠、产后、急救中毒等疗法。《伤寒论》一书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据《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内伤以扶正为主,扶正也即祛邪

康治本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

以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太阳病,发口,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自身,温服一升。

9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口,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白术三两,茯苓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0服桂枝汤,不汗出候,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人蓡汤主之。

1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四逆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干姜三两

上二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上二位,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12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3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4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尖皮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1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8发汗,若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服,再服。

19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主之。

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0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口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1发汗,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2发汗,若下之后,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3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24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25发汗,若下之后,虚烦不得眠。若实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香豉四合棉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26太阳病发汗,汗出后,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脉沉紧者,真武汤主之。

27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鞭,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8伤寒,身热恶寒,颈项强,肋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建中汤。不愈者,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尽,温服一升。

29伤寒,心中悸而烦者,建中汤主之。

30太阳病,烦二三下之,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1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少腹急结者,与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二合,桂枝二两去皮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服五合。

32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陷胸汤主之。

大黄六两酒洗,芒硝一升,甘遂一两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温服一升。

33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舌上燥,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鞭满痛,不可近者,陷胸汤主之。

34伤寒,发汗而复下之后,胸肋满 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5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鞭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6太阳中风,夏利呕逆,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肋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大枣十枚擘,芫花熬末,甘遂末,大戟末

上四味,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一升,去滓,内诸药末,等分一两,温服之。

3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8伤寒中风,烦二三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黄连三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9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 洗,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1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42伤寒下后,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但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43伤寒无大热,口烦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生汤主之。

44阳明之为病,胃实也。45阳明病,发热汗出,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内大黄,更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46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渴,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个擘,大黄二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二升,内栀子、大黄,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47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遗尿,发汗谵语,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汗自出者,白虎汤主之。

4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9太阴只为病,腹满而吐,自利也。

50太阳病,腹满而吐,是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酒洗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52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53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三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5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55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膏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成汤成,去滓,内赤石脂末,温服七合,日三服

56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生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7少阴病,咽痛者,甘草汤主之

甘草二两

上一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8少阴病,下利者,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59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白术三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60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厥,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1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62少阴病,脉沉者,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痛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64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5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新也是明天,先摘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辩证和治疗方法,以供学习。实则,手写摘抄极为重要,只能徐徐图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PS:读《伤寒论》,得了解成书时的背景,医圣张仲景的生活环境。一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等为同时代的人物,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又名张长沙, 可惜其生前名声不显。二来,张仲景为汉时南阳人,也就是现河南邓州市,其著书时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诸君阅读时需多多了解,以免理解有误。三来,古文阅读,时隔千年, 建议参照《说文解字》 ,当可准确领悟书中之意。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fù zǐ tāng

2 处方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生姜6克(切)附子5克(炮)

3 功能主治

治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调养如桂枝汤法。

5 摘录

《伤寒论》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

利。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矣。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

用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一]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

不得与之。雍曰。不上冲者。根据后三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又曰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平脉法第二

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芩黄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备列加减方

伤寒论。

据了解,最早记载水肿需要忌盐的古籍是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作者为汉代张仲景。该书记录了众多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其中,有关水肿的治疗方法包括忌盐等方案,被认为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方法。

伤寒论的记载,水肿属于湿病范畴,忌盐可以起到渗湿除水的作用,有助于治疗水肿。因此,伤寒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